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力”背后的三次语言冲击波

  当下最火的网络新词是什么?“给力”毫无疑问名列榜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实是一个日语词,出自日本搞笑动漫。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我们似乎已置身第三次日语词“冲击波”中。

  日语影响汉语的三次浪潮

  日语词进入中国也绝非新鲜事。日本外来词大规模进入中国最早是在甲午战争后,当时遭遇挫败的中国人掀起向日本学习的高潮,大量翻译、引进日本书籍,其中“哲学”“文学”“经济”“社会”“革命”等,虽取自中国古典但被赋予了新的含意,又“回”到中国被普遍使用。

  “像英语'Democracy’和'Science’传入中国时,也有被翻译成'德先生’和'赛先生’,可是后来还是被日语词'民主’和'科学’取代。”

  第二次这样的“出口转内销”则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之时,日本再度成为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人气”“新锐”“友情出演”“不景气”和“充电”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词语再度席卷中国。

  而最近10年,在全球网络化的巨大推动力下,日本漫画、网游再次令“给力”“御姐”“控”等成了汉语新时尚。

  统观外来日语词,在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科学词汇,多为书面语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新词语。第一、二次日语词热潮中,老中青受众都有,覆盖面广,而现在主要是网络和动漫词汇,受众主要是集中在网络上的年轻人。

  日本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教授平井和之也认为:“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

  大国乏词应反省

  作为语言教授,平井和之偶尔会登陆中文网站,而网上那些如“爆笑”、“写真集”、“汗”等乱七八糟的日语词,常常让他哭笑不得。“这种盲目'进口’日语词的情况,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他说。

  然而,对于日语词的涌入,国内专家看到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深层隐忧——中日文化落差,特别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

  对此,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王锦思认为,这些年来中国创造新词的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这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中国应致力于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在唐代,中国词也曾大量进入日本,至今痕迹仍很明显。检讨日语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中国自己文化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相比响亮、上口、形象的“给力”一词,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大多没这么阳光、进取,多是“小三”“打酱油”“俯卧撑”和“神马”之类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的网络语。与词汇创造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比如“小姐”“偶像”和“同志”等。

  “词汇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理想主义精神正在淡化,除了搞笑、闲扯,缺少更有感染力的新词,正是这种犬儒化的状态,给日语词涌入带来了空间。”王锦思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力”背后的语言冲击波
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 中国人会变哑巴吗?
为什么中文里日语词越来越多?
段宇宏: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中国人会变哑巴吗?
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源自日本?
冯天瑜 邓新华: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