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收时刻 重温农耕文化

2020年09月23日

  耕地用的木犁。

  旧时北方独有的灌溉工具——立井水车。

  做工精细、保存完好的扇车,是用来把粮食和秕壳分离开的一种农具。

  过去,农民用耧进行播种。耧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两项工作。 (资料图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春天播下希望,经过辛勤的劳作,终于迎来了期盼的丰收。秋分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与全国农民共庆丰收的时刻,我们通过传统农耕用具,来重温农耕文化带给我们的记忆。

  □本报记者 杨惠玲 文/图

  市博展出市民农具藏品

  在石家庄市博物馆有一个常设展览——农耕与民俗展。这间展厅内,陈列着近500件农耕民俗器物,全部是新华区赵陵铺一街社区居民何信芳的藏品。当年作为返乡知青有着12年种地经历的何信芳,与农具有着很深的感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萌生了收藏农耕器具等老物件的想法。

  我国的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并将某些植物栽培种植,使之开花结果,这些都标志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从此有了稳定丰富的衣食之源。随着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相继发明了耧、犁等一系列生产劳动工具,农耕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提高。

  耧、犁、耙、锄、叉、镰、耠、锨、铁脚大车、独轮车、石碾、石磨、立井水车……何信芳收藏的这些器物,最初在社区进行展览,最终入驻石家庄市博物馆,“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即将消失的农具,更直观地了解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知道我们吃到的每一粒粮食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从而体会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何信芳说,不论是传统农耕还是现代化农业,金秋收获之时,我们更要懂得丰收背后农民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老物件讲述一粒麦的嬗变

  走进石家庄市博物馆农耕与民俗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中间带斗的农具,如果不是展牌上的介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叫“耧”,“这是在北方旱地上播种用的农具。”何信芳介绍,“耕三遭耙三遭,地里能出金元宝”,每年播种之前,都要用犁和耙把地做好,再进行播种。“这个时候用的就是耧。”耧由牲口或人在前面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前进,麦种就装在中间的木斗中,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两项工作。用耧一次可以种一垄或多垄,最多可达五垄。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后面还要跟着一个人拉石砘子压实泥土,以保证麦子的出苗率。”

  “你看,这个叫立井水车。”何信芳说,立井水车是旧时北方独有的灌溉工具。一个个水斗被小横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转动的大链条,套在井上一个大轮上……何信芳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着水车转动的过程。水车发出了清脆的“啪哒、啪哒”声,“水车上装有一个挡板,为的是防止水斗倒转。”何信芳笑着说:“听到这个声音,人们就知道是水车在转。”

  小麦成熟收割后在专门辟出来的场上进行晾晒、打场,“后来有了扇车,农民打场的劳动强度就减小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何信芳介绍,扇车是用来把粮食和秕壳分离开的一种农具,构造比较复杂,扇箱的密封要求也很高,仅铆钉就有千余个。

  从耕种的农具,到小麦收割后打场、磨面的器物,何信芳的藏品可以完整地再现一粒麦种嬗变成白面的全过程。“这些器物有的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在我看来,它们已不是一件简单的农具,而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蕴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何信芳说,他不但要挖掘农耕民俗文化,还要努力地把它传承下去。

  秋分时节共庆丰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传统农耕文化日渐式微,很多传统节日中的农耕文化元素,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元素所取代,对此,设立一个专属于农民的节日,无论是从传承农耕文化还是展示农民精神面貌都具有非常好的引导意义。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国家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群芳谱》云:“至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从温度上看,秋分节气之后,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一般在10℃以下,华北地区10—20℃,长江以南地区降至30℃以下。因此,从气温上看,长江以南地区从这一节气起才逐渐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气温22℃以下。

  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进入了收获季节,也就是过去的“三秋”大忙季节。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件。当前,玉米的机收率均达到80%以上,和过去完全不同了。收获完玉米之后,就开始秋播冬小麦。因此,秋分节气连接北方两大作物,对农民极其重要。南方的水稻尽管没有收割,但已经进入了中晚稻灌浆、扬花的关键时期,丰收已经在望。除了主粮作物,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都进入了收获季节。

  弘扬传承农耕文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分享农民丰收喜悦的同时,弘扬农耕文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对于丰收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时至今日,仍旧有很多缅怀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袁学骏说,通过一个专属于农民和农耕文化的节日,让传统的农耕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使现代的人们从中铭记农耕文化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我们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

  “‘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农民的节日,也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袁学骏说,其他社会群体也要参与其中,共同体验丰收之乐,传承农耕文明。

  金色九月,秋意起,万物收。“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推动着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增强着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馆
历史深处,记忆演变文化--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
家乡农耕图,这些千年智慧创造出来的农具,你还记得吗?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农耕博物馆(一)——这个农具了不起,领先欧洲千年
今天,突然想起一首老歌,名字就叫《丰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