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技术与学科如何深度融合?这所学校总结了3条经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知识从单向传递变成多向互动式,老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设计者和制造者转变,师生之间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

 

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互联网学习的发展趋势,从1.0进入到3.0时期。1.0是面对面的教育,2.0是把课堂搬到网络,3.0是个性化在线学习的时代,关键词就是要搜索、连通、选择、零存整取。

                            

互联网学习出现的新方式使得未来教育生态会有较大转变。

第一,招聘督课老师。以名校名师为主,督课主要评估和优化授课质量。

第二,找网上授课老师。专门做网络课程引领互联网教学新的变化趋势。

第三,互联网教学特质明显。互联网教学高度的开放性与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呈现的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

  • 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订制性和自主性特点。

  • 互联网带给时代的是高度的开放性,教育以围墙为标志的封闭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间的竞争将被打破。

  •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独特性。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以前互联网不是很发达的时代,虽然也提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但那可能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有了互联网这个手段,再朝着个性化学习的境界迈,可能更近,但是要真正达到完全跟从个性化的学习可能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

 

互联网时代,教室该具备哪些新能力?

学校推进智慧校园,重点是在课堂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课程、管理、环境。因此,教室要有深度运用移动应用程序重新设计教学的能力。

 

精准教学与精品课堂推进需要五个必备条件:

第一,修路。保证每一个班进行信息化的时候是独立的,不是互相碰撞的。

第二个,有车。这个车就是教学的终端——学生和教师的平台。学生和老师都是每人配备一个平板,里面有很多好课程的APP,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

第三个,货。这个货主要是指市场上推出的APP与老师创造的资源。

第四个,司机。所谓司机就是老师或者管理工作者要保持一个持续学习的状态。

第五个,机制创新。

 

经验一:信息化推进的环境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入口是BYOD,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使用自带设备进入互联网 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进行软硬件环境的改建。比如,我们学校就是把能动的先动起来,每个班加一个高密度无限WiFi,每个教师改建一个专门放平板并且可以充电的平板柜,第一个基础性的环境就搭建到位。


在学校其他公共空间,每个楼层都放一个流动图书柜,学校近一两年,很多学习时间都用来分享学科APP的应用,推动全校老师积极参与信息化。


在软环境方面,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承办一些大型活动,其中就要承担课程展示的环节。怎么把课堂和教学技术融合在一起,是课程展示的难点。

 

比如作为江苏省信息化会议的分会场,当时学校共展示三节课,数理化、生物地理、数字化实验室。又承办了南京市信息化高级研修班的活动,专门听课做案例分享。


经验二:各学科信息化如何起步?

教育信息化应该体现普及化和常态化,精品教学和精品课堂的主导策略就是五个字:一组一应用。


每个教研组要找到一个适合于本学科教学的APP,比如数学学科用的是洋葱数学,它的视频做得比较好,具有吸引学生的特质,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自主预习,课后分层诊断、补习。特别在暑假使用这个APP比较多,学生做完以后,APP就能及时把作业批改好,提高预习的效果。老师也能从班级的数据平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


还有个软件叫做神算子,现在改名为一起作业。它可以让老师的教学做到常态化使用,把每一个课时都配好习题,还能协助批改解答题。但是,数学上有很多呈现思维价值的题,需要老师仔细地去看每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利用这些APP可以帮助老师们,自动批改并生成数据报表,量化班级学情;自动生成班级错题本及学生个人错题本;精准诊断,快速评测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做题,实时展现学生做题成果。


其他学科也有一些APP,比如英语的口语100,物理化学用的作业盒子,语文的朗读者等,可以大力提高师生的参与度。

 

实际操作流程:

1.课前(在家用手机)布置课前测,评估学生学情,以学定教。

2.课堂(平板课堂)布置随堂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讲解薄弱知识点,做题快掌握较好的学生可自主做题。

3.课后(在家用手机)布置课后巩固习题。

 

经验三:复习课如何与技术融合?


复习课教学模式:

课前测(收集数据)——典型错误分析(个性化指导)——平行纠错(矫正错误)——畅所欲言(开放题设计)——当堂反馈(及时调整补救)——课堂小结——分层推送课后练习卷。

 

比如说,以“一起作业”APP的前测分析作为数据源,找准精准教学的切入点,再通过小组“互动”三部曲实现“私人定制”,设置开放性问题,有效突破重难点,整合海量资源进行即时反馈与调节。


我校还使用科大讯飞的智学网进行每周的数学和英语的周测试,每个学生每月会有一本错题集,老师也有每个班级的错题本。对于师生来讲,做到了精准的学情分析,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深度推进精准课堂的策略

跳出互联网学习的发展误区,作为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的实践者,第一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作用,经常有人问,数字化教学的成绩跟原来有没有做过对比?是不是对中考成绩提升作用非常大?这个没有人能够保证。

 

教育倡导严谨求实,下一步重点是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协同探索教学改革的试验。

 

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从课堂起步,课堂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精准教学和APP,另一个是课堂的建设。把直播课堂、精品课堂融合在一起,才会使互联网教学更加丰实。

 

学习之于技术,是依托而不是依赖;技术之于学习,是优化而不是简化。因此,当数据技术进入学习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独立之上的融合。

 

做好信息化常态教学的三个方向

 

方向一:建设“数字互动教室”,打造精品课堂

 “数字互动教室”之间,能够实现实时的、面对面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互动教室”实现的不仅仅是视频信号的网络传输、教学课件资源单一演示,而是要在这基础上,利用“电子交互白板”、“互动反馈技术”等互动技术,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

 

方向二:实现数据驱动下的ICT与学科学习的融合

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助力下获取教师教学与学科学习中多种形式的数据,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解释这些数据在学生的知识内容、认知层次、能力水平和非认知因素等方面的意义,进而根据这些意义制定教学决策、改进原有学习路径,使其能够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相适应,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步展开数据监控下的评价,用所得数据的意义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也为进一步优化教与学储备证据。

 

方向三:跳出互联网学习发展的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

●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

学生社会发展性素养(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团队精神、健全人格培养)。

●课程学习≠学校教育,互联网学习目前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作用;倡导:严谨求实。

重点: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协同探索教学改革试验。

 

未来三年设想:常态化、普及化、整合化


●  常态化是指师生能经常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打破目前部分老师只是在开设研讨课才秀一下信息化手段的现状,这就必须把把每一个教室的智慧环境塑造好,也就是把信息高速公路先修好。

●  普及化是要让超过80%的老师都能熟练的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打破目前部分学科只有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的现状。

●  融合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多学科整体参与。我们目前正在的设计的教学楼科技、绿色、德育与物联网的整合,也正是朝融合化方向去努力。


 叶旭山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校长、数学教师。2010年评为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课改先进个人,2012年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文是在蒲公英未来学校装备研究中心主办的“技术赋能与学校潜能——2018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上的主题发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寿光市初中 “1248课堂策略”简介
立学课堂:南通课改的创新实践
提高教学成绩四步法,适用任何学科
如何全面提升教学成绩?六大接地气措施彻底解决问题
用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
乡村教研: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