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俭:孩子们的“聪明”已经超速了
2014-03-24 曹静 解放周末
(徐俭:原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现为上海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
与高等教育相较而言,基础教育是深扎在泥土里的根系,为学生输送终身受益的养分,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是急不得的事业。
孩子们的“聪明”已经“超速”了。但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是没有人抢跑的
解放周末:听说您曾用“惨烈”一词来形容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为什么?是否有夸张的成分?
徐俭:我觉得用“惨烈”这个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基础教育现状甚至可以说是“空前惨烈”。我用三句话来描述——投入很大、竞争很激烈、结果很残酷。最主要的一点是,竞争起点前移了,这从幼教、早教方面培训机构的繁荣就可见一斑。
解放周末:竞争幼龄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
徐俭:我们有一个普遍感受,就是现在孩子变“聪明”了。比如,一些刚到学龄的孩子,其水平达到了可以直接从小学三四年级念起。又比如,一个小学毕业生竟然考出了中级口译证书。这几年搞招生,我感觉学生水平每年都有很大变化——用去年的标准已经“捡”不出好学生了。前几年,一名高中生考出了钢琴10级,被学校当作素质教育的典范而引以为豪。现在,考出钢琴10级证书的学生太多了,而且年龄越来越小。过去我在初中时学习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册,现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了。我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学的不过是10以内的加减法,学到小学三年级时可能还不及目前幼儿园孩子的水平。
解放周末:或许这是因为“一代超过一代”的自然规律。
徐俭:不完全是。这样的超越当然给人带来惊喜,但惊喜过后不得不忧虑。因为这种“聪明”已经“超速”了,这种“聪明”是大量的教育投入换来的,是家长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孩子精力、体力的过早投入换来的。
解放周末:有这样一个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社会影响很大。
徐俭:这个口号本身是不错的,但偷换了概念。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是没有人抢跑的。方法得当、意志坚定、后劲十足,才能赢到最后,笑到最后。
关于“减负”,思想高度统一的结果,却是行动的高度背离
解放周末:既然基础教育如此“惨烈”,就必须谈到“减负”这个问题。
徐俭:“减负”的现状是,虽然从社会到家长,到学校,都认为孩子应该全面发展,但是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敢大幅度地改革,几乎没有一所学校真正敢把课业负担降得很轻。“减负”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这负担是越减越轻呢,还是越减越重了?
解放周末:“减负”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怪圈。
徐俭:道理人人都懂。问100个人,100个人都会回答学生不能负担过重,无论是搞教育的、不搞教育的,懂教育的、不懂教育的,都会这样回答。然而,思想高度统一的结果,却是行动的高度背离。认识统一的事情都不去做,都知道正在做的事情不那么正确,但还是在坚定不移地做。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驱使这种行为?
解放周末:家长可能会这样回答——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环境如此,逼得你不得不给孩子加码。
徐俭:社会竞争为什么那么激烈?为什么有很多工作,如今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做了?我认为这里还有个观念的问题。过去我们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培养有用人才”讲得少,讲得更多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普通岗位上的优秀劳动者宣传的力度大大减弱。
解放周末: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减负”的本质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徐俭:对。世外中学有个美国姐妹校。我在那里考察时发现,学校的厨师每天哼着歌上下班。他从心眼里热爱这份工作,认为做厨师很光荣。现在我们这儿的学校都去培养金领、白领,但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同质化的人才,竞争当然十分激烈。相反,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却是大量缺失的。
解放周末:现在就业市场上经常听到一句话——“人才并不是过剩,而是存在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的源头其实在于教育。
徐俭:有一定道理。我们没有一所学校会主动自觉地把自己和上音附中、体校去比升学率,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一样。正因为基础教育大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所以竞争才会如此激烈。即使行政干预也不能解决问题,相反,“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准在校内上课,可以到校外上,一边在“减负”,一边在“加压”,孩子书包越来越重,家长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样的,学校也很“惨烈”——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强调不以分数来作为学校评判标准,但下面的竞争反而更加激烈,各所学校为了好生源,花了很多功夫,有的甚至陷入了“招生大战”,为的只不过是把录取分数线提高1分。
当目标与需求都同质化后,一方面是越加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许多教育资源被浪费
解放周末: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同质化?
徐俭:我感觉,当前基础教育的共性太多,个性太少。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共性化的,都十分远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一流的学校。所以大家都盯着第一名、第一流而去,没有人甘愿做第二流、第三流,把第二流、第三流做好。试想,上音附中是第一流的音乐学校,如果每个区都有一所二流的音乐学校,每个地块都有所三流的音乐学校,各自坚守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竞争格局是否不一样了?
解放周末:相比较而言,大学比较容易追求个性,中小学比较难。
徐俭:中小学当然应该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在培养的侧重点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现在各个学校的特色不明显,也不敢太明显,怕社会上认为“某方面好了,其他方面不行了”。
其次,我感觉,我们的教育评价缺个性。近年来,尽管一直在提倡个性化评价,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整体上还是不足,缺少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评价方式。
解放周末:教育缺乏个性的结果会如何?
徐俭:因为学校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的差异度不大,评价差异度不大,选拔差异度不大,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异度也不大。在招生中,数、理、化、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普遍青睐,学校是否关注到语文,关注到德育了?如今办学可谓“千校一面”,不同的在于,学校生源好就办得好一点,生源较差的学校社会评价就低。
解放周末:不够多元,缺乏个性,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不仅中小学存在,大学也存在。
徐俭:对。大学都在争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小学则争做国际化、高素质的中小学。这条教育链上,方方面面,追求的目标大体相同。当目标与需求都同质化后,一方面是越加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许多教育资源被浪费。
让名校头上的光芒适度减弱,让人们意识到选择名校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有利于教育的整体发展
解放周末:探讨教育问题,人们自然要问,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什么造成了当前“个性不足,减负不成,惨烈依旧”的办学现状?
徐俭:我想,目前教育资源本身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础教育的现状。我把目前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为三点——有限性、不均衡性、效益滞后性。
解放周末: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一样,是当前社会的两大稀缺资源。
徐俭:医疗和教育有很多的相似点。它们资源有限——比如只有200张床位,无法容纳201个病人;招生名额200人,无法招进第201个学生。但教育和医疗还有一点不同——教育是一种氛围,学生选学校的同时,是在选老师,也在选同学。病人选医院、选医生,没听说过选病友的吧?你今天进不了中山医院,明天还可以去看。但是小学1年级进不了这所学校,今后几年基本上就和这所学校绝缘了。因此,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
解放周末: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否能缓解这种供求矛盾?
徐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并非绝对不均衡,而是相对不均衡。教育水平有了整体提高,但仍然会存在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的差别,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必然存在差距。教育不是cctv,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在同一时刻收看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的信息。教育是一种活动,教与学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因此,网络教育也不能解决“教育鸿沟”问题。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教育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徐俭:对。另外,教育是滞后的。这有两层含义——你为孩子的将来思考,而将来是通过今天的教育实现的。现在的教育对孩子什么时候起作用,你并不知道,也许明天就起作用,也许是10年、20年后。
解放周末:这就加剧了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迫心理。
徐俭: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均衡性、效益滞后性,也因为当前的社会发展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性,因此择校现象必然存在,也不会消失。对此我只能说,择校要适可而止,选择的心态要平和一点,不能互相攀比,变本加厉。
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的品格,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
解放周末:谈教育,我们也往往陷入这样一个困境——问题都在眼前,但缺乏解决手段。
徐俭:教育问题1年、2年肯定解决不了,但只要找到问题,至少能使情况不恶化。
我想,我们首先要反思,对教育的本质是否有透彻的理解,到底该怎样办教育?这方面的理论有很多,无外乎教育应该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对人而言,哪个是第一位的?我想,还是人的品质品德、行为习惯、基本生存能力。我们在这方面的培养花了多少功夫?这是我们必须着重思考的。
解放周末:有专家认为,大学阶段应该是通识教育,中小学阶段应该是养成教育,是一个人品行塑造的关键时期。
徐俭:是的。但事实是,对于认为是第一位的东西,目前并没有花多少功夫——不是思想上的不认识,而是行动上的落实度不够。我们不认为是第一位的东西,倒花去了占绝大比例的功夫。
(徐俭为学生授课)
这是因为对教育的根本目的不甚明了,或者明了了却不太去操作,或者试图操作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操作。如何把一个数学苗子培养成数学竞赛一等奖得主,把英语苗子培养成英语竞赛一等奖得主?校长、教师可能还讲得出方法。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研究得太少了。比如,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这门课考好了,思想品德是否就优秀了?
解放周末: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养成学生的品格,尤其是基础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公民。
徐俭:是的,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想想,我们培养的这一代人,道德水准是在提高呢,还是在降低?如果一个校长说,我培养的孩子中虽然得奖者不多,但是我能保证个个孩子都品质优秀。这样的基础教育,和培养一批竞赛尖子相比,哪一个对社会的推动更大一些呢?
教育是急不得的事业,越急功近利,后果越严重
解放周末:对社会而言,学生的普遍品德是最重要的。但对家长而言,孩子的成绩似乎更为看重。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
徐俭:在这点上,我们无法责怪家长。家长是受效益驱动的,如果孩子不讲假话,做事认真,最终却考不进理想的学校,就会感到失败。相反,孩子黑板擦不干净,书却读得很好,最终还是能进好学校,就会感到成功。在这个方面,家长很实惠。
解放周末:这是功利、实际的考虑。
徐俭:是的。但是搞教育的人应该明白——幼儿园、小学阶段,应该解决孩子的诚实问题,应该进行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校长应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长远。今天你的教育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这当然值得骄傲。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这也值得骄傲。并不是说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一定比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高出一筹。社会对世界冠军的需求毕竟是少的。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去搞教育。
解放周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徐俭:教育是急不得的事业。不仅急不得,而且越急越错,越急功近利,后果越严重。我认为校长的教育理想既要远大,又要不太远大。都是培养世界一流学生,做不到。都培养上海一流学生,也做不到。校长的基本思想应该是培养合格人才,尤其是思想合格、行为合格、习惯合格、道德合格、能力合格,然后让孩子们去充分发展。其实,基础教育用不着做那么多事情,很多事情应该由大学来做。现在中学都在讲培养创新人才,但我认为,并不需要那么多中学都来培养创新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升孩子的教育幸福感:上海基础教育酝酿转型
快乐成长 从现在开始
北京四中校长、史家小学校长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减负”
班主任危机”折射基础教育危机
一个老师的另类减负观
教育综合减负吹响“牛角号”,“十味良药” 助你跨越行动难关 | 牛年说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