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画的胜利:从苏轼到董其昌,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北宋苏轼的“士人画”,元代赵孟頫的“隶家画”,到明代董其昌的“文人之画”,再到民国陈师曾的“文人画”。“文人画”这一概念自北宋出现,延至今日,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画坛。

那么,“文人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是身份,还是风格,抑或其他?

笔者带您走进“文人画”的历史,看看从宋代的苏轼到明代的董其昌,“文人画”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北宋

文人理论出现于北宋。

文人画家认识到自己的精英作用,倡导艺术与书法、诗歌的联系,强调士人和画工的身份差异。

在北宋,文人画家首先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非具有共同的艺术目标、题材、风格的一群人。苏轼、黄庭坚等是文人画重要的实践者和鉴赏者。

他们都强调身份、品格、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具有深厚修养、品格崇高的人,才能最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天性,也就是事物中的“理”,从而体悟“道”。

苏轼:枯木竹石图(北宋)

金和南宋

在金代,苏轼无疑是最有影响的文人偶像。金代艺术因袭北宋,文人阶层支配着绘画领域,题材以山水画为主。

武元直:赤壁赋图(金代)

而在南宋,苏轼的影响不如在北方大,人们更多地回溯到北宋早期、五代,甚至唐代。

马远:踏歌图(南宋)

荆浩:匡庐图(五代)

南宋晚期,院体画与文人画开始分野,而文人的身份也不再只局限于士人,开始与特定主题和风格相关,如墨梅墨竹等,不画山水,而院画家则以山水画为主。

赵孟坚:墨兰图(南宋)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元代

在元代,文人画成为主导的艺术流派,对于文人而言,绘画开始成了比诗歌更能代表其文化造诣的形式。

山水画重新成为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

赵孟頫:水村图(元代)

倪瓒:容膝斋图(元代)

明、清

到了明代,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在朝廷活跃,画家的社会地位与题材和风格之间不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最终在南方的苏州等地,院体画与文人画开始融合。

戴进:春游晚归图(明代)

沈周:庐山高图(明代)

董其昌在晚明提出南北宗的画史理论,再次震醒了文人画,对清代的绘画也发生了持续的影响,使文人画的风格成了整个绘画界的普遍模式。

董其昌:仿王蒙山水图(明)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清)

总结

宋代画家关注画家品格,元代更关注风格,明代则着眼于艺术史。

明代的南北宗理论,可以视为文人艺术家力图维持其精英阶层的文化优势的最后努力。

虽然社会阶层与绘画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早已模糊不清,但从宋元以来开创的局限于少数精英的文人画风格,最终塑造了所有绘画的形态,这或许是中国独有的。

董源:潇湘图(五代)

“文人画”最终占据了明代以来的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样式。“文人画”走向了胜利,文人阶层也掌握了艺术的话语权,随着晚清科举制度的结束,文人阶层的消亡,“文人画”也失去了支撑它的土壤。

几百年的文人画史,更像是一部精英阶层的文化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双重性及审美趣味
huayi
【视点】元代和明代“文人画”的演袭与变革~
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前世今生
倚重“神似”,中国比西方领先近千年
传统文人画的源起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