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太极拳技击成才难?

为何太极拳技击成才难? ——太极拳大断层原因探索

罗红元 古岱娟 钟诗煌(博士)

太极拳是中国诸多拳术中最优秀的拳种之一。其功成之时的精湛无比的技击功夫,索为武术界和武术爱好者所推崇。其近乎神奇的内劲运用,更是时常成为武术文艺作品的落墨重点。然而,技击性太极拳术难学,入门易成才难,也是一直为武术界所认同的事实。陈式太极拳家陈鑫所说“太极者,刚柔并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就是对太极拳难学的一个概括。而俗语所说的“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极不出门”则是生动地点出了学太极拳术的漫漫路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极拳这门拳艺的特点,但难学难掌握的东西,却不意味着成才难,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拳师,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杨澄甫、陈发科等。但至现代,科学发达了,知识丰富了,学太极拳的人文化程度应比前辈人要高,但为何成大功者却反而比以前少呢?究竟是什么因素阻滞了太极拳艺向精深发展呢?有什么障碍导致了成才少,成才难呢?这些都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试从太极拳术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历史因素,武术界的一些常见现象,社会因素几方面作步探讨。

一、拳理深奥近玄虚

太极拳流派甚多,由陈式派生出杨式、武式、孙式、吴式,可谓枝繁叶茂.然究本溯源,太极拳始于何人何时何地,何以要命名为太极拳,却是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即使认同目前比较多数的说法,即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氏九世陈王廷所创,也仍留下诸多疑团.其中与太极拳拳理和研习关系至为密切的疑问是,谁为此拳命名为太极,以及为什么要命名为太极,正如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所说,古人确定拳名是要“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也就是说,要成为此一拳种的拳理和技法准则。但此“古人”到底是谁?却难以考证。史料所载的陈王廷创造了一种在陈家沟代代相传的拳种,依据的是陈王廷的《遗词》中的词句,即“闷来时造拳”及“《黄庭》一卷随身伴”。(《黄庭经》是道家有关导引,吐纳的专著)。但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将之命名为太极拳。甚至在陈王廷的拳术著作《拳经总歌》中也根本没有与太极二字有关连的字句或相关含义存在。令人费解的是,时隔几代,一直至陈氏十二世时的清朝乾隆期间,才由一个与陈氏拳术毫无师承关系的山西人写出一篇后人世代奉为经典的专著《太极拳论》。从该文看,王宗岳有很深的太极拳造诣。但他从何处学得太极拳术,又从何处沿用太极拳的名字而写出专论,却无线索可循。而从有关王宗岳的史料,也不中以明明证他是第一个创造太极拳这一名称的武术家,而据武术史家考证(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中国图书刊行社,1985年6月),一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山西流传的时期,却无史料显示在陈氏家族中流传,而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这一名称,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如此一来,确定拳名起源以便找出“立其名以定为成宪”的缘由便成为不可能了。唯一可能做的便是从后人对拳名的释义来尝试获得一些认识。若从字义上解,“太”和“极”均为至高无上的意思,故将太极拳理解成最高级拳术应该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说法,但太极拳理论家们却不是这样简单地诠释太极拳的含义。请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陈鑫对此的进一步解释为: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至才,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这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时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为太极,又说,“拳名太极,实无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显然,这几段文字是两位太极拳理论家/前辈对太极拳本质的揭示。应该说,对于熟谙太极拳术,懂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或对易学有所研究的人,这些解释应该是能够理解的。但对于一般的太极拳或爱好武术的习练者,上述的解释便过于深奥了。且不说里面所涉及的易学理论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带有浓厚玄学色彩的概念,光要理解诸如“无极”“消息盈虚”“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由微至者”等术语的字面意义,恐怕亦要花一番功夫。而不懂这些层次甚高的拳理,便不能做到“一丝不假强为”,也就不能真正体味到太极拳之真谛,不能“名之为太极拳”了。于是,任何想从史料和前辈太极拳家的著作和理论来给太极拳下一个相对清晰定义的尝试,最终不得不受制于玄学术语,即本身的不确定性而不了了之,也即如陈鑫之说:“时无可名,亦名之为太极”。

二、关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疑问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史上最早最全面论述太极拳的专著。此后不管哪一流派的太极拳,无不将之拳这经典,作为拳理技法的最高准则。《太极拳论》通篇不过几百字,却论及拳名含义理解技法具体身法,甚至针砭时弊,抨击习拳偏病,可谓言简意赅,面面俱到,且文字简洁对称工整,不失为太极拳史上最珍贵的著作。

但由于文字过于简约,含义深奥处往往一笔带过,使得一般初学者和文化素养不深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而较有太极拳拳术造诣者,也因理解的不同,对拳论的注解也大相迥异,增加后学者的困难。举例说,拳论中论及太极拳练习的进程时,用的是“由着熟而渐司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很显然,练拳经过“着熟”“懂劲”和“神明”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的定义是什么却颇费解。第三阶段的“神明”更是无从解释,或许可以理解为功夫进入化境,随心所欲,即所谓“欲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无迹可寻”的境界吧。关于“懂劲”涉及的内容也甚多,但文中无进一步解释,至于“着熟”,这“着”字,无疑指的是招式练至能见招拆招,招式运用很熟。但招式却不知指的是太极拳套路的招式,还是推手中的八种基本技法,即挤按,肘靠。若是套路之招式,到底是几多套路里的招式,何种套路的招式,是否就是陈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我们无意去钻牛角尖,但含义过于广泛,使授者和习练者均有无所适从之感。另一处时常引起混淆的是有关“双重”的概念。王宗岳第一次在《太极拳论》中提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本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末悟耳”。何为双重,即使是对太极拳颇有造诣的,也都各执其词,莫衷一是,有的说双足皆实(马步)为双重,有的说前手前足皆实为双重,有的说上肢下肢皆实为双重等等。对“双重”的含义还末弄明白,拳论接下去说的“欲避此病,需知阴阳”更是把人带入一个笼统的空间去。诸如此类的例子,从《太极拳论》中还可举出很多,因而,拳论注解上的混淆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顾留馨先生在他的《太极拳术》一书中,对《太极拳论》有一新的见解。即是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关于太极拳推手身法技法的专论。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果然通篇逻辑分明,连贯合理,一气呵成。比起许多人将其逐句割裂开来,当作太极拳理法而又不能自圆其说的注解方式,这种提法应该说是准确理解《太极拳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太极拳流传过程的障碍探讨

从有记载的史料看,太极拳的流传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自立门派,秘不外传。这几乎是包括陈氏太极在内各派太极拳的传授模式。

据陈小旺著《世传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指出,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廷创造之后,便在陈氏家族中历代传习。而历代家族的优秀拳师,从事的是保镖这一行业。众所周知,只有武艺高强的拳师,才可胜任保镖这一危险性高、收入丰厚的职业,要保住陈氏家族保镖的地位,陈氏拳术在历史上不传外姓人的做法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陈小旺说,陈氏太极拳在杨露禅之前很少为外人所知。而杨福魁(露禅)在陈家沟学习拳艺的史实,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杨露禅学得陈式太极后,在北京授拳,并创立杨式太极拳,使太极拳迅速流传开来。但据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指出,杨式太极拳公开传授的是养生拳架,技击拳术只传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本身沉浸于拳艺的研习,但史载他从不传授于人,据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一本所载,武禹襄及李亦畲皆永年世族,皆以儒生自居,不轻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精妙。所幸传人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因家道中落,导致要以授拳为业,才致武式太极拳有机会传开。

其实,太极拳术本身是一高深的内家拳术,是意念、内气、内劲外部肢体全面修炼的艺术。每个人文化修养、身体条件、理解领悟的程度、角度各不相同,在习练过程身体同内部的变化,感觉因人而异,功力深浅只能由有相当造诣的人从外部动作的显示推断出来,或从是竞技中体现出来。真正的水平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体验。也就是说,用语言可能还不能清楚描述真正的功夫状态,若加以保密,加以神秘色彩,更加使后学难以掌握。近代陈式太极拳师陈民科对此便深有体会,他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会,为什么要保守呢?”(见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可惜,像陈民科这样襟怀的拳师在历史上不太多见,这无疑也是导致太极技击术出人才少的原因之一。

四、由“九年太极不出门”所引起的思索

民间有一名俗话“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极不出门”,说的是读书和习武,均需潜心一志,且假以时日,才望有点小成就。而“九年太极不出门”一句,更显出了理解法密的太极拳术,即使专心致志练个九年,尚且不能拿出去见人。其难学之处,为历代武术界所认同。太极拳为何九年尚不能成为技击好手,是一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前面讨论过,王宗岳把太极拳术的进步过程划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大概的阶段,但各阶段需多长时间无从考究。陈小旺在他的《世传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详细地将太极拳习练分成初级至高级的五个阶段,即陈式太极拳术的五层功夫。第一层功夫是“一阴九阳根头棍”,此层功夫刚多柔少,阴阳不平衡,是初入门的水平,完成第一层功夫至少需一年的刻苦练习。第二层功夫是“二阴八阳是散手”,即此过程练了套路、推手,粗通太极拳技身法,但发人和化力仍十分勉强,有明显丢偏和顶抗现象。此层功夫需四年时间才能完成。从第二层功夫到第三层功夫,又需终日勤练不辍,辅以器械练习,如是者二年左右时间,可达成“三阴七阳犹觉硬”的境界。然后,再加三年苦练,可达“四阴六阳类好手”的水平。此时化劲自如,能不丢不顶,处处意在人先,动作小,发劲干脆,落点准,威力大。从第四层功夫进入“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需要多少时间,却无人能够明确指出,大概是因人而异吧。由此可见,要练成技击性太极拳,少说也得十来年时间。对于太极拳这一理精法1284619103密的拳种,毕一生之精力去习练研究也不为太多,但在讲求效率的社会,是否值得探索一套科学化的训练体系,我们的因素存在呢?在目前技击人才如此匮乏的情况下,除了太极拳本身难学之外,是否有社会的价值取向因素存在呢?比如说,要一个立志练成技地击性的太极拳高手,社会、政府、武术界与相关部门是否有一些相应的奖赏来作为一种动力呢?成为一个太极拳国手所带来的是哪一级的荣誉呢?成为一个太极拳国手所带来的是哪一级的荣淮呢/恐怕很少人会思索这个问题,但要发展技击性的太极拳,它又是无可避免要正视的问题。日本被保留发展而成为国粹,相扑手尽管要经过近乎畸型的训练,且最终体型也变得不像平常人,但应征成为相扑手为荣,对在国家比赛中夺魁者,更是当成英雄膜拜,而且终身经济也收入令人羡慕。这种地位,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其他武术运动无法比拟的。试问,一项技艺若无合理的社会价值,又何能吸引有志者为之奋斗呢?没有人才的参与,这个项目(或说这项事业)又哪能突显辉煌呢?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蓝,拥雕戈西戌,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都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天下豪杰无出其右,人生百年唯武得新。----“精武英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谓太极拳?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如何练太极拳的松柔功
太极拳真功何日还?--李秒丰
太极拳体悟
可悲的太极拳现状 (车星辰 精武2009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