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汗、盜汗、手足出汗治療口訣

自汗、盜汗中醫認為是陰陽失調,腠理不顧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環境、體力活動和心理情緒的任何影響,超乎尋常的出汗,也稱為汗出異常自汗表現為不動就出汗,動則更出汗。盜汗表現為睡覺時出汗醒則汗止,二者在生活中會常見到。

         “自汗多屬於氣虛不固,患者極易出現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苔薄白等症狀。自汗用藥:生脈飲口服液,補中益氣丸。盜汗屬於陰虛內熱,會出現夜寐盜汗、手足心熱、心煩口幹、舌紅少苔等症狀。盜汗用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自汗 者宜吃雞、鴨、魚、蛋、山藥、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烏龜、蛤士蟆、豬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涼拌的菜肴;盜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儘量少飲或不飲酒。

  自汗與盜汗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可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療汗證的同時,更要注意它的原發病灶。

  具體口訣如下:
盜汗自汗尋腎經,太溪複溜常按靈,
手心腳心愛出汗;溫溜刮痧病漸輕,(大腸經)
心經痛點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經行,
陰郤後溪相配合;治癒汗症能祛病。

  一、盜汗自汗尋腎經,太溪複溜常按靈

  腎是先天之本,屬水。自汗主要見於氣虛證,偏見于陰虛症,如氣虛感冒症、氣虛發熱症、心氣虛症、脾氣虛症、肺氣虛症、腎氣虛症等症候。

腎主骨,腎氣足就能滋養骨髓,骨髓強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養肝(水生木);肝養好了心臟供血便會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調理(火生土)。脾為後天之本,脾氣順則肺氣順(土生金);肺氣順反過來又能使腎氣得到增強(金生水)。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療自汗和盜汗必先從腎經取之(見圖1)。

  有的人要問了,腎經上的穴位這麼多取哪個呢?這個還是我們在以文章節中反復提到的兩個穴位太溪複溜

  腎經的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腳內踝骨後面,跟骨上面的凹陷處),屬土。太者,可大可小無限也;溪者,山澗之流水也,此名就 是統領山澗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體之中是血液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於是調動了靜脈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鮮的血液就會衝開體內的淤血,形成良性迴圈。

  複溜穴(跟腱的前方,內踝骨上兩橫指多一點,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屬金。複者,重複也;溜,回流也是指讓停留和於堵在身體裡的有 害物質被血液沖洗後排出,新鮮的氣血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此穴能滋陰補腎、利水消腫,對治療水腫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經配合能使尿路通暢,排毒迅捷, 如腎炎、腎囊腫、腸鳴,腸炎,水腫,腹脹,腿腫,盜汗,自汗,無汗,小腿酸脹,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無力等症狀都是它的治療範圍。另外,在後背的兩個腎 俞穴再各拔一個罐也是補腎的好方法。

  二、手心腳心愛出汗;溫溜刮痧病漸輕

  溫溜穴(屈肘,掌心向內,在掌背面腕橫紋上5寸貼近橈骨處。注:4橫指為3.見圖2)是大腸經的穴位,溫者,溫熱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滯留也。顧名思義,氣血行至本穴後,因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較少,原來的餘熱會緩緩地散熱蒸發,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覺。大家都知道血是熱的,但是當它運行到四肢時就會慢慢變溫,如果您讓它再悄悄的把溫度散去,冷血便會滯留於此。你想想血流到手腳末端時是不是也是涼的了,所以,經常按摩刺 激它並在大腸經尋經刮痧(自上而下)會調動體內的陽氣,這時您會感到渾身發熱,溫熱的血液便會迅速通過手臂,把停滯的寒氣帶走,手涼和手心愛出汗的現象自然就好了。

  這個穴位是大腸經的郤穴郤穴大多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五臟)郤穴多治血證,如咯血時,多選用孔最(肺經郤穴)。陽經(六腑)郤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臉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溫溜穴(大腸經郤穴);胃痛時多選梁丘穴(胃經郤穴)等,這個在前面我去年寫的《原穴、絡穴、郤穴、募穴、俞穴、八脈交會穴的介紹》中有詳細 介紹。

 

  三、心經痛點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經行,
             
陰郤後溪相配合;治癒汗症能祛病。

   心經是治療盜汗、自汗的主要經絡。

  《黃帝內經》上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趨於安定;否則在心思混亂的情況下,便會使五臟和外形受到損傷,精神就會萎靡不振。

  心經不但可以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癲癇、錯亂、抑鬱等),還能治療心臟原發性的病症。

  陰郤穴(屈肘翻掌,面對掌心,腕橫紋上0.5寸和小指延長線交會後,緊貼尺骨的凹陷處。見圖3)中醫上說:陰郤多治血,陽郤多治疼。指 的是陰經(五臟)的郤穴多用來治療血分的疾病,而陽經(六腑)的郤穴則多用來治療疼痛性疾病。所以陰郤穴有著補陰養血的作用。用陰郤穴太溪腎俞湧泉關元” (臍下3)等穴配合,可以滋補陰液,清熱除煩。

  前面說過郤穴是專治急性病發作的,陰郤穴是心經的郤穴,專門治療盜汗。中醫上管盜汗骨蒸,就像骨頭放在蒸籠裡蒸過一 樣,裡面總是很熱的感覺。有的患者睡覺時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沒了,這就是陰液被盜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1300之間在心經上刮刮痧;多揉揉陰郤穴,盜汗現象就會慢慢的改善了。

  後溪穴(握拳,在小指末關節和手掌感情線交點的凹陷處。見圖3),屬木。這個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視,它也是人體八脈交會穴之一(督脈之會), 是小腸經的一穴頂百穴;主治範圍也很廣泛,如腰扭傷、脊椎痛、坐骨神經痛、盜汗、自汗、落枕、癲癇、睡覺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狀都是它的主治範圍,而且對治療耳聾耳鳴還有特效。因此,對於此穴朋友們要好好運用,當你用上它時你才會發現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問了,為什麼又出現了小腸經的穴位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靈柩經·經脈篇》中說:小腸經主液所生病。這個 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經、白帶、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與液有關的疾病均可從小腸經下手解決,這個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紹過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後溪穴陰郤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經和小腸經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這兩條經絡上的痛點,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壓足三裡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510分鐘,別說盜汗和自汗,就是別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

   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種,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無汗,其證見手足經常潮濕多汗。但是手足汗出作為主症之一最早見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述熱病中的陽明腑證,腸中燥屎內結,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熱退後,汗出即能自止。歷代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對手足汗症的 病因病機及其診治進行了探討,現論述如下。

病因病機
      
一、陽明熱盛,手足汗出漢張仲景《傷寒論》208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220但發潮熱,手足黎漿汗出,大便難諳語者,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可見,手足出汗是燥屎內結的主要指征,是陽明腑證的主症之一。至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手足汗第九》認為: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手足汗》亦曰:腸胃中有實熱者,仲景承氣症,謂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腸胃熱甚而旁達四肢。可見,陽明熱盛,津液受傷,未能遍身汗出,僅能從陽明所主的四 肢旁達,故見手足汗出。

  二、脾胃濕蒸,旁達四肢蓋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變化常在手足反應出有關症狀,飲食不節或外感濕邪,損傷脾胃,濕濁內生,蒸久化熱,濕熱旁達四 末則為手足汗出,故歷代大多數醫家認為手足汗出多與脾胃有關,如明孫一奎在《赤水玄珠 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濕熱內鬱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中說:腳汗為脾經濕熱內淫於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陽氣內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濕熱內淫也。清 張璐在《張氏醫通 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濕熱,傍達於四肢,則手足多汗。《醫方類聚 手足汗》認為:手足汗者,熱聚於胃,而津液之旁達也。清,何夢瑤《醫偏》也曰:手足汗,別處無汗,脾胃之熱達於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熱達於肌肉則體汗,若達於四肢則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緣於脾胃濕熱蘊蒸,迫津為汗,旁達四肢所致。

   三、心腎陰虛,迫津外泄心主血,腎藏精,勞神過度,亡血失精,致血虛精虧,陰液不足,虛火內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醫宗必讀》心之所藏,在內 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醫偏 汗》: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可見,心腎陰虛,而陽偏亢,迫津外泄,達於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虛寒,失於固攝手足汗,臨床也有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而出汗者。如《傷寒論》191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 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此時中陽不足,胃中虛冷,陽氣不固,失於固攝,故手足汗出。《吳中醫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屬脾胃虛寒,不能運行津液,乃乘虛陽外越而溢,如陰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與實熱之汗不同。可見,脾胃虛弱,陰寒內盛,腸道 寒凝冷結,而中氣困滯,無力收攝,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見,汗乃心之液,出於皮膚之津液也。手足汗者,別處無汗,乃陽明熱盛,或脾胃濕熱,或心腎陰虛,或脾胃虛寒而出汗。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責之於脾胃,同時亦與其他臟腑有關。

診治 臨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難者,屬陽明熱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屬脾胃濕熱;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煩熱者屬心腎陰虛;手足汗而手足不溫者,屬脾胃虛寒。

  治療          陽明熱盛,燥結內結,宜苦寒攻下,如《醫方類聚手足汗》曰:陽明病,手足汗出,譫語,大便難,此熱證也,與承氣湯下之。又如《東醫寶鑒手足汗》認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證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清 沈金鼇《雜病源流犀濁 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病也,必當下,宜大柴胡湯。清 林佩琴在《類證治裁 汗症》也指出:胃腑熱蒸,手足自汗,亦陽明病,當下,大柴胡湯。

  手足汗,脾胃濕熱者,宜清利濕熱,如明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術,蒼術,茯苓,半夏,黃連各一錢,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盞,加燈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權認為脾主四肢,臨床上手足汗屬脾胃濕熱者多見,治療當以化濕清熱,以蕾朴夏菩湯加減(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樸,澤瀉,蒼術,白蔻仁,通草)而獲效。趙務儉認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際而發,因濕氣主令,內外相搏,脾不運濕,故用三仁湯加味(杏仁,竹葉,蔥仁,半夏,薏仁,川 樸,通草,甘瀾水,丹參,牛膝)口服治療以清利濕熱,理血通經,效果滿意。

  手足汗,心腎陰虛者,宜滋陰清熱,麥味地黃湯主之。夏建忠認為手足心汗多大多屬陰虛陽亢之症,宜養陰清熱,護液止汗,自擬護液止汗湯(生地黃, 山萸肉,麥冬,知母,地骨皮,龍骨,牡蠣,五味子,酸棗仁,白芍,桑葉)治療取效。張登部認為手足多汗症屬心腎陰虛,心腎之陽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腎調營衛,固表止汗,針刺補複溜,陰郤,瀉合穀,以複溜屬腎,陰郤屬心,能補心腎之陰而潛陽寓陰,故汗出得解也。

        手足汗,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者,宜溫補中陽,治宜理中湯加烏梅。劉明武認為手足汗出屬胃中虛冷,陽氣不固者,非理中,真武不能取效。張登部認為手足多汗症屬心腎陽虛,衛氣失於固攝,手足汗出者,治宜補心腎,固衛止汗,針刺補複溜,氣海,以補心腎之陽,助衛外之氣,方有固衛止汗之功。劉金英等認為頑固性手足 自汗症屬陽虛,治宜補氣固衛,佐斂陰調營,生脈散加味(黨參,黃芪,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牡丹,附子,獲神,白芍,熟地,桂枝,遠志,柏子仁)治療,效果良好。

   清 王燕昌《王氏醫存 即汗處知其虛處》曰:五臟皆有汗,不獨心也。汗皆為虛。心虛則頭汗,肝虛則脊汗,腎虛則囊汗,肺虛則胸汗,脾虛則手足汗。人弱而專出一處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經虛也。清 沈金鼇《雜病源流犀濁 諸汗源流》曰:有手足汗,用涼藥補藥俱不效者,此陰陽不和,經絡不調也,宜八物湯加半夏,獲等為君,川烏,白附子為佐使,即止。陰陽不和,經絡不調,若病久不愈者,多有氣血俱傷之表現,治宜十全大補湯去芍加五味子。故清 張璐在《張氏醫通 汗》中曰:手足汗,……熱者,二陳湯加川連,白芍;冷者,理中湯加烏梅;弱者,十全大補去誇加五味子。另外,現代文獻中還記載楊金鴿用化濕利水法治療 頑固性手足自汗6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還有,古文獻中還提到外治法治療手足汗症,如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汗總論》曰:治腳汗,白礬,幹葛各等分為末,每半兩,水三碗,三五日自然無汗。明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牡礪散,治腳汗,除穢氣。牡蠣,白礬,密陀僧,黃丹,……幹摻腳指縫中,即收。而洗手汗用黃蔑,葛根各一兩,荊芥,防風各 三錢,煎成先熏後洗,三次即效。

  小結          手足汗症,臨床並不少見,有手汗多,足汗多,或手足汗均多者。現代醫學認為手足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心多汗,此病目前較為常見,按其發生機制分為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的,掌心多汗可用淺層X線治療,電離子透人療法對掌心多汗尤其掌部效果很好。其中手汗症的病人普遍存在。大多數手汗症病人自幼兒時期即出現症狀,到青春期逐漸加劇。手汗症的西醫學治療長期以來一直是一棘手的問題,雖有許多治療方法,但是常常無效,而胸交感神經鏈切斷(切除)療效確切,然而, 代償性多汗是手汗症病人交感神經切除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所以根據歷代中醫學家的臨床經驗總結,中醫學在這方面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另外也存在一種手足汗出,為生理現象,暑天常見,不必治療,等氣候乾燥,汗液也會自然減少。又如清 王燕昌《王氏醫存 即汗處知其虛處》所曰:幼壯之人,手足汗多者,因肝盛力強,木常疏達,脾土而然,非病也。儘管存在手足汗出的生理現象,但對於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機及診 治仍不容忽視,避免遷延日久而變換他證,造成治療上的麻煩。所以系統地整理有關手足汗症的中醫文獻,並密切結合臨床實踐,發掘整理手足汗症的相關理論,是十分值得的。

  盜汗-----藥茶

  盜汗

  盜汗是指夜間入睡後不自覺的汗出,醒後汗止,汗收後感覺煩熱的一種病症。盜汗與自汗都為汗出異常現象,屬於中醫學汗證的範圍。

  中醫學認為,汗出異常與陽氣蒸騰津液及衛陽司汗孔開合的功能失常有關。邪熱入侵,陽氣偏亢或陰虛內熱,追津外泄;或衛陽不固,氣虛不斂液,均可 導致病理性的汗出過多。反之,邪氣外襲,衛陽被阻遏,或衛陽虛弱,汗孔開合失司而閉合;或陽氣虛弱,蒸津無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發生病理性的汗閉。

  盜汗多因陰虛內熱,迫汗外泄所致,故中醫治療本症以養陰清熱為主。

  1. 白術葉茶

  【配料組成】白術葉適量。

  【用法用量】揉碎為粗末,每次35克,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能主治】益氣固表。適用于氣虛衛外不固。

  【資料來源】《普濟方》。

  2. 浮麥麻根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麻黃根6克。

  【用法用量】制粗末,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補虛養心,斂汗止汗。治盜汗。

  【資料來源】《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3. 葡萄茶

  【配料組成】葡萄適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強健筋骨,補益氣血。治氣血虧虛,心悸盜汗。

  【資料來源】《患者保健食譜》。

  4. 桑葉茶

  【配料組成】桑葉適量。

  【用法用量】搓碎,每次15克,沸水沖茶飲。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治盜汗。久服亦能令人聰明。

  【資料來源】《上海常用中草藥》。

  5. 紅棗茶(二)

  【配料組成】紅棗100克,紅糖適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飲。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治盜汗,治體虛。

  【資料來源】《患者保健食譜》。

  6. 小麥紅棗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紅棗20枚。

  【制法用法】將浮小麥搗碎,紅棗去核,一同放入沙鍋中,水煎,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陰除煩,斂汗。,用治盜汗。

  7. 紅棗烏梅茶

  【配料組成】紅棗15枚,烏梅10枚。

  【制法用法】將上2味加水煎湯,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氣斂陰,止汗。用治盜汗。

  8. 茱萸小麥茶

  【配料組成】山萊萸15克,浮小麥(搗碎)30克,淮山藥30克,丹皮6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收斂固澀,益氣除煩。用治盜汗。

  9. 小麥稻根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搗碎)20克,糯稻根15克,大棗10枚。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益氣養心,除煩止汗。用治盜汗。

  10. 小麥茯苓麥冬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搗碎)30克,茯苓15克,麥冬12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斂陰除煩。用治盜汗。

  11. 加昧烏梅茶

  【配料組成】烏梅10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麥(搗碎)20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益氣斂陰,清熱除煩。用治盜汗。

  12. 三地茶

  【配料組成】生地30克,熟地30克,地骨皮9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用治盜汗。

  13. 麥冬地黃茶

  【配料組成】生地黃、麥冬各3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養陰潤肺。用治盜汗。

  14. 西洋參茶

  【配料組成】西洋參6克。

  【制法用法】將西洋參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肺養陰,益胃生津。用治盜汗。

  15. 柏子仁茶

  【配料組成】柏子仁1015克。

  【制法用法】將柏子仁搗爛,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用治心血不足之盜汗、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等。

  16. 糯稻根茶

  【配料組成】糯稻根、紅棗各50克。

  【用法用量】煎水代茶飲,連服4~5天。

  【功能主治】斂陰止汗。產後自汗盜汗。

  【資料來源】民間驗方。

   自汗-----藥茶

   自汗是指白天不因勞動、日曬、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病症,還可伴見出汗後怕冷,精神疲乏等症狀。本症也可伴見於其他疾病(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及風濕熱等)的過程中,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

  中醫學認為,自汗是由於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所致,並根據發病機理,分為三種類型。

  1。營衛不和:自汗出,微惡風寒,頭痛身微熱,時伴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緩。治宜調和營衛。

  2.邪熱內鬱:身熱汗出,面赤烘熱,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或伴肢節煩痛,大便幹結,小便色赤,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宜瀉熱解鬱。

  3.肺氣不足:虛喘於咳,動則加重,汗出畏寒,面色白光白,舌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宜補脾益肺。

  由於自汗多為陽虛衛氣不固所致,故本篇著重介紹益氣固表的治療方法。

  1. 五味枸杞茶

  【配料組成】五味子、枸杞子各5克。

  【用法用量】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能主治】斂肺滋腎、收汗澀精。用於自汗症。

  【資料來源】《本草綱目》。

  2. 黃芪白術茶

  【配料組成】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五味子10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健脾補肺,固表斂汗。用治自汗。

  3. 黨參茶

  【配料組成】黨參5克。

  【制法用法】將黨參制為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2劑。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用治自汗。

  4. 黨參北芪茶

  【配料組成】黨參、北芪各15克,白術、浮小麥(搗碎)10克,五味子6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5. 人參止汗茶

  【配料組成】人參6—10克,黃芪20克,浮小麥30克,煆牡蠣20(先煎),五味子9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6. 白芍桂枝茶

  【配料組成】白芍15克,桂枝6克,灸甘草6克,生黃芪18克,生牡蠣20(先煎)

  【制法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斂陰止汗。用治自汗。

  7. 太子參茶

  【配料組成】太子參3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黃芪15克。

  【制法用法】將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l劑。

  【功能主治】補氣斂陰,止汗。用治自汗。

  8. 白芍烏梅茶

  【配料組成】白芍15克,烏梅12克,炒酸棗仁12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l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收斂止汗。用治自汗。

  9. 止汗茶

  【配料組成】浮小麥30克,麻黃根9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眩暈-----藥茶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合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站立不穩。目眩與頭暈常同時並存,故合稱眩暈。美尼爾氏病、高血壓、嚴重貧血者、腦震盪、神經衰弱、動脈硬化、藥物中毒、心律失常等,均可引發眩暈。本症患者輕者眩暈轉眼即消失,重症者自覺眼前景物旋轉 不定,以致站立不穩,伴見耳鳴、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出冷汗、手抖面白等症狀。眩暈為常見症狀,體胖、體弱及老年人較易發作。
中醫學將眩暈分為四種類型,並針對不同病因加以辨證施治。

1.肝火上炎:頭痛眩暈,面赤目紅,口苦咽幹,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治宜清肝瀉熱,養陰平逆。

2.陰虛陽亢:眩暈耳鳴,煩躁失眠,腰酸腿軟,四肢麻木,舌質暗紅,脈象弦細。治宜滋補肝。腎,潛陽息風。

3.痰濕中阻:頭脹痛沉重,目眩,噁心嘔吐,胸膈滿悶,舌苔白膩,脈滑。治宜燥濕化痰,健脾升清。

4.氣血虧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語氣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舌淡,脈虛澀無力。治宜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1. 雙決明茶

【配料組成】石決明25克,草決明10克,白菊花15克,冰糖20克。

【制法用法】將石決明用文火炒出香味,然後將3味藥一同放入沙鍋內,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熱祛風,平肝潛陽。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暈。

2. 二子茶

【配料組成】枸杞子15克,茺蔚予1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肝瀉熱,養陰平逆。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暈。

3. 桑杞茶

【配料組成】桑葚子50克,枸杞子2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放入杯內,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補肝益腎。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4. 甘菊歸杞茶

【配料組成】甘菊花、構杞子各20克,生地黃10克,當歸5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潛陽息風。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5. 半夏天麻茶

【配料組成】半夏、天麻各10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陳皮3克。甘草4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健脾化濕,宣肺化痰。用治痰濕中阻型眩暈。

6. 芝麻首烏杞菊茶

【配料組成】黑芝麻、首烏、枸杞各25克,杭菊花15克。

【制法用法】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然後將另3味共制粗末,一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3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潛陽息風。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7. 歸芪茶

【配料組成】當歸6克,黃芪30克。

【制法用法】將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15—2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補氣益血。用治氣血虧虛型眩暈。

8. 黨參大棗茶

【配料組成】黨參20克,大棗10枚,陳皮3克。

【制法用法】將大棗洗淨,去核,與黨參、陳皮一同水煎2次,取汁混勻,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用治氣血虧虛型眩暈。

9. 歸地白芍茶

【配料組成】當歸12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雞血藤15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養心安神。用治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心慌心跳、月經量少色淡等症。

10. 首烏枸杞杜仲茶

【配料組成】何首烏、枸杞子各12克,杜仲10克。

【制法用法】將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用治陰虛陽亢型眩暈。

11. 桑菊枸杞茶

【配料組成】桑葉、菊花、枸杞子各10克,決明子6克。

【制法用法】將上藥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平肝定眩。用治眩暈。

12. 山楂梅菊茶

【配料組成】山楂、烏梅、白菊花各15克,白糖30克。

【制法用法】將前3味水煎取汁,調入白糖,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能主治】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用治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

 

  中醫望聞問切之辨汗識病

  中醫認為,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排除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時則會出現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常常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 狀。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後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

  一種是白天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 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另一種是晚上出汗。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為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 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二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幹、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為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身。

按氣味辨別:

  正常的汗沒有明顯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證有關,屬肝熱,這種情況可通過清淡飲食,或用中藥菊花、茵陳等泡水飲用;若腥臭明 顯,應找大夫診治。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於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症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如汗液顏色的改變,有黃汗、紅汗、黑汗等,這種情況需由醫生綜合判斷後診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著病情的兇險。

  總之,一旦異常出汗的情況嚴重或伴隨其他嚴重表現,應及時就診。

出汗預示著什麼疾病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然而,人能不能出汗,卻預示著病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人的身體分佈著300萬左右的汗腺。汗腺是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的細管狀結構。汗腺一端為分泌部,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為排泄部,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稱為汗孔。汗液的排出,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然而,人能不能出汗,卻預示著病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出汗可以將體內和體表的一些汙物排出體外,給身體做一次大掃除。由於體溫升高,可以將體內的一些細菌殺死,然而又正是由於汗液的適當分泌,使得體溫可以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出汗,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經系統得到鍛煉,使之更敏感,更好地控制人體溫度。

  出汗多少可以診斷疾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品,出汗的多少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

  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

  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症狀為主要表現,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可導致病 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糖尿病,由於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常常也有出汗異常增多等現象。但患者同時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通過血糖檢查和尿糖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甲亢,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特徵之一,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入睡等症狀。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時胃腸功能增強,多數患者大便次數增多,同時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狀。

  嗜鉻細胞瘤,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還會出現心慌、手抖、四肢發涼等。但本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該出汗時就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人該出汗時就出汗。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子和的學術見解:內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汗腺不暢就喪失了一條重要排毒管道,也就 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線。而出汗過多,可造成人體血液迴圈的流量減少,迴圈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

  據專家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鈣1毫克當量,在平時每天由汗液中丟失鈣僅15毫克並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溫環境下勞作的人員,每小時汗液中 丟失鈣在100毫克以上,這個量幾乎占總鈣排量的30%,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症,表現為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長期鈣缺乏會導致成人患軟骨病,易骨折,以 及經常腰背和腿部疼痛。因此,為了防止出汗後低血鈣,應該多吃含鈣的牛奶、乳製品、魚類、海產品及綠葉蔬菜等食物。在出汗多的情況下,不要光喝白開水,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或多吃稍帶成味的食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
自汗-----药茶
止汗神方!无论自汗还是盗汗,无论手足汗还是腋下出汗统统止住
盗汗验方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偏方来了。
止汗神方!无论自汗还是盗汗,无论手足汗还是头汗还是腋下出汗统统止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