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林为伴 踏绿前行
userphoto

2023.12.09 河北

关注
中国绿色时报 2023年12月8日星期五
——记湖南省衡阳市造林大户雷冬云
作者:许珂 谷斌
雷冬云的6000余亩油茶基地迎来了初产期
许珂 谷斌 文/图
23年,他甘守孤寂,与林木为伴,种下400多万株树苗,将4.3万余亩荒山变成青山;23年,他为民造福初心不改,带动全家投身植绿护绿事业,将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创造的生态效益超过2亿元,解决了1000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他就是湖南省衡阳市造林大户雷冬云。
自从在大山里种下第一棵树,就再也没停下来
1999年,凭着对山林特有的情怀,31岁的雷冬云带着一家三口从广东回到老家——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县淝田镇的利荆林场,默默地扛起锄头上山栽树造林。
“虽说造林是件好事,但是放弃外地优渥的工作条件上山种树,还是要下蛮大的决心。”雷冬云植树造林的想法首先遭到了家人们的反对。他反复解释植树造林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家人们无法完全认同。
认准一条道的雷冬云索性卷起铺盖卷和妻儿住进了山里。
“上山才几天,年幼的儿子就埋怨山上条件太苦了,哭着闹着要回家。”站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雷冬云笑着回忆起那段日子,“那个时候,山里既没水电也没路,想喝水要到山下的河沟里一趟又一趟地挑。晚上只有一盏煤油灯做伴,就连这一条条林间小道也是我们两口子用双手一点点开出来的。”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雷冬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林场的角角落落都走遍了。什么地方有什么树、有多大面积,甚至哪里有大石头、哪里有小沟小坎他都清清楚楚。做好充分调研后,他亲手种下了第一批树苗。
从此,种树种上了瘾。接下来的几年,雷冬云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他不仅从外地购买了优质苗木,还在苗圃内进行苗木换床,培育发达根系的苗木,以此来提高苗木质量,适应本地土质。
种树容易养护难。新苗种下,还要松土扶正夯实,及时去除枯枝和争夺苗木营养的杂草、灌木,定期喷药施肥……
“照顾我儿子都没这么细心过。”雷冬云说,有时候在山上忙活一天,回家都不敢洗手,手上全是口子和血泡。“花了整整4年时间,我们将林场的百余亩荒山栽满了树。如今天气好的时候,经常有人拖家带口上山玩。”
看着昔日人烟稀少的黄土坡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林区,雷冬云倍感自豪。从此,他植树造林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雷冬云先后在耒阳市坛下、哲桥、大和圩等17个乡镇(街道),选用油茶、湿地松、杉木、柏木、樟树、刺槐等乡土树种营造了多个造林示范基地,累计造林面积达3.89万亩,建设绿化苗木生产基地200余亩。每年新造生态林、经济林逾4000亩,成为耒阳市造林规模最大的造林户。
“造林时,总能看到老雷骑着旧摩托车在山上来回穿行。由于山路不平,泥土又多,好多次他直接摔倒在地里,但是他二话不说又扶起摩托车继续巡林。久而久之,村民们被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种树大军。”坛下乡江边村一位老组长告诉笔者。目前,村里这块连片6400亩的湿地松林,已成为湖南省造林大户营造连片面积最大的湿地松人工林。
攻克造林“三难地”,蹚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治理之路
初冬时节,随着气温的逐渐回落,原野山林、房前屋后到处展示着季节带来的景象,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在耒阳市永济镇的一座山头,身着迷彩服的雷冬云正扛着锄头穿梭于山林间。来到一棵新栽的树苗前,他俯下身子仔细查看了树苗生长的洞穴,并小心翼翼地将培土踩实。
“雷老板就是闲不住,不听劝,这么大年纪还老往山里跑。”村民张达明说。
“没事,我还能干!这块地的土质比较特别,必须要用心盯着。老百姓这么相信我,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雷冬云操着一口浓重的耒阳乡音说。
与永济镇一样,耒阳市的坛下、大和、淝田等乡镇有上万亩紫色页岩,因缺土、缺水、缺肥导致人工造林存活率极低,被公认为是最难治理的“三难地”。一提到这块地,大部分造林业主都摇头,无人问津。
作为造林爱林之人,雷冬云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家乡这片土地就这样荒废下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造林团队毅然决然攻坚克难。经过不断摸索,他们决定利用刺槐、苦楝、柏木等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同时,在每年12月,气温较低、水体蒸发较少时,挖深30厘米、长40厘米、宽40厘米的洞穴种植树苗,为其创造生长条件。
“双管”齐下,苗木的成活率也越来越高。如今,这万亩“三难地”已变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雷冬云的治理模式得到林农们的认可。
而多年经验的积累,也让雷冬云创立了一套独有的造林理念——坚持适地适树、坚持攻坚克难、坚持细之又细、坚持亲力亲为,不断革新技术手段,让植树造林逐步走向成功。
凡是经他营造的林地,基本都要比同行减少30%以上的生产成本。他所造的林木也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选择的树种不仅便于种植,还规避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是耒阳的许多产煤乡镇水土流失严重、地基下沉、水源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情况,通过造林复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广种油茶,荒山荒地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11月1日,耒阳市长坪乡和平村、破塘村曾经的荒山上,雷冬云的6000余亩油茶基地迎来了初产期。郁郁葱葱的油茶树漫山遍野,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成为丰收季节的一道喜人风景。
“与普通苗木种植有区别,油茶苗栽植时要一穴一株,覆土时土要细碎,苗干要栽正,适当深栽。栽后上面覆一层松土,定植后最好浇透定植水,这样种的油茶才容易成活。”山坡上,雷冬云正在手把手教茶农来年如何种植油茶树。“这片油茶林8年后预计亩产量可达50公斤,按市场价140元1公斤计算,一亩有7000块钱的效益呢!”
油茶一次栽种,多年采收,经济价值高。油茶林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2018年,作为种树的行家里手,雷冬云积极响应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山为媒,通过流转土地,承包荒山2万多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各地村民参与油茶种植、管护、油茶果采摘等。
为了让油茶林创造更大的效益,雷冬云也是动了脑筋、费了心思——
对老油茶林地实施块状或带状更新,通过割灌除草、垦复深挖、补植、修枝整形等措施,让老油茶林焕发生机,油茶产量从每亩不到5公斤提高到20公斤以上;
在实施新造油茶林整地除杂工序中,一改常有的整地方式,采用人工打穴,实施生态造林,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水肥涵养能力,油茶长势良好;
与湖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公益性行业课题组签订基地长期服务合作协议,一切生产经营所需的科研数据能第一时间分享利用,助推营林快速发展……
就这样,经过2018年到2022年5年的努力,雷冬云的油茶营造面积居耒阳市第一,打下了大规模发展油茶产业的基础。
过惯了苦日子、穷日子的雷冬云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立志要把周边困难群众带动起来发家致富。他将油茶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吸收了33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务工,安排固定员工和临时短工185人。2019—2020年,雷冬云经营的油茶产业基地利益链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户。
“以前这是一座荒山,自从种植了油茶后,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陈有文高兴地说。基地实行土地流转方与承包方三七分成的承包模式,每年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就可增收5万多元。
下一步,雷冬云计划扩大规模,力争2025年再造油茶林面积1.7万亩,推动油茶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订单化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让闲置山地重生“造血”功能,实现“点绿成金”。
风雨二十余载,雷冬云都在与林为伴,踏绿前行,他亲身体验着绿水青山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并不断地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大家的金山银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植树节对联
植树节宣传语(70条),高清无水印海报
312植树节宣传标语
拉萨 不负春光添新绿
河北:科学造林绿化 增添燕赵秀色
省政府第七督查组对我区精准灭荒给予肯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