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茱萸汤名家论述

一品医堂 2022-07-15 21:32 发表于山西

名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罗东逸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

《续建殊录》载“—人卒发干呕,医与小半夏汤,七日不瘥,声动四邻。于是迎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四肢逆冷,乃与吴茱萸汤,三帖而愈”。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载: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气。予诊之曰: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以诸药而愈。

成无己:内,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胃不受也,与吴茱萸汤,以温胃气。得汤反剧者,上焦个内也,以治上焦法治之(《注解伤寒论》)。

汪苓友:按吴茱萸汤之义,具略已见于阳明病食谷欲呕,及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二条之中矣。然二条之证系借用,不若此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为正治之方也。吴茱萸色绿,得震坤之气,性辛烈而味苦厚,入足厥阴风水之脏,善治痰涎上攻头痛,兼能温中,下逆冷气,止呕吐,故用之为君,以散泄阴寒之气,人参甘温,能补五脏诸虚不足者也,故用之为臣,以补中气,敛涎沫。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故用之为佐使。以大枣大能和茱萸之毒,合人参之甘,配生姜之辛,而能散发寒邪,补益中州,奠安胃气。盖头痛虽由厥阴经阴寒之气上攻,实系胃中虚寒之极所致,得温得补,则寒气散而呕吐止,头痛亦除矣。即吴茱萸汤一方,而用之得宜,神效如此(《伤寒论辨证广注》)。

柯韵伯: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机,四逆是兼胫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别矣。岐伯口:四未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未解则气合从。合在肘膝之间,即四街也,又谓之四关。夫四郊扰攘,而关中犹固,知少阴生气犹存。然五脏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荣于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厥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猛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人通于肝,肝通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邪,则土不扰。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伤寒来苏集》)。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吴茱萸和吴茱萸汤的一点思考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头痛经验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
经方一百首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