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风英,几个月前便与你约好了这篇文章,当时也有了腹稿,只因没有那点儿灵感(1),一直没有成文。最近,在早报上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德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2),豁然觉得美国人开始借用中国儒家理念创造奇迹了,紧迫感油然而生。这次的确不是灵感而是压力让我立刻坐下来与你恳谈。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猜想孔子当年是希望他的弟子们在做好学问(3)以后再去学习文学、文章什么的。“行”,我认为便是古人做学问中的行(做)人行(做)事。孔子为什么不要求学生们行有余力则吃、喝、玩、乐呢?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智者(4)做学问有两个目的,一是“仕”,二是“名”。古代学问好的人被称作贤人,贤人当中又能行文者,便是有能力管理国家的人,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或自荐或被举荐出仕为官。最脍炙人口的例子非舜莫属。舜以孝悌闻名乡里,在“孝悌为根本方是读书人”的时代,舜是公认的贤人。尧在古稀之后,想禅位子嗣以外的能人,有人推荐了舜,他便亲临考察。当他来到舜的家乡,看到舜用柳条抽打两头牛之间的簸箕耕种时,让他满意的不仅是舜伟岸的外貌,更是舜的仁爱与智慧。接下来,他让舜出仕,并给他布置了很多“作业”,还把两个女儿都嫁与他。20年后,舜以骄人的业绩接替了尧,又禅位于禹。至于“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言,“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想使(自己或他人的)声名与事功流传下去,只有著书立传……人的肉身如同草木一般脆弱,只有名声如同金石,可以不朽。所以,君子在世要先修好品行,继而行文著说。行文著说难道是好辩论?不是,是为不朽不得已而为之。”遥想姬昌、司马迁、曼德拉等人身处圄囹尚笔耕不缀,其信念不外乎是想传播己见,留名青史,况平常人乎?

现在,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行”与“学”怎样布置,古人是先“行”,即修好身再学文,而后出仕留名。这个程序会不会仅适用于那个口荐的年代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看看能得出怎样一个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改变,我想应该是有进有退的波浪式的改变。到隋唐开举考试时,文章已被提到了与学问同等的地位,凭一篇好文章便能中第,促使人们更加用心于经文。宋以后,科举更在意文采。明清以后,文学明显重于学问。近代、现代更是以分数定乾坤。记得我1963年小学时,评三好学生更在意人的品德。文革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框架,彻底搞乱了人的思想意识,不仅倒孔倒儒,连科学知识都不让学了。一时间,中国的教育濒临崩折的边缘,我恰好遭遇了这一劫,所以身受其害。1978年,尽管政治拨乱反正了,但是人的意识并没有马上改变,社会风气并不好。紧接着,80年代、90年代做妈妈的人恰好都是文革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她们一方面拼命地想把自己失去的学习机会从独生(占大部分)的孩子身上找补回来;一方面又以无知、以及不健康的理念误导着孩子。更不幸的是,又碰上了文教事业改革,教育机构沦为赚钱的场所,林林总总的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幌子赚钱的部门又残酷地颠倒了孩子的启蒙顺序。一时间乱象环生,让人迷离,很多人甚至连求学、求职的分寸都乱了。无视自己的天分、兴趣和能力,一窝蜂地去挤那座独木桥,结果不知道误了多少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千秋大业,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试想,品行很差的人即使拥有了“仕”,他们能为社会贡献多少正能量?我想其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糊自己的口吧,不堪者还会祸乱朝纲。故而我认为,古人提倡先做学问,后成就理想是有道理的。雷夫在大学读的是数学,他没进过孔子学院,更没有来中国学汉语,但他却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判断教学质量,不是期末考试成绩,而是20年后学生们是如何生活的。又锲而又不舍地实践了30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此看来,不管年代如何,国度如何,要想使一个社会更加健全美好,更具有成长性,必须先使人的思想健全美好,更具成长性(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强军的同时着重于国民的体质和教育,使其迅速崛起;而中国的清廷却一味地昏聩腐朽,最终一败涂地),这就是教育的伟大所在。其实人人都知道提心智(智商)易,提情智(情商)难,历史也证明不论在官在商,笑到最后的无疑是先把学问做好的人。学问体现在个人是修养(包括性格),体现在社会是政治,所以这批人对自己,对社会都会提供正能量,是我们的楷模。

最初的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教会大家如何做一棵树,而现今的教育却只关注那一个果实,不能不让人遗憾,但谁又有回天之力?只有从我做起,试着开“倒”车吧,这也是我打算讲习《文史初读》的初衷。说实话,结果如何我一直没底,必竟是厚古薄今。但是今天,雷夫用其一生所为提醒了我这个中国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并不过时。第六感似乎也在告诉我,大局没错,早晚而已。

搁笔。后叙。

注:

(1)我常将所谓的写作灵感比作浅溪中的蝌蚪,它们平时总是游弋于水下,只是偶尔,那么一瞬间窜出水面,让你看到了那条挥动起来的尾巴,哦,有了。那截露出水面的小尾巴便是火花般的灵感。不瞒你说,我常常在夜间醒来方便后,稍事思考的一瞬间,突然有了题材,非得立马起身写下才行。否则,转瞬即逝。

(2)

 



雷夫是洛杉矶市霍博科小学五年级的一名老师,任教的教室被编为第56号。这所小学位于贫民窟,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雷夫在这里执教了30年,用自己的理念在第56号教室教授历史、数学、自然、戏剧、棒球、摇滚乐……他所教过的学生测试成绩居全美前5%,学生长大后纷纷考入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1992年,他被评为“全美最佳教师”,“美国最有趣的、最具影响力的教师”等若干荣誉。

(3)在古代,尤其是孔子时代,做学问是指学习做人做事而非读书识字,我在2013年的博文《文史初读》中有许多详释。

(4)指有修养(学问)、有理想的人。

 

   

                                   王伟克

                                201412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有余力
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有感|随笔
论语1.6
【品读《论语》第6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六十岁老头子画说《论语》:行了以后再上学
做人做事比做学问要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