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香 | 隋唐西使活动与西域经略

韩香 西域研究 2023-10-08 11:47 发表于新疆

收录于合集

#魏晋南北朝隋唐西域史144
#西域治理90

来源:“边疆时空”微信公众号 


隋唐西使活动与西域经略

韩 香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摘 要:使者活动是隋唐边疆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及墓志材料,对隋唐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活动进行了探讨,认为隋唐时期的西使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隋唐西域经略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唐代藩属体制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隋唐时期;使者;西域;边疆经略

  隋唐尤其是唐朝在边疆经略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抗击突厥、经略西域、经营东北、与吐蕃和战、修好南诏等,而更重要的是在边疆及边远地区建立羁縻府州制,影响深远。关于隋唐的边疆政策与边疆经略,学界有较多研究,但从使者活动的角度来探讨,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隋唐时期出使西域使者的活动出发,探讨隋唐两朝对西域的经略。

一、隋炀帝时期韦节、杜行满等出使中西亚诸国

  隋朝的西使活动始于炀帝时期。北周大定元年(581),隋代北周而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杨坚即位后,改变了北周以来“倾府藏以事之(突厥)”的政策,采用“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分化突厥内部。开皇三年(583),东、西突厥正式分裂,西边以阿波、达头为一方,东面以沙钵略及其他小可汗为一方,相持不下。此后隋朝又进一步离间东突厥,东突厥成为隋之属国,“岁遣朝贡”,而西突厥则统治了西域及中亚地区。由于波斯势力已衰弱,西突厥很快越过阿姆河,将势力伸入波斯东境。

  至炀帝在位之时(605—616),海内晏平,国富民殷,加之炀帝本人有兼并四夷、统一西域、打通中西陆路交通的野心,积极从事疆土的开拓,由此而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与中亚等地亦重新恢复了自南北朝以来中断了的联系。炀帝即位初,即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及中亚诸国。“至厨宾,得码瑙杯;王舍城,得佛经;史国,得十舞女、狮子皮、火鼠毛而还”,“至安国得五色盐而返”。韦节回来撰《西蕃记》,全书今已散佚,但记述康国之部分,保存于杜佑的《通典》中,详细叙述了康国人的商业、袄教(拜火教)崇拜、葬礼等情况,同时对悒怛(即嚈哒)也有零星记载,曾“亲问其国人,并自称挹阗”。韦节所走路线与唐初玄奘所走路线大致相同。从其带回的各种物品看,韦节等人的出使活动可以说是隋朝对西域贸易的开端。

  炀帝曾遣使波斯,《隋书·西域传》载:“其王字库萨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有学者认为李昱有可能是同韦节等一起出使的,这个使团在途中分为两路,一路以韦节为中心南下印度,另一路以李昱为中心赴伊朗地区。这里提到的波斯王库萨和,即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Chosrau Ⅱ)。李昱出使的目的应与韦节等相同。

  在遣使的同时,炀帝又令裴矩在河西张掖等地与往来的西域胡商联络,劝诱西域诸国来朝。大业年间,西域相继来朝贡者达30余国,隋朝专门设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其中应有韦节、杜行满等出使宣扬国威及进行贸易的原因。虽然说设“西域校尉”是为了接待西域各国使臣,但显然也是炀帝对西域的经营策略。如此一来,隋朝的势力也渐渐伸入到西域。如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至张掖,裴矩说服高昌魏伯雅、伊吾土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使来朝见,并在吐谷浑故地设四郡,其中包括属于西域的鄯善、且末二郡。大业六年(610),隋又于伊吾设伊吾郡。

  不过,此时西域广大地区仍处于西突厥及一度兴起的以契芯、薛延陀为主的铁勒政权控制之下,韦节、李昱等西使的路线,也大概多依靠西突厥等为媒介。特别是大业年间射匮成为西突厥大可汗后,势力强盛,当时“自玉门已西诸国皆役属之”,但西域中亚诸国仍间或遣使向隋朝贡。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多久,因炀帝的暴政,几年后天下大乱,经营西域的事业也如昙花一现。

二、唐前期西使活动与西域羁縻府州制的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之初,在消除国内割据势力的同时,也开始经略边疆。对于西域,唐朝初年是通过同西突厥的交往与之进行联系。

  武德二年(619),西域高昌王魏伯雅死,其子文泰即位,高祖专门遣前河州刺史朱惠表往吊之。此时正值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在位,势力强盛,数遣使朝贡,唐也遣使回应。如高祖武德八年(625),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请婚,裴矩建议许之,“诏高平王道立至其国,统叶护可汗喜,遣真珠统俟斤与道立还,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以籍约”,后由于东突厥阻塞西去之路而未果。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依然经略西域。贞观元年(627),统叶护可汗卒,唐太宗“甚悼之,遣赉玉帛至其死所祭而焚之。会其国乱,不果至而止”。尽管如此,太宗并没有放弃与西突厥的联系及对西域的经营。大唐西市博物馆存《张弼墓志》记载,唐太宗曾派张弼远行。“太宗临轩,有怀定远,召公将命,追美凿空。具禀圣规,乘轺迥鹜,历聘卅国,经途四万里。料地形之险易,觇兵力之雌雄。使返奏闻,深简帝念。加阶赐帛,宠命甚忧。六年又应明诏,举直中书省,与任出权,同草诏敕。”张弼出使前曾为右卫仓曹参军,回来后于贞观六年(632)“举直中书省”,可知此次出使对他仕途影响很大,“使返奏闻,深简帝念。加阶赐帛,宠命甚忧”。从志文可以看出张弼的出使远行也是初唐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从时间上看显然也多少有联络西突厥并收集西域情报之意图。

  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后,太宗开始考虑击降吐谷浑,扫除中西交通的阻碍。贞观九年(635),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率南北两路军征讨吐谷浑,唐军获胜,吐谷浑归降于唐。与此同时,唐与西突厥的遣使活动也积极进行。贞观六年(632),太宗诏鸿胪少卿刘善因持节册立西突厥咄陆可汗为“奚利邲咄陆可汗,赐以鼓纛”;同年,遣中郎将桑孝彦册立焉耆国王突骑友为呼利失可汗。贞观八年(634),咄陆可汗卒,其弟同俄设立,太宗任命韦玄机为左千牛胄曹参军出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其后,西突厥内乱不断,贞观十三年(639)西突厥分裂为二部分,弩失毕部立毕贺咄叶护为可汗(号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于睢合水,谓之南庭,东境抵伊列水;而乙毗咄陆可汗建牙于镞曷山西,谓为北庭,西以伊利水为界。唐选择了扶植南庭的弩失毕部。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遣左领军将军张大师至南庭“持节立西突厥弩失毕贺咄叶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赐以鼓纛”。同年,咄陆可汗为部下所不容,且扣留唐使者元孝友等,弩失毕部遣使请求册封新可汗,唐遣使通事舍人温无隐持玺诏与国大臣择突厥可汗子孙贤者授之,乃立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是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与居于北庭的乙毗咄陆相攻,双方势力各有消长。与此同时,唐也加速了经略西域的步伐,相继占据高昌、焉耆、龟兹。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派遣侯君集击灭巍氏高昌,以其地设西州(治高昌),后又以西突厥叶护阿史那步真驻守的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同年九月,唐又设安西都护府(治西州),统伊、西、庭三州,“岁调千兵,谪罪人以戍”,唐经略西域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唐太宗的西域经略也涉及到天竺。如贞观十一年(637),厨宾献名马,太宗遣果毅何处罗拔等厚赉赐其国,并抚慰天竺。何处罗拔至厕宾,其王东向稽首再拜,仍遣人导护使者至天竺。此处的何处罗拔应为入仕唐朝的中亚何国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吐蕃赞普—引者。下同)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贞观二十二年(649),唐将安西都护府自高昌迁至龟兹,统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即“安西四镇”。同年,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属,次年,唐朝以贺鲁地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都督,治莫贺城,隶安西都护府。

  高宗即位后,与西突厥的遣使活动继续进行。永徽元年(650),西突厥贺鲁谋取西、庭二州,“刺史骆弘义以闻,高宗遣通事舍人乔宝明驰抚,因令贺鲁遣子呼运入宿卫”,后拜右骁卫中郎将,放还蕃。永徽二年(651),贺鲁拥众西徙,建牙于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统有十姓部落,西域诸国多附属之。其又遣子旺运入寇庭州,陷金岭、蒲类,杀掠千人,唐因此而废安西四镇。十二月,处月朱邪孤注杀招慰使单道惠,与西突厥贺鲁相结。在这种情形下,高宗以梁建方、契芯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府兵三万讨之。永徽四年(653),唐罢瑶池都督府。六年(655),唐再次以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击贺鲁,贺鲁逃走。同年,西突厥颉芯达度设数遣使请兵讨沙钵罗可汗,元礼臣往西突厥册颉芯达度设为可汗,礼臣见颉芯达度设不能服众,遂不册而返。显庆二年(657),唐又发大军分南北两路进攻贺鲁,经过多次激战,大败贺鲁,招降西突厥各部,贺鲁后被石国城主所俘,交给唐军,西突厥灭亡。唐统一西域诸国,其西部疆界“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

  唐灭西突厥后,在整个西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迁至龟兹,重新恢复安西四镇,设四镇都督府,在包括塔里木盆地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设立了大量羁縻府州。如分西突厥故地为昆陵、漾池二都护府,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往绝可汗,各赐物十万匹,仍遣光禄卿卢承庆持节册命,各羁縻府州皆遴选西突厥诸部首领分任都督、刺史以下官吏。与此同时,史载高宗“显庆三年五月九日,以西域平,遣使分往康国及吐火罗等国,访其风俗、物产,及古今废置,画图以进。令史官撰《西域图志》六十卷,许敬宗监领之。书成,学者称其博焉”,可惜此书已佚。高宗这次遣使活动,除了访问中亚各地风俗物产,还设置了一批羁縻府州,其中显庆年间主要是在阿姆河以北、以南的粟特、吐火罗等地区设立羁縻府州。

  据史载,被唐高宗派遣去康国等地的应该是董寄生一行。《唐会要》中康国条载:“显庆三年,高宗遣果毅董寄生列其所居城为康居都督府,仍以其王拂呼缦为都督。”关于史国的情况:“显庆三年,遣果毅董寄生列其治所为怯沙州,以其王昭武失阿曷为刺史。”其实当时唐朝的遣使活动不仅仅是去康国、史国等,河中地区昭武诸国都应包括在内。显庆三年(658),唐朝在河中昭武诸国设立羁縻府州之事,不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但《新唐书·西域传》有载。据统计,当时设羁縻府州的有康居、大宛、休循州3个都督府,怯沙、南谧、贵霜、安息、木鹿5个羁縻州。《资治通鉴》卷200亦载显庆四年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有学者指出,《资治通鉴》所载“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是指除突厥诸部之外,唐于显庆三年在西域各地设置的都督府州数。当设置都督府的活动结束后,于次年以诏令的形式加以颁布,与诸书显庆三年设置都督府州并不矛盾。当时在中亚河中一带设立羁縻府州的任务应该主要是由董寄生为首的使节来完成的。

  唐朝派往吐火罗一带的应该是王名远一行。《唐会要》中吐火罗条载:“(显庆)三年,其叶护那史乌泾波奉表告立,高宗遣置州县使王名远到其国,以所理阿缓大城为月氏都督府,仍分其小城为二十四州,以乌泾波为都督。龙朔元年,授乌泾波使持节二十五州诸军事、月氏都督。”关于此次出使时间,《旧唐书》、《新唐书》等记为高宗龙朔元年(661),《旧唐书·西域传》载:“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新唐书·地理志》亦载此事:“龙朔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记之”。此外,《唐会要》“安西都护府”条亦载:“龙朔元年六月十七日,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仍以吐火罗国立碑,以记圣德。诏从之。”

  关于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的具体时间,笔者认为应在高宗显庆三年(658)后,龙朔元年(661)以前。鉴于董寄生等在阿姆河以北一带成功设立羁縻府州,唐朝开始在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等地设置州县。此时大食正向东边扩展势力,波斯频被侵扰,向唐请兵救援,吐火罗也积极与唐联络,唐于是着手在阿姆河以南设置羁縻府州。显庆四年(659),高宗御撰并行书《唐西域纪圣德碑》,说明在显庆四年,唐有把握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羁縻府州,高宗遂预先撰就碑文,让王名远带上,到吐火罗去立碑。此一盛举于龙朔元年(661)得以实现。王名远出发的时间大概是显庆四年,但真正在阿姆河以南设立府州,并在吐火罗国立碑纪念则应在龙朔元年。王名远立碑后即返回长安后,将行程及置州情况写成《西域图志》一书,由宰相许敬宗呈上,高宗发布诏书予以承认。

  当时与王名远一同出使的应该还有在唐朝的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20世纪初出土于洛阳的《阿罗憾墓志》载:阿罗憾为“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黄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招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蒜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蒜西界立碑”。据学者研究,阿罗憾是萨珊王朝的王族,也可能是前波斯王库萨和的孙子,比波斯末代主伊嗣俟晚不了几年,651年伊嗣俟被杀,其子卑路斯逃亡吐火罗。阿罗憾当时大概随卑路斯一起活动,因其在西域的威望,被高宗遣使召至长安,授将军北门右领使等。显庆四年,唐以阿罗憾充拂林诸蕃诏慰大使,并于拂蒜西界立碑。鉴于此时波斯大部分已被大食占据,断不能逾波斯而西,此拂蒜西界,应指吐火罗地区。有学者指出阿罗憾出使拂蒜(这里指吐火罗)与王名远在吐火罗立碑,实为同一历史事件,所谓拂蒜诸蕃,其实就是吐火罗诸蕃,阿罗憾实际上就是吐火罗诸蕃招慰大使。笔者同意此看法。由墓志铭文可以看出,阿罗憾这次招慰是成功的,“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前述王名远在显庆龙朔年间出使册封活动中,对于吐火罗的一些府州的册封,有些大概是由阿罗憾来完成的。阿罗憾应是在完成任务后,和王名远一起返回唐朝复命。

  显庆及龙朔年间所册封的羁縻府州当时均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但因地域遥远,唐对其管辖是松散的,这些羁縻府州主要是向唐称臣奉贡、遣子宿卫等,唐朝此时期对西域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还是放在处理与西突厥的关系上。

  仪凤二年(677),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侵逼安西,联合吐蕃,吏部侍郎裴行俭建议:“今波斯王身没,其子泥涅师师充质在京。望差使往在波斯册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从事,必可有功。”高宗从之,因命行俭册送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仪凤三年(678),“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即卑路斯之子泥涅师师)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裴行俭此行主要目的还是以送册立波斯王泥涅师师为掩护,准备计擒都支、遮匐。仪凤四年(679),裴行俭的这次行动大获成功,“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擒都支、遮匐而还”。波斯王子泥涅师师返国后,因国土为大食所占,没能回到波斯本土,客居吐火罗20年,中宗景龙初年(707)复来唐朝受封为左威卫将军,后死于长安。

  自唐高宗在西域设置羁縻府州起,直到武后统治时期,虽时有吐蕃侵犯天山南路,但西域形势没有大的起伏。垂拱元年(685),武后立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兴昔亡可汗;二年,又以阿史那步真子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继往绝可汗。西突厥十姓部落得以能够摆脱吐蕃控制,确保了唐对西域的控制。唐经营西域至此可谓是成功的,期间的西使活动虽多与西突厥有关,但也借灭西突厥之机完成了对西域及阿姆河流域诸国羁縻府州的设置任务,为唐巩固对西域的统治并经略中亚等地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中后期西使活动及与突骑施等的关系

  武则天称帝时期,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开始强盛,其首领乌质勒“能抚下,有威望,十姓部落归附之,势力转盛……尽并(西突厥)斛瑟罗地”,亦频遣使入唐。此后唐的遣使活动多与突骑施势力的发展有关。圣历二年(699)八月,突骑施乌质勒遣其子遮弩入见,则天遣侍御使元城解琬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神龙二年(706),则天册乌质勒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卫尉卿、怀德郡王,仍令右屯卫大将军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充使册命”,不久,乌质勒死,其子娑葛立,袭封爵,唐仍诏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持节册命。二年后娑葛自立为可汗,后被唐封为十姓可汗。中宗景龙三年(709),遣使持节策授左骁卫将军兼卫尉卿金河王突骑施守忠为怀化可汗,守忠即娑葛为唐赐名,其在政治上仍臣属于唐。

  在娑葛继位之时,屈底波(Kutaiba)被任命为大食(阿拉伯)在呼罗珊的总督,开始对中亚的全面征服。唐玄宗开元初年,大食已征服中亚大部分地区。而此时突骑施内部车鼻施部开始崛起,其首领苏禄“颇善扶绥,十姓部落渐归附之,众二十万,遂雄西域之地”。为安定西域的局势并防范大食的入侵,唐多次遣使拉拢并安抚突骑施及十姓部落。开元二年(714),遣左散骑常侍解琬诣北庭宣慰突厥降者,随便宜区处。开元三年(715),苏禄遣使向唐朝贡,欲借唐之威望巩固其在十姓中的地位,唐玄宗遂以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不过,此时苏禄又南与吐蕃、东与后突厥联盟,势力日渐强大。开元五年(717),阿史那献迫于压力,上书唐朝,请求入朝请兵讨突骑施,玄宗不许,诏左武卫中郎将王惠持节安慰,同时又册拜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等。后又以阿史那怀道(斛瑟罗子)之女为金河公主,下嫁苏禄。七年(719),遣侍御使解忠顺赉玺书册立突骑施苏禄为忠顺可汗。唐与苏禄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双方各有所图,苏禄欲借唐朝在西域的威望与影响巩固自己在十姓之地的地位,而唐朝也欲借突骑施的力量抵御大食的东侵。这之后,突骑施政权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抵御大食入侵的主要力量。

  此时中亚的情况是,自开元二年(714)屈底波死后,阿拉伯势力开始后退,中亚诸国纷纷遣使求援。开元七年(719),安国、康国、俱密国等遣使上表请援。次年,唐对中亚诸国进行大规模册封。如开元八年(720)四月,遣使册立乌苌国王、骨咄国王、俱立国王并降册文,皆赐彩二百段;六月,遣使册苏麟陀逸之为勃律国王;八月,遣使册真陀罗秘利为个失密国王。唐在这一年对中亚诸国频繁遣使册封,显然是对中亚诸国上表请援抗击大食有关。唐是否出兵,史载不详。笔者认为唐更多的是试图依靠突骑施来抵御大食的入侵,所以对突骑施进行频繁册封,而对上述中亚诸国的册封也属安抚活动。这种上表请援活动在开元年间一直时断时续,如开元十五年(727),吐火罗上表请援;开元二十七年(739),康国王乌勒卒,咄曷遣使求袭其父位。对西域诸国的册封也颇为重视,如开元十六年(728),唐遣大理正乔梦松摄鸿胪少卿往册疏勒郡安定为疏勒王。至开元末年,唐的势力在西域达到鼎盛。《新唐书·地理志》云:“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不过,从遣使活动来看,唐此阶段对西域的经营并没有超过高宗时期,更多地是对突骑施及诸国的册封及安抚,并没有主动遣使拓展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玄宗后期,由于突骑施红、黑两姓互相攻击,势力衰弱,已不能抵御东进的大食,而吐蕃在西域的势力又开始增长,与唐争夺西域。天宝九载(750),高仙芝入侵石国,虏其王及部众以归,并杀其老弱。天宝十载(751),高仙芝献石国王于阙下,杀之,中亚诸国悉叛,“潜引大食欲攻四镇”。高仙芝于是率军与大食军在怛罗斯会战,唐军大败,其后唐朝势力渐渐退出中亚。“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无力再经营西域,而吐蕃乘机攻陷陇右,隔绝与西域的交通,中亚等地渐次落入大食之手,唐与西域的政治通使活动也基本停止了。不过,唐与西域经济上的联系继续保持,遣使活动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如德宗建中元年(780),德宗继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他宝等。及还,诈言假道回纥为所夺。久之事泄,得所市,留死恩州”。

  此外,虽然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断,但唐还是试图走南海路与西域中亚诸国建立联系。贞元初年,唐德宗遣宦官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其事迹载于《杨良瑶神道碑》中。该碑1984年发现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小户杨村附近,后移存泾阳县博物馆。曾有学者据此对唐与南海诸国的关系进行研究,而最近荣新江重新对此碑进行了考证与讨论,为我们今天研究唐朝的西使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碑铭载:“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又安,四海无波,九译入观……(公)以贞元元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缣,受国信,诏书。奉命遂行,不畏厥远。届乎南海,舍陆登州……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四年六月,转中大夫。”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宣扬国教,而是要联合黑衣大食,共同对付吐蕃。鉴于贞元初唐蕃关系破裂,河西路绝,所以选择了南海路,即走海上丝路前往大食。杨良瑶在大食呆了一年多,后返回长安。《旧唐书·大食传》载:“贞元中,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太半西御大食。”此记载说明大食很可能是受到唐朝的鼓动,但也同时说明至少在德宗时期唐朝没有彻底放弃对西域的经营。此后,史籍中不再有唐与西域相互通使的记载。

四、结语

  综上,受史料的限制,我们对隋唐时期西使活动的了解并不全面,总体来看,隋唐西使活动以隋朝炀帝和唐朝高宗时期为多,也较为主动,西使的活动也不限于同西突厥打交道,而是更为主动联络西域、交通中亚。这种活动更是在高宗时达到高峰。随着高宗在西突厥故地、粟特及阿姆河南地区设置四镇及羁縻府州,唐在西域的统治格局基本形成。正如有学者所言:唐朝正式接替了西突厥汗国在西域扮演的角色,形成了以伊、西、庭三州为核心,以安西都护府为保障,以羁縻府州为依托的多层次的统治结构。此后虽然由于吐蕃和大食的介入,西域局势屡经变动,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政组织设施以及羁縻府州的具体设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但是直至8世纪末年唐朝退出西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7世纪中叶建立的这种统治结构一直是维持唐朝在西域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统治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董寄生、王名远、阿罗憾等的出使功不可没。高宗飞白题额,王名远吐火罗立碑,以记圣德,显示出唐朝经营西域的意向和雄心。至于派往西突厥十姓部落的使者,更是为西域的稳定及确立唐有效统治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不过,总体而言,唐对西域的经略与经营,更多的是与西域保持藩属关系,尤其是葱岭以西各国,路途遥远,更多只是名义及形式上的统治。唐和西域的这种藩属关系也决定着唐对西域的统治与经营存在着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唐王朝派往边疆地区的使者若非册封或安抚西突厥,便是去宣扬德政,怀柔远人,设置羁縻府州也是这些使命一部分。一旦西域形势发生变化,这种羁縻体制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崩塌。如自武则天之后,藩属体制构筑已趋于保守,在号称开元盛世的玄宗统治时期也没有恢复太宗、高宗时期的积极主动局面,西使活动也还是围绕着西突厥属部的活动而展开,“安史之乱”后,唐代藩属体制更是逐渐走向衰败,西使活动也基本停止了。

  但无论如何,隋唐时期出使西域等地的使者活动构成了隋唐时期边疆经略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边疆管理体制的一部分。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向边疆地区均有遣使活动,特别是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等政权遣使较为频繁,这也与唐朝同这些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关,其中使者的活动在唐处理与这些边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正如学者所指出:使者是唐朝对边疆民族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使者对于唐朝统治者了解边疆民族的情况、边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诏令的传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唐朝没有派遣官吏直接管理的民族,这些不定期派遣的使者则充当着维系唐朝对这些民族有效统治及协调双方关系的角色。从唐对西域的经略来看,无论是册封、吊祭西突厥首领,还是设置羁縻府州县,安置招抚降人,或是宣谕诏令、国威,了解诸国风俗物产,进行互市贸易等,都与使者的活动密不可分。这些使者对维护和巩固唐朝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维系西域藩属体制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文章原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为方便手机阅读,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述论 | 唐朝在中亚的防御体系
杨广对西域的重新控制,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
通俗西藏史(一百零七)——苏定方的封神之作
帝国的荣耀-从碎叶到库页
唐朝边政与边患
双雄争锋——怛逻斯之战前后的中亚局势及其影响 (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