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软往事之一 软体动物——●网易《见证》07
嘿,以后中国的电脑游戏就看咱们的了
"其实这些东西也就是用来回味,本身没什么。就好像小时候爱吃的糖果,现在再给你吃,未必觉得好吃。几年前,我曾经和特工黄(当时的编辑部主任)说,你们可以做一期老编辑的专题,把一代目的编辑找来,大家拍些黑白风格的照片,会很有感觉。结果他说,没意思。"软体动物(汪寅)说。
与龙哥、King等其他编辑不同,软体动物的特长在于电脑游戏。从1994年至1997年,他主要负责《电子游戏软件》的电脑游戏栏目,每期16页,其中"电脑游戏月旦评"四五页,"史莱姆诊所"一页,余下以游戏攻略为主。
软体动物与电脑游戏的结缘,要从他的中学时代讲起。初中时,软体动物成绩优秀,当过副班长、学习委员、英语课代表等要职。上高中后,学校离家远了,新鲜事物多了,他的玩心也更重了,于是,除了英语外,各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高三,他被分流至学校与王码电脑合办的一个高级文秘班,学习电脑操作和五笔输入。毕业后,他成为《人民法院报》的一名打字员,每天对着电脑,录入案例和公告,月薪180元。半年后,他辞职而去。
在同学的介绍下,软体动物去了一家位于白塔寺小胡同里的小电脑公司打工,帮人组装电脑,兼卖软盘,月薪250元。正是在这家公司,他开始接触各种早期的电脑游戏。
一次,和同学一块儿玩一款新出的电脑游戏,他突然对着屏幕,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嘿,以后中国的电脑游戏就看咱们的了。"
那里所有的动物都在依靠着软件生存,而我,就是其中一员,一只软体动物
1993年夏天,一天下班后,软体动物同往常一样去北师大东门外的书摊逛了逛。那时,北师大东门到北太平庄之间是一排铁皮棚子,专卖漫画、杂志和武侠小说。在一个摊位上,他吃惊地发现了一本游戏刊物,名字是"Game集中营",封面是《龙之战士》的海报。
那个年代,在国内,游戏杂志极为罕见。上学时,软体动物看过傅瓒等人在《家用电器》上以"福州烟山软件特约"的名义开设的"攻关秘诀"栏目,看过张弦和叶伟编写的《电子游戏指南》以及后来的《电玩迷》,也看过同学亲戚带回来的港台等地的游戏杂志。这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台湾智冠的《软体世界》。对当时的他来说,这本杂志如同圣经一般,每拿到新的一期,他就会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软体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梦中的世界,那里所有的动物都在依靠着软件生存,而我,就是其中一员,一只软体动物。"这也是他后来使用"软体动物"作为笔名的原因。
软体动物立刻掏钱买下了《Game集中营》的这本创刊号,回家后,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了两遍,心潮澎湃,于是拿出信纸,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长信。
第二天,他把信寄了出去。"把信投入信筒的那一刻,我有种预感,也许这将改变我的一生。"
1994年结识《Game集中营》后,软体动物留起了长发。他与阿King并列当年《电软》编辑部的两大长发帅哥。
抬头大多为"集中营营友"、"集中营长官",落款则是"好容易找到归宿的流浪汉"
"《Game集中营》发行后,闯关族的来信多如雪片,抬头大多为'集中营营友'、'集中营长官'、'集中营上尉'、'盖世太保',落款则有'永不赦免之囚犯'、'好容易找到归宿的流浪汉'……"这是《电子游戏软件》主编熏风(刘文雨)在杂志的"电刑室手记"栏目中写的一段话,软体动物显然也是这些"好容易找到归宿的流浪汉"中的一员。
很快,他就收到了《Game集中营》的回信,大意是感谢他的支持,并邀请他在某月某日去参加杂志社举行的一场读者座谈会。
信中提及的杂志社地址离软体动物家很近,他骑车10分钟就到了。这是位于黄寺某旧筒子楼里的一个类似党校的地方,《Game集中营》编辑部与先锋卡通公司共用一层楼办公。
读者座谈会在一间大会议室里进行,很多张办公桌拼在一起,桌上摆满了花生、瓜子、桔子和苹果。会议由主编熏风主持,旁边有两个小伙子不停地招呼大家,其中之一是龙哥。
大家转着圈自我介绍了一番,软体动物这才发现在场的其他人都是玩电视游戏的,只有他一个人专攻电脑游戏。不过,"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单纯,没有谁会去战console游戏好还是PC游戏好,只要是玩游戏的,甭管平台,都是朋友。"
座谈会进行了两个小时,对软体动物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群同他一样热爱游戏的朋友。他们是《Game集中营》最早的一批读者,其中不少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个姓尹的年轻小伙子,他的梦想是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街机厅;有一个和他一样在玩《魔法门III:幻岛历险记》的带眼镜的小伙子,姓金;有一个漫画爱好者,画风很另类,姓谢,笔名"拾穗人";还有一个家里买了MD和SFC的帅哥,姓索。
骑车回家的路上,他看见那个姓索的小帅哥骑在前面,双手大撒把,兴奋地挥舞着双臂。几个月后,这名小帅哥加入了《Game集中营》编辑部,他就是King。
俩土冒儿,说是什么杂志社的
读者座谈会结束后的一天,软体动物正在电脑公司和同事一起埋头玩游戏,老板突然走了进来,对他说,外面有人找。他正玩在兴头上,懒得挪窝,随口问了句:"谁找我?"老板说,俩土冒儿,说是什么杂志社的。
软体动物一听,赶紧跑到外屋,原来是龙哥和读者见面会上认识的小金。时值隆冬,两人衣着单薄,龙哥一双红布鞋,小金一双白布鞋,从黄寺一路骑车到白塔寺,风尘仆仆,鼻涕哈啦。两人表示,大老远跑来,纯属私人拜访,因为座谈会上聊得很开心,所以想继续交往,当然,顺便也想拷些电脑游戏回去。
由于老板不同意随便给外人拷游戏,软体动物就让他们先回去,等自己把游戏带回家玩的时候,再去杂志社拷给他们。
再次踏入这幢破旧的楼房,软体动物没有了最初的紧张感。小金正在埋头捣鼓他的那台旧电脑,据说是玩《魔法门》时内存烧了。软体动物四处逛了逛,发现一间屋子的门上贴有"电刑室"三个大字,便走了进去,里面摆着一台MD和一台SFC(加碟机),一个方头方脑、说话带点口音的小伙子正在玩游戏,他自我介绍说,我姓黄。一年后,这个姓黄的小伙子被熏风请来成为编辑,笔名"特工黄"。
一来二去,软体动物同这群人混熟了。这时,《Game集中营》的编辑们又向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约他写一些电脑游戏方面的稿件。这之前,杂志上的电脑游戏的内容大多是东一篇西一篇攒起来的,编辑希望找一名熟悉电脑游戏的玩家,长期负责这一栏目。
软体动物欣然答应。于是,1994年的第三期杂志上,出现了一篇以"软体动物"为笔名的《轩辕剑II》的评论文章。
试刊两期后,1994年5月,《电子游戏软件》正式创刊。之后的十多期,"Game集中营"几个大字始终在杂志封面上处于显要位置,"电子游戏软件"只是下面的一行小字。
你干脆来《Game集中营》做专职编辑吧
1993年夏天,《Game集中营》发行第一辑。1994年3月,《Game集中营》发行第二辑。
经过两期试刊后,1994年5月,《电子游戏软件》正式创刊,创刊号的封面是《半熟英雄》的海报。之后的十多期,"Game集中营"几个大字始终在杂志封面上处于显要位置,"电子游戏软件"只是下面的一行小字。
软体动物为《电子游戏软件》的电脑游戏栏目供稿后,每一期,编辑部都会派人登门收取稿件。一天,来取稿件的人换成了一个姓萧的新人,瘦瘦的,穿着新潮时尚,除了主持相关栏目外,平时还负责杂志的广告业务,兼做发行。他就是"ShadowPhoenix"(萧腾)。
对软体动物来说,给杂志写稿只是副业,他的主业仍是装电脑、卖软盘、拷游戏。当时,盗版光盘游戏在国内刚刚出现,每张售价120元至140元,利润丰厚。经朋友介绍,软体动物跳槽去了中关村的一家电脑公司,白天站柜台,卖光驱、声卡和盗版盘,晚上在苹果园租的集体宿舍里给客户刻盘。
好景不长,由于打击盗版的行动越来越频繁,虽几经搬迁,这家电脑公司最终还是被工商端了老巢,软体动物不得不待业在家。
父母希望儿子找一份正经工作,这时,家里的电脑又碰巧坏了,急需资金升级电脑的软体动物想起了《电子游戏软件》,便找到主编熏风,向他借钱,并承诺今后用稿费还上。熏风二话没说,掏出钱给他,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你干脆来《电子游戏软件》做专职编辑吧。
睡觉也是沙井时期的一大特色,最多只够两个人睡的单人床,经常会挤了三个人
1995年10月,软体动物正式成为《电子游戏软件》编辑部的一员。此时的杂志社已经搬到了号称北京"游戏一条街"的鼓楼地区,沙井胡同15号,当时的北京市群众艺术馆,曾经的清末刑部尚书、四川总督奎俊的大宅。编辑部位于后院的东厢房,面积约60平米,五分之二处用三合板隔断,较小的一半是熏风的主编办公室,较大的一半是编辑部,坐了龙哥、特工黄、King、软体动物,以及兼职的美编王老师和校对高老师,另有一位编辑老D(刘儒德),在软体动物加入后不久便离开了,萧腾则在外院的发行部办公。
由于杂志的页码少,内容少,编辑的工作相对轻松,上班时的规矩也不多,除了不许玩工作所需以外的游戏、不许在房间里抽烟外,没有其它限制。编辑们也无需天天坐班,软体动物常常跑去中关村,阿King三天两头见不到人,其他编辑也是时在时不在。
不过一到截稿前,大家就会同时出现,神情紧张地开始加班。熬夜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玩的另一种方式,没人会有任何不情愿的情绪。
截稿前的这几天,大家吃住都在编辑部,只有阿King例外。他平时很注重个人形象,留一头长发,穿一身风衣或西服,这样的打扮显然不利于熬夜挤床铺。
加班到了晚上,编辑们就去沙井胡同边上的一个胡同里开的家常菜馆吃饭,点几碗米饭,点些宫爆鸡丁、鱼香肉丝之类的下饭菜。有时候高兴了,就和鼓楼一带的电玩店老板一起吃饭喝酒,比如原先交道口的魏老板,以及曾经在当年的读者座谈会上出现,如今终于在鼓楼小胡同里开了一间自己的小街机室的尹老板。
等他们吃饱喝足,回到编辑部时,群艺馆的大门已经关上,看门老大爷也睡了,于是大家从大门(老宅子的大红门)下方约30厘米左右的空隙间爬进去,进了编辑部,倒头就睡。
睡觉也是沙井时期的一大特色,编辑部的那张单人床,即便旁边拼上几张椅子,也只够两个人睡,而经常在这里睡觉的有三个人:特工黄、萧腾和软体动物。三人一起睡,躺平了不可能挤下,大家只好侧身睡。特工黄习惯平躺睡,软体动物和萧腾每次都会提醒他:"竖起来睡!"黑暗中只听见特工黄以他特有的南方口音,为难地回答道:"梅花竖起来。"(没法竖起来)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迷迷糊糊地各自睡着。
沙井胡同时期的《电软》编辑部布局。A,大门;B,隔断的门;C,一张破沙发;D,一张电脑桌,摆着电视和游戏机;E,软体动物的办公桌;G,单人床;I、J,龙哥和特工黄的办公桌;K,King和老D的办公桌;M,熏风的书桌。
那是一段无所顾忌的青春,那是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年代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软体动物每天在沙井胡同里上班,完稿后就去中关村混。那是一段无所顾忌的青春,那是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年代。
一天,熏风从总编室里出来迎客,来访的是一个小伙子和一个矮胖老头。后来软体动物才知道,这个矮胖老头就是曾被自己视若圣经的《软件世界》的老板王俊博,那个小伙子是智冠电子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张志宏,他俩此行的目的是同《电子游戏软件》谈合作。这之后,软体动物每个月都会去一趟位于上地的智冠北京分公司,取回当月的《软件世界》和《电脑游戏世界》两本杂志,并在自己的栏目里介绍对方的电脑游戏。"这事儿放现在看就是苦差了,但在当时真是月月就盼这一天了。"
1997年,主编熏风决定取消杂志的电脑游戏栏目,专注于电视游戏。1997年3月,软体动物离开《电子游戏软件》,加入了前导。
这之后,他先后在前导、《电脑商情报·游戏天地》、尚洋、艺龙等公司工作,目睹了国产单机游戏从崛起到幻灭的过程,也目睹了互联网公司拼命烧钱的年代。
2001年,软体动物与老同事萧腾一起,创办了一本玩具模型杂志《玩具新时代》。至此,除主编熏风外,《电子游戏软件》的初代编辑们已全部离任。
软体动物是《变形金刚》的忠实粉丝,胳膊上的刺青足以为证。
"现在回头看《电软》的那几年,非常快乐,认识了很多人,学习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最辉煌的时代。"软体动物说。
2012年的软体动物,38岁,在一家IT公司任运营主管。
(本文内容改编自"软体动物"所写之《电软回忆录》,发表于TGFC俱乐部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子游戏软件》预言电脑永远无法取代游戏机,如今你作何感想
中国游戏发展简史
《电子游戏软件》回忆录,当年杂志吹捧过的双截龙和快打旋风2
电脑游戏录屏怎么录?不如试试这样录
电脑游戏下载
孩子沉溺玩iPhone、ipad和电脑游戏,家长如何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