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深圳最老的步行街之一,Ta真的“不急”吗?
userphoto

2022.11.03 广东

关注
2022年10月28日,深圳地铁14号线正式开通,这是坪山区正式开通的第一条地铁线,由市中心的岗厦直通坪山沙田,极大缩短了两地的时间距离。14号的开通,对于布吉这个“老城”而言,也一定程度减小了当地的地面交通压力。

14号线开通第一天的布吉站
 
布吉紧挨着深圳的老城区罗湖,是龙岗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复置宝安县时,相关部门也曾考虑将其作为县城的选址。不过,布吉经过40年的开发,似乎已经处于发展瓶颈,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商业重地,等待着再次腾飞。
 

从“莆隔”到“布吉”

布吉,原名“莆隔”,是一个比较久远的地名。“莆”,指的是平坦的地方或水边沙洲,“莆隔”,意思就是水边沙洲之旁。后来,因当地方言“莆”与“布”音相近,至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

嘉庆《新安县志》中的莆隔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香港九龙至广州铁路开筑,1911年建成通车。铁路建筑初期,计划在莆隔设站,勘探人员问当地人此地方名称,乡人用客家话回答“布隔”,操粤语的设计人员听成“布吉”,便标注在图纸上成了火车站站名。随着广九铁路布吉站影响的扩大,“布吉”最终就取代了“布隔”和“莆隔”。

民国时的布吉车站
 
不过,直到现在,深圳的一些本地老人还是习惯称“布吉”为“布隔”。
 

“莆隔围”与“莆隔屯”

“莆隔”地名最早见于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当时莆隔村属新安县六都。

康熙《新安县志》中的莆隔村

关于莆隔围的由来,《布吉一村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莆隔围原叫“万家村”,据说一开始是万姓族人居住的地方。相传乾隆年间,有一名吕姓的雇工路过莆隔围,当时他已十分饥饿,便进村乞讨。不料吕姓雇工与村民发生口角,被打成重伤后不治身亡。

布吉一村的围门

随后,吕氏联合周边的客家人与万姓打官司,官府判定万姓败诉,须赔偿吕氏一笔钱。由于赔偿的金额超过当时万家人的经济能力,不得已,他们搬出莆隔围,将所有房屋作为赔偿代价。随着前进莆隔围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也建起了房子,逐渐形成莆隔围。

1932年的布隔围
不过,相关资料显示,莆隔围在康熙初年便已经出现。编修于康熙年间的新界粉岭龙跃头《邓氏族谱》,载有族人邓焕泰所作的《丙戌寇荒戊子饥年记》、《移村记》、《复界记》三篇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章,还收录了《再移寄咏浮萍》、《寓居莆隔围斗室困中》两首诗。

《移村记》记载邓氏族人在布吉
在《移村记》中,邓焕泰提到“家十余口佃居莆隔”;而从寓居诗的题目可见,迁海时,清初迁海时,有不少属于迁海范围内的家族曾经在此短暂逗留过。在写《寓居莆隔围斗室困中》一诗时,邓氏已在莆隔围待了两年,一直等待回乡之路(“赁居两载蓆犹卷,妻拙不嫌衿肘见”)。

记载于《邓氏族谱》的寓居诗


莆隔围的形成,或许与莆隔屯相关。莆隔屯,东莞守御千户所下辖的军屯之一,旧时耕种军田的为卫所的屯丁或余丁,这些人都划入军籍。复界之后,为了恢复生产,新安县开始招垦,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新的屯丁。雍正年间,东莞所裁撤,其所管辖的军籍屯丁通通转为民籍,莆隔屯的屯丁也不例外。

《粤大记》记载的分县前东莞县的屯田
当中便有莆隔屯

莆隔屯的位置在哪,现在仍需考证,但迁海前莆隔围很大可能为屯丁所居住的地方,而屯丁多为杂姓,故“万家村”的“万”,有可能是杂姓之意(白石洲曾名万家洲,万丰曾名万家蓢)。

民国地图上的万家蓢

莆隔围现在是杂姓村落,有将近二十个姓氏家族在此定居,大多为清朝从粤东迁入,其中大姓为曾、刁、叶、邱等。理论上,迁海时,莆隔屯是还有屯丁的,从邓焕泰“佃居”的情况来看,屯丁们大概就住在莆隔围里。但这里的业主是谁,又或者邓家是不是在屯丁不足的情况下成为了临时的屯户,不得而知。还留在布吉围承自明朝的屯户大概也没有发展成为大家族,迁海复界之后,逐渐衰落或者搬离(此处或与《布吉一村志》记载的“吕氏与万氏”之事衔接得上)。

布吉围的昇庆门
从邓焕泰的记载来看,当时莆隔围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周边的土地未必就够“寓居”此处的乡民耕种,邓焕泰曾感慨“不耕不舌(可能是'舍’字错抄)将如之何”。

布吉围的衔远门
莆隔围原本是一座方正的排屋围村,四周为周屋,正门朝东南,西南和东南两面还各开一侧门,围内有中巷连通正门和中巷尽头的神厅(公厅),总共有十三条横巷分隔排屋,还有数座炮楼。

布吉围里的郑氏宗祠
现在布吉围的整体格局还在,但已大面积改建,只留下朝东南的正门“昇庆门”,朝西南的侧门“衔远门”,围内可辨认的祠堂有一座翻修后的凌氏宗祠和一座看起来荒废已久的郑氏宗祠,围内还残留一座改建为民居的炮楼,以及严重改建不完整的排屋。随着村落的发展壮大,近代以来布吉村的范围包括了布吉围以及周边的成片村落。

1980年前的布吉一带地形图
@《布吉一村志》

1952年,新中国实行省、县、乡、村建制,莆隔围与紧邻老围的正岗吓、油榨吓、新禾塘、张屋定名为宝安县布吉乡一村,即现在的布吉一村。

布吉墟的形成

随着招垦的持续进行与新安县生产生活的恢复,新安县的人口也不断增多。复界之后的布隔围周围也多了不少村落,如李朗、大芬、木棉湾、南门墩、水径等。人口增长,村落增多,村落之间就会建立墟市。

民国地图上布吉

咸丰二年(1852),周围的村子一起在布隔围的南部兴建了丰和墟,墟日是农历的一、四、七,当时的村民每逢墟日便来此处买卖禽畜、蔬菜、稻谷。广九铁路通车后,火车站带来了人流量,墟市也渐渐地迁到了火车站周围,取名“布吉墟”,丰和墟也就被称为老墟。新的布吉墟,上了年纪布吉人也称之为“车亭”。

布吉老墟文物牌

不过,布吉墟附近有一个更大的深圳墟,故而当地的百姓也经常选择坐火车或者沿着铁路徒步到深圳墟趁墟或做生意。还有一些人会挑着农副产品到更远的新界石湖墟或大埔墟贩卖,回程时则会带回火水、火柴等工业品到布吉墟贩卖。

新中国的布吉墟

新中国成立后,布吉的发展依然是缓慢发展。五六十年代,供销、粮食部门在布吉设点,集中兴办了一些商店,开设了百货、日杂、粮油等门市,取名“车街”。八十年代以前,布吉一带只有1间规模不大的布吉酒楼和冰室。

1989年的布吉一带
@《布吉镇志》

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都是以农业为主,故而大部分布吉的村民都是沿袭民国时期的做法,沿铁路南下,步行至深圳(此时已是宝安县城)趁墟,将农产品挑到县城贩卖,在买回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直到1978年,布吉仅有一条不足200米长的旧街,十分冷清。

曾经繁华的布吉商业街
@《布吉镇志》

改革开放后,凭借着毗邻当时的深圳市城区罗湖的优势,布吉迎来大发展时期。1984年,布吉兴建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商业区,后来,又在原有的旧街道的基础上,又建成600米长18米宽的振兴大街,街道两侧,各种形式的商业门店越来越多,商贸业发展迅猛。1985年起,布吉先后出现了金鹏酒楼、华兴酒家等规模较大的饮食企业。

金鹏大酒楼
@《布吉镇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龙岗区的成立,布吉老街迎来大拆大建时代,三层楼高的粮食所被一幢更大规模的“布吉宾馆”所替代。而在布吉宾馆旁边,耸立起来的是更高大的“布吉中心广场”和“凯莉莱酒店”。

2000年,新一佳进驻布吉中心广场。在之后的几年里,新一佳销售额迅猛增长,成为整个龙岗销售额最高的超市之一,于是布吉老街在这段时间成为整个龙岗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现在的布吉商业街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布吉似乎进入了长时间的发展瓶颈期。尽管经过多次的改造和提升,布吉老街依然是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足,道路窄而拥挤,人车混行,周边环境差,商业建筑体量小,无法容纳大型的综合商业机构等问题。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布吉,真的“不急”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坑村的“前世”与“今生”——“滨海客家”文化考察之旅(六)
大美洛阳:新安县甘泉村(中国传统村落)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深圳观澜版画村风景
深圳原住民到底是广府多还是客家多
深圳的土豪城中村(七):布吉老街,沙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