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神医张仲景:常用辛味药,效专力宏!

?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


小编导读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两性。同样,中药也有各自的性味,也就是所谓的“四性五味”,性味不同,治病功效也不一样。古代就有医生根据药物性味开方治病的,医圣张仲景就是其中一位,擅用辛味药,用药精准,效专力宏。


桂:桂临床上分肉桂与桂枝。肉桂为地上树皮,质地中等,质量好的肉桂口尝甜中带辣,味道非常浓厚,闻之气亦较大,由此可知肉桂所含天地之气均较多,以地气多为主。质量差的肉桂辛辣味较重,所含地气不如好肉桂多。桂枝为树枝,质地较肉桂轻,口尝亦是甜中带辣,味道不如肉桂浓厚,闻之气亦较大。由此可知桂枝所含天地之气均很多,亦是以地气多为主,然地气不如肉桂多,相比而言,桂枝比肉桂动性强。桂在《本经》中记载有两种,一为桂,一为牡桂,现在大部分学者赞同张仲景所用之桂枝为桂。无论哪种桂,《本经》均记载气味辛、温,为上品药,辛温则加快人体气向外运行,为上品药故只可使气外行,又不耗气,单用亦不致汗出,故辛甘化阳的辛味药首选即是桂。张仲景常以桂枝、芍药、甘草等的不同比例配伍,调整人体气的方向,亦可用桂辛温之性与茯苓、术、甘草等配伍温化各部位水饮。

姜:姜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质地紧实,质量重,口尝辛辣刺喉,味道浓厚,闻之气亦较大,由此可知姜所含天地之气均较多。姜于《本经》中言生者尤良,可见《本经》所言之姜为生姜。生姜气味俱大,以气大为主,走窜力强,可发表出汗。《本经》言气味辛、温,为中品药,可见生姜既有温里之功又有发散之力,以发散之力为主,可用于发表出汗,温化水饮。干姜为生姜晒后所得,经久晒的干姜因曝晒而气大减,味却较生姜更浓烈,因此干姜地气多而天气少,性静,与甘味药合用为温中的不二之选,就温中而不走的特点而言很少有药能超过干姜。需注意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发汗法为苦温配辛温,君药当为苦温药,不可见太阳伤寒就让病人单服生姜迫汗外出,正确的方法是以苦温的红糖为主配伍生姜凑成生姜红糖水发汗。更须注意生姜发表出汗易使气虚,不可用于预防流感,过用反增加感受邪气的可能。

半夏:半夏药用部位为地下块茎,质地非常紧实,质量很重,有点像石头的质感,口尝味辛,刺激咽喉非常厉害,我曾服用如小指甲大一块生半夏立即感到咽喉剧烈紧痛,可见此药走窜之性很强。此药气味俱重,而且偏性很大,《本经》言气味辛、平,为下品药。张仲景用其走窜之性可攻冲各种痰、水等的郁结。半夏生品毒性太大,现在临床常用的为半夏的炮制品,而炮制方法与张仲景相左。张仲景所用半夏的炮制法为水洗去滑,即通过反复的清水漂洗,洗掉半夏的滑液,如此炮制实是去掉半夏的味而保留半夏的气的过程,既不影响半夏走窜之性又减少了半夏的毒性。后世医家过于谨慎,将半夏水洗后又加入白矾等辅料蒸煮,加白矾之目的亦是进一步减小半夏的味,但是如果炮制过度也会损伤半夏的气,甚至炮制过度加了过多的白矾反而改变了半夏的味,如此谨慎过度反倒不好。

细辛:细辛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质地疏松,质量很轻,口尝辛辣麻舌,闻其气辛窜呛鼻,可知此药所含天气多而地气稍少,走窜之性很大,但《本经》将此药列为上品。《本经》中唯此一味药走窜之性强却归为上品,我不知其理,猜测盖因方士炼丹多用故而置于上品。细辛走窜之性很强,外用可以穿透人体皮肤,但偏性不甚大,可通却不甚伤气,故张仲景用此药多通过配伍治疗既有不通同时又整体稍虚的病人,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亦可用此药走窜之性配伍其他走窜的药,以增强走窜之性,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吴茱萸:吴茱萸为近成熟的果实,质地一般,质量亦中等,口尝辛窜味厚,闻其气呛鼻,可知此药所含天气多而地气亦多,相比而言天气更多一些,走窜之性很大,外用可以穿透人体皮肤,古人形容有推倒墙壁之功。《本经》记载此药气味辛、温,为中品药,张仲景用其走窜之性治疗需要温通的中寒证,尤其是厥阴中寒用吴茱萸汤可很快将气血通达四末。此药走窜之力甚强,很多服用者刚下咽即吐,因此仲景在吴茱萸汤中云: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以热汤烫洗七遍就是为了减弱其气与味,以缓解其走窜之性。吴茱萸走窜耗气很强,绝不可用于虚弱病人的四肢冷,即使治疗实证亦须配伍甘味之党参、大枣等,以防过度耗气并缓其力

以上为张仲景较常用的几味辛味药,其中上品的有桂、细辛等;中品有生姜、吴茱萸等;下品的有半夏、附子等。其中天气多而地气少的为生姜、细辛、半夏、炮附子;地气多而天气相对较弱的为干姜、桂;天地之气俱强的为生附子、吴茱萸。若非要给这些药的气味进行定量分析,则天气最多的为细辛、吴茱萸,因辛温药物中此二药可穿透皮肤吸收,而细辛味较吴茱萸轻,故单取通窜之力则细辛为首选,既取其通窜又取其温通,则吴茱萸为首选,且细辛可用于虚证而吴茱萸只可用于实证;天气第二多的为半夏、附子,二药均为下品,半夏辛平而附子辛温,通郁结则用半夏,温通脏腑经络则用附子;天气第三多的为生姜、桂,生姜天气多而桂地气多,以辛散为主要目的则取生姜,以辛温为主要目的则取桂;天气最少的为干姜,温中而不走,其所含地气很厚。这些差异很难用言语表达,更多的是心领神会,于临床细细体会,方可精准用药,效专力宏。



新媒体编辑:王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T老师---【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
这十个反佐药对用得好,就离脾胃大家不远了!
吴茱萸汤治疗头痛案
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243.吴茱萸汤(附:胃口不佳病案一则)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