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盜汗中醫認為是陰陽失調,腠理不顧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環境、體力活動和心理情緒的任何影響,超乎尋常的出汗,也稱為“汗出異常”。“自汗”表現為不動就出汗,動則更出汗。“盜汗”表現為睡覺時出汗醒則汗止,二者在生活中會常見到。
“自汗”多屬於氣虛不固,患者極易出現“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苔薄白等症狀”。自汗用藥:生脈飲口服液,補中益氣丸。“盜汗”屬於陰虛內熱,會出現“夜寐盜汗、手足心熱、心煩口幹、舌紅少苔”等症狀。盜汗用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自汗 者宜吃雞、鴨、魚、蛋、山藥、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烏龜、蛤士蟆、豬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涼拌的菜肴;盜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儘量少飲或不飲酒。
自汗與盜汗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可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療汗證的同時,更要注意它的原發病灶。
具體口訣如下:
盜汗自汗尋腎經,太溪複溜常按靈,
手心腳心愛出汗;溫溜刮痧病漸輕,(大腸經)
心經痛點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經行,
陰郤後溪相配合;治癒汗症能祛病。
一、盜汗自汗尋腎經,太溪複溜常按靈
腎是先天之本,屬水。“自汗”主要見於氣虛證,偏見于陰虛症,如氣虛感冒症、氣虛發熱症、“心氣”虛症、“脾氣”虛症、“肺氣”虛症、“腎氣”虛症等症候。
“腎主骨”,腎氣足就能滋養骨髓,骨髓強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養肝(水生木);肝養好了心臟供血便會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調理(火生土)。“脾為後天之本”,脾氣順則肺氣順(土生金);肺氣順反過來又能使腎氣得到增強(金生水)。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療自汗和盜汗必先從腎經取之(見圖1)。
有的人要問了,腎經上的穴位這麼多取哪個呢?這個還是我們在以文章節中反復提到的兩個穴位“太溪”與“複溜”。
腎經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腳內踝骨後面,跟骨上面的凹陷處),屬土。“太者,可大可小無限也;溪者,山澗之流水也”,此名就 是統領山澗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體之中是血液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於是調動了靜脈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鮮的血液就會衝開體內的淤血,形成良性迴圈。
“複溜”穴(跟腱的前方,內踝骨上兩橫指多一點,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屬金。“複者,重複也;溜,回流也”是指讓停留和於堵在身體裡的有 害物質被血液沖洗後排出,新鮮的氣血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此穴能滋陰補腎、利水消腫,對治療“水腫”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經配合能使尿路通暢,排毒迅捷, 如腎炎、腎囊腫、腸鳴,腸炎,水腫,腹脹,腿腫,盜汗,自汗,無汗,小腿酸脹,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無力等症狀都是它的治療範圍。另外,在後背的兩個“腎 俞”穴再各拔一個罐也是補腎的好方法。
二、手心腳心愛出汗;溫溜刮痧病漸輕
“溫溜”穴(屈肘,掌心向內,在掌背面腕橫紋上5寸貼近橈骨處。注:4橫指為3寸.見圖2)是大腸經的穴位,“溫者,溫熱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滯留也。”顧名思義,氣血行至本穴後,因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較少,原來的餘熱會緩緩地散熱蒸發,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覺。大家都知道血是熱的,但是當它運行到四肢時就會慢慢變溫,如果您讓它再悄悄的把溫度散去,冷血便會滯留於此。你想想血流到手腳末端時是不是也是涼的了,所以,經常按摩刺 激它並在大腸經尋經刮痧(自上而下)會調動體內的陽氣,這時您會感到渾身發熱,溫熱的血液便會迅速通過手臂,把停滯的寒氣帶走,手涼和手心愛出汗的現象自然就好了。
這個穴位是大腸經的“郤穴”。“郤穴” 大多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五臟)郤穴多治血證,如咯血時,多選用孔最(肺經郤穴)。陽經(六腑)郤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臉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溫溜穴(大腸經郤穴);胃痛時多選梁丘穴(胃經郤穴)等,這個在前面我去年寫的《原穴、絡穴、郤穴、募穴、俞穴、八脈交會穴的介紹》中有詳細 介紹。
三、心經痛點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經行,
陰郤後溪相配合;治癒汗症能祛病。
心經是治療盜汗、自汗的主要經絡。
《黃帝內經》上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趨於安定;否則在心思混亂的情況下,便會使五臟和外形受到損傷,精神就會萎靡不振。
心經不但可以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癲癇、錯亂、抑鬱等),還能治療心臟原發性的病症。
“陰郤穴”(屈肘翻掌,面對掌心,腕橫紋上0.5寸和小指延長線交會後,緊貼尺骨的凹陷處。見圖3)中醫上說:“陰郤多治血,陽郤多治疼”。指 的是陰經(五臟)的郤穴多用來治療血分的疾病,而陽經(六腑)的郤穴則多用來治療疼痛性疾病。所以陰郤穴有著補陰養血的作用。用“陰郤穴”與“太溪”、 “腎俞”、“湧泉”、“關元” (臍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補“陰液”,清熱除煩。
前面說過“郤穴”是專治急性病發作的,“陰郤穴”是心經的“郤穴”,專門治療“盜汗”。中醫上管“盜汗”叫“骨蒸”,就像骨頭放在蒸籠裡蒸過一 樣,裡面總是很熱的感覺。有的患者睡覺時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沒了,這就是“陰液”被盜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間在心經上刮刮痧;多揉揉“陰郤穴”,盜汗現象就會慢慢的改善了。
“後溪穴”(握拳,在小指末關節和手掌感情線交點的凹陷處。見圖3),屬木。這個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視,它也是人體八脈交會穴之一(督脈之會), 是小腸經的“俞”穴“一穴頂百穴”;主治範圍也很廣泛,如腰扭傷、脊椎痛、坐骨神經痛、盜汗、自汗、落枕、癲癇、睡覺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狀都是它的主治範圍,而且對治療“耳聾”和“耳鳴”還有特效。因此,對於此穴朋友們要好好運用,當你用上它時你才會發現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問了,為什麼又出現了小腸經的穴位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靈柩經·經脈篇》中說:“小腸經主液所生病。”這個 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經、白帶、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與液有關的疾病均可從小腸經下手解決,這個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紹過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後溪穴”和“陰郤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經和小腸經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這兩條經絡上的痛點,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壓足三裡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5-10分鐘,別說盜汗和自汗,就是別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
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種,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無汗,其證見手足經常潮濕多汗。但是手足汗出作為主症之一最早見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述熱病中的陽明腑證,腸中燥屎內結,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熱退後,汗出即能自止。歷代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對手足汗症的 病因病機及其診治進行了探討,現論述如下。
病因病機
一、陽明熱盛,手足汗出漢張仲景《傷寒論》208條“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220條“但發潮熱,手足黎漿汗出,大便難諳語者,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可見,手足出汗是燥屎內結的主要指征,是陽明腑證的主症之一。至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手足汗第九》認為:“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手足汗》亦曰:“腸胃中有實熱者,仲景承氣症,謂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腸胃熱甚而旁達四肢。”可見,陽明熱盛,津液受傷,未能遍身汗出,僅能從陽明所主的四 肢旁達,故見手足汗出。
二、脾胃濕蒸,旁達四肢蓋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變化常在手足反應出有關症狀,飲食不節或外感濕邪,損傷脾胃,濕濁內生,蒸久化熱,濕熱旁達四 末則為手足汗出,故歷代大多數醫家認為手足汗出多與脾胃有關,如明孫一奎在《赤水玄珠 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濕熱內鬱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中說:“腳汗為脾經濕熱內淫於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陽氣內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濕熱內淫也。”清 張璐在《張氏醫通 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濕熱,傍達於四肢,則手足多汗。”《醫方類聚 手足汗》認為:“手足汗者,熱聚於胃,而津液之旁達也。”清,何夢瑤《醫偏》也曰:“手足汗,別處無汗,脾胃之熱達於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熱達於肌肉則體汗,若達於四肢則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緣於脾胃濕熱蘊蒸,迫津為汗,旁達四肢所致。
三、心腎陰虛,迫津外泄心主血,腎藏精,勞神過度,亡血失精,致血虛精虧,陰液不足,虛火內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醫宗必讀》“心之所藏,在內 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醫偏 汗》:“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可見,心腎陰虛,而陽偏亢,迫津外泄,達於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虛寒,失於固攝手足汗,臨床也有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而出汗者。如《傷寒論》191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 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此時中陽不足,胃中虛冷,陽氣不固,失於固攝,故手足汗出。《吳中醫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屬脾胃虛寒,不能運行津液,乃乘虛陽外越而溢,如陰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與實熱之汗不同。”可見,脾胃虛弱,陰寒內盛,腸道 寒凝冷結,而中氣困滯,無力收攝,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見,汗乃心之液,出於皮膚之津液也。手足汗者,別處無汗,乃陽明熱盛,或脾胃濕熱,或心腎陰虛,或脾胃虛寒而出汗。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責之於脾胃,同時亦與其他臟腑有關。
診治 臨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難者,屬陽明熱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屬脾胃濕熱;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煩熱者屬心腎陰虛;手足汗而手足不溫者,屬脾胃虛寒。
治療 陽明熱盛,燥結內結,宜苦寒攻下,如《醫方類聚手足汗》曰:“陽明病,手足汗出,譫語,大便難,此熱證也,與承氣湯下之。”又如《東醫寶鑒手足汗》認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證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清 沈金鼇《雜病源流犀濁 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病也,必當下,宜大柴胡湯。”清 林佩琴在《類證治裁 汗症》也指出:“胃腑熱蒸,手足自汗,亦陽明病,當下,大柴胡湯。”
手足汗,脾胃濕熱者,宜清利濕熱,如明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術,蒼術,茯苓,半夏,黃連各一錢,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盞,加燈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權認為脾主四肢,臨床上手足汗屬脾胃濕熱者多見,治療當以化濕清熱,以蕾朴夏菩湯加減(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樸,澤瀉,蒼術,白蔻仁,通草)而獲效。趙務儉認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際而發,因濕氣主令,內外相搏,脾不運濕,故用三仁湯加味(杏仁,竹葉,蔥仁,半夏,薏仁,川 樸,通草,甘瀾水,丹參,牛膝)口服治療以清利濕熱,理血通經,效果滿意。
手足汗,心腎陰虛者,宜滋陰清熱,麥味地黃湯主之。夏建忠認為手足心汗多大多屬陰虛陽亢之症,宜養陰清熱,護液止汗,自擬護液止汗湯(生地黃, 山萸肉,麥冬,知母,地骨皮,龍骨,牡蠣,五味子,酸棗仁,白芍,桑葉)治療取效。張登部認為手足多汗症屬心腎陰虛,心腎之陽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腎調營衛,固表止汗,針刺補複溜,陰郤,瀉合穀,以複溜屬腎,陰郤屬心,能補心腎之陰而潛陽寓陰,故汗出得解也。
手足汗,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者,宜溫補中陽,治宜理中湯加烏梅。劉明武認為手足汗出屬胃中虛冷,陽氣不固者,非理中,真武不能取效。張登部認為手足多汗症屬心腎陽虛,衛氣失於固攝,手足汗出者,治宜補心腎,固衛止汗,針刺補複溜,氣海,以補心腎之陽,助衛外之氣,方有固衛止汗之功。劉金英等認為頑固性手足 自汗症屬陽虛,治宜補氣固衛,佐斂陰調營,生脈散加味(黨參,黃芪,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牡丹,附子,獲神,白芍,熟地,桂枝,遠志,柏子仁)治療,效果良好。
清 王燕昌《王氏醫存 即汗處知其虛處》曰:“五臟皆有汗,不獨心也。汗皆為虛。心虛則頭汗,肝虛則脊汗,腎虛則囊汗,肺虛則胸汗,脾虛則手足汗。人弱而專出一處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經虛也。”清 沈金鼇《雜病源流犀濁 諸汗源流》曰:“有手足汗,用涼藥補藥俱不效者,此陰陽不和,經絡不調也,宜八物湯加半夏,獲等為君,川烏,白附子為佐使,即止。陰陽不和,經絡不調,若病久不愈者,多有氣血俱傷之表現,治宜十全大補湯去芍加五味子。”故清 張璐在《張氏醫通 汗》中曰:“手足汗,……熱者,二陳湯加川連,白芍;冷者,理中湯加烏梅;弱者,十全大補去誇加五味子。“另外,現代文獻中還記載楊金鴿用化濕利水法治療 頑固性手足自汗6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還有,古文獻中還提到外治法治療手足汗症,如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汗總論》曰:“治腳汗,白礬,幹葛各等分為末,每半兩,水三碗,三五日自然無汗。”明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牡礪散,治腳汗,除穢氣。牡蠣,白礬,密陀僧,黃丹,……幹摻腳指縫中,即收。”而洗手汗用黃蔑,葛根各一兩,荊芥,防風各 三錢,煎成先熏後洗,三次即效。
小結 手足汗症,臨床並不少見,有手汗多,足汗多,或手足汗均多者。現代醫學認為手足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心多汗,此病目前較為常見,按其發生機制分為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的,掌心多汗可用淺層X線治療,電離子透人療法對掌心多汗尤其掌部效果很好。其中手汗症的病人普遍存在。大多數手汗症病人自幼兒時期即出現症狀,到青春期逐漸加劇。手汗症的西醫學治療長期以來一直是一棘手的問題,雖有許多治療方法,但是常常無效,而胸交感神經鏈切斷(切除)療效確切,然而, 代償性多汗是手汗症病人交感神經切除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所以根據歷代中醫學家的臨床經驗總結,中醫學在這方面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另外也存在一種手足汗出,為生理現象,暑天常見,不必治療,等氣候乾燥,汗液也會自然減少。又如清 王燕昌《王氏醫存 即汗處知其虛處》所曰:“幼壯之人,手足汗多者,因肝盛力強,木常疏達,脾土而然,非病也。”儘管存在手足汗出的生理現象,但對於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機及診 治仍不容忽視,避免遷延日久而變換他證,造成治療上的麻煩。所以系統地整理有關手足汗症的中醫文獻,並密切結合臨床實踐,發掘整理手足汗症的相關理論,是十分值得的。
盜汗-----藥茶
盜汗
盜汗是指夜間入睡後不自覺的汗出,醒後汗止,汗收後感覺煩熱的一種病症。盜汗與自汗都為汗出異常現象,屬於中醫學“汗證”的範圍。
中醫學認為,汗出異常與陽氣蒸騰津液及衛陽司汗孔開合的功能失常有關。邪熱入侵,陽氣偏亢或陰虛內熱,追津外泄;或衛陽不固,氣虛不斂液,均可 導致病理性的汗出過多。反之,邪氣外襲,衛陽被阻遏,或衛陽虛弱,汗孔開合失司而閉合;或陽氣虛弱,蒸津無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發生病理性的汗閉。
盜汗多因陰虛內熱,迫汗外泄所致,故中醫治療本症以養陰清熱為主。
1. 白術葉茶
【配料組成】★白術葉適量。
【用法用量】揉碎為粗末,每次3—5克,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能主治】益氣固表。適用于氣虛衛外不固。
【資料來源】《普濟方》。
2. 浮麥麻根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麻黃根6克。
【用法用量】制粗末,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補虛養心,斂汗止汗。治盜汗。
【資料來源】《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3. 葡萄茶
【配料組成】★葡萄適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強健筋骨,補益氣血。治氣血虧虛,心悸盜汗。
【資料來源】《患者保健食譜》。
4. 桑葉茶
【配料組成】★桑葉適量。
【用法用量】搓碎,每次15克,沸水沖茶飲。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治盜汗。久服亦能令人聰明。
【資料來源】《上海常用中草藥》。
5. 紅棗茶(二)
【配料組成】★紅棗100克,紅糖適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治盜汗,治體虛。
【資料來源】《患者保健食譜》。
6. 小麥紅棗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紅棗20枚。
【制法用法】將浮小麥搗碎,紅棗去核,一同放入沙鍋中,水煎,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陰除煩,斂汗。,用治盜汗。
7. 紅棗烏梅茶
【配料組成】★紅棗15枚,烏梅10枚。
【制法用法】將上2味加水煎湯,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氣斂陰,止汗。用治盜汗。
8. 茱萸小麥茶
【配料組成】★山萊萸15克,浮小麥(搗碎)30克,淮山藥30克,丹皮6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收斂固澀,益氣除煩。用治盜汗。
9. 小麥稻根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搗碎)20克,糯稻根15克,大棗10枚。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益氣養心,除煩止汗。用治盜汗。
10. 小麥茯苓麥冬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搗碎)30克,茯苓15克,麥冬12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斂陰除煩。用治盜汗。
11. 加昧烏梅茶
【配料組成】★烏梅10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麥(搗碎)20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益氣斂陰,清熱除煩。用治盜汗。
12. 三地茶
【配料組成】★生地30克,熟地30克,地骨皮9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用治盜汗。
13. 麥冬地黃茶
【配料組成】★生地黃、麥冬各3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養陰潤肺。用治盜汗。
14. 西洋參茶
【配料組成】★西洋參6克。
【制法用法】將西洋參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肺養陰,益胃生津。用治盜汗。
15. 柏子仁茶
【配料組成】★柏子仁10一15克。
【制法用法】將柏子仁搗爛,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用治心血不足之盜汗、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等。
16. 糯稻根茶
【配料組成】★糯稻根、紅棗各50克。
【用法用量】煎水代茶飲,連服4~5天。
【功能主治】斂陰止汗。產後自汗盜汗。
【資料來源】民間驗方。
自汗-----藥茶
自汗是指白天不因勞動、日曬、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病症,還可伴見出汗後怕冷,精神疲乏等症狀。本症也可伴見於其他疾病(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及風濕熱等)的過程中,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
中醫學認為,自汗是由於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所致,並根據發病機理,分為三種類型。
1。營衛不和:自汗出,微惡風寒,頭痛身微熱,時伴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緩。治宜調和營衛。
2.邪熱內鬱:身熱汗出,面赤烘熱,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或伴肢節煩痛,大便幹結,小便色赤,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宜瀉熱解鬱。
3.肺氣不足:虛喘於咳,動則加重,汗出畏寒,面色白光白,舌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宜補脾益肺。
由於自汗多為陽虛衛氣不固所致,故本篇著重介紹益氣固表的治療方法。
1. 五味枸杞茶
【配料組成】★五味子、枸杞子各5克。
【用法用量】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能主治】斂肺滋腎、收汗澀精。用於自汗症。
【資料來源】《本草綱目》。
2. 黃芪白術茶
【配料組成】★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五味子10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健脾補肺,固表斂汗。用治自汗。
3. 黨參茶
【配料組成】★黨參5克。
【制法用法】將黨參制為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2劑。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用治自汗。
4. 黨參北芪茶
【配料組成】★黨參、北芪各15克,白術、浮小麥(搗碎)各10克,五味子6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5. 人參止汗茶
【配料組成】★人參6—10克,黃芪20克,浮小麥30克,煆牡蠣20克(先煎),五味子9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6. 白芍桂枝茶
【配料組成】★白芍15克,桂枝6克,灸甘草6克,生黃芪18克,生牡蠣20克(先煎)。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斂陰止汗。用治自汗。
7. 太子參茶
【配料組成】★太子參3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黃芪15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補氣斂陰,止汗。用治自汗。
8. 白芍烏梅茶
【配料組成】★白芍15克,烏梅12克,炒酸棗仁12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收斂止汗。用治自汗。
9. 止汗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麻黃根9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眩暈-----藥茶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合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站立不穩。目眩與頭暈常同時並存,故合稱眩暈。美尼爾氏病、高血壓、嚴重貧血者、腦震盪、神經衰弱、動脈硬化、藥物中毒、心律失常等,均可引發眩暈。本症患者輕者眩暈轉眼即消失,重症者自覺眼前景物旋轉 不定,以致站立不穩,伴見耳鳴、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出冷汗、手抖面白等症狀。眩暈為常見症狀,體胖、體弱及老年人較易發作。
中醫學將眩暈分為四種類型,並針對不同病因加以辨證施治。
1.肝火上炎:頭痛眩暈,面赤目紅,口苦咽幹,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治宜清肝瀉熱,養陰平逆。
2.陰虛陽亢:眩暈耳鳴,煩躁失眠,腰酸腿軟,四肢麻木,舌質暗紅,脈象弦細。治宜滋補肝。腎,潛陽息風。
3.痰濕中阻:頭脹痛沉重,目眩,噁心嘔吐,胸膈滿悶,舌苔白膩,脈滑。治宜燥濕化痰,健脾升清。
4.氣血虧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語氣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舌淡,脈虛澀無力。治宜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1. 雙決明茶
【配料組成】★石決明25克,草決明10克,白菊花15克,冰糖20克。
【制法用法】將石決明用文火炒出香味,然後將3味藥一同放入沙鍋內,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熱祛風,平肝潛陽。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暈。
2. 二子茶
【配料組成】★枸杞子15克,茺蔚予1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肝瀉熱,養陰平逆。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暈。
3. 桑杞茶
【配料組成】★桑葚子50克,枸杞子2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放入杯內,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補肝益腎。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4. 甘菊歸杞茶
【配料組成】★甘菊花、構杞子各20克,生地黃10克,當歸5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潛陽息風。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5. 半夏天麻茶
【配料組成】★半夏、天麻各10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陳皮3克。甘草4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健脾化濕,宣肺化痰。用治痰濕中阻型眩暈。
6. 芝麻首烏杞菊茶
【配料組成】★黑芝麻、首烏、枸杞各25克,杭菊花15克。
【制法用法】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然後將另3味共制粗末,一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潛陽息風。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7. 歸芪茶
【配料組成】★當歸6克,黃芪3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15—2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補氣益血。用治氣血虧虛型眩暈。
8. 黨參大棗茶
【配料組成】★黨參20克,大棗10枚,陳皮3克。
【制法用法】將大棗洗淨,去核,與黨參、陳皮一同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用治氣血虧虛型眩暈。
9. 歸地白芍茶
【配料組成】★當歸12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雞血藤15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養心安神。用治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心慌心跳、月經量少色淡等症。
10. 首烏枸杞杜仲茶
【配料組成】★何首烏、枸杞子各12克,杜仲10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11. 桑菊枸杞茶
【配料組成】★桑葉、菊花、枸杞子各10克,決明子6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平肝定眩。用治眩暈。
12. 山楂梅菊茶
【配料組成】★山楂、烏梅、白菊花各15克,白糖30克。
【制法用法】將前3味水煎取汁,調入白糖,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用治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
中醫望聞問切之“辨汗”識病
中醫認為,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排除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時則會出現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常常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 狀。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後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
一種是白天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 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另一種是晚上出汗。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為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 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二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幹、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為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身。
按氣味辨別:
正常的汗沒有明顯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證有關,屬肝熱,這種情況可通過清淡飲食,或用中藥菊花、茵陳等泡水飲用;若腥臭明 顯,應找大夫診治。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於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症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如汗液顏色的改變,有黃汗、紅汗、黑汗等,這種情況需由醫生綜合判斷後診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著病情的兇險。
總之,一旦異常出汗的情況嚴重或伴隨其他嚴重表現,應及時就診。
出汗預示著什麼疾病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然而,人能不能出汗,卻預示著病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人的身體分佈著300萬左右的汗腺。汗腺是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的細管狀結構。汗腺一端為分泌部,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為排泄部,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稱為汗孔。汗液的排出,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然而,人能不能出汗,卻預示著病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出汗可以將體內和體表的一些汙物排出體外,給身體做一次大掃除。由於體溫升高,可以將體內的一些細菌殺死,然而又正是由於汗液的適當分泌,使得體溫可以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出汗,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經系統得到鍛煉,使之更敏感,更好地控制人體溫度。
出汗多少可以診斷疾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品,出汗的多少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
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
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症狀為主要表現,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可導致病 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糖尿病,由於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常常也有出汗異常增多等現象。但患者同時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通過血糖檢查和尿糖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甲亢,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特徵之一,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入睡等症狀。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時胃腸功能增強,多數患者大便次數增多,同時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狀。
嗜鉻細胞瘤,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還會出現心慌、手抖、四肢發涼等。但本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該出汗時就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人該出汗時就出汗。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子和的學術見解:內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汗腺不暢就喪失了一條重要排毒管道,也就 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線。而出汗過多,可造成人體血液迴圈的流量減少,迴圈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
據專家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鈣1毫克當量,在平時每天由汗液中丟失鈣僅15毫克並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溫環境下勞作的人員,每小時汗液中 丟失鈣在100毫克以上,這個量幾乎占總鈣排量的30%,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症,表現為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長期鈣缺乏會導致成人患軟骨病,易骨折,以 及經常腰背和腿部疼痛。因此,為了防止出汗後低血鈣,應該多吃含鈣的牛奶、乳製品、魚類、海產品及綠葉蔬菜等食物。在出汗多的情況下,不要光喝白開水,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或多吃稍帶成味的食物。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