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桐故里 森林铜都

        铜陵是一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城市。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铜陵,为我国的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第一梯队。然而,伴随矿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铜陵亦因铜而“痛”。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铜陵,这座资源老城要向山水新城迈进,要向生态要幸福。

        铜陵,正在绿色崛起。2009年,铜陵被评为全国首批现代林业示范市,也是安徽省首家现代林业示范市。2014年,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快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铜陵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决定,铜陵绿色发展换挡加速。如今,铜陵处处跳动着绿色的脉搏,在呼吸间绽放着生态之美。

        山水铜陵,细细品味。

        强“肺”健“肾”

       筑牢生态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焦点。对于资源型城市铜陵而言,伴随资源的枯竭,铜陵如同一位年迈体衰的老人,“肺”病了,“肾”也衰了。 生态建设短板多、欠账大的铜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铜陵将要面对的是如何进一步修复和完善资源生态系统来提升生态的承载力,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源产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不断增添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铜陵决策者的智慧。

        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铜陵人反思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铜陵的决策者意识到,要想治好过度开采和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必须走生态立市这条路。

        铜陵是幸运的。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而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铜陵市在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铜陵市古树名木保护及树木采集管理办法》《铜陵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铜陵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林、惠林、强林政策和措施,并在安徽省率先启动市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率先改革公益性国有林场财政供给机制。

        2012年,为落实安徽省提出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的增长目标任务,铜陵市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推进生态山水铜都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6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提出了石质山造林绿化和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江河湖滩增绿工程、丘陵增绿突破工程、农田林网突破工程等工程项目。

        一系列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让铜陵恢复了元气。然而,铜陵绿色发展的脚步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2014年,铜陵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提出了森林城市建设的更高目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确定了“丹桐故里,森林铜都”城市新理念,要让这座资源老城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铜都。

        铜陵新理念中的“丹”为凤丹、“桐”为泡桐,是最能体现铜陵森林文化特色的两个因素。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早在宋仁宗三年(公元1051年)著名的植物学家铜陵人陈翥就撰有专著《桐谱》,对铜陵泡桐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而铜陵生产的牡丹品种又称凤丹,更是如雷贯耳,药用价值极大,是江南牡丹的代表,因此又称铜陵为“中国药用牡丹之乡”。

        2015年1月22日,时任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上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推动城市转型的发展工程;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是改善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铜陵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中,要将“丹”和“桐”文化内涵与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铜陵特色、文化品位极高的森林城市。

        一场蝶变悄然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铜陵从市委、市政府到各县(区)、各有关部门成立“创森”指挥部,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根据签订的目标责任状,细化量化目标体系,压紧压实责任体系,按照既定工作“路线图”,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激发干劲,形成强大工作动力。各级绿化委、林业、住建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协调调度,其他成员单位更是结合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创建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

        “创森”,每一个铜陵人都在参与和奉献。这样的使命感,来自于对家园的热爱。铜陵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绿色”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尚,全市掀起了全民造林绿化新高潮,为铜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转型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为全市人民创造了良好人居环境。“创森”以来,铜陵义务植树累计参加人数131.2万人次,植树376.6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

        铜陵市市长倪玉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弥补铜陵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改善优化生态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塑造城市新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

 凤丹
 西湖湿地

        谋划布局

       注入绿色活力

        新建成开放的西湖湿地公园里,成片的水上森林、原生态的植被风貌,令人心旷神怡。在滨江公园码头书屋中读书,可以与大自然来一次灵魂的碰撞。市民张女士不禁感叹:“铜陵真的越来越美了!”

        而这只不过是铜陵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市民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

        义安区老洲乡太阳岛景观绿化工程有序推进,将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态休闲区域,创造一份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美景;滨江大道中段绿化提升工程提前完工,形成层次分明、色彩缤纷的景观效果;枞阳县望龙湖湿地公园建成,为城区居民休闲健身增添了新的场所……从铜陵市创森办的简报中,便可以感受到这座新城的日新月异。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只有好的规划才能达到生态的平衡,完美展现一座城市的品位。铜陵市出台的《安徽省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确定通过生态基质和源(面)、生态廊道(线)以及生态斑块(点)的建设,强化森林、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保育,完善道路、河湖及隔离空间绿化系统等生态廊道,结合重要的生态节点建设,构筑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线面相结合的“以林为本、以水为魂”的铜陵城市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铜陵市立足幸福美丽新铜陵建设,统筹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高标准地编制了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铜陵市绿地系统规划、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等相关规划,为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绘好指导蓝图。倪玉平强调,要加强规划的执行,坚决守住规划“红线”和生态“绿线”,规划是“红线”,不能改变、不能突破;生态是“绿线”,规划到哪里,绿化就要覆盖到哪里,努力形成城市与森林相依存、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创森”以来,铜陵市城市路网、景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品质不断提升。“而这都是铜陵抓好‘三上’‘四创’‘五进’工程的成果。” 义安区林业局副局长谢海滨介绍说。

        “三上”工程。一是森林上公路、铁路。以高速、高铁、国省干道和城市主次干道为重点,建成一批高规格、大绿量的生态景观廊道,营造“车在林中走”的意境,形成翠环绕城、林带穿境的森林景观。二是森林上江河湖滩。以滨江、内河、湖库、渠堤为重点,统筹抓好滨江岸线整治、绿色长廊和生态廊道建设,努力实现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三是森林上废弃矿山。以“三线三边”沿线的废弃矿山、破损山体为重点,突出抓好城市出入口、主干道路、景区、居民小区周边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每年完成废弃矿山复绿造林面积2000亩以上,加快推进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显著改善全市山体的整体面貌。

        “四创”工程。即创建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城镇,创建森林村庄,创建森林长廊。“四创”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载体,各县(区)园区和住建、农委(林业)等部门作为创建主体,确保完成植树造林和绿化提升任务。全市每年创建2个省级森林城镇、16个省级森林村庄;建成沿江高速、铜芜路、沿新大道等一批森林长廊。

        “五进”工程。一是森林进机关。开展机关单位庭院、屋顶绿化改造,提高机关单位绿化水平。二是森林进企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绿化改造和提升,完成厂矿区及周边绿化提升27万平方米,打造更多的花园式工厂。三是森林进社区。实行见缝插绿、见空就栽、拆墙造绿,向老旧小区、小街小巷要绿增绿,重点推进30个社区的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积极开展“绿色家庭”创建评比,鼓励引导居民绿化庭院、美化家园。四是森林进学校医院。完成20个学校、10所医院的庭院绿化工程。五是森林进公园游园。实施全市已建、在建公园绿化提升工程,提升城市公园游园绿化品质,实现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基本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让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

        截至2015年,铜陵林地面积为39344.9公顷,有林地面积为33499.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5.24%。“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913.3公顷,占全省下达任务的151.5%,建成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59公里;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8处、逾30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面积86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2333.3公顷。

翠湖鸟瞰
 义安苑游园

        森林惠民

       打造幸福家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走进铜陵义安区钟鸣镇的九榔村,随处都能欣赏到美丽乡村的旖旎风光,感受到此处人民的美好生活。用紫薇花隔出的村口步道,让人遥想小路深处的“世外桃源”。走过步道,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棵百年枫杨。漫步村间,听那泉水潺潺,犹如误闯梦里水乡,不经意间就被美好的事物打动,只想这么静静地待下去。

        “这棵百年枫杨可是签订了责任状,并且登记造册,里面详细记录着它的名称、年份和坐标。”谢海滨介绍说,“经过创建,九榔村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6%,村域范围内道路、河渠绿化率达到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乔木树种栽植比重不低于70%。”

        林业专家说,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林业根本的任务,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生态,就是要通过“创森”让铜陵山水更秀美,环境更宜居。

        “创森”以来,铜陵城乡一体化生态均衡布局,不仅在城市森林建设上大做文章,而且还塑造了美丽乡村形象品牌。今年,铜陵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不停,更是提出了确保美丽乡村“标准版”,力争打造“升级版”的目标,提升乡村群众生活环境的力度不减。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铜陵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市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打造生态强市的新亮点。让村民不出村口便能感受公园美景,享受美丽心情。到2016年,铜陵80%以上的中心村将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改善民生,就是要通过“创森”为铜陵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为农民开辟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城,所以盛民也,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体现林业对民生的改善作用,只有专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铜陵市面积很小,可用于发展林业产业的土地很有限,这就造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基地。因此对于铜陵来说,林业产业的发展不应大而全,而是应注重产品特色和质量的提升、做精做细,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创森”中,铜陵以凤丹品牌为依托,进一步研究产品深加工技术,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参与,鼓励多方投入,促进民生林业发展。

        “国色在洛阳,天香在铜陵”。铜陵是凤丹原种的发祥地和中国南方牡丹的传统产区,凤丹作为铜陵传统的林业特色资源,药用、观赏、油用价值兼具,文化底蕴深厚,是展示铜陵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与铜陵林业人说起产业,聊起牡丹,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就像他们是牡丹的“外交官”。

 市民在公园里休闲骑行
美丽乡村——义安区钟鸣镇九榔村

        2012年10月,铜陵第一个油用牡丹加工项目——铜陵瑞璞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牡丹籽油项目正式投产。2013年,铜陵市出台了《铜陵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2年》、《铜陵市促进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扶植政策,进一步加快牡丹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油用牡丹产业“火”了。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企业大户新发展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0亩、新育苗突破2000亩。目前,这些企业都在计划适时建厂加工籽油并开发延伸产品。

        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致富。凤凰山村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不仅将家里的土地以一亩600元的价格转让给铜陵瑞璞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而且在公司务工每天还有80元的工资收入。早晚干活,剩下的时间与村民谈天说地,可以说,老两口是既赚了钱,也顾了家。

        “创森”以来,具有铜陵特色的现代林业成为了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铜陵实施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增加经果林面积,把发展优质丰产经果林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果、林花、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如今,铜陵现有的林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民和企业更是尝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甜头”。

        2015年年末,铜陵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近131%。到2015年年底,全市现有经济林基地10.8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5万亩,林苗两用林基地2.2万亩。林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木材加工户和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5.5万立方米。以油用牡丹为特色的木本油料加工业快速发展,牡丹籽油加工投产企业2个,生产加工牡丹籽油4吨。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4.1万亩,2015年经营收入1.6亿元,各类林产品产量达到7000吨,全市拥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

        铜陵美,美在如画的山水中;铜陵好,好在事业的蓝图上。一幅“森林铜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原文:《中国绿色时报》2016.9.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对策建议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构建生态宜居大长沙
漯河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完成情况汇报
历史的传承 和谐的乐章 音像资料解说词 ——合江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四川省绿化模范县"音像资料解说词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河南新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新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