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县李家山:构树皮造纸工艺再现《天工开物》里最诗意的劳作
2014-06-07 01:46:19兰州晨报
立即打开看世界杯赢百万大奖尽在搜狐新闻客户端
抄纸
冷清的纸坊沟
形状奇特的构树叶
构树的树枝被砍掉后又抽出新绿
碾穰
淘穰
码纸
碾锤皮纸
捆好的手工纸
李家山的石板房宛若纸片堆叠
陇南康县大堡镇李家山地处山坳腹地,四周山峰如莲花状,境内竹茂林密,构树遍及山林。这里的村民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造纸工艺流程生产着手工纸,传承着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信息。
大堡镇的李家山便成了此行最大的期待,在那里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2014年5月去往康县的路上,心里一直鸣响着《故乡的原风景》陶笛悠扬的乐音。
什么是原风景?真的有点陌生了,我看到满眼鲜活的蓬勃的绿让人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三十多年记忆中的山川那种深沉的沧桑感去哪里了呢?就算是到最偏僻的村落,我们都会看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有如画境,却在提示着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让味蕾打开最初的记忆,喝酽酽的面茶,吃甜甜的樱桃,闻闻腊肉润泽的香味,故乡的感觉便弥漫身心,康县文联主席李永康说,这还不够,你还必须去大山深处,听听直指人心的“毛山歌”,看看手工造纸最诗意的劳作,你才会彻底放下游子的行囊,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终生皈依的感觉。
大堡镇的李家山便成了此行最大的期待,在那里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去李家山的那天,早晨一开始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记者不禁皱起眉头,听李永康说,从大堡镇去往李家山的道路正在整修,下雨天会变得泥泞难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想完整了解手工造纸工序的预想恐怕要彻底落空。
好在从康县县城出发往北去往16公里外的大堡镇,中途经过黑马关梁的时候,雨停了,满天水墨的乌云被一轮暖阳完全消解,满山的绿树变得格外青翠。
李永康简单地向记者讲述了康县手工造纸的由来:
因为境内林密竹茂水丰,造纸原料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造纸传统,手工造纸业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按照《康县志》记载,1948年,县内巩集、大堡、云台、大南峪、迷坝、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镇共有纸农6000户,年造纸2.5万担(土纸计量100张为一去,10去为一把,10把为一捆,四捆为一担)。造纸原料主要是构树皮和竹穰,滑水主要用的是柏树枝和猕猴桃枝藤。
李家山的造纸在明代就有,听老辈人讲,明代、清代李家山的造纸很红火,造纸让当时的李家山人发了家致了富,还置下了苏家山的好大一片土地。历史上大堡河流域造纸的主要村庄是漆树沟、蔡家沟、李家山等。解放后的大集体时代,大堡尹家沟的苏家山、庄子、李家山等村一直传承着手工造纸,成为当时生产队的一大副业。包产到户后,李家山人凭借祖传的造纸技艺勤劳致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李家山造纸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全村土纸年产量达到2000捆,户均40余捆。现在虽然已经式微,但还是有有心人矢志不渝,苦苦地坚持这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
李家山手工造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生武就是这样的典型。
李永康给他打去电话问今天在做纸吗?李生武在电话里说,正在抄纸呢!记者不由得喜出望外。
“要想装气招女婿,要想劳累抄纸去。”这活不下苦不行
李家山村镶嵌在一个山洼里,四周全是树木,在李永康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三棵百年老铁匠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护卫着村庄。
采访车沿着陡峭的山路驶到村里后,我们沿着田间的小路直接去往一个叫作“纸坊沟”的小山沟,从字面上就能想到它应该与造纸有关。
不知名的花翎子鸟在林草间跳跃,田垄边的瓢子花繁星般绵延,走到山麓,我们看到晶亮的小溪像一条小蛇蜿蜒而来,一个用石头砌起的水潭上,用几根木头支起渔网一样的物件,水潭上有一间同样用石头砌成的操作间,屋顶用石板苫盖,四周张着篷布遮蔽阳光,这就是传说中的纸坊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里面低头忙碌的一位汉子,他笑眯眯地抬起头,迎了出来。他就是李生武。由于常年辛勤的劳作,他显得身材消瘦,满面风霜,但眸子里激荡的却是一种很难言说的热情。
李生武指着身边的纸槽说,别的地方手工造纸多半用的都是木槽,而李家山的纸槽却是由五块石板(有一块做底)做成的,这绝对是独一份。
记者沿着小溪探查了一番,仅在纸坊沟里差不多有七盘碾子,二十余座纸坊,但大多数并没有人操作,好像废弃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生武说近几年土纸市场遇到了较大困难,主要是劳动力成本高,市场受宝鸡一带工业造纸冲击较大。目前,全康县只有大堡李家山村三四户人家还在坚持常年造纸,年产量不足100捆,主要在当地和徽县、西和、武都、两当一带销售。
在2008年,康县李家山手工造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被确定为非遗传承人后,就感到肩膀上落下厚厚的责任。他从20多岁开始造纸,从事这个行当已30年。李生武言传身教,他的两个儿子都会造纸,但中学毕业后却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出门打工去了。李生武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营生。
李生武点着了一根烟,袅袅青烟中是不绝的往事。他说,李家山造纸最兴盛的时候,这条小溪边有80多户人家靠此维持生计。李家山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场边路旁都是造纸的家什。
李永康念起了一首古诗:“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深以为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诗意的劳作!
李生武笑了,我们这里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要想装气招女婿,要想劳累抄纸去。”这活不下苦不行。
在熟悉的领域,他的那种气场是一种成竹在胸,一切尽在掌控的宗师风范
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他操作了几道工序,我发现这个朴实的汉子一干起活来,立刻变得神采奕奕起来,在熟悉的领域,他的那种气场是一种成竹在胸,一切尽在掌控的宗师风范。
几经他的讲述和示范,我们终于了解了李家山造纸的主要程序: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至3天,再把构树皮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使树皮纤维彻底软化,再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把穰用铡刀切碎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将穰压成松散状,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锤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纸浆生成后便进入抄纸工序,在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
纸匠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五六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把竹帘反扣并轻轻揭起,一张白皙的原始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将纸叠压在一起(每张纸互不粘连,这种技术令人感到既神奇又不可思议)。抄出来的大叠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以挤干水分。之后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晒纸,把湿纸一张一张揭起贴到墙壁上晒,这一工序非常关键,不仅要细心,而且很讲究技巧,既不能把纸揭破,也不许使纸卷边。待纸张完全晒干后,把纸裁剪为成品,最后打捆出售。
多少年来,大堡一带的纸匠们一直使用这种原始、简单的工具,遵照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流程,制造出纯天然的构树皮纸。
李家山的构树皮造纸工艺源于何时,文字记载无法确证,但当地人却有这种说法,早年这里闹灾荒,村里人将仅有的八颗黄豆用线串起来熬在大锅里充饥后,便四处逃荒,两年之后,一位村民回来后,带来了两门手艺:“造纸”和“织布”。俗语云“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傍身”。虽然在李家山,我们再也见不到呀呀轮转的织机,但造纸的工艺却在动荡的岁月里完全传承下来。
长期以来造纸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如今虽然有关造纸的工艺流程已出了不少著作,但真正的纸加工技艺(绝招)仍然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二是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
在大山深处,工业文明似乎从来没有染指这里,村民们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最繁复没有简化的工艺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土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这样的工序完全就是《天工开物》七十二道工序的再现。
听李生武说,土法造纸的完整生产过程要历时近三个月,好在经过他的精心安排,我们一天时间就看到了土法造纸的全部生产过程。
不知不觉已在纸坊沟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沟里的空气湿热异常。
看到在一旁静观的我们也是大汗淋漓,李生武说去家里喝茶吧。
在李生武家的外墙上,我们看到一张张刷在墙上的构树皮纸,我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感觉附着了劳作的纤维显得那么绵软亲切。
喝着清甜的阳坝茶,看到李生武客厅码好的一摞摞的土纸问它们的特点。
李生武说李家山出产的土纸纸面平整,切边整齐、洁净,纸面无折子、裂口、洞眼和其它附着物,它的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
在甘肃的陇南市一地,康县、西和都有构树皮造纸工艺保留下来
去年曾看到一篇报道四川叙永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构树皮造纸工艺”濒临失传的报道,现在才了解到就是在甘肃的陇南市一地,康县、西和都有构树皮造纸工艺的工序保留下来,西和构树皮麻纸在工艺上从目前来看似乎还走在康县李家山的前头,他们的书画麻纸赢得了“西和宣纸”的美誉。现在李家山的手工纸多用来民间祭祀,现在正准备注册商标,改变生产方式和改良产品,制造高端一些的书法用纸来开拓市场。
从全国来看现存民间古老的手工造纸法在浙江、贵州、云南、福建、山西、新疆、西藏等十多个地方均有流传。如:湖北(郧西县土法造纸)、安徽(潜山县桑皮纸造纸法)、江西(铅山县的连史纸造纸法、上犹县竹纸造纸法)、贵州(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的皮纸造纸法和印江土家族白皮纸造纸法)、云南(临沧市、香格里拉县傣族、纳西族、丽江手工造纸法)、西藏(藏族造纸法)、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桑皮纸造纸法)、四川(夹江县竹纸造纸法)、浙江(温州、富阳市竹纸造纸法)、福建(将乐县竹纸造纸法)、山西(孟门县桑皮纸造纸法)、广东(四会市竹纸造纸法),广西(大化县纱纸、云龙纸、绵纸造纸法)等等。
上述这些地方的造纸工艺与康县、西和的造纸工艺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切料、蒸煮、打浆、抄纸等主要造纸工序(即古书记载的挫、煮、捣、钞)。但在造纸工具方面略有不同,如浙江温州造纸中用于捣纸浆的木锤是由水轮带动的,而非人工(其他地方则全靠人工);广西大化和西藏造纸中的抄纸工具是用白纱布做的,而非竹子制作;贵州丹寨在晒纸时,有专用的晒纸刷,而其他地方没有此工具,且丹寨有专门用于晒纸的纸焙(火墙,墙温一般在40℃~60℃左右),纸不是在外面晾晒干的,而是烤干的,其他地方则是将湿纸放在外面晾晒而干。
另外就是造纸原料的不同,有的是竹子(江西铅山、上犹,四川夹江,浙江温州、富阳,福建将乐,湖北郧西),有的是构树皮(贵州贵阳、丹寨、贞丰、印江,云南临沧、香格里拉),有的是桑树皮(新疆和田,山西孟门,安徽潜山),有的是狼毒草(西藏,用草的根),有的是纱树皮(广西大化),还有的是野生植物皮(广西大化);还有的在纸浆中加植物胶(广西大化)原料,有的加滑药(贵州丹寨等地滑药是用岩杉根制作的)原料,有的加一种起粘合作用的杨桃草(湖北郧西)原料等等。但这些地方的纸匠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尊奉蔡伦为祖师,称其为“纸圣”。
在李家山的村前村后,经过李生武的指点,我们看到了神秘的构树,它混杂在其他树种里,在一人高的地方枝干便被人工截断,新发的枝条像一把蒲扇打开,正午的阳光让它的叶片镶上了一道金边……
从地理上环境上看,包括大堡镇、寺台乡附近的山区都属于犀牛江(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这里山高水长,森林茂密,构树在这里找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家园。
李生武说,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李家山的造纸工艺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扶持,和构树一样迸发勃勃的生机。(本期部分图片由李永康提供)
本期地理名词
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叶缘缺裂,叶面暗绿色,叶背灰绿色,叶面叶背都长毛,开绿色小花,雌雄异株,雄花花蕊下垂,雌花花序呈球形,橘红色,树干高达10多米,其生长适应性强,喜光,耐烟尘,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米到2200米的山区,是一种再生性极强的植物,构树越是砍伐生长越是茂盛,树皮呈棕红色或者灰褐色,撕开纤维呈绒状,具有吸潮性强、韧劲大、纤维长等特点,是造纸的优质原料。除了造纸之外,构树可谓全身都是宝,叶子是上好的猪饲料,构树皮被剥下造纸后,剩下的枝干可做木材、木柴,汁可治疮癣,果实和根均可入药,有补肾利尿的功能。
早《本草纲目》里就有详细的构树介绍:“……雄者皮斑而叶无桠杈,三月开花成长穗状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杈,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
文/图本报记者刘小雷
作者:讲述了康县手工造纸的由来:
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录】康县纯手工造纸术
陇南非遗 | 灿烂民俗文化—手工造纸
甘肃陇南,西和麻纸: 陇南大山深处的古纸孑遗
中华老行当|几百年过去了,砍竹造纸还在这个村庄留传
构树皮造纸手工艺
这款被誉为“活化石”的土纸,五包仅售299元,还送蜡染信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