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条商业运营铁路吴淞铁路的修建始末

文/黄小凡

火车头“先锋号”运抵吴淞铁路

火车是怪物

其实,中国人并没有那么闭塞,差不多和鸦片战争同时期,息力在《英国论略》中介绍道:英国“又造(车力)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在《贸易通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情况,并提出铁路“亦中国所当法”。太平天国将领洪仁玕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先于11省通1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早在1864年,北京城内就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它是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的,大约有600米长,为窄轨铁路。

英国人当时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为给自己的火车做宣传广告,想引起清政府的兴趣,以获得更大的修路权,所以还用一台小型蒸汽机车拖着3节车厢在铁道上来回地行驶。

很快,清政府以“殊甚骇怪”为名,勒令英国人杜兰德把这条铁路拆除。此时的中国还没有经过工业社会的铺垫,千年农耕社会里的人们把火车看成怪物,称之为“怪龙”。

曾经,在上海河南北路塘沽路口有家菜市场,老人们叫它“铁马路菜场”。中国大地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铁路吴淞铁路(也称淞沪铁路)就是从今天的河南北路通向吴淞的——当年的火车站就设在那家菜场的位置,故留下了“铁马路菜场”这个名字。

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驶过农田时,乡民“面对铁路,停工而呆视也,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倚坐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嘻笑者;至于小孩或惧怯而依于长者。前者仅见数处,则或牵牛惊看,似作逃避之状者,然究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

洋商先斩后奏修铁路

19世纪中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中国国门。但中国土地广袤,交通闭塞,为追求更多的利益,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在中国兴建铁路。

然而,西方殖民者给中国所带来的许多事物,在中国人看来,都具有侵略性,是洋人整个阴谋的一部分。因此,尽管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

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长驱直入入侵国土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当时,在上海经商的洋人都抱怨黄浦江水浅,起卸货物不便。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公使阿里国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要求,在上海租界到吴淞口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解决黄浦江岸边装卸货物不便的问题。

和以往一样,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一心想在中国赚钱的洋商们,在一次次碰壁后得出结论——“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当局的容忍”。

同治十一年(1872年),美国驻沪副领事奥力维·布拉特福成立了一家“吴淞道路公司”,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地修筑一条“寻常马路”。沈秉成被蒙在鼓里,批准了他们的购地申请并贴出告示,宣布“吴淞道路公司”有权建造适于车辆通行的道路。

吴淞道路公司征购了上海至吴淞间长约14.88公里、宽约13.7米的土地,随后该公司宣布已获得土地所有权,并有权建造桥梁、开挖沟渠、设置栅栏和修造适合车辆奔驰的“道路”。后因资金短缺,又让给英国商人狄克松另外组成“吴淞铁路公司”,并增购了土地,修整了线路路基。

狄克松与怡和洋行签订了在上述路基上建造一条“轻便铁路”的合同,随后筑路工程开始。路基工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工,表面上仍说是修筑一条“寻常马路”,土方由地方保甲承包,最多时约有2000名工人,光绪元年(1875年),路基工程基本完成。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76年1月20日),上海至江湾区段开始铺轨;正月二十日(1876年2月14日)铺轨至天通庵以北地段时,机车“先导号”开始试行,“先导号”机车由6名壮工抬上线路试运行并获得了成功。汽笛“呜呜”一叫,美英合伙设计的骗局也就露了底。

正月二十八日(1876年2月22日),时任上海道台的冯焌光会见英领事麦华陀,对英国商人擅自建造铁路提出责问,并要求暂停筑路,俟会商周妥再行兴筑。麦华陀答应将运料机车暂停行驶1个月,等候北京公使训示。

怡和洋行表面上遵守停车协议,实际铺轨工程照常进行,不到1个月又恢复了行驶。冯焌光遂将情况详报两江总督沈葆桢,请咨朝廷总理衙门向英国公使交涉。

二月二十六日(1876年3月21日),冯焌光正式照会英领事麦华陀,不准英商擅筑吴淞铁路,并将修路情况及照会禀报清政府总理衙门。清政府多次指示上海道台和南洋大臣照会英领事停止修建,然而怡和洋行竟置之不理,筑路工程继续进行。

三月十三日(1876年4月7日),清政府总理衙门就吴淞铁路一事再次照会英使威妥玛,请饬令英商停办。威妥玛遣派汉文正使梅辉立赴沪调停吴淞铁路事宜。随后,梅辉立先往天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会晤,事后李鸿章致函冯焌光详告会商情况。

三月二十四日(1876年4月18日),梅辉立与冯焌光在沪会谈,梅提出铁路可由中国收买后,仍宜交怡和承办数年,冯坚决不同意。由于英方“处处挟制中国,多不合理”,遂罢议。

交涉虽告停顿,铺轨工程仍在继续,闰五月初九(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闰五月十二日(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江湾段正式营业。

光绪二年闰五月二十七日(7月18日),吴淞铁路公司人员在江湾督率工人用篱笆圈占乡民之地,引起公愤,两名工人和洋人被殴伤。其时正好电业公司洋人博儿骑马过此,因人阻路,又用手枪击伤一名中国人。于是,冯焌光即派人会同英商调查筑笆事件。

上海至江湾通车营业一个月,六月十四日(1876年8月3日),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试车时轧死一名行人,乡民大愤,抗议声浪迭起。上海道台冯焌光再次照会英领事麦华陀,请其停驶火车。

紧接着六月二十七日(1876年8月16日),吴淞铁路发生了一起运料火车与载客火车相撞的事故。在连续发生“事件”、“事故”的形势下,经过上海地方官吏据理交涉,七月十二日(1876年8月20日)英公使威妥玛令上海英领事转饬英商停驶吴淞铁路火车,同时停止铁路续建工程。

七月二十三日(1876年9月10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会商滇案时,插入讨论吴淞铁路一事。会后威妥玛派梅辉立,李鸿章派盛宣怀、朱其诏至沪会同冯焌光,中英双方进行会谈。梅先欲中英合资同办,继欲中国收买后仍归洋商专管,盛等不同意,会商多次无成果。

九月一日(1876年10月17日),双方移至南京继续会谈,经南洋大臣沈葆桢向英方代表“解释”,英方同意买断,订立《收买吴淞铁路条款》10条。

至此,拖延多时的吴淞铁路纠葛得以结案。十月十六日(1876年12月1日),中断多日的吴淞铁路恢复行车营业,正式宣告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全程行驶30分钟。

吴淞铁路被拆除

光绪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如期付清了赎买铁路的第三笔银两,英国人只好办理移交手续。清政府赎买之后,如何处置这条铁路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吴淞铁路拆除后,经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奏准,将铁轨等器材运至台湾,拟于台北铺设铁路使用,后由于无力筹款,筑路工程被长期搁置,钢轨亦因日久锈烂,不堪再用。

应该说,在吴淞铁路的交涉上,清政府的工作还是极为出色的。赎回铁路,相当于收回了主权,如果能好好研究铁路的技术及运营,消化吸收,对中国自己修建和运营铁路,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赎回后,清政府的处理却是愚蠢而短视的,两江总督沈葆桢也是洋务派中坚力量,目光如此短浅,处事如此武断,让人震惊。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条铁路
揭秘中国历史上首条铁路:骗局中产生却难逃拆除命运
部分国家修建第一条铁路的年代(小资料)
上海有条“铁马路”(附图)
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记
吴淞铁路粉墨登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