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专注高教管理,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日前,山西某高校教师称代课十年仍没签合同,没底薪,病都不敢生。不是所有兼职教师都是社会名流或是企业骨干。更多人没有头顶的光环,成为了高校中的“隐身成员”。没有完善的选聘制度,没有令人满意的待遇,高校兼职教师到底境遇如何?
2015年底,北京某高校聘任退役奥运冠军为兼职教授一事引发公众热议,不少师生和社会人士对其任职资质、高校兼职教师选聘流程和信息公开情况提出质疑。校方回应:该兼职教授不收取任何报酬,除完成校内讲座的任务,还需要每学年无偿指导学校运动队训练两次。
可是校方的表态并未让舆论平息。有人继续质疑:挂着教授的头衔却做着教练的工作,有兼职教授身份却没有兼职教授的薪资和教学职责,学校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未免太过宽松。在名人的光环下,高校兼职教师的问题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但更多时候,兼职教师的选聘和待遇问题就像是一道浅浅的影子,一直存在却一直被忽视。
兼职教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基层单位骨干,大师级名家或社会名人。他们往往经验丰富,刚一踏上讲台就能获得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的荣耀头衔,因此备受校方重视。这样的兼职教师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可以为学校带来宣传效应。第二类则是出于“填空”需要。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前任教师离职或课程和专业调整,部分课程出现没人教的局面。考虑到人力成本,高校会选择雇佣兼职教师任课“救急”。这部分兼职教师大多数是讲台“青椒”或是在读博士或硕士,流动性较大。在普通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或是高职院校中,时常能见到兼职教师的身影。
1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迈克·贝鲁布和波特兰州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詹妮弗·露丝合著的《人文、高等教育和学术自由:三大必要论点》一书中提到了兼职教师选聘时的一种有趣现象:点对点式招聘。什么是点对点式招聘?举一个例子来说,历史系现在需要有人来教几门中世纪史课,于是有一位教师想起自己认识当地一位还算不错的历史学者,便发邮件询问他是否对这一兼职教职感兴趣。系主任相信了推荐人的判断,经过简历审阅和面试后,这一职位空缺就被填补上了。或许这位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都不低,完全有能力教好这几门课,可是,这次招聘并不是公开的正式招聘,而是点对点式招聘。
点对点式招聘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比如在缺乏试讲考核和竞争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任人唯亲的兼职“嫡系部队”,门生、朋友扎堆造成兼职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中,留洋归来的冒牌大学博士生方鸿渐就是在朋友的举荐下进入三闾大学,讲课只会拼命写板书消磨时间,教学和能力备受学生诟病。
在国外,不少高校制定了兼职教师招聘的标准流程,流程的关键就是“透明”。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就对兼职教师招聘作出了单独说明。
校方清楚,一些院系拥有自己的兼职教师“人才库”,每当出现职位空缺,系主任或者院长们就会去人才库里翻看一番,寻找合适的兼职教员。但即便如此,校方仍要求院系不得直接从人才库中选贤用能,每个空缺岗位必须经过公开招聘,以登报、网页或其他途径刊发招聘广告的形式进行公开,在招聘时至少提出以下声明和要求:
●博伊西州立大学所支持的平等就业、退伍兵优先原则。
●教师需要讲授的课程或领域。
●最低资质(比如学位类别、教学经验、工作经验等)。
●需要教授的学期(秋季、春季或夏季学期)。
●职位期待。
●申请流程。
●可获得的补贴。
在遴选候选人时,校方建议不同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遴选流程,学校仅给出基本要求:
●遴选人员要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遴选委员会负责审核申请人的材料,并向系主任或院长提出遴选建议。
●申请人必须进行正式面试和试讲。
●审核申请人此前的教学评价数据。
有时,院系可能需要紧急雇佣兼职教师,无法完整走完上述公开招聘和遴选流程,在这种情况下,院系仍要尽量按照流程办事,并和人力资源部门协商处理。开始教学工作后,院系将对兼职教师的表现进行系统性跟踪评价,以确保其教学情况符合学校要求。如果教师表现不佳,院系也可以在学期中期将其解聘。
2
《东方早报》曾在2004年报道过某女讲师在上海一民办院校兼课的情况:每周在外上八节课,每月收入1800元(平均每节课50多元)。即便收入如此微薄,女教师仍担心下学期没有兼职机会。如今十多年过去,通过搜集各高校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发现,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多在每节100~200元之间。对于教授课时较少的专业课或通选课的兼职教授来说,收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收入只是让兼职教师委屈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情况下,院校不会为兼职教师提供办公室、计算机等基本办公设施,兼职教师也不在工资晋级和职务评定之列,院系内的活动也会将兼职教师排除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缺乏与同行和学生的交流,无法获得充分的职业和学术发展空间。马云曾总结员工离职原因: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但兼职教师即便拿着不到位的钱,捧着“碎了一地”的心,仍愿意继续坚持,主要是希望兼职经历能够帮助自己未来在高校谋到正式教职。也有一些兼职教师在其他高校有专职教职,兼职工作主要作为提高总收入的补贴。
为了解更多关于兼职教师管理和待遇情况,本文作者联系了刘涛(化名)和周鑫(化名)老师。刘老师在某民办本科院校做专职教师,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同时在华南某高职院校兼职讲管理学相关课程,每节课的收入是120元,每周上6节课,每周三次通勤,每次可获交通补助50元。刘老师表示,自己接触到的情况是民办院校在大量招聘兼职教师,“一位全职教师的社会保险、公积金和各种待遇加起来远远超过聘请兼职教师的支出。民办院校以成本为先,国家的评估要求是两位兼职教师算一位专职教师数量,所以很多民办院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上课。”刘老师指出,目前高校对兼职教师管理较为松散,存在三大问题:“一没有课堂监督机制,二没有课程评价机制,三没有‘学校—教师’交流渠道。”在华南多所高校兼职教授英语课的周鑫老师在与作者沟通中表示,自己从进入大学教学开始就同时兼职授课,每周兼职课时数不定,兼职待遇并不高,对收入并不满意,“愿意去上这种课的原因还是经济和爱好兼而有之。”
国内兼职教师如此,国外兼职教师过得也不轻松。杜什科·彼得罗维奇觉得工作日中最漫长的要数星期一。在这一天,他要驱车两小时赶到耶鲁大学教两节艺术课,然后开上两小时十五分钟到波士顿大学教一节晚上的课程,等他开回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家已经是凌晨一点。每个星期一,他都要在路上“流浪”8小时以上。常人或许对如此耗费精力的通勤感到头痛,彼得罗维奇却早已习惯,因为这样披星戴月的兼职生活他已经过了8年。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养老金,国外的兼职教师的收入相对来说也是颇为惨淡。美国知名调查机构PayScale于2015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基础级别的高校兼职教师平均年收入仅30000余美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而讲师的年薪约为45000万美元,助理教授的年薪约为64000万美元,副教授的年薪更逼近74000万美元。
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马特·德伯纳姆算过一笔账:自己在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兼职给本科生讲写作课,每学期的税前收入大约是4800美元,平均每周能拿到300美元。而他在一家名为“金色海岸”的超市工作,每周拿到的钱比兼职教学多100美元,同时他还能获得免费的牙科和眼科检查的医疗保险。即便如此,他依然努力坚持着,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高校的全职教师。
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数据,1975年美国高校中的兼职教师比例为43%,到2011年,这一数据已跃至70%。高校忽视兼职教师发展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南加州大学普利亚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阿德里安娜·凯扎发现,没有个人办公室、不设答疑时间或没有充足时间备课的兼职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保有率和毕业率均低于由全职教师教的学生群体。
现如今,在国外,兼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已有所提升。2014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兼职教师在夏季学期的工作量不得超过7个学时,秋季和春季学期不得超过10个学时(学时基本可以换算为教师每周工作小时数),并公布了合理的兼职教师工作时间计算方法:兼职教师每花一小时进行教学,就会假定其花一小时十五分钟进行批改作业和备课。政府还要求高校承认兼职教师在为学生答疑的“办公室时间”和参加教员会议做出的努力。
同时,一些兼职教师也通过成立工会等形式自主维权。高等教育集体商谈与职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2013学年,全美40多所高校的超过15000名兼职教师加入了工会,使参加工会的兼职教师总人数达到17200人。在工会的声援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兼职教师待遇问题,逐步为该群体提薪并签订长期合同。2015年,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两所高校圣托马斯大学和玛卡莱斯特学院先后尝试建立兼职教师工会,校方及时回应了兼职教师的需求。其中圣托马斯大学将最低课程费用从4000美元增加到5000美元,并在教师委员会中为兼职教师设立席位,允许兼职教师参加本校的教师发展活动,允许其子女享受本校学费折扣。圣托马斯大学副校长道格·亨尼斯表示,工会的存在推动了改变的进程和进展的加快。
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对兼职教师管理和聘任做出探索。刘老师向作者介绍了杭州高校的“互聘模式”。早在2005年11月,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就开始尝试互聘模式,所在区高校将师资需求情况和可供外校聘任的师资情况发布到教师互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进行聘用,以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同时,提出课时报酬最低标准和课时当量计算方式。聘用单位要对聘用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撰写反馈表分别反馈给互聘教师本人、输出学校和协作管理机构。目前师资互聘模式已经在杭州地区全面展开。
如需了解麦可思教学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全文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