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歌唱的呼吸及气息的运用

您的关注、分享就是最大支持

感恩有您的关注和分享!

祝福您与喜悦平和同在!

歌唱的呼吸及气息的运用

 

呼吸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歌唱逶迤可靠的动力基础。

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要比生活中的呼吸夸张。日常生活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静,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左右。而歌唱时的呼吸则要求吸得快、吸得深、吸得多,呼气要呼得慢、呼得平稳,要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能持久,一次呼气往往长达十几、二十秒钟,歌唱中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的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正确的歌唱呼吸不能像日常生活中的呼吸那样单靠胸部的张缩,而需要胸肌、膈肌、腹肌等许多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张缩来完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胸、腹、横膈膜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要经过锻炼,才能获得的。

 

一、吸气与呼气

 

1、 吸气

吸气的准备是:两腿直立,立腰挺胸,肩、颈、下颚、颌关节、牙关、下巴都要放松,眼平视,口鼻稍张,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咽、喉和整个发声器官都处于积极状态。然后用鼻和口一起很自然的吸气,犹如日常生活闻花或贪婪的闻菜肴香味一样,或者像刷牙时先用水漱口,在牙刷放进嘴里前,为避免吞下漱口水而深吸一口气那样。这种吸气方法是自然的、放松的,很容易做到。

吸气时口腔里的感觉是:气应通过上下齿间的空隙抽进去(而不是张嘴吞气)。小舌(悬雍垂)处要感到有一小股凉气,随着这股凉气,软腭就自然地拱起来了,鼻腔空间似乎扩大了,颧骨也好像抬起来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张嘴、吸气”,而不是“张大嘴,大口吞气”,否则,会因冷气刺激而咽喉发痒,甚至咳呛,影响发声。

吸气应用鼻和口同时进行,若单用鼻子吸气,动作大、速度慢、吸气过程长,易发出杂音,而且软腭会因此塌下,形成晦涩的鼻音。

吸气时不要耸肩,胸部不应有明显的起伏动作,应不出声的吸,使假声带稍微盖住真声带,避免真声带在西气候发生干燥现象。同时,吸气出声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完美。

吸气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气息通道的畅通,要由上而下垂直的吸,吸到肺的下端去。先是横膈膜垂直下降,胸腔底部向下伸展,下肋骨向两侧扩张,使胸腔扩大,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气息的容量。横膈膜下降后,腹压增加腹部会略微凸起,但由于两肋的扩张,下腹部就自然会略微向内紧(不是提气),腰带周围(腹部和腰的两侧)好像充满气,有明显的扩张、膨胀与推挤腰带的感觉。那种“把气吸到腰带周围”和“吸到肚子里去,然后想四周铺开”的说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实际上腰带周围或肚子里是不可能充满气的,气是吸到肺里的,腰、腹部的膨胀是横膈膜下沉和两肋扩张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婴儿啼哭时横膈膜下两侧总在扩张,所以哭声很响亮,传得很远。实际上人一生下就会这种呼吸法。做这种深吸气,一开始很不习惯,有人可能会出现头晕和腰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练习时可将一只手放在肋下、一只手放在后腰来检验吸气不为正确与否。

总之,吸气要柔和、平稳、轻巧、无声,不用强制的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里。要吸得比所需要的略多些,但不可吸得过分满。初学者为了防止气不够用往往拼命往里吸,会吸得太满而产生硬邦邦的感觉,失去弹性,或造成生理上、心理上不必要的紧张,影响声音。其实,少量气息的活动量比多量气息的活动量大好几倍,活动量大就富有弹力,就不至于僵硬和迟钝。对是否吸得过满,可进行自我检查,吸气后若能在吸进去一点,及时吸得不过分;若再吸不进去了,就是过分满,僵了。切记:气不在吸得多,而在用得巧。

由于歌曲内容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吸气有快、慢、多、少之分。

1)吸得慢而多,深又广,像闻花香一样。这种吸法一般用于曲开头或间奏以后的第一句,也用于演唱舒展、开阔的歌曲或乐句,如《我爱你,中国》

也用在表现深沉、悲痛、思念等情绪,如《雨花石》:

2)吸得快有多。呼吸加快是表现情绪激动的一个最好手法,因此在演唱情绪激动、悲愤的歌曲或乐句时,要善于在刹那间很快的吸气,好像被“吓一跳”那样吸得快、多、深。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我逃出虎口》:

这种吸气法也可用于号召、奋起等内容的歌曲或乐句,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3)吸得慢而少。歌唱中既要保持情绪的连贯不断,又需要换气,就要在保持原有气息的基础上,柔和地补进去一部分气,使气息随时维持饱和状态。如意大利歌曲《围绕我崇拜的人儿》:

又如云南民歌《绣荷包》:

4)吸得快而少。在唱字多节奏紧凑的歌曲时,乐句之间要偷偷换气。这种吸法,只有在气没有完全耗尽时才能用,因为它要求吸气动作非常敏捷,而急促的吸气是不可能把完全空着的肺部装满的。如云南民歌《猜调》:

又如朝鲜民歌《哩哩哩》:


   
歌唱中换气不仅是因为气息不够要“加油”,而且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风格和不同的音乐形象来设计,安排“气口”,不能因为气不够用而乱换气,特别是在一个词的中间换气,破坏语言的规律。换气要保持发声器官的状态的前提下,才有助于气息通畅、声音位置统一。

(明天接着谈呼气)


勤奋者正在阅读(点文字阅读)


★   四川音院 程晓凤教授 中国声乐作品独唱音乐会


★   张英席 北京音乐会


★   宋祖英悉尼歌剧院个人独唱音乐会


★   《光荣绽放 》十大中国歌剧选段音乐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歌跑调是怎么回事呢?
呼吸与气息(六)
歌唱的呼吸
声乐气息训练: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淳于金章:第五章、呼吸与气息
呼吸与气息--淳于金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