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辞源版本权威答复
2009年末,我在网上问询辞源编辑部马老的问题,马老欣然给予了回复,今复看,犹觉亲切.为防此段内容在网上丢失,特在此处再保存一下,以备今后查用.另记:乔老爷邮箱:qiaoyong@cp.com.cn马老师回复热心网友提问 (2009-11-11 08:31:30)
X

标签: 杂谈
前些天我们发表了马志伟老师《辞源资料柜印象》一文,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有热心网友就《辞源》的版本提出了一些疑问,我们特请马老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现附于下:
《辞源》版本问题
马志伟
我写过《〈辞源〉资料柜印象》后,有网友问我《辞源》版本问题。这个问题,我向无研究,只能讲讲我所了解的简单情况:
《辞源》的编纂,始于1905年(光绪三十三年),由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至1915年分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
☆这之前,曾汇辑所收单字,定名《新字典》,于1914年出版。
1931年,又由方毅主编,补充新旧词,出版续编。
1939年,增补了见于复词而漏列的单字,并将正续编合二为一印行,称为《辞源合订本》,在香港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
1949年,出版简编。内容精简,篇幅只有原书四分之一。
☆1937年起,曾先后由傅运森、丁鷇音等主持,就正续编进行增订,历时十年左右。
☆解放前,由上海商务或香港商務出版的《辭源》是个什么样子?我没见过,无法描述。
1958年第四季度,开始对旧《辞源》的修订工作。修订方针和体例,曾经黎锦熙先生具体指导。
1964年7月,出版《辞源》修订稿第一册,印数20600册

☆这册书带征求意见的性质。我现保存一本在海淀旧书店买到的有朱德熙签名的此书。
1976年,国家统一规划,《辞源》的修订工作由广西、广东、湖南、河南四省的《辞源》修订组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许多同志共同编辑、审定、完成。这中间更重要的是吴泽炎/刘叶秋两个人,一个作为全稿的第一个读者,一个作为排样的第一个读者,为了对词条作最后的订正,把这一千余万字稿件通读不只一次。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辞源》修订本1—4第一册1979年7月出版,第二册1980年8月出版,第三册1981年12月出版,第四册1983年12月出版。至此,1979年版的《辞源》修订本全套出齐。——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辞源》了。
☆这四册书,每册前面是部首索引,后面附四角号码索引。第四册后有全四册的单字头汉语拼音索引。1991年7月,出全四册的四角号码索引单行本。因为编纂《辞源》进一步接触到检字法,商务印书馆对这项研究工作一向非常重视。所以,由林语堂、王云五构思创造,经高凤谦修订完善的“四角号码查字法”能应运而生,1928年10月出版的《四角号码学生字典》实际上也是编纂《辞源》的副产品。
1983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修订本)》(全两册)本。
1988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修订本)》缩印合订本(1册)。
2001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修订本)》世纪珍藏版(全四册)。发行2500套。
关于《辞源》版本问题,可能商务印书馆赵克勤、许振生、史建桥等先生掌握的材料要比我多得多。可进一步向他们请教。
另附:《辞源》几位主编简历
陆尔奎:
1862年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晚清举人。44岁时,由蒋维乔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他觉得:“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基于这样的考虑,一进商务,他就向张元济提出: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中国人只有一本《康熙字典》是不行的。张元济很以为然,拍板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字典部,并任命他部长。两年后,他决意编纂《辞源》。本以为完成这件工作要两年时间即可,没想到最后“罗书十余万卷,历八年而始竣事”。他因为编辑《辞源》,积劳成疾,双目失明,从此不能阅读,也无法工作,直到1935年逝世。
方毅:
1883年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估计是陆尔奎推荐到馆中来的。他入馆即在字典部参与《辞源》的编纂。后因陆尔奎眼疾不能工作,接任辞典部主任。除领导完成了《辞源》的修订工作并出版《辞源续编》外,还编完《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他对音韵学素有研究,曾发起编过一部“音韵学丛书”,拟有书目100余种。1958年去世。
傅运森:
1872年生于湖南宁乡。1909年8月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国文部任编辑,后调到词典部任职,参加《新字典》和《辞源》的编纂工作,同时仍参加编写《中学师范学校用教科书·历史》。1920年参加编写《新法教科书·历史》。1923年又参加《新学制教科书》的编写工作。1936年与王云五一起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共出版了两辑40种,还有《世界大事年表》《东亚各国史》等,在史学界影响颇大。到30年代,主持对《辞源》正续编漏列单字作了增补,并勘正文字、词句,合订为一册,到1939年合订本在香港正式出版,为《辞源》出版打开了新的一页。约于1946年去世。
吴泽炎:
1913年生于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社会历史系,同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在馆内编译著作多部,1958年起主管商务印书馆汉语词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辞源》三位主编中,吴泽炎贡献最大。陈原曾说过:“没有吴泽炎,就没有《辞源》。”他为修订《辞源》,做了60多万张卡片,耗时20多年,字数多达千万。
刘叶秋:
191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大学(由孙中山创办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建国后在天津津沽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校任教,1958年调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辞源》的修订工作。他因所谓历史问题,从1958年到1980年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参与修订《辞源》,他的辛苦不比别人少,而心理压力却比别人沉重。直到1980年才转干。他以其扎实的学问为修订《辞源》做了大量工作。
黄秋耘:
1918年生于香港,他的父母都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他从小喜欢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尤其喜欢古典诗词;在香港上小学和中学,接受英语教育;后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4年调中国作家协会。1976年起负责《辞源》修订工作。1980年,《辞源》修订完毕,黄秋耘以一首七律抒发所感:“不窃王侯不窃钩,闭门扪虱度春秋。穷经拟作埋名计,训诂聊为稻谷谋。怀旧每兴闻笛叹,登高犹作少年游。万家灯火京华夜,月夕花晨忆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讯 | 从400万字到1200万字:《辞源》一百年来的修订
辞源
《辞源》修订(合订本)
商务印书馆家简介
《辞源》风雨100年
《辞源》:薪火相传搭桥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