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体悟14:以骨行拳

​​以骨行拳,在很多太极的分享里,不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但在实际练习中,确是一个很实际也很重要的拳义纲领,其中蕴含了太极每一式动作的精神统领,需要在实际拳架演练中不断体会,斟酌。

最早看到这个词汇是在一本杨振基的杨式太极功法介绍里,其中提到杨振基老人练到纯熟的时候达到了“以骨行拳”的地步,当时看的时候也不太懂,练习快两年时间,逐步入门,慢慢对以骨行拳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体悟,包括也看到过一些相近的描述,以骨行拳确是一个极形象的描述。

什么是“以骨行拳”?

从拳理上讲,以骨行拳也没什么神秘的。大概的意思是:身体足够放松,尤其是肌肉的放松,之前多次都提到过,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其中不用力的核心就是说肌肉不能用力,放弃后天肌肉的用力习惯,经过反复练习和站桩固化之后,肌肉力量去除之后,剩下的就是筋骨的力量,筋为弹、为紧,骨为顶、为撑,以筋骨力量练拳,走拳架,就是我们说的“以骨行拳”。

讲起来很容易懂,但是实际练习确实要付出努力,不断体会。

我们经常谈放松,常人理解的话,肌肉不用力量了,人不就倒了吗?非也,因为后天用力习惯,常人都已经是习惯用肌肉力量来完成日常动作,包括劳作,行走坐卧。去除肌肉力量之后,骨肉的支撑力量就出来了,筋的弹性伸缩作用也开始发挥,之前我们讲太极内劲的时候提到过,太极内劲除了丹田内气之后,筋骨作用下会产生“弹力”,这种弹性的力量是太极内劲的底层基础,是肌肉力量训练所不具备的,是内家拳筋骨训练的核心。

再有多数人练拳只谈放松,而忽略了筋骨的锻炼,尤其是“抻筋拔骨”的训练,以我自身的经验看,要想练好入门,筋骨拉伸是必须要通过的一关,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最早练拳的时候,我自己脚面都不能跟小腿整个伸平,腰跨后坐的时候,前脚就起来了,包括简化24式前脚尖也是抬起的,都是偷懒的动作,足弓的张力弹力完全没法发挥了,也就都失去了太极的内在。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所谓抻筋拔骨远远不止这些。后面会做一些实践说明。

“以骨行拳”的效果是什么呢?

就是仿佛肌肉完全是挂在骨头架子上面一样,只剩下一副骨架在行拳,进一步练习的话,所谓周身通透,感觉身体也没了,也是这个道理,肌肉不存在了,只剩下筋骨支撑和弹拉的感受,其他都没了。这个时候带来了两个结果,非常重要。一个是肌肉完全放松,下沉的重量,产生了“松沉”,另一个是筋骨上顶产生的弹力,骨为顶,筋为弹,向上支撑弹起的力量,这个时候产生了“轻灵”,所以老拳谱经常说,既松沉,又轻灵,看似矛盾,其实则是统一的,没有松沉,也没有轻灵,阴阳互生。

体会这种松沉和轻灵的行拳感受非常重要,其中核心是完成筋骨的弹力,也就是太极内劲的初期完成,这个之前简单介绍过。随着筋骨不断打开,松沉越来越到位,筋骨弹力产生的轻灵之力则越来越强,一般早期松沉和轻灵都是假的,需要一关一关的悟着往前走,最终跟着放松,跟着筋骨拉开,跟着内气的形成,逐步进入越来越入境的状态。

所以简单的讲,太极拳就是一种利用自身重量产生攻击能力的一种拳术,古人于此真是很伟大。

下面从几个方面展开讲下筋骨行拳的练习心得。

一,抻筋拔骨

无疑,要想练拳练好,还是需要对自身骨骼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网上人体骨骼结构图很多,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下看下。实际练习中,可以逐步练习,逐步将筋骨打开, 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基础练习加速筋骨拉开的速度,中老年人练拳的最大障碍也是筋骨,筋骨没打开的话,说松沉轻灵都是有点扯的,尤其很多人转动的时候身体上浮,病都在此。

这里只谈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主要包括:下身核心是开胯,中间是背脊修正(核心是得尾闾下沉和顶头悬,也是一个对拉),上半身核心是开肩。完成开肩,开胯,背脊竖直,基本就完成太极主体的发力结构了。

开胯

很多人练拳,膝盖疼,除了固定膝盖,超过脚尖这些较低的要求以外,剩下的几乎大部分都是胯没有打开的原因,胯是骨盆(髋骨)和大腿骨(股骨头)的连接点,正常人后天这个地方运动幅度越来越小,基本粘合在一起了,开胯的目的就是打开这个地方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得是四面八方的打开效果,其中主要是平开和上下开两个部分,平开完成水平面的扭转,即一端膝盖固定方向,另一条腿可以伸展出去,包括打坐的双盘也是也很好的水平开胯的方法,上下开主要是完成沉胯,松胯的要求,实际练习中都很重要。这样才能支持胯这个地方的灵活扭转,一般胯开的不够的话,立身中正也很难。开胯好的话,下式可以到铺地架,还能轻灵的起来,这种缩身铺地,闪展腾挪在古代技击中都是很重要的应用。

再有,更高一层的开胯,还不只是大腿骨和骨盆连接点(髋骨)这个地方的打开,两个连接点加上骨盆一起这个向前包裹的三角空间的整体性打开,这个是开胯的较高要求,具体可以仔细观察下骨骼上这个结构(一定要看下图),要整体性往外、往下打开,这个时候还需要打开的包括:骨盆中间最下端那个地方有个骨骼连接点(耻骨联合点),骨盆中间上端骶骨和髋骨的连接韧带关节,这两个地方进一步打开之后,骨盆就整体性打开了。

开肩

开肩往往是练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掉的,拳谱里讲“沉肩坠肘”,沉肩讲的就是开肩之后的松沉。说下这个地方的日常结构,也是后天结构,因为日常用力习惯多数是“耸肩”,肩膀向内收,向上耸,开肩沉肩的结果就是肩膀重新回到先天的自然结构上,即:向外开,向下沉,这样就能矫正过来了。视觉效果之前有人分享过,这里借用下,锁骨八字拉平,背后肩胛骨内收贴背,不翘起。效果是:肩膀骨头(肱骨头跟肩膀连接处)能够放到肩胛骨上。

坠肘则肩沉(向下),拔背则背圆肩开(向外),自己可以试下体会下。

中间背脊,这条大龙,不是拉伸的问题,核心是中正,中正下才会产生脊椎上下的对拉,尾闾下沉,颈椎骨顶头悬,这个时候也同时实现了“以骨行拳”的向下松沉和向上轻灵之意,所以老拳谱讲“不知道顶头悬,白练三十年”,可见在拳理下体悟是有多么的重要。

脊柱的中正我们在下面讲。

二,立身中正

抻筋拔骨是基础,立身中正才是拉伸筋骨的目的,至少是很重要一个方面的目的,开胯,开肩不够,很难实现真正的中正,没有中正,前面提到的全身重量松弛之后产生最大化的沉力也就不够了,不中正,身形不稳,不稳就不灵活,也就谈不上拳术技击了。

所以立身中正是“以骨行拳”的核心,而实际立身中正之后的结构,也就是以骨行拳的实际感受。之前我们讲到过站桩,站桩的时候,大量拳术要领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中正的身体结构,身体中正,全身重量就能落到脚根上,或者涌泉上”,不断练习就能产生筋骨的支撑力量,再不断练习,筋骨逐步拉开,慢慢产生弹力,这个过程就是太极内劲产生的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初学者,对于这个过程有个了解非常重要,避免盲从与拳架的练习,而不知道应该要观察和体悟那些体会。

所以中正练习,站桩是基本功,初学者没有捷径,不站桩难得其意。

如何实现立身中正?

首先还是开胯,要能把上半身全部重量在“跨根”上完全放平,这个要在练习中自己找到放平的感受,其中的核心是“沉胯”,就是跨根往下一沉就到位了,这个往下一沉的感觉要慢慢体会,能沉胯,才能松胯,沉不下去,松胯都是假的。能沉胯才能落胯。所以,开胯,沉胯很重要,实际练习中,开胯,沉胯就是不断松沉的一个过程。

另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脊椎竖直,说是竖直其实不太准确,准确的讲,应该是拉直。其中,尾闾要向下松沉,这个时候敛臀是关键,敛臀到位,屁股往下一沉,尾闾就下去了,尾闾松沉完成之后,会感觉屁股是尾闾骨带动下去的,而不是身体重量下去的,比如太极的气势身形下落,是尾巴骨往下一沉带下去的,这是个很奇妙的感受。之前我们介绍过整个脊椎的结构,这里不重复讲了。除了尾闾下沉,上面就是顶头悬,尾闾下沉的结果是,腰椎骨上顶,命门后突,腰椎以上上拔,尤其是颈椎会顶起,也就是说的顶头悬。头尾形成对拉拔长。

这个时候,自然全身重量落到涌泉,得松沉和轻灵上顶。

三、以骨行拳的要领感受

以下简要谈一些关键要领的感受。

1、松沉弹抖。

弹抖是描述内家拳内劲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汇,有弹才有抖,有了弹簧劲的伸缩,伸缩中抖动是柔的体现,你找一个弹簧,压下去再猛然放开,除了弹出的力量,看看弹簧自身会不会颤抖,就是这个道理,所谓震颤,打了一个寒颤,就是这么一个劲。其中核心还是筋骨的弹力培养,当然还有松沉,没有松沉,弹性的力量全部被肌肉力量抵消掉了,所以弹抖是靠肌肉发力完全模仿不出来的劲,正常人一看就知道了。

知道了弹抖力量的原理,弹抖力量加强的训练方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还是拿一个弹簧举个例子,增加压缩距离,增加弹簧的运动半径,是增肌弹力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抻筋拔骨,就是把筋拉长,拉的越长,伸缩距离就越大,弹抖的爆发力就越强。筋越长,力越大,就是这个道理。其中,尤其是关键部门的打开,胯和肩是两个腿脚和手臂两个最重要的发力结构,这俩地方拉开筋骨的空间越大,作用力空间就越大,一般练得好的老师傅,据说手指头都可以伸到连接空间里。

最后还得强调一下,弹抖核心是松沉,然后是筋骨打开的空间。

2、节节分家,节节贯穿。节节分家强调的每一节的独立性,节节贯穿则强调的是每一节之间的整体性和传导性。同样是阴阳辩证,既开又合的一个关系。所以说,太极无处都是阴阳,身体每一节都是阴阳,不断变化,没有定势。

节节分家实现了太极的柔,节节贯穿实现了太极的刚。刚柔并济。

这里得先说下节节贯穿的节。老拳谱讲“行拳如九曲珠”,这个九曲珠讲的就是全身九节,其中包括:肩、肘、腕;胯、膝、踝;腰、脊、颈这九个骨节。其中腿上三节讲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稍节;手臂上三节讲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所谓气到稍节,就是气要到手上,别管是丹田气,还是脚底气。

节节分家的核心感受是:身体重量应用和虚实变化,其中虚实变化之前提过,之前提的是大概念,没讲过手臂三节的虚实变化,即劲在那一节上,这一节为阳为实,另外的为虚。举个例子,大腿三节,胯提起的时候,根节在劲,中节和稍节都是松的,这个时候多感受和利用中节和稍节的重量松沉,这个时候是节节分家的感受。其中最为经典的,拿杨式太极拳讲搂膝拗步,被提起的前腿落地的过程就是一个节节下落的过程,所谓“折叠腿”就是练到三节分家的效果,这个必须在实际练习中反复感受,松沉,才能感受到节节之间独立的运动规律。

节节贯穿则讲的是节节之间内劲的传导,除了自上而下的传导,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称的对拉劲,比如双手臂之间的对拉,经常叫做“折叠手”,一个往前推,一个往后拉,这是一个例子。传导的内劲主要是带起的内劲传递,比如左手右脚,左脚右手的带起;内劲的对拉主要包括:左右手的折叠对拉,比如倒撵猴,最经典的对拉无疑是形意的五行拳,可以说劈崩钻炮横都是折叠手的经典对拉劲,内劲的节节贯穿贯穿于所有的拳式当中。

别管是对拉,还是阴阳虚实。节的核心还是松,松了节才出整劲。

3、浑圆劲。

这个不展开过多了,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如何形成太极的球体结构,讲过虚实变化。这些都是太极浑圆劲不断练习产生的结果,而浑圆劲就是太极这个球体结构形成的基础中的基础,太极里这个浑圆的劲也叫“棚劲”,棚劲是所有太极的母劲,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这八法,棚劲是所有太极内劲的基础。

简单讲,棚劲就是太极内劲(筋骨弹力)的基础体现,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圆形支撑的劲,它不以外力存在,外力来犯,可以支撑住,外力撤掉不会跟出去失去平衡,检验的话,棚住一个手臂,别人推下真假就知道了。特点上,棚劲类似一个充满气球的劲,按的话,往里收,放的话放外弹,但是外弹不过球体范围,所以讲太极是以守为攻,把敌人引入到球体结构范围以内,来完成攻击,整个身体形成球体结构之后可以说处处都是棚劲,处处是球,处处是圆。

除了棚劲这个基础劲,浑圆劲还要注意下身的圆撑,经常有时候讲几张弓,也是非常关键。其中包括:圆档,即双腿形成的圆形支撑劲,单腿曲腿的时候是一张单弓,站浑圆桩的时候,两条腿是两张弓,立身中正,屁股坐到胯上,胯相当于椅子座,腿相当于是椅子腿,重量完全坐上去,后脚跟是椅子爪。

这个弓都是筋骨训练不断上身的。

以上是一些要领个人体会,只是一些粗浅的感受,不一定完整,都是练习中特别值得反复体会的。

拳无止境,一步一重天。

作者:曹增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功法要领
师傅也不一定传完的:太极拳25种内劲。(收齐了)
如何让你的拳更透劲十足?
节节贯串与运劲如抽丝
太极放松真谛 /解守德
太极拳“套路深”,如此练必成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