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纸币为何没能引领世界潮流——宋元明三朝纸币的命运

?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作为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的价值标尺,纸币可谓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趣的是,世界上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是欧洲,但最早发明纸币的却是中国。中国古代纸币兴起于宋,繁盛于元,衰败于明。前前后后四百余年,即是早熟的,也是早夭的。它最终不仅从中国传统社会里销声匿迹,更没能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深刻影响。单从表面上看,宋元明三朝的纸币政策各具特点。然而从结局来讲,却又都以通胀滥发收场。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原理,至今仍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宋代发行的交子在现代享誉盛名,但很少有人注意过,这种纸币最早是由民间自主发行的)

宋代纸币制度的诞生

北宋时代的四川,最初普遍使用铁钱交易。而铁钱价值低,重量却大,多有不便。这就促进了纸币的发明流通。宋真宗年间,川中首创“交子”。交易者可通过金属货币兑换纸质的“交子”作为代币,也可随时用“交子”兑换回金属货币,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这种纸币刚出现时由民间自由发行,因与之相关的欺诈案件不时发生,后来经政府牵头授予了四川当地十六个富户以专营权。由他们联合为纸币的准备金担保并统一发行,用交子兑回金属货币时每1000文收取30文手续费。

但是,这些主持发行交子的富商,之后也出现盗用准备金的现象。富户们将准备金用于其他商业投资,结果常因赔本亏空使交子无法兑回金属货币,制造了大量的纠纷和诉讼。直到在转运使薛田的建议下,宋朝廷才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建立了专门管理纸币发行的机构“益州交子务”,世界上首个国营纸币制度从此得以确立。

一开始,官交子只在川陕两地流通,制度上有一整套严谨的条文规章。为防欺诈,禁止民间私自发行交子。为防伪造,规定每三年一界,每界需换回旧币发行新币,以便更换印花。为防通胀,又规定发行总上限不得超过1 256 340缗(实际数额以民间兑换量为准,原则上不一定满额),并以360 000缗钱为本金,准备金率约28%。相比过去的民营交子,官营交子在国家力量和制度设计的双重保障下似乎更有信用。在发行之初的几十年间,币值也确实比较稳定。

然而,北宋自中期以来国家机构日趋臃肿,与西夏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又进一步增加了财政负担。结果就在宋仁宗年间,交子发行便开始被用于弥补收支。而到宋哲宗在位时(1086年-1100年),交子滥发的问题严重到极致,一年增发的量就曾达到12 435 000缗,十倍于最初制定的发行总上限,准备金率更是无从保证。至宋徽宗大观年间,交子的发行总量已达两千多万缗,二十倍于当年规定的总额,宋朝政府根本兑换不起,交子币值一路狂跌。

为了解决交子贬值问题,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实行币制改革,将“交子”改为“钱引”,可以在全国流通。但新的“钱引”也没有坚挺起来,反而迅速陷入了相同的滥发和狂贬之中。大观中期,由于增印时不置准备金,以至于钱引一缗只值十几钱(一缗原可当1000文左右)。之后宋廷不得不于大观四年(1110年)整肃发行限额制度,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使钱引的币值有所恢复,但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已不剩几年。虽然钱引在南宋仍继续存在,其实质却已与敛财工具无异。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9年-1224年),市面上流通的钱引总额竟攀升到八千万缗,其信誉之差可见一斑。

南宋时期,多种官营纸币同时流通,其中地位比较重要的是“会子”,又名“便钱会子”。这会子也是由民间发明的一种可兑换票据,之后被政府垄断发行权。而南宋会子的发展史几乎与北宋交子如出一辙,初时币值还较为平稳,但越到后来增发速度越快。从乾道四年(1168年)规定会子发行上限为一千万缗到嘉定二年(1209年),40年时间增发到原额度的10倍。而再到端平元年(1234年)的25年时间中,会子发行额竟达原额度的40多倍。

交子、会子发行额的大幅增长,是宋朝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下的一步臭棋。宋王朝一向以税收殷富而被誉为繁荣时代,但财政上仍入不敷出,足见问题并非出在收入太少,而是政府支出过多了。


(中统钞足准的发行模式使它一度成为中国古代信用最好的纸币,然而这种局面却难以长期维持)

元代纸币供应的繁盛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前,蒙古帝国的地方政府曾发行过类似宋、金两朝的纸币。这些纸币均有各自的准备金,但在使用上受到地域限制,非常不便。直至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央才首次发行了可以全国通用的纸币。

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元朝中央政府先印制了一种以丝为准备金的“交钞”。之后又于同年十月,印造了后来著名的“中统钞”。并规定“中统钞”以银为准备金,每一贯抵同交钞一两,每两贯抵同白银一两。

元代可谓古代官营纸币的成熟期,制度上比宋代更加统一完备:首先,以旧换新,废止地方政府发行的旧钞,全国统一使用中央发行的新钞;其次,禁止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的流通,只准许使用国家发行的钞币贸易;再次,民间缴纳的赋税一律以钞币支付;最后,原则上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无准备金绝不发行新钞。毫不夸张地讲,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纸币。元钞在元王朝庞大的疆域内广泛传播,南至海南岛、北至外蒙古、西至新疆,都能发现元钞流通过的证据。

可惜元钞的命运走向和宋代纸币相比,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最初发行的十七、八年间,元钞币值牢靠,还是深受欢迎的货币。但随着忽必烈发动大规模南征和对日战争,以及为拉拢各派政治势力而花费巨额赏赐,其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于是乎,为摆脱收支困境,元廷也在纸币供应上做起了文章。

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元朝中央政府就开始将地方上贮存的准备金运往大都,挪作他用。到元成宗继位时(1294年),各地钞库原有的936 950两白银,仅剩下192 450两,其余均被运往京师用做政府开销。此后挪用现象愈演愈烈,只要政府的收入不够支出,就会动用库存准备金弥补。原本民间可在库管处用纸币兑回金银,然而钞库日益空虚,金银兑换越发困难,元钞的币值自然无法维持。

除了挪用准备金外,增发无度也是元钞贬值的重要原因。中统到至元中期,每年增印钞币不过数万锭。多余钞币被存于库中,用于收兑金银和残币。而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每年增印的钞币竟达一两百万,较之前翻了数十倍。增印者多被用于弥补财政收支,流入了民间交易当中。这就造成市面上物价腾贵,民间财富无形中被政府掠走。

为解决通货膨胀,元廷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发行一种名为“至元钞”的新钞。“至元钞”一贯,抵“中统钞”五贯。但“至元钞”接着也开始贬值,元廷又在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一贯“至大银钞”抵“至元钞”五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做法只能在表面上营造币值恢复的假象,并未解决准备金和发行量这两个基本问题。结果钞币贬值持续恶化,“至大银钞”只用了一年多就宣告废止。直到元仁宗上位后(1311年),严格禁止挪用准备金,纸币贬值情况才略有好转。但滥发纸币以充财政的做法却依旧如常,并一直持续到元末。

元末时有歌谣云:“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足见元朝灭亡与纸币贬值有着深刻关联。事实上,元廷不是没有意识到恢复币值的要件所在。问题是财政支出扩张容易,紧缩却难。要节制眼前的开销尚不可能,更遑论为维护币值而自掏腰包了。


(大明通行宝钞虽然名义上是一种纸币,实际上却更类似于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军用票)

明代官营纸币的终结

明代于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发行纸币,名为“大明通行宝钞”。表面上看,明宝钞是受元钞的影响所创。宋元两代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本应对明宝钞的制度设计产生积极影响。但实际上,明代钞法反而是历代当中最为粗陋的。其钞法败坏之迅速,也远在宋元之上。

明代钞法之粗陋,首先体现在不设准备金上。朱元璋在订立钞法时明确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民间上缴金银后也不准用宝钞兑回,简直与抢劫无异。同时,明宝钞的发行又不规定上限,致使这种纸币在创建之初就是一种贬值飞快的劣币。

如洪武二十三年时(1390年),宝钞一贯在两浙居然只值250文,短短十五年购买力就下降了四分之三。又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东南沿海地区一贯钞只值160文,较之四年前还在进一步下跌。宝钞的贬值,在永乐朝又更加严重,达到了明代纸币贬值的极致。洪武末期,一贯钞尚且价值71文钱。而到永乐五年(1407年),一贯钞仅值12文钱。再到明宣宗刚继位时(1426年),一贯宝钞的价值甚至不足1文钱。明宣宗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赋税、禁印新钞、收兑旧钞的措施来恢复币值,结果以失败告终。明英宗继位后(1436年),干脆承认民间可以合法使用白银。至此,除了明廷利用宝钞强行支付的做法一直持续外,纸币在民间交易中基本绝迹。

关于明代钞法破败的原因,后世多解释为明朝君臣的昏昧。但假如总结宋元两代的纸币发行史,我们不难找出宋元明三朝纸币发行的共性所在。宋元两代之所以都有过一段币值稳定的黄金期,是因为他们在纸币制度创立之初,国家财政还相对宽裕。一旦支出扩张造成财政困境,则纸币发行就一定会陷于通胀滥发。明代洪武、永乐二朝,战争频繁、开支浩大。可以说当时的明廷之所以发行纸币,目的就是为了敛财以填补赤字,跟君臣是否通晓货币供应规律,并没有多大关系。


(作为国际货币,今天美元的流行既源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可靠的政府信用)

古代纸币发行带给后人的经验教训

在古代社会,通过发行金属货币来制造通胀的例子并不罕见。不过,金属货币的铸造成本较高,货币成色很容易暴露币值的低下。因此在纸币发明前,靠铸造劣币来敛财往往效果不佳,对经济的破坏力也相对较小。纸币被发明后,大大降低了统治阶级利用通胀搜刮民财的成本。其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也更不易被民众察觉,自然演变成了统治者的剥削工具。

古人也不是不清楚纸币通货膨胀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灾难,奈何没有一个权力机构能限制古代政府扩大开支的冲动,更没有一种市场机制能制止古代政府滥发纸币的行为。结果在宋元明三代的通胀狂潮之下,一种本应前途无量的金融发明,最终却沉寂于中国历史的角落当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个统治汉人的朝代(八)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
赌徒是怎么输光的
中国纸币一千年 帝国的无限提款机
无妄之灾:元朝纸币的持续贬值困局
大明宝钞为何崩溃,信用的崩溃在于这个人
“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