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先兆的研究进展(一)(二)

/

原创 秦越人 扁鹊 2023-09-13 05:08 发表于河南

     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早有记载,尤以近年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先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其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并得到广泛临床验证,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

(一)理论研究

由中风先兆发展为中风,诱因是促进此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张氏〔1〕指出,本病的主要诱因为:①情志因素:即狂喜、暴怒、忧愁、思虑、恐惧、惊吓等;②服药不当;③用力过猛;④气候变化,其中与寒冷因素尤为密切;⑤暴饮暴食;⑥妊娠;⑦血液变化,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薛氏〔2〕通过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观察,由于工作紧张,劳累过度或一时性体力劳动而诱发者4例;冬季气候骤变,因受冷着凉诱发者6例;精神刺激,情绪激动,口角恼怒或郁闷而诱发者6例;饮食不节,饱食厚味而发者2例。由上观之,其诱因主要为七情过极,饮食不节,过食膏梁厚味,用力过猛或劳力过甚及气候骤变。对中风先兆的病机,一般认为是脏腑阴阳气血虚而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3〕。如邓氏〔4〕认为其病理特点为气阴两虚,风痰内酿,并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为其发病关键。李氏〔5〕认为本病由外风侵袭,内风上扰,血虚生风,气虚血瘀,湿浊上蒙而致;詹氏〔6〕认为,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病发于先,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继发于后,前者本虚 标 实 为 因,后者中风卒发为果;在本病前期出现肝一心-肾轴阴阳失调,久之则肺一脾一命门及六经八脉轴亦调节失常,渐致实邪内生。孙氏〔7〕认为老年人由于脏器虚衰,气血不足,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而导致缺血性疾病发生。高氏〔8〕则认为,小中风的形成是因情志、饮食、体质等,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 火 痰 相互为患,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或横窜经络所致。由上看出,近年对中风先兆病因病理的认识,大都仍宗古籍所述,不外脏腑 功能失调,而致虚、风、火、痰、瘀、但对一些病理本质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市中风预防协作组〔9〕对“血瘀”本质研究表明,“血瘀证”与血液流动性下降,血液凝固性增高及粘稠性的变化,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尤为密切。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诊断

      近年来,中医对中风先兆的诊断,总的趋势是既重视临床观察,更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来弥补四畛的不足,张氏〔1〕从临床观察角度将先兆表现归为七端:①突感偏身麻木、无力、口喎、流涎;②突发失语、失听;③一-过性视物模糊失明;④突感眩晕,甚则站立不稳,晕倒在地;⑤平时精力充沛,突然嗜睡,难以自制;⑥性格、智能、行为等方面突然反常,变得孤 僻、沉 默 寡言,精神萎靡不振,焦急或变得轻浮,愚蠢、欣快、狂怒时作,丧失正常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上述表现可一过性,也可反复发作,常为缺血性中风前奏)。⑦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突变剧烈,间断性变为持续性,或伴恶心呕吐(往往为出血性中风先兆)。张氏〔10〕等以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列出四项中风先兆表现:①45岁以上,高血压病史多年,见有老年环,眼底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动脉交叉压迹征者;②突然起病,或单侧肢体乏力、废用,或口角喎斜,或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或口流涎,或视野缩小,站立不稳,眩晕欲吐等等,但往往一昼夜内症状即能改善,之后反复发作;③血流变学多项指标异常,如全血比粘度或血浆比粘度增高,血球压积增高(或过低),红细胞电泳值减慢,纤维蛋白含量增高,或血沉、血沉方程K值增 高等;④人迎脉或趺阳脉左右脉象各异。对中风先兆的诊断标准,各地在广泛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如詹氏〔6〕提出的诊断标准为:①年龄在50岁以上,或虚损病史;②近期内无外界动因,而反复发作突发性的、一过性的、可逆性的以下征象:肝阳暴张症状;单侧肢体麻木,力弱、偏瘫;言语障碍、失语、失读、失用、失写;突发眩晕昏厥、舌痛、吞咽困难,步履不稳,行如醉汉,甚则昏迷卒倒;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眼球震颤或浮动。伸舌偏斜,一侧瞳孔散大或双侧瞳孔缩小;强握、摸索、幻视、幻听、幻嗅;小中风(突 发 性,一 过性,24小时内可复的半身不遂)。③脉弦硬而长,或大于常脉数倍,或暴疾外越,毫无缓和之象,或沉涩坚 滞。具 备①③ 项 及②项其中之一者,即可诊断为中风先兆。王氏〔3〕等将中风先兆的诊断标准归纳为四项,前三项与詹氏〔6〕三项相近,又加血流变指标改变。近年来,对中风先兆的诊断,大量动用了现代科技检查手段,如梁氏〔11〕运用血流变学认为,红细胞压积男>48%,女>45%;红细胞沉降率男>15毫米/小时,女>20毫米/小时;血浆粘度(和水比)男>1.90,女>1.90;三项指标同时异常,是对中风发出警告信号的标准。梁氏〔12〕等,以中风的临床病理改变为基础,采用系统工程,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个缺血性中风预测系统,按对中风发病所起作用大小,选择了四项单指标:①临床指标(正常元);②血液流变学指标(P单元);③脑血流图指标(B单元);微循环指标(M 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判别率不低于76.92%。1988年5月全国第三届中风病研讨会上〔13〕制定了统一的中风先兆诊断标准:

①40岁以上,近年来有眩晕,头胀,头痛或曾有短暂晕厥,或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一过性轻瘫者,且临床能排除耳源性眩晕,低血糖,脑炎、颈椎病、腰椎病、脊髓病及周围性 神 经炎 者;②经血液流变学测定中风危险率(TF值)达80分以上者;③经19项病史及体征的电脑分析,其中风积分(F值)达90分以上者。

///

中风先兆的研究进展(二)

原创 秦越人 扁鹊 2023-09-14 06:28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中风10个

      这一节课,我们说一下中风先兆的辨证论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始终坚信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2.辨证治疗

各医家按中风先兆病理变化进行分型治疗,但各稍有侧重,分型不一。如薛氏〔2〕分气虚血瘵、肝阳上亢两型:李氏〔5)分外风侵袭,内风上扰,血虚风动,气虚血瘀,湿浊上蒙,痪热生风六型;孙氏7〕分阳虚血瘀,阴虚血瘀,阴阳两虚进行论洽;高氏s〕分肝阳上亢,肾阴不足,风痰上扰,气虚血瘀四型;张氏〔15〕则分为肝风痰瘀,痰瘀化热,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四型治疗。但最常见的可归为以下儿型: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通络,薛氏〔2〕用自拟方(玄参、夏枯草、龙胆草、钩藤、地龙、益母草、枣仁、夜交藤、川芎、赤芍、红花),高氏〔8〕崔氏〔15〕方选天麻钩藤汤,程氏〔14〕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

(2)风痰上扰型: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高氏〔8〕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张氏〔10〕在风痰挟瘀时方用自拟平肝通络汤(钩藤、菊花、石决明、珍珠母、桑寄生、川牛膝、丹参、赤芍、地龙),痰瘀化热者方用自拟祛瘀清腑汤(桃仁、红花、生川军、钩藤、决明子、赤芍、地龙、川牛膝、竹沥);痰热生风,李氏〔5〕方用加味导痰汤合星香散,程氏方用风引汤加减。

(3)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化瘀通络,薛氏等〔2.5.8.10.14〕均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杨氏〔16〕用自拟方药:

用黄芪、丹参、赤芍、桑寄生、当归、红花、广地龙、桃仁等加减。

(4)阴虚血瘀型,治以养阴生津,化痰通络,张氏(10〕用自拟方(鲜生地、玄参、麦冬、川石斛、天花粉、当归、川牛膝、赤芍、地龙)随证加减,以肾阴虚为主者,高氏〔8〕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林氏〔17〕用自拟升清髓汤(葛根、鸡血藤、枸杞子、女贞子、当归、川芎、丹参、石菖蒲、菊花、炙甘草);梁氏〔18〕用自拟方枸杞子、制首乌、玉竹、女贞子、麦冬、石菖蒲、灵脂、赤芍、丹参、川芎、菊花加减);赵氏〔19〕药用首乌、生山楂、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生地、桑椹子治疗本症,效果满意;肝肾俱虚血瘀者,李氏〔20〕在伴肝阳上亢时药用夏枯草、菊花、天麻、牛膝、山栀子、黄柏、钩藤、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丹参、生山楂;肾精不足 表 现 突 出者,药用生地、制首乌、枸杞子、生白芍、龟板胶、盐黄柏、丹皮、丹参、生山楂、淮山药等加减,亦有较好疗效。

为了统一证型,在1988年5月全国第三届中风病讨论会上制定的中风预防方案中,将中风先兆分为三个证型:①肝阳上亢证方用平肝潜阳汤(生牡蛎、赤芍、川牛膝、槐米、夏枯草)②痰浊壅滞证,方用化痰通络汤(天麻、清半夏、石菖蒲、生山楂、丹参、制香附),③肾虚血阻证:方用化痰通络汤(赤白芍、何首乌、枸杞子、坤草、黑豆、麦冬、白蒺藜)。

3.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中风先兆的有效方法,已得到临床广泛验证。高氏〔21〕针刺99例病人,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廉泉、通里、地仓、颊车、四白等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48天后病人全血粘度、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元及静脉含氧量均明显下降。

管氏子,足阳明胃,有明显地降血脂作用,其方法独特,具体办法为每日辰时(上午~9点)取足阳明胃经本穴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38例病人经治10~20天,甘油三脂平均下降0.22mmoI/L,胆固醇平均下降0.42mmoI/L。β脂蛋白平均下降0.39g/L。

肖氏 制“平肝潜阳方,”取百、池、曲池、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若伴气虚者,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针灸并施,得效较捷。

周氏认为,本病直接灸为宜,用黄豆大小之艾柱,每穴灸7~10壮,造成1厘米以内区度烧伤,以后每日或隔日灸5壮,10次为一疗程,其方法独特,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氏则针百会、涌泉、浮白穴,每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其方法简便,易于撑握。

陈氏认为,本病多属气虚血亏,血瘀痰湿阻滞,并有风邪,故治疗当补气养血,化瘀袪痰,熄风通络,取穴百会、风府、手三里、足三里、丰隆、太冲,治疗60例脑动脉硬化性麻木症,控制24例,显效18例,好转13例,无效5例。

(三)结束语

对中风先兆的防治,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目前对中风先兆的研究工作,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对中风先兆的基础研究,要从血液流变学、血流量等为主,发展为多学科、多途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制,研究其病理本质,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注意中风先兆的预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大量研,162,

究证明,脑动胞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为中风发病危险因素,应对其采取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将会有效地降低中风发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张树生,中风,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27-49

〔2〕薛芳,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2(2):33-35

〔3〕王永炎等,近十年中风病临床研究评述,北京中医学院学 报1987,10(3):1-6

[4〕邓振明,中风病辨治杂谈,陕西中医1988;9(9):430

〔5〕李春生,中风先兆的治疗和预防,新中医1988;(4):14-15〔6〕詹文涛,中风先兆的诊断及防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3):19-20

7〕孙丽敏等,480例缺血性脑中风先兆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北京中医1988;(3):21-23

〔8〕高庆通,小中风的辨证论治,新中医1988;(1):20-21[9〕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10〕张鹤年等,对中风先兆防治的初步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84;(9)

[11〕梁子钩,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上海医科大学 生 物教研室资料:95

[12〕梁瑞风等,缺血性中风先兆预防侧系统及其应用,中医药信息1984;

[13]全国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中风预防方案:1988,10[14〕程广里,陕西中医1984;5(4):10

[15]崔永顺,辨证治疗中老年眩晕证40例临床观察报告,黑龙江中医药1989;(3);15-16

(16]杨泉鱼,治疗一过性脑缺血30例观察,河北中医1989;11(40):

[17]林曲,升清养髓汤治脑动脉粥样硬化82例,广西中医药1988;等等

本文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他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个治疗中风先兆症的偏方
脑卒中的辨证施治与临床体会
清脑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 组成:丹参...
【名医治中风秘验方】《中风早安方》专治中风先兆和中风病,镇肝熄风,育阴潜阳,活血通络,中风得止。
预防中风我们可以用中医中药的技术
邓振明教授治疗中风病用药经验举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