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津英语字典,是洪武正韵,永乐大典翻译稿 1

目录

01闲聊

公子镔个人从业经历

02永乐大典的历史浩劫,大典牛津翻译组历史

南京条约后,英国大主教主持,永乐大典英文翻译,历史进程开始

03洪武正韵,现代英语,普通话发音规律

普通话中消失的洪武正韵发音,大典从英文再翻译回中文,中英词条匹配错误






永乐大典散本,运字,大英图书馆藏

简单讲一下,二十年前,公子镔的读书,从业情况,方便道友判断,本人讨论这个问题的专业能力

初中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英语竞赛,口译证第一批持证

这个是我个人的英语基础,然后大学读的是工程专业,此后都是自学,没有参加过任何新旧东方西方培训

高伟绅等外资律所业务的金融英美法类笔译工作

起初合适的人才也非常少,这类外资,刚进来中国时,管理基本上是香港人,笔译的面试,非常硬核的,英译中,中译英,半小时,考官大概看一下,就上岗了

ibm,小灵通等软件,通信类笔译工作

中国软件行业兴起后,我又长期在做软件的代码,测试,笔译

当时收款,甲方需要我方开一个中国银行账户,然后由香港财务汇出美元或港币,美元汇率八块多

当时的提款机,还不能查外汇情况,智能手机还没有出来,想知道对方打款是否到账,需要到柜台打印出来才知道

上海房价很低,我的收入很高

工作基本上是网上进行,就是一份文件,限期交稿,在 qq 上传来传去就好

公子镔应该是,中国第一代网上谋生,网上社交的,当时还是拨号上网的,由于英语是工作语言,所以,当时就形成了上英文网站和论坛的习惯,比如

微软开发者论坛

guru java

等等,七八年后,我才第一次接触国内的论坛,比如天涯等等

由于网络作业的性质,我养成深夜工作的习惯,迄今依然如此

古人习惯把金星,作为判断白天黑夜的标准

一个晚上分为五刻,两刻半到三刻,是昏明分界线

太阳下山后,金星在西方出现时,称为昏星

金星在東方出现,此时称为启明,明星,等到太阳出来了,称为大明,晓乎万物终始

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昏时段非常好,环境安静,室温良好,可与神明感应

其实,网络作业,对年轻人真正的考验,是自律能力

繁荣的城市,充满诱惑,尤其是口袋有几个小钱的时候,城市的夜晚,就会打扮的花枝招展,热情欢迎你

这对于从小接受道家教育的我来说,影响倒不大,虽然在一线城市生活,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个望远镜看星星,然后就是去古董旧书的鬼市,淘中外古董书籍

因为做外资律所的业务,认识了香港的同事,学了一点粤语,有他们的帮助,最早的海淘,也非常方便

当然了,跟英国同事的长期合作,使我有更特殊的消息渠道,才有了现在的一系列破解帖子

当时就搞了一整套原版的牛津英语词典 oed,1989 版,全套 2,1728 页,20 卷

国内要到 04 年,才引进了一套简写本 oed

为了方便查阅,这套书我也有买,但装订技术不行,没用多久,就散架了

在上述行业作业,第一个感受,你知道了金融,高科技领域的核心秘密,比如一套小灵通生产线,引进价格多少,松江区某块地,当时高盛买多少钱

但这些在公子镔眼里,都没有兴趣,也没什么意思

这二十年来的浅薄经验,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发现

牛津英语字典,是

洪武正韵,永乐大典翻译稿



西方为什么崛起,尤其是讲英语的英国,美国,崛起为帝国?
相比之下,条件更优越的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民族,拿破仑,希特勒,都没有成功?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英语国家,世代接续,完成了洪武正韵,永乐大典的英文翻译

人类社会,文字竞争,才是最顶层的竞争

元始 1794 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 KB

1737 - 1806

出访大清回国,一无所获

关键原因,当时英国还是处在野蛮时代,就乌鸡国国王的认知水平,傲慢,自大,狂妄,对大清朝贡世界,一无所知

当时英国连自己的书面语言都没有,只能到意大利翻译市场,找拉丁语翻译

英国本来就没有在大清欧洲朝贡贸易名单的,马嘎尔尼到北京时,狂妄要求

一 中方必须永久割让一座岛屿给英国,作为贸易港

二 中方必须允许英国船队北上,在天津港卸货,而不是粤港

由于三十年战争关系,英国跟欧洲大陆,处在敌对和竞争状态,所以,当时跟团的欧洲拉丁语翻译,倒是毫不客气,客观记录了大清的强盛和气派,嘲笑英国井底之蛙

弘历虽然不知道英国这个无名小国,但是始终展现了大国气派,吩咐四夷馆安排吃喝玩乐,游长城,还送了礼物让他们带回去

但是小偷总是小偷,狗改不了吃

,好心邀请他们游长城,这些英国使团,就想偷长城的砖

弘历对英国不客气,主要是早就听说,英国人偷窃成瘾,劣迹斑斑,比如,多次从中印边境,潜入武夷山,偷正山小种种树,试图在孟加拉茶园引种

从现在来看,现代英语,完全是为了永乐大典而诞生的

元始 1685年,玄烨跟法王路易十四结盟,直至拿破仑兵败,从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发展起来的拉丁语,法语,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成熟期

我们看,拉丁语系语言,都有丰富的卷舌音,大舌,小舌,弹舌,而且卷舌音有特别丰富的词汇量,而英语一个都没有,这当然十分奇怪,也不符合常理

从地理上看,英国跟法国隔海相望,但英语和法语,却是鸡同鸭讲

但英语发音规则,却跟万里之外的洪武正韵,完全合拍

对于一个小小的岛国,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在语言方面,另起炉灶,而且要对接四百年前,相隔万里的外国语言,难度可想而知

唯一的解释,就是欧洲需要一种语言,专门解释永乐大典,而洪武正韵跟永乐大典,是同时代的

这样,从继承洪武正韵开始,现代英语诞生了

用拼音语言翻译中文,如果是现代汉语的话,字词量至少要增加一半以上,而如果是翻译古文,则要增加两倍以上

举个例子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永乐大典 3.7 亿中文字,直接翻译成英语,至少需要十亿英文字词数量

截至 2005 年,牛津英语词典,约 30 万词条,5900 万英文字,也就是说,永乐大典的英语翻译,保守估计,迄今仅仅完成不到十分之一

元始 1844 年,英国大主教,蓝旗

Richard Chenevix Trench 

主持建立,永乐大典翻译筹备组

如果从这一年开始算起,英国人翻译永乐大典,花了 160 年时间

先来一段狠活

首先,任何大型字典,都必须有词源,就是历史来源的引用标注,这一点,最重要

那么,对牛津英语字典来说,莎士比亚,艾略特,圣经,分属引用频率最高的男作者,女作者,经典,这个不用多解释

但是,牛津英语字典,有一本引用率最高的神秘单部作品,叫 cursor mundi,英国人说,是元朝时期,一位不知名的作者

嘿嘿,其实,cursor mundi,就是永乐大典

只要我们熟悉洪武正韵,就知道,cursor mundi 就是典型的明朝人发音方式,以该作品献词为例

洪武正韵发音

is ilk bok es translate into Inglis tong

to rede for the love of Inglis lede

Inglis lede of Ingland

for the commun at understand

南京条约后英语发音

This book is translated into the English tongue

as advice for the love of English people

Englishpeople of England

for all tounderstand

有了上面的思路,我们来看,根据英国人自己的描述,历史上的牛津英语字典,是如何诞生的

元始 1685 年,玄烨跟路易十四结盟,但此时各方都缺乏语言工具,就是一个友好意思

元始 1711 年,用于拼读中文的佩文韵府,成书

元始 1716 年,康熙字典,成书

此后,清国子监大量招收欧洲留学生,中欧双方用拉丁语,开始了语言共建活动

尽管如此,各方都还没有能力,去开展永乐大典的继承工作

只有到了元始 1842 年,南京条约后,英国人着手考虑,用英语翻译永乐大典,同时用永乐大典的词汇概念,新建和扩充英语词库

元始 1843 年,耆英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同时,英方私下要求,清方派一批古代中文语言专家到伦敦,开展文化合作

就这样,在元始 1844 年,在英国大主教的主持下,英国成立了伦敦永乐大典翻译组,为掩人耳目,起名为

伦敦字汇协会

London Philological Society 

到了元始 1857 年,英国人对永乐大典,有了稍微了解,就成立了

字汇入库修书组

Unregistered Words Committee

牛津字典的翻译进度,就是按照西方对永乐大典的劫掠,盗窃进度,然后是翻译组的中文学习,掌握进度

元始 1857 年,英法联军开始入侵北京,随军传教团,按照伦敦的指示,直奔翰林院永乐大典库房

在拿到若干散本永乐大典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孙子

赫伯特 Herbert Coleridge

担任永乐大典翻译组第一任总编

当时,翻译组总共抄了 10 万条永乐大典词条,放在 54 个陈列盒中

元始 1860 年五月,翻译组初步完成字汇方案,第二年,样稿出版

由于库房书没有做消毒处理,赫伯特长期接触旧书,感染了肺结核死亡,年仅30 

到了元始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清翰林院,将过半永乐大典,大摇大摆的搬到开往伦敦的货船

然后英美传教团又暗中发布悬赏令,有贡献永乐大典的,将得到英国方面的免费资助留学,这样,此后陆续有散本偷出来,送到伦敦

这意味着,翻译组面临一个天文工作量,而以前的文字筹备,要推倒重来

翻译组就陆续招聘了 800 名中国留学生,和有文化的华工,整理,挑选永乐大典词条,这样,整理工作,又用了二十年

元始 1884 年一月,第一批永乐大典翻译稿小样出版,但只出了 a-ant 字组,此时离赫伯特的翻译小样,已经过去二十三年了

到 1912 年,清翰林院所藏大典,从完整的 1,1095 册,最终只剩 64 册了,绝大部分都转移到英国

此后的翻译进度,依然漫长而艰辛,历史进程如下

1860 年



永乐大典翻译组第一任主编,诗人柯勒律治孙子赫伯特,出版了永乐翻译行动方案

1884 年



永乐大典翻译样稿,第一稿,终于出版,共 352 页,词条为 a-ant

1915 年



翻译组历史核心编辑穆雷去世,字典翻译进度完成一半

Murray

1837 - 1915

1989 年



永乐大典翻译稿,牛津英语字典,第二版出版




1844 年

英国大主教蓝旗

Trench

初步成立永乐大典三人翻译组



1861 年

赫伯特病逝,继任主编,何力威

Furnivall

当年英政府出资,传教团负责招聘了 800 名中国留学生和在英知识劳工,分工整理和筛选永乐词条



1895 年

牛津英语字典,该名称第一次正式启用



1928 年

永乐大典翻译样稿的最后一稿,125 稿完成,全书出版

历史上,正音,正韵运动,主要是一个时代,文明,文化,科技,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此产生语言字库,词库的急剧扩容

正音运动,希望发音尽量有规律,尽量减少声韵的数量,而将节约的精力,运用到书写

举个例子

昢,胐,发音相同,都读 pho,入声

昢,早上太阳出来时的样子,用于二十八宿,测日影

胐,每月月光第一次出现时的样子,用于大月初二,小月初三,测月象

普通话就把他们分组了,胐变成读 fei,本来在一组的天文专业术语,就被分开了,学习成本也增加了

这里,我们就理解,古代开展正音运动,目的是加大造字量,提高识字率,以适应国家文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相反,一种语言声韵数量过多,就容易产生废话,民族风气变得喜欢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娱乐主义,享乐主义至上,庸俗文化盛行,历史虚无主义,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永乐大典的创作原则,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洪武正韵的各韵部组成是,平上去,各 22 韵,入声 10 韵,共 76 韵

22 × 3 +10 = 76 韵

牛津修书组,从自身条件出发,对洪武正韵进行调整

  1. 对四声不做判断,按天干地支组合

  2. 入声 10 部全部入选,为 10 字母

  3. 平声,上声,去声,合并为一组 12 部,为 12 字母

  4. 共 22 个字母,后来增补 w x y z 

所以,早期英语,并没有 w x y z,比如现在的 y,早期写为 i

普通话读不出来的洪武正韵发音

m 音

由于失去韵尾 m,普通话无法区别,洪武正韵以下发音

男 nam 难 nan 

蓝 lam 兰 lan

剑 gim 箭 zin

鉴 gam 件 gin

但,我们很轻易看出,韵尾 m,是英语重要的发音,造字方式,比如

lamb, gim, game, came

古音的轻唇音,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双唇自然闭合,然后露出一条细缝,呼气即可

雨 vhu

然后音高低,分三种,v vh f

要使唇音,产生高低变化,用门牙牙尖,自然配合,点到即可,不像普通话和英语,要刻意咬牙切齿

正韵的目的是为识字服务,不是以增加音韵的方式,扩充字库

所以,洪武正韵尽量不使用复杂发声,尤其忌用多发声器官的组合

但是意义重大的字,则强调严格分组辨别,不能放在一组

比如上面讲的,剑,箭,正韵绝对不能放在同音组的,否则在祭祀,军事等重大活动中,必然增加语言沟通成本

入声 10 部

洪武正韵,入声,十韵尾

缉 ip

合 ap yap ɒp

叶 iep yep

质 ət it ut yut

曷 et uet ɒt uɒt

辖 at jat oat

屑 iet yet

屋 uk yuk iuk

药 ɒk iɒk uɒk ak yak ɒak

陌 ik yik ək ɜːk iɜːk uək uɜːk

入声,简单的说,就是发声平直,短促

尾音是 p t k,十个韵部,p 三部,t 四部,k 三部

入声音是古音的核心部分,普通话入声消失,使得现代中国人,读古音如同外语

而入声,却是英语发音,造字的基本规则

普通话中被删除的 th 音,改卷舌音

讲完入声韵尾,我们就要重点了解声头,重点是明代和清代发音的重大差别



弘历时代,佩文韵府中,删除了洪武正韵的 th 音,原来的字,被重新分组



佩文大量恢复了元朝的卷舌音 zh ch sh r,而在洪武中,卷舌音组被删除

我们看,洪武如何发 th 音

舌音发音,是按照舌头位置,从高到低,发音如下

韵尾 ɔ:ŋ

平声

上声

去声

端 t

tɔ:ŋ

  透 th

thɔ:ŋ

定 d

dɔ:ŋ

入声韵 uk

入声

声头韵尾

端 t

tuk

  透 th

thuk

定 d

duk

这里关键的 th 音,接近英语的 θ, ð 这两个音,但发音简单的多

在洪武正韵中,th 音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舌头从 t 的位置,开始放平,气流冲出来即可,福建的莆仙话,依然有这个代表性古音

而英语的  θ ð,讲舌尖跟牙齿的配合,这个就太复杂了 ,是英国人在清朝留学时,满蒙老师教学的缘故

古代的正音系统,没有卷舌音,zh ch sh r

注意,我们讲的是正音时代,夏秦唐明,这些时代是绝对没有卷舌音的

另外,有的封建时代,比如孔子整理诗经,其实也是正音运动,只不过以鲁国的国力,只能做局部调整

而卷舌音,是四海蛮夷的发音基本特点

正音的特点,是声头韵尾总数较少,一般在七八十韵左右

而在春秋战国,封建割据时代,韵数就大大增加了,最多达到 206 韵

欧盟还有 24 种语言,总的韵数,就数不清了,一个欧洲人,他天生要讲多门语言,而在华夏正音时代,当然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


那么,卷舌音,zh ch sh r,古代是分类到 th ʃ tʃ  等音

所以,事,shi 就分到 th,变成 thing, thang

两大代表,是洪武正韵和佩文韵府

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

除了发音方面的理解困难,更难的一点,牛津英语字典,是永乐大典的英文翻译稿

由于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尤其是以天文,堪天,舆地,数理化,科技,易经,中医知识为重点,因此词汇包含大量专业术语

英国人在翻译时,看到原版,当然是按原意理解

而中国人再翻译回中文,没有意识到英文跟永乐大典的关系,基本上要出现字对匹配错误

这样,当英国人把字典名称,改称牛津英语字典的时候,中国人再翻译回中文,中文翻译,想当然用生活和习俗词汇代替了

比如,古代数学,用蚕丝,作为最小宽度单位,称为

10 忽为 1 丝,10 丝 为 缕,而,线,是生僻字

而且缕的读音也非常简单,科学,是跟娄,楼,分在同音组,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发音

所以英语 thread,并不是对应中文,线,而是丝,缕

这里,就需要对九章算术,周脾算经等古代数学经典,非常熟悉

但我们终于知道这条路径,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反汇编,代码逆向工程一样,破解之路,就在前方

公子镔

催更号

喜欢作者

人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
一部《洪武正韵》,串联起《全椒古代典籍》和《永乐大典》
关于寻找正本《永乐大典》三题议 易律夫撰
《诗缵绪》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生而传奇,博通天地:《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网上拍卖预展《洪武正韵十六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