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春秋】心高命薄的悲苦诗人卢照邻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杨王卢骆”指的是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虽然说在他们四人当中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但细算起来,卢照邻应该是最为悲苦和命运多舛的。据《旧唐书·卢照邻》记载:“卢照邻,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悲哉!一代才子结局竟是如此之悲惨。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附近)人,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后人辑有《幽忧子集》,诗存九十余首。卢照邻年少之时,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教育,博学能文。可以说,卢照邻小时候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好学上进,刻苦用功。有着良好文学修养的卢照邻,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那就是做人中之杰,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年约20岁的卢照邻,虽然没有经过科举考试,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过人才华而当上了邓王府的典签。邓王李元裕,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在贞观十一年被封为邓王。而卢照邻所担任的典签一职,是唐代在各个王府中掌管文书的官吏。从邓王对卢照邻的评价来看,卢照邻在邓王府干的这个典签是很受器重的。当时,邓王曾当着其府中群官和前来拜访他的达官贵人们说:“西汉梁孝王有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做幕僚,而卢照邻就是寡人的相如啊。”当然,邓王这样器重和夸奖卢照邻,并不是有意抬高他,而是因为卢照邻本人确实是一个才华出众、工作出色的人物。据《朝野佥载》记载,邓王李元裕府中“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意思是说,邓王府中的各种书籍十分繁多,而卢照邻大致翻读一遍后,每本书的内容都能记得八九不离十。据载,还有一次,卢照邻在著作局与人比赛作《双槿树赋》,赋成之后被许多人传抄,一时长安纸价大涨。就是因为他的这篇非常出名的《双槿树赋》,以至于后来人们都把著作局改叫“双槿署”了。
  在邓王府期间,卢照邻工作悠闲,没有公务在身之时,便到长安城里转转看看。这一看,不当紧,就看出一首千古佳作《长安古意》来。当时的长安城,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站在长安城头,漫步长安大街,卢照邻诗兴大发。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然而,卢照邻不想让人们把自己也列入宫体诗诗人之列,他要对宫体诗进行改造,去其“浮艳”和“绮媚”,要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这正如闻一多所评价的那样,“宫体诗在卢照邻、骆宾王手里由宫廷走向了市井”。同时,闻一多还对卢照邻的七言歌行十分推崇,他在评价这首被后人传颂的《长安古意》时说:“在窒息的阴霾中,虚空而疲倦,忽然一阵霹雳,接着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卢照邻才思如涌,一泻而下,把当时帝都长安王公贵戚们的“豪贵骄奢,狭邪艳冶”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更是堪称经典,至今还被后人反复引用。
  但细读全诗,人们不难看出,卢照邻是在借助对古都长安的描写,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而《唐诗选》在介绍时说,全诗内容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政治斗争,影射了唐高宗时代大臣互相倾轧的事。随后不久,卢照邻就“横事被拘”,遭人诬陷而入狱,幸得他还有一帮朋友前来救助,才得以出狱。
  从卢照邻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有着强烈时代感的诗人,他与同时代的士人一样对政治热切追求,渴望建功立业,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但这次“横事被拘”的打击,让这位以才情自负的诗人倍感失落,却也无可奈何。他在五绝诗《曲池荷》中,就曾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被冷落的情感:“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出狱后不久,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31岁的卢照邻又有了新的职务,到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任县尉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新官上任后,卢照邻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并不像后来已经42岁的李白在得到自己被唐玄宗招为御用文人的消息后,就张狂不已地大喊大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相反,卢照邻却反应平淡,甚至多出了些许抑郁,这很可能与他前次下狱所受的打击有关系,更有可能和当权者让他长途跋涉到四川、远离长安这个政治中心任职有关系。
  翻检有关史料,事实也大抵如此。据说唐代名臣裴行俭以知人闻名当时,一次李敬玄在他面前盛赞王勃、卢照邻等“四杰”的才能,并把他们引见给裴行俭。四杰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气了,但是裴行俭却大摇其头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裴行俭把意思说得十分明白,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多高多远,器重和眼光为先,才学高下反居其次。王勃等人,虽然有才能,但是为人浮躁不沉稳,老是想表现自己,这哪里是成大业的气象?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卢照邻才被“发配”到新都任职。对于这个结果,自视甚高的他当然就有点郁郁寡欢了。
  在这一期间,情绪低落、心情沉闷的卢照邻曾经写《寄赠柳九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远客西蜀,孤独悲苦的心情,“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同时,在一次宴会上,他还当着益州大小官员发泄自己的愤懑,写下了《赠益州群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然而,正是在成都宦游的这段时间,卢照邻认识了娇小可爱、妩媚动人的年轻女子郭氏。二人相处期间,感情甚为融洽,以至于后来卢照邻不辞而别回到洛阳治病后,郭氏还对他无限思念。甚至在好长时间没有卢照邻音讯的情况下,郭氏还向卢照邻的好友骆宾王倾诉对他的思念之情。也正因为郭氏碰上了骆宾王,人们才得知卢照邻在四川还有一位佳人。当时,个性冲动、喜率性做事的骆宾王一听郭氏的诉说后,便愤然提笔,不问青红皂白地代郭氏大骂卢照邻是个“负心汉”,把卢照邻搞得狼狈不堪。骆宾王以诗代骂,在他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一诗中,他义正辞严,感慨激昂,代郭氏说出了“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的痴情深爱。其实,骆宾王哪里知道当时的卢照邻正身染风疾,性命尚且难保,根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千里迢迢地回到郭氏身边。
  但话又说回来,这件事也不能全怪骆宾王感情冲动、意气用事。因为卢照邻不幸身染风疾,正是在新都尉任上,他离开成都回洛阳治病,完全有条件、有理由先和郭氏打个招呼。据《唐才子传·卢照邻》记载,卢照邻是“迁新都尉,婴病去官”。结果,他老兄自个不辞而别,又怎能怪郭氏到处诉苦,又怎能怪骆宾王不了解实情。
  我们说卢照邻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其实应该说是从他患上风疾之后开始的。此前在官场上所受到的打击,与身体得病特别是得了不治之症相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况且,卢照邻又是一个富有才情、胸怀壮志、出世意愿非常强烈之人,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始终在这位才子的胸中激荡着、澎湃着。
  出师未捷身先“病”,卢照邻的内心决不甘如此终了一生,他要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一回到洛阳,他就四处求医问药,以求尽快治愈,早日重返仕途,实现心中的理想,一展自己的鸿鹄之志。当他得知医圣孙思邈居住在长安鄱阳公主旧宅这个消息后,便执师资之礼求见孙思邈。一见到孙思邈,卢照邻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急切地问道:“名医愈疾,其道何也?”孙思邈说:天与人,人与天,都有其相似之处。天有四时,寒暑更迭,日月相推。和而为雨,怒而为风,散而为露,乱而为雾,凝而为霜雪。这是天地正常的规律,而一旦失去正常的运行,就产生水旱风霜之灾。我们之所以患病,其理亦在于此。听了大师的回答,卢照邻又问:“此情景可以改变吗?”孙思邈说:身有可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养生之道,首要的是“忧畏”二字。人如无忧畏之心,则事业难成,灾祸必至;反之,就能“五兵不能及,谗贼不能谤,毒螫不能加。”随后,孙思邈又给卢照邻开具了许多服中药,嘱他按时服用。
  在孙思邈的药疗和话疗下,卢照邻的病情曾一度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孙思邈是皇帝的御医,经常随皇帝出游,所以也无法系统地为卢照邻治疗。但孙思邈却反复告诫卢照邻,对于疾病,既要自慎自珍,又要有忧畏之心。医圣实在不愧为医圣,他在为卢照邻调理病疾的同时,也把为人处事之道讲得如此明白。
  后来,孙思邈因年事益高,而请求退休,搬到了河南禹州居住。卢照邻听说后,也随之搬迁到了禹州的具茨山,目的就是方便向孙思邈求医问道。卢照邻所患的风疾,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小儿麻痹症或麻风病。传统中医学认为,“风疾”是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患此病之人,不仅身体枯瘦,而且伴有奇痛,咳嗽不止,头发掉落。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四肢麻木,五官歪斜,肌肉痉挛萎缩,半身不遂。这的确是一个折磨人的病。
  如果卢照邻“遵照医嘱”,加之药服,自我调理,病情或许会逐渐好转,甚至痊愈的。但他却“心病”更比“身病”重,一天到晚都处在深深的忧愁和恐惧之中。这些在他的《五悲文》《释疾文》中都有所述。比如他在《五悲文·悲穷通》中这样说:“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徒观其顶集飞尘,尻埋积雪,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屋漏偏逢连阴雨。恰在这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卢照邻的头上。就在卢照邻为治病到处奔波之际,他的父亲突然去世,卢照邻为此悲痛不已,号哭悲恸,以至于到了呕吐的地步,吃下的药物也都吐了出来,这样就更加重了病情。
  生活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卢照邻只好低下高傲的头颅,向官员名流们乞求帮助。那些官员名流中也有很多实在之人,便“时时供衣药”。但即使这样,也是对卢照邻个人人格的一种打击。卢照邻生性孤傲,自视清高。早在新都任职期间,他曾向同僚们表达要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高洁品质、绝不卑躬屈膝的志向和追求,“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然而,现实生活的严酷,又不得不让他自降身价,到处求助。由此,其内心的痛苦就会更甚,心情的不舒畅,自然又会诱导病情加重。
  面对自己抱病的身躯,卢照邻思绪万千。他曾在《结客少年场行》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远大志向,“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诗中还说:“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他又在《咏史四首》中写道:“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这些年少时的理想,此时此刻都化作了泡影,曾经过往的岁月,渐渐离自己远去。
  悲苦的卢照邻泪洒床榻,悲痛难掩,心力交瘁。随后,一个更加让他绝望的消息传来:公元682年,医圣孙思邈飘然长逝。绝望后的卢照邻在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并请人把颍河水疏浚,还给自己挖掘好了坟墓。不等人们离开,自己就先急慌慌地躺在了里面,等候死神的光临。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即使面临再大的苦难和打击,也是应该坚强地承受下来的。
  此时,距卢照邻开始身患风疾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这10年间,卢照邻“手足痉挛,不起行已十年”,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每春归秋至,云壑烟郊,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遂自伤,作《释疾文》。”至今翻读这篇文章,仍让人潸然泪下。卢照邻在文中不无悲伤地说,上天恩泽随广,可叹容不下我这一生;大地养育虽多,对我的恩情已断绝在这一世。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如何!”
  “一翻一覆兮如掌,一生一死兮若轮。”
  哀莫大于心死。公元683年,在极度的悲愤和绝望之中,一代才子卢照邻强忍内心的巨大悲痛与自己的家人亲属诀别,随即转身,跳进茫茫颍河水而自杀身亡。
  呜呼!心比天高而命比纸薄。但我们不能强求古人十全尽美,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自然有他们时代的和个人的局限性。人生一世,世事艰辛,成功不易。但积极地面对生活,应该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这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亲人对家庭的负责,同时更是对社会对时代的负责。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著名的残疾诗人,也是大唐运气最衰的才子
才高命薄 悲惨一生
中国历史上命运最悲惨的诗人,病魔缠身,最终投水自尽
卢照邻:一生最忆是蜀中
因为骆宾王的一首诗,他成为背负骂名的“负心汉”:是始乱终弃,还是另有隐情
卢照邻:贫病交加,情债还不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