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中“道观”:元代文人山水画,竟是道教信仰下的产物?

千峰在咫尺,道法自然间。想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你可曾想到,在这么一卷堪称黄公望山水画巅峰之作的山水画,在画卷中蕴蓄着丰富的道教信仰?黄公望在绘画创作的同时,也以道士的身份自居。于是,在绘画与道教的双重背景之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寓意,即借助山水之形表现道教的神圣空间。

山水画中的道教信仰,依仗于有形的山水,却实存于尘世之中,道教信仰在画纸上具有了自己的一番神圣空间般的'洞天福地'。在道教信仰体系之内,山水真境似乎成为了道教观念表达的'首选',山水画在中国古代逐渐成为了表达'道教仙境'的一种方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01、时代与抉择:身为元代一介文人画家,黄公望对于自身命运的探索

素有'元季画坛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生活在了蒙古人统治之下的元朝。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一部分归于他的天资聪颖,另外一大部分则归功于他归隐之后对于自然的体悟。后来,他以道士身份自居,更是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过,在元代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科举制对于南方的汉人而言显得极不友好,文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波澜与变动。

在元代文宗天历二年,大概1329年前后,黄公望入金志扬派,正式开始了他的道教生涯。他入道的原因,应该是他历经世故,无必挤身仕途,而道家所倡导的'出世'思想则恰好符合黄公望当时的心境。

于是,他选择了隐逸山林,这也便于他自己专心从事绘画创作, 也能让自己进一步深入的感悟自然,感悟道法。并且,黄公望与自己身边的一些好友共同谈诗论道,一起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安慰。他的好友张雨曾经在《戏题黄大痴小像》中,表达过黄公望自身的道教信仰。而一些后人,也补述了当时盛行的道教活动地区范围,我们大致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

为黄冠,往来吴越间……教授弟子,无问所业,谈儒、墨、黄老……

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

道教山水画

黄公望

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之下,黄公望的山水画中自然而然地便带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我们如果细看无用诗卷《富春山居图》,便会体悟出黄公望的'胸中丘壑'。在无用师卷起手处便是近山耸立,观者目光顺山势而行尚未能及至高远处,则又顺势迁回依水而下,靠着近处疏本几丛、远峰脉显出水面之疏阔。及至画卷中段,再起近峰一脉,极尽绵延之势,直至没入远水。

飞泉流瀑、矮树密松、屋舍亭桥、钓舟翁布置其间,墨色第淡却生意盎然,静而不寂、近却不塞。仍是靠着山脉水势引领,转而至中景处于丛树几株间,再现低平台地略高于水面,此处却无前段峰密之绵延之势,只兀自出于水面,转瞬即没入水中,继之而起则是滩涂密林直至卷尾忽起峭立山峰扑于眼前,乃极近之景,再无绵延之态。峰后则是一脉横岭出于远水,凭此知晓水路不塞,乃为活流。旋即便是一片空茫,仿入灵觉玉虚之境。

《富春山居图》局部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尽管山形、水韵、林石、汀渚、渔舟、桥舍,均取自江南之景,然而这其中的峰峦起伏甚而峭立之态,山重水复疏阔错落偶有逼仄之势,绝不同于平缓顺直、一览无余之富春实景。換言之,大痴笔下再现之景和自然实景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断裂,而这种断裂应是其刻意经营所为,这种刘意断裂、再造正是服务于创造之物最后的表述目的。毫无疑问,大痴是借限中实景、经手中之笔,图绘心中道境。正如,黄公望自己在《山水决》 中说的那样: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局部

画中的山水丘壑,俨然已经变成了黄公望内心中的'胸中丘壑',通过在画纸上山水树木的经营布置,意在笔先,最终铺设而成了大地与山川。画家与道士的两重身份,相互转化,暗示着黄公望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实质性探索。

02、画中有道:元代文人画家以道教为归依,寄情于山水,观道于自然

其实,在魏晋之际山水画中便蕴蓄着道教玄学的色彩,许多画家借助于道教视觉的表征形式,继而来传递道家信仰思想。从顾恺之开始,中国山水画与道教文化便息息相关。

《洛神赋图》被认为中国最早的道教神女图,画面上有山水和漂浮于洛水之上的神女,其画传神,引人入胜。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更是直接描述了道教仙境式的画面构思与想象。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倥偬、具茨、蔸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山水以形媚道………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道教 山水画

山水画发展到了元代,更加吸收了道教信仰元素,将'生意'与'静意'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多次提及'生意',主要强调万物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大德,亦是有道的行为表现。

在《富春山居图》中,画面清和雅致,以清体静、以远体静、以阔体静、以野体静、以幽体静、以孤体静、以寂 体静、以空体静、以古体静、以寒体静、以凉体静、以枯体静、以萧体静、以疏体静、以净体静、以隐体静,将浓厚的'静意'熔铸于画面之中,毫不生硬。道教所强调的自然、清净的概念,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生动饱满。

山坡中可以置屋舍……从此有生气。

山下有水潭……画此甚有生意。

倪瓒 山水画

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元代文人崇尚'隐逸',而山水之间恰好提供了'隐逸'的客观条件。具体来讲,道教隐逸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选择 隐匿,用这种方式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第二种是对修道成仙的追求而选择隐匿,修身养性,炼丹制药,以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直至羽化成仙。

不光是黄公望将道教情怀融汇于山水之间,以'第一逸品'著称的元代文人倪瓒也是如此。倪瓒的山水画具有一股灵气,一江两岸,意境深远,非常符合道教体系之下恬澹澄静、体物观道的那种境界。

可以说,倪瓒的山水独具一番意境,胡光华与莫丹丹两位学者在《元代倪瓒阔远山水画风探源》中曾经这样称赞过倪瓒的山水:'近景坡岸上挺立着杂树五棵,瘦弱而枯硬,临水餐风,一片傲骨铮铮的样子。远景遥岑浅滩数重,低平而横迤,画境极为平淡萧条旷远。这种以近景 简小的坡岸上植五六株瘦骨嶙峋的树木,隔水遥对远岸浅滩低岫的阔远法构图,景少而意长……此轴用笔渴而淡,似润而苍,尤其是近岸坡石垒成叠糕方形,作折带皴法,稍加淡墨轻染,风骨料峭,笔墨皴法已自成一家风格。'

倪瓒 “一江两岸”山水画

黄公望的山水与倪瓒山水稍有不同,他在道教方面的修炼与感悟,促使他的《富春山居图》历经七年而成。画中笔法千变万化,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画境天机透露,逸致横生,仿若《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的那般道教仙人般的环境。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在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中,道教隐逸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其中。仔细观看,可以发现在木桥上站着一个扶鹿之人,这就是本画的主人翁——葛稚川,顺着他的目光往右下角看,是随他一起隐居的家人,顺着他脚下的河往上走,在大山的深处有几座茅草屋。葛稚川隐居于山林之中,曲折的山路、茂密的树林、层层迭起的山,整幅画营造出了一个远离喧市、安详宁静的隐逸环境。不仅如此,王蒙最著名的那幅《青卞隐居图》,同样是一种隐、幽、静的山水画体现,画中深意,含蓄温和。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03、总结:山水与道教,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一种融会贯通的和谐体系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不仅仅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更是描绘的是道教仙境之下那种疏秀空灵之景。道教文化作为元代文人山水画中内涵的情感寄托,隐逸思想与空灵之境在元代山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修道者在实景山水与画中山水中,不失文人逸气,讲求心性修行。在元代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修道画家的个性显得尤其洒脱,超脱隐逸的性格在山水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那一份在山水画中的静心与观道,正是修道画家们对于当时元代社会的最澄澈的内心体悟。千峰在咫尺,道法自然间!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一起学习书画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峰在咫尺,道法自然间,元四家用道家的隐逸思想抒写空灵之境
怎样概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又从哪些方面进行概括?
《富春山居图》的地理视域与经典意义
国家灭亡之际,他们选择用这种方式怀念故国!
黄公望一生命运坎坷,终于在50岁以后大器晚成
富春山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