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与唯美融合的油画欣赏 配作品解析
2014-03-26 伍佰艺书画门户
画作名称:《迷失的仙女》又名《迷失的星星》
创作者: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国)
创作年代:1884 年
类别:画布油画
这幅《迷失的仙女》也是布格罗的作品,还有一个名字叫《迷失的星星》。这幅画的两个名字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希腊神话。提坦巨人阿特拉斯有七个女儿,因为受到猎人奥利安的追杀,因此被天神宙斯变成了七颗星星。在布格罗的这幅画中,着力表现的是名叫梅洛佩第七位仙女,而把六颗明亮的星星都放在了画面的远景处。
这幅构图完美的裸女画所用艺术手法并不“纯粹”。画面主体是一个悬在空中的裸体女性,姿势很像是一个雕塑。1884年瓦拉佟等人成为这幅画的第一批收藏家,并印在了邮票上,变成第七颗星星的仙女名叫梅洛佩,由于曾与凡间的一名男子相爱,所以发的光就比较微弱了。不过在布格罗的这幅画中,画家选中用于表现的却正是这第七位仙女,因为他把六颗明亮的星星都放在了画面的远景处,而近景里突出的正是这第七颗星。
偶也是布格罗的粉丝,他是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他作品里诠释的是种唯美的境界,一想到他的作品偶就想起一个词“天使”。
《布格捏林荫大道》 路易斯 玛丽 德 施莱佛
《伊阿宋与厄洛斯》
古斯塔夫.莫罗
古斯塔夫的东西一直没有讲过,但是一旦看到他的作品后就会很能记住他的风格,他的绘画作品很多都是取材宗教和神话故事,用色华丽浓烈,在这种华丽的色调中那些光线闪烁而深沉,明暗交错中传递着神秘的气氛;技法古典,用色热烈画面神秘,没有查过画家的其他资料,不过从画作上看可以说画家的性格真是很多面的。
古斯塔夫被冠为象征主义的画家,本人从不追求什么的派,而且从大多数人看来,名字或者派别只是一种分类标签而已,画作的好坏很多很多是在观者的心理。当然为了了解象征主义也查了下,附后。这位画家大叔后来成了教师,马蒂斯是他的弟子之一。
《伊阿宋与厄洛斯》也是一则神话故事,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伊阿宋的金羊毛更也是经常出现。在《金羊毛的故事》中,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美狄亚中了爱神厄洛斯的金箭而深深的爱上了前来求取金羊毛的伊阿宋。为了这份爱情,她主动帮助伊阿宋获取金羊毛。
《伊妮德和杰兰特》,1862年
画布油画,26×37.50厘米
亚瑟·休斯
英国,1832―1915年
Enid and Geraint,1862
Oil on canvas,26×37.50cm
Arthur Hughes
Britain,1832―1915
休斯的《伊妮德和杰兰特》开始创作于1859年,故事就出自《国王之歌》。伊妮德和杰兰特是一对忠贞的恋人,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休斯还写了一首小诗,道出了他对丁尼生诗作的理解:
勇敢的杰兰特,
亚瑟王的圆桌骑士。
他取了伊妮德,
伊尼尔的独生女。
他爱她,
爱得像碧空如洗。
《伊妮德和杰兰特》表现了一种略带伤感的牧歌式爱情,纯粹的爱情混合了宿命的感觉。两个主人公心怀热望却又心意烦乱的情绪,和一种有意让他们之间毫无形体交流的处理手法,让这幅画在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发展的新阶段里处在了先锋的位置。
The brave Geraint
a knight of Arthur's court
and wedded Enid
Ynoil's only child.
and loved her
as he loved the light of heaven.
克劳迪娅之梦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年1月6日-1883年1月23日),
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
此人是一位著名的圣经故事插画家,毕生创作有大量圣经故事版画插图。
《克劳迪娅之梦》创作于1873-1874年,是一幅纸本水墨素描。作品名称:"Le Rêve de la femme de Pilate" ("The dream of Pilate's wife"). 准确的翻译应为《比拉多之妻的梦》
《克劳迪娅之梦》这幅画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克劳迪娅是罗马帝国犹太区的执政官比拉多的妻子,她在比拉多将要对耶稣实施末日审判的前夜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险些阻止了比拉多对耶稣的死刑宣判。
《春之歌》
1913年
画布油画
72*92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英国,1849-1917年
沃特豪斯是英格兰浪漫古典主义、拉斐尔前派画家,皇家美术学院会员。出生于意大利,父母都是英国画家。对东方神秘文化和宗教、风俗显露出极大的兴趣。他的绘画构成以雅致见长,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质。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神话中获取滋养,创作出具有中世纪梦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绪的作品。
在海滩
女人体
《尼罗河上的克娄巴特拉》
古斯塔夫.莫罗
在莫罗的《尼罗河上的克娄巴特拉》中,背景是阴暗的,衬托出天边云霞的绚烂;船上的奴隶是灰暗的,克娄巴特拉却熠熠生辉。也许这恰恰显露了这位高贵女王某种隐秘的女人心思:与其说她的精心设计是为了诱惑安东尼,不如说她聪明地让自己绝美绽放的风情定格在安东尼的记忆里,定格在苍茫的岁月里,也定格在黯淡的历史书页中。
《岩脊上的阿拉伯士兵》
英国弗雷德里克.舒凯德
1868-1901
弗雷德里克.舒凯德是英国东方画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与大卫.罗伯茨和威廉.霍尔曼.亨特等人齐名。英国东方画派的发展正值维多利亚时代,主要呈现出两大不同的创作风格。
比起其他欧洲国家的东方派画家,英国的画家们更需要到《圣经》里寻找画题。因此,一些画家就以他门在东方国家旅行时看到的当地人为模特,专门复制圣经故事的情节,从而形成了英国东方画派的一种风格。另外,英国还有一批象大卫.罗伯茨的画家。他们先是通过阅读描写东方国家的作品及书籍的插图获取印象,然后再依据印象绘出图画,便成了英国东方画派的另一种风格。
这幅作品是一幅临摹之作,原作是西班牙画家何塞.塔皮罗.巴洛的水彩画,也有可能是巴洛主动让他临摹的。
峡谷中的阿拉伯骑士
商队
拾牧草的农妇
1884年  卡米勒.毕罗沙(法国)
晨光中的巴伦西亚海滩
1901年  霍金.索罗拉.巴斯蒂达(西班牙)
《旅途中的骑士》
法国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1796-1875
柯罗是位全面继承法国和意大利风景画特制的优秀画家。从1836年到1864年,他锲而不舍地在法国官方沙龙展出自己独具一格的作品,但未能得到关注。究其原因,是印象派对历史的高度重视未能在柯罗的风景画中表现出来。
在这幅画中,柯罗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作品深处,从那里射出来一束强光,布满了整个画面,并且按照克劳德.洛兰的方式,让光束与云彩交融在一起。柯罗用绘画手段浓缩主观情感上的印象,这正是他的作品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这种客观观察与主观情感的相结合赋予他后期的风景画创作以一种“思维风景画”的特性,从而给20世纪力图复兴这种绘画方法的画家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画作名称】《枉然之恋》
【创作者】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英国)
【创作年代】1900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新古典主义
【规格】76.5*41厘米
【材质】布 油彩
【现存藏处】墨西哥 西蒙基金会藏
阿尔玛-塔德玛生于荷兰,曾在鲁本斯的安特卫普画室学习绘画,他对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新古典主义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学画间歇坚持历史学和神学的学习。塔德玛也是英国皇家学院派画家中的世俗装饰大师,他把拉斐尔前派掀起的古典主义风潮推向前进,首先以饱含情韵的笔触描绘着梦幻般的古典世俗题材,并使得这种题材创作发展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的中心。1863年,他携新婚妻子到意大利度蜜月期间,对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发大力研究古代世界的人文知识,并在绘画创作中把学究式的考证和世俗的娱乐性结合到了一起,达到了超脱于古典派绘画的若是若非的境界。
阿尔玛-塔德玛曾留下了大量的画作和一间由大理石覆盖的大型画室给他的两名女儿。由于现代艺术的崛起,他的作品在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被鄙视为堕落颓废的艺术而完全遭忽略。直到20世纪末开始他的作品才又受到重视。
阿碦斯与伽拉忒亚
《罗马角斗士》,1870年
画布油画,35.50×24.80厘米
让·莱昂·热罗姆法国
《罗马角斗士》是角斗士系列绘画中的佼佼者,该角斗士的绝技是朝敌手的头上投网,将其罩住,然后用三叉戟将其刺死。
在人物造型上,可以看出德拉罗什对热罗姆的巨大影响,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公元前490-前430年)及学院派画家对人体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也历历在目。观众可以看到罗马角斗士在角斗场热烈的气氛中,持戟进攻时的表情。
舞女
1903年      威廉.克拉克-沃特勒(英国)
皮格马利翁
英国画家伯恩·琼斯画了一幅非常有意思的画叫做《皮格马利翁》,在画面中间的地方显然是一个局促不安的青年男子的形象,这与之前所有表现皮格马利翁的形象都有不同的地方,因为我们在后面的一些画面中将会看到,当表现皮格马利翁和他的雕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种非常完美的结果,是一种梦想会变成现实的转换过程,据说皮格马利翁在自己的雕塑的过程当中,最后把他雕塑成一个完美的形象的时候,他非常强烈的愿望是让这个雕像本身具有生命,这个画面中的一瞬间是什么?雕像已经完成,他去央求爱的女神阿弗洛狄特,能不能给这个雕像赋予生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很完美的结果,可是他在等待能不能兑现的时刻,我们可以看到,背景远处的女神形象似乎有点奚落他:这怎么可以变成现实?因此,他会有一种局促不安的神态,画面里非常强烈地渲染了一个东西,就是美的最高理想,最希望渴求的东西能否实现?让他感受有点紧张,在实现之前有一种紧张,假如我可以完全有把握做到这一点,也许就不需要这样的局促不安了,但是艺术家表现的恰恰是这一瞬间,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美,其实并不是完全有把握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局促不安。
柯尔圭拉夫人
水晶球
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
罗塞蒂:
1867,
画纸色粉画,77×59cm
1848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由英国青年画家诗人罗塞蒂、亨特、米莱斯创立。之所以名为“拉斐尔前派”,是因其推崇文艺复兴全盛时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拉斐尔前派”是一批以宗教、文学、历史为题材,以唯美主义为哲学依据,在形式上追求完美的画家。拉斐尔前派对爱情与人生诗歌般地抒情,营造出忧郁而伤感、瑰丽而又离奇的绘画气氛。他们虚构了一个既无历史可考,又无地域可寻的世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抽象的、梦幻般的仙境。在绘画手法上,“拉斐尔前派”标榜朴素的、非技巧的写实主义;在绘画主题上,以真挚的宗教感和道德感为标准,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在“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世界中,人物色彩调和,构图完美,具有理想美。半身形象的维纳斯女神,被安置在一个铺满忍冬和玫瑰花的环境里,手拿一只箭和一只苹果,周围是翩翩飞舞的蝴蝶及其身上发出的金光。
但丁□迦百利□罗塞蒂(1828~1882),这位“拉斐尔前派”的艺术骑士,用时4年完成的《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成功的裸体画。《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古典、唯美却不脂粉,弥漫着独特的神秘感。
艺术总是直接而有力地表现时代精神,维多利亚时代是美化装饰的时代。“拉斐尔前派”不重视内容,只诉诸感觉形式,表现温柔的世界、哥特式的忧郁,强调美就是宗教。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因受其后现代派的排挤,至今并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拉斐尔前派”的作品体现了19世纪的欧洲人如何营造理想的美;“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寻求以最大的虔诚和热情再现宗教、文化和历史主题,并尽其所能地精致而谨小慎微地复制自然形式。此外,他们试图得到最广泛的观众,相信艺术拥有启迪、感化和教诲的作用。无论如何,这一时期艺术作品多具有的广泛文化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古典与唯美,至今仍以其别样的新奇和浪漫吸引着人们。
皮尔斯夫人
《母牛图》
法国欧仁。布丹
1885-1890
欧仁.布丹的风格表明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正向印象主义过渡。他是法国艺术家中最早在户外作画的画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海边和乡村的景色为主题,深得知识界人士----如文艺批评家,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画家卡米耶.柯罗的赞许。布丹作画,笔画细腻,给画面一种清新之感,他用中间地平线把一个雾天的场景一分为二,将几只奶牛置于其间食草。在空中的薄雾与绿色的青草之间,有几笔赭、黑、白的亮点,代表几只动物的形象。
河边牧牛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油画】唯美女神,一见倾心
让你一见钟情,美女唯美油画
唯美女神油画,一见倾心
让你一见钟情,美女唯美油画(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画不好美女的画家是可耻的,唯美女神,一见倾心
唯美女神,一见倾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