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脘通降十法

 

前贤治胃,常从脾胃内伤,清阳不升立论,治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杲创补中益气汤,为此论之代表。然升阳益气,乃治法之一,而通降胃气,则当至重而弥效矣。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舒畅通降,则纳食传导能矣。故通降为胃之生理。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信哉!

肠胃为囊,无物不受,故邪气易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不运。一旦气机壅滞,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成气滞、血瘀、湿滞、食积、痰结、火郁诸种胃痛,是皆为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虚而夹滞。故胃脘痛,无论寒热虚实,必定内有郁滞。如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岂不皆见一“滞”字?

胃主纳,纳之后,又必吸取精微,输出糟粕,故出入相对,而又相依。有入有出,出而复入,生机盎然。有入无出,只出不入,皆无生命。

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若病,机枢不运,则只入不出或少出,便无法再纳,治之,则重在疏通气机,令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应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是故胃痛之病,虽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治法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的,着眼于一个“通”字。

通者,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也。是以,则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气以出路也。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切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然又不可壅补。

气滞为主者,常胃脘作胀,时轻时重,间或有夹食、夹湿、夹痰者也。治之法,宜理气通降,香苏饮主之,药用香附苏梗陈皮,适当加入枳壳腹皮、香橼佛手诸通降之品。偏寒者加良姜澄茄;兼痛者加金铃元胡;胀甚者加内金;食滞者加三仙;伴胁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吞酸者,添左金乌贼瓦楞。

瘀血胃痛者,以痛为主,痛点固定。此乃胃痛日久,久则入络所致。治之法,宜化瘀通络止痛。病在气者,其病较轻,以金元香附汤主之,药用金铃元胡香附、枳壳陈皮腹皮。瘀久入络者,其病较重,以猥皮香虫汤主之,药用刺猬皮(炙)、九香虫(炒)、制没药、五灵脂、元胡、香附、香橼、佛手等品。兼胀者,加枳壳腹皮,兼热者加栀子,阴不足加沙参,便结者加酒军,出血多者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

胃中积热者,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治宜通腑泄热,常用酒军连芩、枳壳腹皮、香橼佛手、瓜蒌等品。气热口渴,大便不结者,去酒军,加石膏知母;阴伤者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续进之。

胃失通降者,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病者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此乃胃失通降于先,胆汁上犯于后,故降胃方是治本之图,治宜降胃导滞,常用苏梗荷梗香附、陈皮腹皮莱服、槟榔三仙连翘、半枝莲等品。湿浊者加半夏,热重者加黄连,痰热者加全瓜蒌,便秘者加酒军,兼瘀者合失笑散。

胃阴不足者,胃脘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治以加减益胃汤,滋阴通降。此方以甘凉濡润,佐以行气化滞之品为验,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乌梅甘草、丹参香附金铃诸品。

脾胃阳虚者,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暗苔薄,脉细弦或沉弦。当此时也,非甘温不能扶其衰,不和营不能缓其急,宜以辛甘通阳,培土泄木为重,以加味黄芪建中汤主之,药用芪桂白芍炙草、饴糖良姜大枣,加金铃元胡陈皮等品。若有形之滞填塞其中,宜先标后本,积去方可议补,医者当慎之。

中气下陷者,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此乃虚中夹滞,治宜升清降浊,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枳壳腹皮甘草。若一味补益提升,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胃亦随疏随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把握分寸为是。若腹胀便稀,当以升清为主;腹胀便干,则以降浊为要。

寒热错杂者,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黄。此上热下寒之证,宜辛开苦降之法。若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若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药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吴萸党参、枳壳砂仁、陈皮诸品。肠鸣便稀者加白术扁豆,泛酸者加乌贼瓦楞,痰热者合小陷胸汤,虚象不减者去党参也。

肝胃不和者,痰浊内阻,胃气上逆,病者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并大便干结,苔腻。此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胃虚宜补,痰浊宜涤,气逆宜降,补泻并用,虚实兼顾,用平肝降逆之法,药用旋覆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甘草、苏梗香附、大黄等物。

寒邪犯胃者,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苔薄白。素有胃病,复感寒邪者,最多此证。此乃实,治当散寒通阳,药用良姜吴萸、生姜澄茄、苏梗香附、砂仁陈皮。若寒食交阻,酌加三仙;化热者加黄连,或改用辛开苦降之法。

再论补法与通降

胃为后天之本,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当先调整,使之归于平衡。非必以补,方能助其后天。
胃与脾互为表里,脏腑络属。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其纳、运、升、降、润、燥六字,为脾胃生理与喜恶之概括,亦为治法之体现。其中运、升、润三字,寓补法之意,亦示人不宜呆补、漫补、壅补。故治胃病之补法,当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脾胃升降之性。

胃之病,虽初病多实,久病必虚,然久病未必皆虚也。又有久病由气入络,表现不一,或为瘀痛实证,或为血瘀气滞。或久病体虚,痰浊困之;或久病及脾,运化失司,气滞于中,水湿不化,若复加情志、饮食所伤,往往又兼气滞、痰湿、湿滞等,则又呈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治之法,虽有脾虚,若气滞明显,则不可一味补之,否则滞气生满,而致滞痛、胀满诸症加重。若气虚挟滞,食积难化,亦不可一味补气健脾,否则累及消导,反加胀痛。若脾虚挟湿,或痰浊阻中,虽病由脾虚不运所致,临床如不细察舌苔,急于进行图本,过用甘腻之品,则反滋脘痞腹胀,乃至厌食,泛恶。再如中焦脾胃气虚,兼见湿热,或胃火内炽,或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或脾胃伏热内蕴,又兼脾虚,诸虚实寒热错杂之证,不可只见其虚,忽视其实;只顾其本,不顾其标。如误用补法,或甘腻滋湿恋邪,邪不易撤;或壅气生火,助长其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此仅例举,临证尚更复杂。故胃病虚证之用补法,当“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又当权衡标本、缓急、轻重;或先祛邪而后补虚,或补泻兼施。

下列胃病用补法之情形。一者,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病者必腹胀作坠,食后不化,形瘦纳少,或伴内脏下垂诸症,治以加味补中益气汤。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升阳,当归补血,配升麻柴胡以助升提,陈皮枳壳腹皮、香橼佛手以助通降,使补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阳升发,胃气下行,清升浊降,则壅塞得通。

二者,脾胃阳虚,病人常胃脘冷痛或绵绵隐痛,喜温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淡脉沉细。此当以辛甘或甘温,建中通阳以缓其急,以黄芪建中汤加良姜陈皮、元胡金铃主之。

三者,胃阴不足,病人胃脘灼痛或隐痛,口干纳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治以加减益胃汤。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甘凉濡润,养阴生津,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配金铃香附丹参行气和血,舒肝止痛。

至于胃病之虚实兼夹,多着重祛邪。应先治其标,俾胃复通降,脾得健运,则食进胃强。得水谷之充养,则不补自补,脾胃自复。若过早用补,则祛邪不尽,反窒塞脾胃升降气机。

如脾虚兼气滞,先用香附苏梗、枳壳陈皮、香橼佛手、腹皮诸品,以行气通降。虚证明显者,方可用党参、炙草,以顾其本。
又如脾虚而中焦湿浊不化,则当用藿香佩兰、半夏厚朴、滑石通草、茯苓诸药,以芳化淡渗。脾虚明显者,方可加山药扁豆苡仁,以运脾助中。

再有脾虚夹有食积者,宜先用鸡内金莱菔子谷麦芽、制大黄胡黄连吴茱萸、枳壳陈皮诸品,以消导化积。脾虚明显者,才可增太子参、白术诸物,以消中兼补。

由是观之,胃病之治法,着重于“通”,补法亦需寓通于中。高士宗曰:“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朱丹溪曰“痛无补法”,“诸痛不可补气”,后又言“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若不补气,气由何行?”其论因变于临床,实践出真知也。

故治胃宜通降,假令有可补之征,一者必确乃虚证,此仍需观其是否受补;二者须补之得当,补之得法;三者应补中兼通,不可漫补、呆补、壅补。

胃病诊治,舌诊尤重。若病人虽病痛日久,但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色暗,便不可以久病必虚而妄补,当标本兼顾。若病人舌淡而苔腻,是脾虚湿阻,也不可单纯补脾,应健脾化湿同施,或先化湿后补虚。临床若见苔腻,皆可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就胃病而言,辨苔为重,多数情况亦可“舍脉从苔”。

如病人胃中嘈杂烧灼,口干,舌红,苔黄而干,常用石膏知母等甘寒清热生津;若口不甚干而苦,舌红苔黄而腻,则须用山栀、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若舌红苔剥或无苔(镜面舌),乃阴津内伤,常用乌梅甘草诸品酸甘化阴,或用益胃汤生津养阴。

又如胃痛患者,若见舌色暗,或舌有瘀点瘀斑,即可用香附郁金理气活血;以气痛为主者,用元胡金铃;以瘀痛为主者,则加灵脂乳没,或加猬皮香虫。

此吾长期临证所得,为文以之。

本文内容摘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病趋补,更应补中有通
慢性胃病证治经验
王自立用运脾汤治疗胃痞经验
脾胃好不好,看嘴就知道
一张治“大便不成形”的穴位方!三个穴,里应外合,调节升降
脾与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