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享佳节 ▏抚铜犹闻霓裳曲

    近承朋友惠让,得老生坑辽挂钮乐器纹铜镜一面,其主题图案由11种浮雕乐器组合构成,与大甸子辽墓曾出土乐器纹铜镜同,有所不同的是铜镜周边饰有一圈珠点纹,这种装饰风格在辽金时期的压胜钱上时常可见,彼此在断代上可以相互佐证。



双龙镂空大钱  辽  直径73MM   作者藏

    另据考古报告,内蒙赤峰大甸子辽墓曾出土乐器纹镜,直径84毫米。在镜的边缘处突出方鼻,穿孔,取代镜钮。镜背面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密布装饰图案。纹饰铸刻清晰,繁而不乱。主题图案由11种乐器组合构成,可见浮雕表现中有拍板、筝、大鼓、腊鼓、方响、箜篌、笙、琵琶(折颈)、长笛、排箫、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每件乐器均系有绶带。这些乐器正是辽代散乐的乐器组合,是研究契丹族人及其辽代音乐史的重要文物实物。

北京华夏藏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春拍拍品


    无巧不成书,数年前,内蒙泉友承让我一枚辽“八音和鸣”大钱,是钱径47.8、厚4.8毫米,重50克(一两)。辽风灿然,生坑厚重,通体红斑绿锈,宽郭狭穿略呈微决。此钱铜质精良,密度大而压手,铸造更是精美。一眼望去,倘若忽略图案,俨然一枚辽“千秋万岁”大钱。因此,绝非民间俗物,应是官炉所铸。这枚钱面背计有八件乐器,故此钱上的乐器:一面为拍板、觱(也称筚)篥、排箫、笙;一面为箜篌、曲项琵琶、方响、腊鼓。这些乐器图纹都是并足,上端均朝向边郭且都系有绶带。


辽八音合鸣大钱  直径47.8MM  作者藏

    这枚钱上的乐器纹与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的敖汉旗大甸子村曾出土乐器组合纹镜风格大同小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发现的辽代墓中的壁画,就绘有辽代散乐演奏的场景,乐队着汉服,所演奏的乐器都可与和铜镜、铜钱上的乐器相对应。内蒙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辽解放营子出土的辽墓壁画也绘有相似的内容。




    查《辽史·乐志》可知,辽代宫廷音乐主要包括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和鼓吹乐六种。而其中之国乐和诸国乐是契丹族特有的音乐品种。辽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都集中围绕着庆寿、节日庆典特别是郊庙祭祠活动举行。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是辽国乐的组成部分,辽国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祭山仪及宫廷营卫等仪式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的辽墓壁画中,散乐的演奏者多是着汉服的契丹族人,说明辽国在接续汉族唐宋乐曲时几乎是全盘继承。而各种乐曲的具体使用,在《辽史·乐志》中有明确记载:“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会(皇帝朝见群臣)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抵终之。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在这段文字中,提到曲破后用散乐,“曲破”指的是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演唱此段称“曲破”。节奏紧促,有歌有舞。宋代甚为流行,宫廷大宴时常同其他节目轮番演出。而被辽代承继后,由于语言的障碍,“文阙不具”,只能按八音器数和曲调演奏。

这枚钱从形制上看,和辽“千秋万岁”大钱如出一辄;从同时代参照器物辽墓出土乐器纹镜来看,该镜与此钱的乐器图案也别无二致。故将此钱定为辽钱应无大谬。表现内容,鉴于此钱图纹所列举8种乐器乃辽代宫廷音乐的骨干乐器,其演奏通常围绕着庆寿、节日庆典或郊庙祭祀活动进行,故暂定名为“八音和鸣”颂圣钱。辽代乐器纹铜镜的出土与传世本就稀少,     而类似内容的辽代钱币则又是首次面世,更显得殊为珍贵。契丹民族将传承自唐代宫乐的乐器制作于铜镜和钱币之上,充分说明对汉文化的喜爱认同和依从,也体现了一个草原民族对文化昌明的渴望。辽代开国后,和盘承继唐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文字改革、吏制等等,开始了汉化的进程,乐器纹镜乐器纹钱也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例证,这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八音和鸣”钱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德州音乐学院段文教授为此专门来京与我见面,欣赏此钱。在其后于西安举行的全国民乐研讨峰会上,段教授以此为题发表的演讲更是引起了与会同行的热议。


    手里有关“唐乐”的文玩还有 2015年北京中国文物博览会上,以善价购得的清末白铜宫琴式刻铜墨盒一只,品相完美,没动过手,形制完全仿唐至德年制“大圣遗音”宫琴,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行书“大圣遗音”4 字,池下方刻方印,篆“包含”2 字,池之两旁刻行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16字。与“大圣遗音”宫琴完全一致,惟“寒江印月”谬为“迎月”,刻工笔误,是为白玉之瑕。底款“大源”,为清末民国北京刻铜文具店字号。



  清白铜宫琴式刻铜墨盒   作者藏

   '大圣遗音'琴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附:

    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56年。是李亨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而它的浑厚感表现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圣遗音'琴的铭刻,也是有别于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与传世的普通琴相比,这把琴的断纹也是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看上去像大蛇腹纹,而在这些纹理之间又出现了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很显然这些断纹是随着漆质的老化而产生的。而且这把'大圣遗音'琴具备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可以说是集韵味于一器,是目前传世古琴中很难得的。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 120 厘米,肩宽 20.5 厘米,尾宽 13.4 厘米,厚 5 厘米,底厚1厘米。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4 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篆书“包含”2 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16字,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款'至德丙申'4字。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粗论辽代线刻镜的几点问题
契丹魅影
契丹人去世后为何罩面具 记者带您先睹辽代文物精品
西京风华|现在出发!去大同辽金元民族融合馆,看镔铁契丹、狂野女真…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十五)
说说双辽市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