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1144
看舌苔知健康,对照自测
舌红绛,有裂纹——热盛伤阴(以滋阴降火为主);
舌淡白,有裂纹——血虚不润(以补血为主);
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脾虚湿重(以健脾祛湿为主);
舌淡白、湿润,有齿痕——寒湿较重(以温补脾阳、散寒除湿为主);
舌淡红,有齿痕——脾(气)虚(以健脾益气为主);
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湿热痰浊(建议及时就医);
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脾虚(以健脾益气为主);
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的比较厉害,小便不利,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肾虚水泛(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为主)。
 
 
 
 
 
 
中草药外敷治疗过敏性鼻炎
导读:过敏性鼻炎也就是中医的鼻鼽之证,发作过敏性鼻炎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导致喷嚏连天,流清涕不止,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这就是常说的风寒内陷,所以很多人用药很久都只是好转,而不治愈)
中医辩证:
1,气虚寒类型: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流清鼻涕,最容易在早晚发作,也就是遇到风则发作,或者遇到寒则发作,怕冷,容易感冒,面色淡白,气虚气短,咳嗽痰稀,鼻粘膜苍白水肿,舌质淡,舌苔白,脉象细。
2,气虚弱类型:阵发性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子酸胀比较严重,四肢乏力,头昏头重,饮食不香,大便偏稀,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者晦暗,舌质淡,舌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细弱。
3,肾阳亏虚类型:阵发性鼻痒,连续打喷嚏,鼻子流清鼻涕不止,量多,辛寒怕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脉沉细。
4,气虚血瘀类型: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流清鼻涕,鼻塞明显,鼻甲紫暗,舌质暗红有淤点,舌苔白,脉涩。
5,外寒内热类型:阵发性鼻痒,喷嚏连天,流清鼻涕,鼻塞不透气,怕冷,遇风容易发作,口干而喜欢冷饮食物。大便干结,舌红舌苔黄。
三:中草药使用方法
1,此方法外用贴穴位,主要治疗过敏性鼻炎。采用草药:白芥子,细辛,甘遂,辛夷,各用10克,人工麝香适量。使用方法:首先将前面四味药研磨成细末,过150网筛,装入瓶中备用,人工麝香磨成细末另外装瓶。用的时候取少量药粉,用姜汁调成年末装,做成硬币大小的药饼,药面上面放入少量的人工麝香,分别贴敷在肺俞穴,高盲穴,百劳穴,是哪个穴位上面。每次贴6-8个小时后去除掉。7天贴药一次,3-7次为一个疗程。
2,此方法吹入鼻腔,主要治疗过敏性鼻炎。采用草药:石菖蒲,皂角刺两种,每种量等分。使用方法:将这两味药研磨成细末,过150目网筛,装瓶备用。每次用药量为黄豆粒大小,用棉签头薄薄的裹上一层,塞入鼻孔中,每天三次。用药直至好转为止。
3,(我家有此方药粉)此方法也是吹入鼻孔中或者插入鼻孔中,主要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采用中草药:辛夷花,苍耳子,白芷,丝瓜藤,每种100克;绿矾50克,薄荷80克。使用方法:将这些药研磨成细末,过150目网筛,然后将细末装入密封瓶子备用,用的时候将药粉吹入鼻腔,或者吸入鼻腔里面。每天3次,每次0.1-0.3克,10天一疗程,然后间隔3-5天后再使用第2疗程。

家中常备老蔻丸——疏肝理气解胃痛
你是否有过饭后胃痛的情况?
你是否有过口干口苦的情况?
你是否有过腹胀难受的情况?
不要怕,老蔻丸来帮助你。
老蔻丸是由豆蔻:砂仁、丁香、当归、川芎、山楂等组成的一道中药方剂。
豆蔻:开胃消食
砂仁:温脾开胃
丁香:温中降逆
当归:补血活血
川芎:活血行气
山楂:消食健胃
老蔻丸可用于有肝郁气滞、消化不良和胃痛胃胀的人群使用
 
 
 
 
 
 
 
 
酒疸,心下坚而小便赤涩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1两,茵陈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甘草3分(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术1两,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坚而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六
 
 
 
 
 
小儿冷热不调,肠胃滞结,壮热作时,两肋刺痛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3分,当归1分(锉,微炒),芎1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冷热不调,肠胃滞结,壮热作时,两肋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日3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支饮,心胸壅滞,喘息短气,皮肤如肿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1两,旋覆花1两,汉防己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桂心1两,前胡1两,槟榔1两,枳壳(去白,炒令黄)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支饮,心胸壅滞,喘息短气,皮肤如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桑根皮汤送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一七引《神巧万全方》
 
 
 
 
 
 
瓜蒌百合舒胸汤
【处方】瓜蒌实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欢花12克。
【用法】每天煎服1剂,连煎2次,首次清水8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2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功效】宽胸散结,清心除烦,生津润肺。
【主治】肺心病、冠心病、抑郁症之胸部郁闷、烦热、痹痛、情绪不畅、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悸、饮食无味、口干不渴、舌红少苔、脉略数或弦。
【加减】咳嗽痰黏,痰黄者加桑白皮15克,知母10克;胸部、胁部、剑突下闷痛明显者加郁金10克,丹参10克;睡眠质量差者加炒枣仁30克,含羞草50克;饮食减少者加山楂15克,麦芽15克;大便干结、腹胀者,瓜蒌实改为瓜蒌仁30克,加枳壳10克;头晕者加白杭菊15克,白芍15克;耳鸣者加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全身乏力者加西洋参10克(另炖);腰膝酸软无力者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午后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12克,浮小麦30克;心悸不安者加西洋参10克(另炖),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
 
 
 
 
 
 
 
仙芪活血健脑汤
【处方】仙鹤草50克,黄芪 30克,丹参15克,田七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红参6克,桂枝8克,天麻12克,葛根15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每天煎服1剂,连煎2次,首次清水9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二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煎得药液分2次温服。
【功效】补气活血,益肾健脑,养心宁神。
【主治】老年高血压、脑中风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之头晕、头痛、健忘、失眠。
【加减】高血压加杭白菊15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钩藤20克。头痛明显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脑中风肢体偏瘫加水蛭10克,地龙10克,蜈蚣5克,路路通15克。健忘加益智仁15克,远志12克。失眠加炒枣仁30克,合欢花20克,茯神15克。痰多加法半夏15克,胆南星10克。胃纳差加白术12克,麦芽15克。兼有冠心病心悸、胸闷痛加炙甘草20克,五味子15克,瓜蒌仁20克,麦冬15克。
 
 
 
 
 
 
 
 
鹿角健腰汤
【处方】鹿角15克(研碎过筛,冲服),狗脊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续断12克,巴戟天10克,怀牛膝15克,黄芪15克,独活12克,海桐皮20克,桂枝10克,田七15克,当归10克。
【用法】每天煎服1剂,连煎2次。首次清水8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2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煎得药液混合,加入鹿角末,分2次温服。
【功效】补肾壮腰,益气活血,祛风去湿,通络止痛。
【主治】中老年慢性腰肌劳损、脊柱类风湿、腰臀部筋膜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扭伤、骨折后遗症引起的腰、臀、腿软弱、酸、痹、痛。
 
 
 
 
 
 
 
 
益脑汤
【处方】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黄芪15克,太子参20克,僵蚕10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法半夏8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石菖蒲12克,葛根12克,益智仁10克。
【主治】加减治疗老年呆症
 
 
 
 
 
 
张仲景含有葛根的方子,为什么要先煮葛根
中医对药的煮法很讲究,有的要先煮,有的要后放。
比如,麻黄汤就是要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再放其实药一齐煮。
先煮某种药物的原因和目的可能会因药物不同,但最终是要达到药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少的目的。如先煮麻黄,先煮附子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葛根无毒,味甘性平,为何要先煮呢?坊间有几种说法
一是认为葛根易伤胃气,先煮是去其烈性。显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擅自捏造。味甘性平的葛根哪来的烈性?神农本草经讲葛根\"起阴气\",实指其升水功能。如果葛根没了这个升水功能,它也就跟红薯差不多。
二是先煮葛根与先煮麻黄同理。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麻黄先煮是因为麻黄在煮的时候会浮出上沫,这上沫含有麻黄碱,对心脏不好,古医言其\"令人烦\",所以要先煮去沫。而葛根并没有类似情况,更谈不上毒副作用。
三是认为葛根厚重,干燥中药材块头大,很干硬,如不先煮,一不容易煮透,药效会打折,要把它和其实药同时煮,又要煮透,可能药也煮糊了。笔者曾用过桂枝加葛根汤,没有先煮葛根,结果没煮透,再煮又把药煮糊了。先煮葛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它含淀粉多,又干又硬又硬实,需要煮较长时间才会煮透,不先煮的话,要么煮的药效不好,要么容易煮糊了。
实际上,伤寒方中含有葛根的方有的并不先煮葛根,如桂枝加葛根汤证,它的葛根剂量是4两,而葛根黄芩黄连汤要先煮,葛根剂量是半斤,显然与剂量大有关。这也印证了其他观点的主观臆断,所以观点三比较贴近实际。
四是先煮是使其能充分发挥轻清上扬之性。这种说法也只是停留在想当然的说理上,似是而非。
古代的医学与生活实践实切相关,很多就是经验总结,只有亲自实践过,才会领悟其所以然。
 
 
 
 
 
 
 
 
 
 
痧症发作又腹泻,姜佐景这样治
姜佐景是清末著名经方家曹颖甫的弟子,颇得曹师真传。要说医案,还是数他记录的《经方实验录》中的最为精彩,非常详实,连治病思路都作了解释。
有一天,姜佐景遇到了一个病人。这是一个姓李的小孩,身上发痧疹已有时日,还没有好,每天拉肚子二十多次,拉出来的东西很臭。
姜佐景当时看了它的舌头,舌色绛红,舌苔白腐,口唇干燥,眼睛发红,脉跳很快,一问晚上睡眠不安。于是就开了这样一个方子:粉葛根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钱半。(注:此为清代剂量)
 这个小孩服药后,拉肚子没这么厉害了,大便也开始渐渐变为稀便,但痧疹还是有增无减,后来经过逐渐调理就好了。
这个案例中的方剂其实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的加味方。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了淮山、天花粉、长麻三味药。
姜佐景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为底方的理由是,他认为麻疹之利(利即下利,腹泻症状),属于热的情况占了十有七八,属于寒的情况较少,十不过二三。大多是表邪未解,而邪陷阳明,挟热迫肠而成下利。他综合患者其他情况均表现为阳明热证,合参为葛根葛根芩连汤证。
现在的中医常叫这种情况为协热利。协热利的意思是,挟带热邪而下。这其实在伤寒论中并非意指葛根葛根芩连汤证,还是要多诊合参为准。如伤寒条文中有记载“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还有记载“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可见,太阳病,当解表,如果不用解表的方法而用治阳明法以下之,就会出现变证。
这种变证可以是但“从寒化”,也可以是“从热化”,并不一定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正气盛的人,多从热化,正气衰的则从寒化。姜佐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他用桂枝汤治过一个姓谢的人,它是应友从的宴请,享用西餐和冰淋汽水,结果晚上就下利不止,腹痛而后重,因发现其脉浮,表病较重,用了桂枝汤治好了这个病人。显然,这个病例是“从寒化”的例证。“从寒化”是邪入阳明未热化,未热化的原因可能大多是饮食不节导致寒邪直入太阴,而未来得及化热,但导致了肠胃不和,病症的重点还是在表,所以伤寒条文中又记载“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而上述条文中“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也是“从寒化的一种程度或体现。而本案中的小孩,是从热化的案例。
综上,下利的情况不能用协热利一言以概之,还是要辩证下药。
姜佐景还讲到他的一个湖南师兄也在当时的红十字会医院经常遇到小孩发麻疹时下利,他总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治,收效很好。
本方应用的病机依据是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张锡纯对此的解释至精至简至明:“方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清轻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且喘为肺病,汗为心液,下陷之热既促脉之跳动改其常度,复迫心肺之阳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连,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而汗喘自愈也。
可见经方之所以效如桴鼓,就是把准病机与用准药物的充分结合。
 
 
 
 
 
 
 
 
 
同病异治不可不察
下利不止,在现代叫腹泻或痢疾。而西医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重症状不重机理,所以往往是对症下药。
而中医不一样,同样是下利不止,却会去辩别不同情况下的区别,辩明证类,对证下药。
对证下药就会出现同病异治的情况,同样是下利不止,如果是桂枝加人参汤证则用桂枝加人参汤。如果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就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证\"是一个机理过程,不是症状。是通过各种症状及多种诊断方法,综合分析得出的疾病产生原因和过程。同一种病可能存在不同的\"证\"。
中医二千多年前,早就有辩证论治,同病异治的先河。如伤寒论记载下利不止有二个条文,用方不一。原文如下:
1、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这里最大的区别在于,同样是下利,一个是脉微弱,一个是脉促。
清代柯韵伯讲,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形则同。一个是以微弱之脉,而心痞硬,是阳虚表现,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另一个脉促,其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实。
因此,同样是下利不止,一个用桂枝汤,一个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也由此看来,按症状开药,按症状套方,见头是头,见脚是脚的思维并不科学。
 
 
 
 
 
 
 
 
中医这个儿科诊法简单快捷
中医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诊断疾病方法,有个小方法叫做看\"三关\",哪三关呢?即风关、气关、命关。
这三关是小儿指诊部位,又称指三关、虎口三关。具体指:小儿指纹显现于食指掌侧的三个部位,即风关、气关、命关。三关说法出自中医古籍《幼科全书》,该书是明代龚居中撰写的一本儿科类中医文献,共三卷,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距今约376年。
风关:又名上关、初关。指纹见于食指第一节为风关,表示病较轻浅。
气关:又名中关。指纹伸延至食指第二节为气关,表示病邪较重。
命关:又名下关。指纹透达食指第三节为命关,表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三关诊断小儿疾病可概括为: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具体意思是: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气关—邪气入经。命关——邪入脏腑。直达指端—病情凶险。指纹浮而显露——病邪在表。指纹沉隐不显病邪在里。指纹鲜红——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热证。指纹紫黑——血络郁闭。指纹色青——疼痛、惊风。指白—脾虚、疳积。
那么,明代的医家龚居中为什么用三关给小孩诊病呢?这个问题少有人提及。
据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说:“盖此指纹,即太渊脉(寸口脉)之旁支也,则纹之变易,亦即太渊之变易。”就是说指纹的脉络与寸口脉同属肺经,所以指纹的变化,亦反应了寸口脉的变化,诊指纹与切寸口脉同样可以诊察其内在的病理变化。因小儿组织嫩薄,经络气血循环敏感,龚居中以此作为儿科诊断的依据值得研究。
 
 
 
 
 
 
 
脚气上冲心,狂乱闷者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12分,汉防己8两,芍药10分,槟榔仁12分,甘草8分(炙),郁李仁10分,枳实8分(炙),(春着大黄14分,冬着牛膝12分)。
【制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脚气上冲心,狂乱闷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清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20丸,以微通泄为度,利多减丸。其药皆须州土上好者,恶药服无益。
冬则去大黄,加牛膝;若体中虚弱,去大黄,加牛膝服亦得。
【注意】 忌海藻、松菜、酢物、生冷油腻、杂肉、热面、新炊饭,及陈臭难消之物。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胸痹壅闷,闭塞短气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胸痹壅闷,闭塞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七
 
 
 
 
 
 
 
 
 
 
 
阳气厥逆,多怒而狂,颈脉复动
赤茯苓汤
【别名】 羚羊角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2两,羚羊角(镑)2两,远志(去心)半两,大黄(锉,麸炒)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阳气厥逆,多怒而狂,颈脉复动。
【用法用量】 羚羊角汤(《宣明论》卷二)。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古代没有“病毒性心肌炎”?靠的就是老中医的这副方子
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因嗜心性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临床常见发热。但是中医里并没有叫“病毒性心肌炎”的病。
来的患者57岁,1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40余天,多次心电图检查示“心律不齐”、“心肌损害”、“心肌供血不良”,病情时好时坏。
刻诊:胸闷、心慌、乏力、纳差历1年,易汗出,大便干、数日一行。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率89次/分,律齐,心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他说,我已经不敢信医院了,刚开始医院说只要听大夫安排,就一定能治愈,开始确实有效果但是钱花了不少,
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后来告诉我说,现在让我注意休息,暂时只能靠药物控制。
我说,在中医里就没有叫“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在中医里属于“心瘅”的范畴。
《灵枢》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
你这病在我辩证看来就是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我给你开副方子专治“心瘅”。
于是四诊合参之后拟方:太子参、丹参、玄参、苦参、麦冬、玉竹、鹿衔草、生山楂、炒酸枣仁、瓜蒌,当归,炙甘草,三七。
他说,只要能帮我缓解一下少吃点西药都行,但是你开的药也不少啊。
我说,你这病刚开始是邪毒从肌肤或口鼻而入,侵淫肺卫,内舍心经心脉,导致胸闷隐痛、心悸;
邪毒壅盛,留而不去,内伏于心,既能损伤心体,导致心气阴两伤、血脉不畅;
又可与血搏结,导致血脉瘀滞,所以表现出心悸、胸闷、心痛、脉律失常或迟或结代或数或细弱。所以我用这副方子补益气阴、化瘀养心。
方中以太子参、炙甘草益心气;当归、玉竹、麦冬养心阴、补心血,且当归活血;玄参、苦参清虚热,丹参、三七、生山楂活血化瘀,瓜蒌、鹿衔草宣通胸阳;酸枣仁养心安神。
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带着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照我说,自从吃了你上次给我开的药后我的胸闷和心慌乏力的现象已经明显减轻了,
大便也正常了,现在心慌乏力胸闷基本已经消失了我今天过来复诊一下,同时带我朋友看看他的冠心病。
他在医院检查出冠心病,大夫让他放三个支架,光费用就要十多万,他儿子查了一下说,如果放了支架之后血管会变得很脆弱,
而且终生都要服用抗排异的药,我感觉你治病还可以,所以我就带过让你看看有没有办法。
我说,心脏支架手术简单的说就是人为地撑大血管,让血液顺利通过。
但是,不彻底搞清楚血管堵塞的原因!不化掉血管里面的淤血!狭窄我就把你撑大,简单粗暴,看似天经地义,实则瘀血没有解决,很快再次将血管堵塞。
更严重的是,你放入的支架永远也取不出来,会伴随着你一生,直到死亡。
 
 
 
 
 
 
 
 
治疗胆囊炎中医有个上上策,看了你再决定要不要做手术
西医说,你这病用药物只能控制,说不定哪天就会急性发作,我建议你做手术切除,这样就可以从根部解决你这胆囊炎的问题。
这是李先生早上在医院的大夫跟他说的话,他已经精神萎靡不振有半个多月了,医院检查为胆囊炎。
上次急性发作在医院注射了冷杜丁,输液加抗生素,但是这次又发作了。
他说,大夫我不想做手术,儿子刚上大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中医有没有药可以在我发作的时候帮我缓解一下。
我不求治好,我也知道除了手术,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
我听了他的话,也是鼻子一酸,他刚三十多岁的年纪,生活的重担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这病我要是治不好,我都感觉自己都枉为中医了。
我说,我给你开一方你回去用一用,这种病中医完全可以治,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咱们靠的不就是老祖宗的中医嘛。
富人他们有富人的活法,咱们穷人有咱们的治法。
四诊合参之后开方:黄芩,栀子,金钱草,柴胡,茵陈,炒枳壳,川郁金,川楝子,川厚朴,苍术,川黄连,茯苓,甘草。
他说,按照你的意思是我的治病用中药也能去根?不用手术就把胆囊消掉了?
我说,中医里的去根不是用药把胆囊消掉了,而是消了湿热,你这病在中医辩证看来就是肝郁气滞的湿热中阻。
我从聊天中发现你的精神压力很大,情绪压抑,因此导致了肝郁气滞,郁久了则会伤脾。
中医里讲脾负责精微谷物的运化,脾虚导致水湿内停,湿停久了必然会生热,湿热中阻于胆,所以引发所谓的胆囊炎。
肝与胆相表里,因此肝郁必然会影响到胆,让你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化水湿,疏肝利胆,才能让你这病恢复。这才是真正的“去病根”。
他说,你这么一说我还觉得很有道理的。这药我拿回去试试。
5天后他打电话说感觉身体明显比以前好了,右肋也没有在疼痛,我们村里有个大爷腹痛,腹泻已经两年了,一直都在吃西药控制,看到我用中药避免了手术,他已经坐着火车去找你了。
我说,你再服用7剂药巩固一下。那位大爷已经来到诊室了,你放心吧。
 
 
 
 
 
 
 
心情也能导致腹痛?除了饮食和着凉外,情志也能引起腹痛
肝与脾胃相关,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证治汇补·腹痛》云:“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中医临床表现:腹部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不定,或腹痛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则舒,或忧思恼怒疼痛加剧。
方药:陈皮、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薄荷、生姜。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5钱,桂心5钱,陈皮(炒)5钱,大腹皮5钱,甘草1分,高良姜1两,吴茱萸3分。
【功能主治】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用法用量】 每用3钱,水煎服。
【摘录】 《医学金针》卷三
 
 
 
 
 
 
虚劳,遍身浮肿,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己1两,槟榔(煨,锉)1两,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1两,桑根白皮(锉)1两,木通(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虚劳,遍身浮肿,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大小便利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猪苓、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录】 《玉机微义》卷九
 
 
 
 
 
 
消痞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导读:消痞丸行气消痞,健脾和胃。那么,消痞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用法用量加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生姜6克,神曲6克,炙甘草6克,猪苓7.5克,泽泻9克,厚朴9克,砂仁9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人参12克,枳实15克,黄连18克,黄芩18克,姜黄30克,白术30克。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100丸,白汤送下,食远服。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身体虚弱,倦怠嗜睡,大便不调。
【方论】本方所治痞满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方中以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人参补益脾胃,共为君药。以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增强枳实行气消痞之功;用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助人参补脾益气,共为臣药。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以泻痞;半夏辛温和胃而散结除痞;用少量生姜温中祛寒。四药合用,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再以陈皮、砂仁、姜黄行气除满,助枳、朴行气;以神曲消食和胃;泽泻、猪苓利水渗湿,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之效。
【医论】本方证是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
湿聚所致。其临床表现心下痞满,不欲饮食,身体虚弱,倦怠嗜睡,大便不调症。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心下,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脾虚不运,故不欲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身体虚弱;脾为湿困,脾失健运,故倦怠嗜睡,大便不调。本方证仅表现为局部痞满而不痛,是无形之邪客于心下,未与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证属虚实夹杂,故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说说十枣汤和子龙丸
此文内容,包含十枣汤、子龙丸。
十枣汤,出《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肥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匕,平旦温服。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今则药末入胶囊,每服0.5-1g,日一次,用大枣十枚煎水送服。其它同古法。
此方之功用,芫花泻下利尿并行,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大戟功类甘遂而稍弱。故为攻逐水饮之剂。
临床上十枣汤针对两个情况。一个是悬饮,见证为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象沉弦;第二个,实水,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由于这个水饮顽固并危害大,所以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药,但是,三药有毒,容易伤正,所以用大枣护正并缓调药力。
大体要注意三个问题。一个是服药时间,“平旦服”,平旦乃寅时,接下来就是卯时,要天亮了,一为如厕方便,二呢,也有利于观察用药后的正邪状态。第二个问题是用枣,这个枣要去核,谨防动心气,和麦冬去心的道理差不多。第三个,这个大戟必须要用正品红芽大戟,这个在临床上功效较优。一代宗师朱丹溪夫子,将十枣汤改成十枣丸,甚是方便,也开启了后人思路,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的方法。
在临床上,有先攻后补,有先补后攻,有攻补兼施,得看情况。在临床上也可据实情和扶正健脾益气之法结合,以求安全。
这个十枣汤,在后世还有一个哥们,就是子龙丸。子龙丸,又叫控涎丹、妙应丸。控涎丹,顾名思义,是祛痰逐饮的。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叫妙应丸,当然是表扬夸奖类语言,认为它临床应用妙处多的意思。
子龙丸和十枣汤有两个区别,一个是淡姜汤下,一个用枣汤送服。一个倾向缓中扶正,一个倾向于降逆。十枣汤用了大戟,而子龙丸用了白芥子。这个辛温的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饮。所以十枣汤偏于攻逐水饮,而子龙丸祛痰逐饮。子龙丸对应的脉象,主要是弦滑表现。
十枣汤,有临床家运用于肝病腹水,也有临床家用于肾病,效果还不错。
这个子龙丸,有临床家,用于乳腺病,脂肪瘤等,当然,结合了疏肝解郁和软坚化坚的办法。这个结合,比单纯疏肝软坚化痰,要强大很多。
当然,这里只是初探十枣汤和子龙丸。这两个药很厉害,但必须在认证的确的基础上,谨慎地使用。千万不要牵头黄牛就当作马。
关于子龙丸,有成品卖,具体咋说的,说明书上有。
 
 
 
 
 
 
 
 
 
落枕——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其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 四两,桂枝 二两,芍药 二两,生姜 三两,炙甘草 二两,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滑膜炎
麥麩半斤《小麥皮》,醋二兩《或適量》,花椒粒一捏,蔥須子一把,生薑半兩切絲,攪拌一起。在鍋里炒熱,裝在之前做好的小布袋子里,熱敷患處《溫度自己掌握》,每晚敷一次,涼了就拿下來《我各人的建議 藥袋涼了也可以在藥袋的上面 再放一個熱水袋 延長時間熱敷也會有好的效果,或不採納我的建議》以上配的這些材料能用三次左右,用沒再配。 獻方人說:可能她的老伴是新得的滑膜炎,一共敷了六次就好了,方子上面說的,輕的敷半个月,重的就坚持用,一用一个灵。
 
 
 
 
 
 
 
 
 
头面身体卒浮肿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牵牛子2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头面身体卒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咳嗽喘急
赤茯苓散
【处方】 苦竹叶、淡豆豉、赤茯苓、大青、升麻、桔梗、栀子仁、甘草。
【功能主治】 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为散服。
【摘录】 《治痘全书》卷十四
 
 
 
 
 
 
 
心经伏暑,小便赤浊
赤茯苓散
【处方】 人参、白术、赤茯苓、香薷、泽泻、猪苓、莲肉、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心经伏暑,小便赤浊。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医方大成》
 
 
 
 
 
 
治疗心肌梗塞,心血管堵塞,冠状动脉硬化
处方 :黄连15、 阿胶10克 黄芩20、 桂枝15克、炙甘草 20克 川芎 40克 炮附子 25-50克 桃仁 20克 牡丹皮 20克 枳实 30克 藏红花 15克 (单位:克)
每天一剂,分2次服完。
注:其它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温经通脉汤
【来源】潘建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黄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之主药;干姜与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
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强心与扩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
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先煎。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加减】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金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大风艾、海风藤根、桂枝各12克,大罗伞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坏死期加用消炎洗方(
一枝黄花、虎杖各15克,苦参,黄柏各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两方分别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泡药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温洗。每日1~2次
,每次30分钟。
 
 
 
 
 
 
温经活血汤
【辨证】寒邪外邪,络脉不通,气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组成】泡附子15克,干姜6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条(研末冲服)。
 
 
 
 
 
小儿痰实壅闷,时复呕吐,不欲乳食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川朴消半两,旋覆花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痰实壅闷,时复呕吐,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一小盏,加生姜如莲子大,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阴阳俱虚,经络凝涩,气血不和,身体疼痛,背膊劳倦,手足无力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当归(去苗,洗,切,焙干)3分,木香半两,桂心(去粗皮,不见火)3分,白术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洗)半两,黄耆半两(炙),鳖甲(醋炙,去裙)3分,五味子(拣净)半两,桔梗(锉,炒)半两,芎半两,橘红半两,甘草半两(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阴阳俱虚,经络凝涩,气血不和,身体疼痛,背膊劳倦,手足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 《传信适用方》卷一
 
 
 
 
 
 
风虚痰饮,头痛恶心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3分,细辛3分,半夏3分,藁本3分,蔓荆子1两,旋覆花1两,防风1两,芎1两,枳壳1两,甘草1两,人参1两半,前胡1两半,羌活1两半,天麻2两,菊花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风虚痰饮,头痛恶心。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八
 
 
 
 
 
 
温经通脉汤
【组成用法】川桂枝10g 炙黄芪15g 当归10g 炒白芍10g 北细辛5g 红花10g 炙甘草5g 木通5g 川芎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雷诺氏征(肢端血管痉挛症)。
【加减应用】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g。本方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静脉炎。
 【辨证】寒邪外邪,络脉不通,气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温经活血汤。
 【组成】泡附子15克,干姜6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条(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通脉散
【方源】胡慧明效验方
【组成用法】壁虎水蛭各等份。
焙干,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2.5g。温开水送服。
【功效主治】通脉散结,破血逐瘀,止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炎。
【加减应用】若热毒甚者加地丁30g,双花藤30g;其痛不能忍者加元胡20g,没药6g;证属虚寒者用阳和汤煎汤送服之;阴虚火旺者用玄参30g,生地20g;属气虚者黄芪30g,党参或太子参20g;血虚甚者加当归30g,熟地20g;见湿热盛者用五神汤送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配方】:当归20g,丹参、鸡血藤、牛膝、川断、骨碎补、补骨脂各15g,全蝎6g,僵蚕10g,蜈蚣4条。
【加减】:脾气虚弱加黄芪、党参;肾阴亏虚加生地、山药;寒湿凝结加细辛、海桐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至三次服用。
同时用复方消瘀膏:乳香、没药、木瓜各50g,全蝎、僵蚕各20g,乌梢蛇1条,上庶下虫 虫10g(上庶下虫,蟅zhe,地鳖虫土鳖虫土元)共研为细末,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三日换药一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能】:主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十八例,痊愈八例;基本痊愈五例;有效2例;无效三例。疗效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断骨一夜愈合
 【配方】:用五加皮30克.自然铜10克.续继30克。
【用法】:共为末.和一个刚出世的小鸡一起冲烂和均.贴扶在骨折处.直到奇痒难忍时才取下.看看是否接上呢?然后嘱病人休息一星期才可用力。
【疗效】:对20岁以下的人可以一夜接好。年龄大的要几天才行,还要内服几付中药,就没有问题了。.我用了几十人,效果不错,请大家试试。
 
 
 
 
 
 
 
 
服石人水气内积,面肿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牵牛子(炒)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3分,陈橘皮(去白,炒)3分,甘草(炙)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服石人水气内积,面肿。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如茶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小便卒淋,水道中涩痛
赤茯苓散
【别名】 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1两,滑石2两,石韦1两(去毛),瞿麦1两,蒲黄1两,葵子1两,榆白皮1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便卒淋,水道中涩痛。
【用法用量】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摘录】 《圣惠》卷五十八
 
 
 
 
 
 
妇人血分,腹胁鼓胀,四肢浮肿,肩背壅闷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赤芍药3分,桂心半两,槟榔1两,桑根白皮3分(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郁李仁1两半(汤浸去皮,微炒),牵牛子3分(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妇人血分,腹胁鼓胀,四肢浮肿,肩背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六十九
 
 
 
 
 
 
膝关节腔积液
 外敷药:白芥子60(微炒)、葱白30、生姜30
 方法 : 一起捣烂,外敷膝部,2--3天换药一次。大部分3--4次就可见效,效果非常好,我已用了10年了。
 疗效; 前几天外敷的一个患者,今天来了,很高兴,他敷了2次积液就消失了,以前在医院抽过3次,但没几天,积液又产生了,罪还没少遭,要知道就早来了。
 
 
 
 
 
 
痤疮膏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因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分泌过盛,造成毛孔堵塞,加之局部感染产生炎症所致。过多饮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精神紧张等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痤疮多由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搏结不散而成。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上熏于肺,外犯肌肤所致。
1.肺热肾火型痤疮
可见青春期颜面等处痤疮为针尖大小或见红色血疹,口干口苦,或生脓疮,大便干结,尿黄,脉数,舌质偏红,苔黄。宜选用清肺热,泻肾火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炙枇杷叶300克、桑白皮300克、炒黄芩200克、当归300克、川芎200克、赤芍200克、金银花200克、蒲公英300克、泽泻300克、知母200克、黄柏200克、生大黄粉20克、青黛20克、元参200克、生地黄200克、丹皮200克、生甘草50克
2.脾胃湿热型痤疮
可见颜面等处痤疮红肿,或见脓血,口苦口臭,面部油腻较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加重,舌苔黄腻,脉滑数。宜选用清化脾胃湿热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茵陈300克、生山栀200克、炒黄芩200克、绿豆300克、山楂300克、荷叶300克、当归300克、苦参200克、蒲公英300克、紫花地丁200克、苍白术各200克、生苡仁300克、玉米须300克、赤小豆300克、桑白皮200克、知母200克、黄柏200克、车前草200克、茯苓300克、山药300克、皂角刺200克、陈皮150克、炙甘草50克
3.痰瘀蕴结型痤疮
可见痤疮反复发作,日久难愈,或见黑头痤疮,可挤出碎米粒样物质或成绿豆头大小的结节及小囊肿,颜色灰暗,或见橘皮状皮肤或见瘢痕,皮肤粗糙,面容受损。宜选用活血化瘀,清热护膜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当归300克、赤芍200克、桃仁200克、红花100克、川芎200克、丹皮100克、制半夏200克、青陈皮各150克、昆布200克、金银花150克、连翘150克、野菊花150克、生地黄150克、炒黄芩150克、青黛20克、三棱100克、夏枯草150克、生山楂200克、皂角刺150克、枇杷叶200克、炙甘草50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激素的影响下,皮脂的分泌格外旺盛。当这些皮脂与老化死去的角质层细胞混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就会像垃圾一样堵塞毛孔。若“垃圾”未能及时清除,就会使细菌滋生,并产生毒物使毛囊受感染而肿胀,最终形成痘痘。
温馨提示:切勿用手或其他工具来强行挤压,这样做容易引起发炎。
注意生活细节,可以有助于拥有光洁的肌肤!
(1)早上洗脸时,最好以温水洗脸,因为以冷水洗脸,会使毛孔的皮脂凝固而洗不干净。
(2)每个星期定期做深层清洁的面膜,可以彻底清除毛孔内的污垢及多余的油脂,还有助于青春痘的疤痕变淡。另外发际周围的皮肤,也是经常被忽略的地方,也要仔细清洗。
(3)当脸上长了青春痘时,应尽量避免化妆,如非要化妆不可,也要尽可能避开痘痘的位置,另外化妆用的粉扑亦要定期清洗,以防细菌滋生。
(4)尽早改善肠胃的功能,多吃含高纤维的蔬菜,早晨多喝开水补充水分有助于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多喝豆奶等都可以帮助改善便秘。
(5)规律的生活也是改善青春痘的不二法则,睡眠不足、熬夜,导致内分泌失调,青春痘会冒得更加厉害,所以作息一定要有规律,放松心情自然不会失眠,晚上睡得好,有了充分的休息,皮肤自然会漂亮。
 
 
 
 
坐骨神经痛
 【配方】:当归6克,川芎6克,地龙6克,木瓜5克,千年健6克,地丰6克,肉桂3克,海桐皮3克,生地9克,桂枝3克,羌活3克,麻黄3克,红花2克,红糖6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大曲酒一瓶,倒出二两,将药末和糖一并装入瓶内,浸埋地下七天。
 
 
 
 
 
 
 
 
虚劳上气,胸中逆满,不下饮食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2两,诃黎勒皮2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虚劳上气,胸中逆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
 
 
 
 
 
 
 
虚劳小便不利,气攻腹内,妨痛
赤茯苓散
【处方】 赤茯苓1两,猪苓1两(去黑皮),当归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1两,大麻仁1两,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小便不利,气攻腹内,妨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治疗各类感冒简易图表
郭生白28个方子(少儿常见病八方)
王晓军经方读书与临证碎金录连载
中医十大名方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柴胡桂枝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