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獻名邦」大理古城
马湘衡
2019-04-07 


大理州,全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臨滄地區,西與保山地區、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地區。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


大理州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的美稱,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繫、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南詔國建立至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乾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秀麗山水和少數民族風情聞名於世,境內以蝴蝶泉、洱海、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大理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有「風花雪月」的美稱,有小詩便於記憶,頗有情趣:


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

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洱海和蒼山之間的壩子,是一個狹長形的沖積平原。南詔國時,在這一狹長地帶北南兩邊各築一座小城,扼守要衝,保衛王都的安全。北邊的稱龍首關,又稱上關;南邊的稱龍尾關,即今下關。下關風指西洱河谷吹入下關的風,終年不止,尤以冬春為盛,它幾乎每天都以怒號,掃街穿巷,撩衣揭帽,使下關了得到了「風城」的雅號。上關花,是指上關「十里香奇樹」,此花原在上關沙坪街的和山寺內,其花大如蓮,年開數百朵,香氣溢四方,花開時節,觀者如雲。又因此樹結果殼堅,可做朝珠,故花又稱「朝珠花」。


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大理四大名景之最。皚皚蒼山雪,素裹銀裝,在陽光照耀下,潔白晶瑩。關於蒼山雪,歷代文人墨客贊辭頗多,民間傳說也不少。明代文學家李元陽曾贊美:「日麗蒼山雪,瑤台十九峰」。


相傳在遠古的大理,有一年來了一批瘟神,到處散布瘟疫,河海地區瘟疫流行。很多百姓被瘟疫奪去了生命,人們苦不堪言。蒼山腳下兩兄妹從外學法回來,決心為民除害。哥哥帶著狂風,妹妹帶著大雪,把瘟神趕到蒼山頂上。為使百姓不再受瘟疫的侵害,哥哥化為風神,妹妹化作雪神,用大風大雪把瘟神凍死在山頂。從此蒼山上的積雪就終年不化,成為四景之首——蒼山雪。蒼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達4122米,由於海拔較高,峰頂異常嚴寒,終年白雪皚皚,在陽光下晶瑩潔白,蔚為壯觀。


 蒼山踏雪


農歷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洱海月為什麼如此明亮?科學結論是:一、洱海水質特別純淨,透明度相當高,其反光極強;二、洱海海面塵埃較少,空氣清新,使得水天相映,月光更加明亮。此外,洱海月之著名,還在於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游洱海公園

 洱海環湖游



主要景點有:


蒼山洱海——蒼山橫亙在洱海西岸,就像一對情侶相依相伴。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上)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下)


玉磯島——建築原始而古樸,最能反映大理幾千年的民居風格。


崇聖寺三塔——舊時的大理國崇尚佛教,許多皇帝都在這裡出家,可見其地位之高。它曾今是南詔的象徵。如今也是大理的標誌性景點。


 瞻崇聖寺三塔


蝴蝶泉——蝴蝶泉只所以得名,是因為這裡曾今有過蝴蝶成團翩飛的獨特景象而它的聞名卻是借助於五十年代的電影《五朵金花》 。


 蝴蝶泉邊


天龍八部影視城——它不僅僅是一個影視拍攝基地,同時還是主題公園。影視城按照「大理特點、宋代特點、藝術要求」三結合的原則,參照《清明上河圖》的設計風格。在這裡,遊客可以體驗的穿越千年時空的奇妙。圓一個武俠夢!


 「天龍八部」影視城


最佳季節:2~5月。大理處於雲南,冬暖夏涼,是個非常適宜居住的地方,大理三月好風光,所以在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再適合不過了。 但是特別注意大理日溫差有時可高達10度左右,在夏天,只要一下雨,就會像冬天一樣冷,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來大理,不管什麼季節,都可能遇到一天之內有很大溫差變化,特別在雨季較多的夏秋兩季,最好夏裝、防風、防冷的服裝都帶上點。大理下關是有名的「風城」,如果行程中在下關有停留,防風的服裝一定要考慮帶上。



蒼山的雲更是名聞遐邇。雲聚雲散,有時淡如輕煙,有時濃如潑墨。在變幻多姿的雲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


玉帶雲


多出現在夏末秋初的雨後初晴時,蒼山腰部出現一條乳白色的帶狀雲,纏繞山腰,將百里蒼山分為兩截,故有「雲橫玉帶」之稱。


在秋季雨過天晴的早晨,蒼山之腰出現的縷縷雲絲,然後逐漸聚攏,匯成一條無暇的白練,宛若玉帶橫系蒼山十九峰,把巍峨起伏的群山攔腰截斷;繼而慢慢地又化為萬朵雪蓮,盛開在蒼山文巔,轉眼間又似春風中飛舞的柳花絮影,消失得無影無蹤。


傳說這是觀音下凡,預示著來年一定風調雨順。當地白族有農諺:「蒼山系玉帶,餓狗吃白米」。清人張楊度曾以「秋來雨後看之容,天將玉帶封山公。」的詩句來贊美神奇美妙的玉帶雲。


望夫雲


秋冬時節,蒼山玉局峰巔常常出現一種絮狀白色雲團,不離不散,像一位滿懷愁思的公主俯首探望被打下海底的情人,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望夫雲」。只要望夫雲一出現,狂風怒吼,洱海波濤洶湧,船不能行,所以又稱為無渡雲。


傳說望夫雲是南詔阿公主的化身,她因與蒼山上的年輕獵、人相愛,遭父王反對,並請來羅法師將阿龍害死,打入海底變為石騾。公主因憤郁和思念死於蒼山玉局峰,其精氣化為一朵白雲,怒而生風,發誓要吹開海水尋找情人。從此,每年秋冬季節,常常有一股潔白飄逸的雲氣從蒼山玉局峰吹向萬里浩空,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潔淨而奇麗,象一位素潔的少女立於蒼山之巔向洱海眺望。只要它一出、現,海上就會狂風大作,洱海隨之波濤翻滾。狂風大有不吹飛海水,不見海底石螺子,誓不罷休之勢。



蒼山的石,馳名中外。郭沫若有《詠大理石》詩:「三塔矜高古,回思貞觀年。蒼山韻風月,奇石吐雲煙。相在心胸外,涼生時腋間。天功人力代,海外竟珍傳。」蒼山孕育了大理石,大理石就是蒼山的魂。這種瑰麗的奇石,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獨大理最奇美,且開發得早,因此全世界凡此奇石均稱為「大理石」。「大理」也因石而名揚天下。



大理縣(今屬大理市一部分)城南7公里的太和村,1200年前,曾是舉世聞名的南詔國都太和城。南詔陳跡已如煙,而在這千年古村仍矗立著一塊豐碑——《德化碑》,其上至今讀來仍令人蕩氣回腸的碑文,鑿鑿印證著南詔雄霸一方的歷史,辯說著南詔與唐王朝的一段曲直,其文之雄辯高美,冠蓋古滇。


《德化碑》是雲南省最大的一塊唐碑,碑高3.02米,寬2.27米,文行40行,厚0.58米,兩面刻字,陽文3800字,明文1200字,紅砂石質地,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文物,此碑與太和城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遗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村西


碑立於唐「天寶戰爭」之後,當時南詔國主閣羅鳳在太和城全殲唐朝大將李宓10萬兵馬,以全勝之勢,展高遠之望,勒石銘功,並在碑文中切切痛陳迫於唐將淫威不得不興兵反唐的原委和期望修好附唐的心曲,寫得氣勢雄闊、才情超絕,是滇碑中難得的妙文。


南詔立國之後,實力漸強,意欲東擴;唐王室既要聯合南詔,又不願其強大,矛盾由此產生。天寶年間,楊國忠等奸臣當道,「欲求恩幸立邊功」,窮兵黷武,朝廷腐敗,對邊疆民族地方政權關係處理錯誤,政治軍事衝突時有發生。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南詔王閣羅鳳按慣例赴雲南(今雲南驛)謁見時任雲南(今姚安)太守的張虔陀,而其妻競受到張虔陀的侮辱,閣羅鳳十分憤怒,上表控告,但朝廷不置一辭,於是閣邏鳳起兵問罪,殺張虔陀,攻城奪地數十處。第二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統兵8萬攻打閣邏鳳,閣羅鳳派人前去陳述原委,「切陳丹款,至於再三」,表示願再置府城,歸還俘虜,但鮮于仲通狂妄自大,「褊急寡謀」,不許講和,「唯言屠戮」。閣羅鳳面臨強敵毫不畏懼,當機立斷,聯合吐蕃,大敗唐軍於西洱河,鮮于仲通「逃師夜遁」,損兵6萬。南田受吐善封為東帝,立國號稱大蒙。唐王朝不接受教訓,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遣大將李宓率兵10萬出擊南詔。經過激戰,唐軍覆沒。這即是有名的「天寶戰爭」。


閣羅鳳雖然數敗唐軍,聲威赫赫,國力強盛,但他是一個有眼光的政治家,從南詔的根本利益考慮,不願長期與唐王為敵。他又是一個善於進退的謀略家,以全勝之軍,為唐軍將士裹屍收兵,「祭而葬之」,並令人撰文,詳記天寶戰爭的前因後果,陳述不得已而反唐的苦衷,此文刻於巨碑之上,立於都城之中,這就是《德化碑》。


勝利者而取低姿態,戰勝者而傾心歸附,閣邏鳳的作為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強者。非但勒石刻碑以訴衷情,圍繞天寶戰爭,閣邏鳳還採取了一系列消除後患的措施,他將唐軍陣亡將士的遺骸建成一座「大唐天寶戰士冢」,即習稱的「萬人冢」,歲時祝祭。另於蒼山斜陽峰麓修建「唐李公之廟」,即習稱的「將軍廟」,祭祀唐軍陣亡主帥李宓及部將。如此等等,足見閣邏鳳用心之深。這些作為,為以後南詔與唐王的修好,安定邊疆,統一祖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閣羅鳳死後,其孫異牟尋立為國主,即遣使三路入成都,請求歸返唐室。唐王朝此時兵相連,國力大減,痛定思痛,不得不面對現實,接納南詔。回首往事,總結經驗教訓,宰相李泌認識到,「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承認過在唐而不在南詔,因此提出「南通雲南」以「斷吐蕃之臂」的方略,為唐德宗接受。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朝派袁滋為特使持節來冊封南詔王,這是在《德化碑》樹立之後28年的事,自此,南詔重歸於唐。



太和城遺址(包括南詔德化碑)


為南詔時期都城遺址(公元737~779年),西起蒼山佛頂峰麓,南、北分築夯土城牆達洱海邊,各長3350米,3255米,現僅北牆部分殘垣,城內佈局已難查考。


《南詔德化碑》立於太和城中,碑高3.97米,寬2.46米,厚0.6米,原碑陽及碑陰官職題名共約8千字,因年久剝蝕,今存776字,作者蠻盛,碑立於唐大歷元年(公元776年),記載南詔史實甚詳,1983年新建碑亭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以南詔德化碑東西圍牆的南、北延伸線為界,西以金剛城牆外50米為界,南、北以古城牆牆外20米為界。


建設控制地帶:滇藏公路以西的太和城遺址。


雲南省人民政府立

一九九二年八月



南詔德化碑簡介


南詔德化碑立於公元766年,碑高4米,寬2.46米,厚0.58米。碑文相傳由南詔漢族清平官鄭回所作,唐朝流寓南詔的御史杜光庭書寫。南詔德化碑碑文敘述了天寶戰爭前後的經過,闡明瞭南詔不得已叛唐的原因,言辭中充滿了對唐王朝友好的願望,碑文中還反映了南詔初期的政治、經濟、物產情況。碑陰記錄了南詔文武官員的姓氏、服飾、職位等。碑文保存了南詔早期許多真實豐富的史實,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史料。


南詔德化碑,不僅文辭典雅,文章委婉動人,脈絡清楚,磅礡大氣,而且書法流利挺拔,瀟灑自然,刻工精美。我國著名的史學大家徐家瑞先生稱「息胎左氏,其辭令之工巧,文體之高潔,在有唐大家中,亦不多見。書法之秀整,唐刻工者無以過之。」清代的阮元曾說「字猶是北周遺法,王主二字三畫皆齊,日月二字,寬而不窄」。該碑堪稱是唐碑中的精品。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太和城遺址(包括南詔德化碑)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化碑》是一塊歷史的豐碑,除前所述內容外,它還廣泛記載了南詔時代雲南的諸多史蹟,如城廓建置、職官體制、農田水利以及養馬、採礦、紡織等業,甚至連溫泉療疾這樣的細瑣之事也有載述,因此,它是研究南詔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以及民族關係的第一手材料,彌補了許多正史的不足。


《德化碑》以記述南詔君王的偉業豐功為主,同時表達南詔不得不叛唐興兵的苦衷,又要陳明歸附唐室的心跡。碑文優劣,關係到南詔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南詔王特意派南詔清平官鄭回撰寫碑文。鄭回原為唐朝西瀘縣(今四川西昌縣)令,後為南詔俘虜,但得重用,封為清平官(宰相),賜名王蠻利,令其擔任王室子弟的教師,權力之大,可以責打到王室貴育學生子弟而任何人不得過問,在南詔威信素著。他系內地漢族,文章著於當世,將碑文寫得雄辯滔滔,才情橫溢,刻板的碑文成為絕妙的散文。書丹者據《南詔野史》記載,是「唐流寓御史杜光庭書」,但近人考證,從碑文的氣勢宏達、文藻斐然,與書法的挺勁秀逸、樸茂可愛,其結合是如此連貫統一,非有一才情高遠的寫手不能勝任,因而又疑碑文、書丹俱出鄭回之手。



南詔德化碑拓片



南詔德化碑釋文

恭聞清濁初分,運陰陽而生萬物;川岳旣列,樹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崇高辨位,莫大於君臣。道治則中外寧,政乖必風雅變。豈世情而致,抑天理之常。我贊普鐘蒙國大詔,性業合道,智覩未萌。隨世運機,觀宜撫眾,退不負德,進不慚容者也。

王姓蒙,字閣羅鳳,大唐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之長子也。應靈傑秀,含章挺生。日角標奇,龍文表貴。始乎王之在儲府,道隆三善,位卽重離。不讀非聖之書,嘗學字人之術。撫軍屢聞成績,監國每著家聲。唐朝授右領軍衛大將軍兼陽瓜州刺史。

洎先詔與御史嚴正誨靜邊寇,先王統軍打石橋城,差詔與嚴正誨攻石和子。父子分師,兩殄凶醜。加左領軍衛大將軍。無何,又與中使王承君同破劍川,忠績載揚,賞延於嗣,遷左金吾衛大將軍。而官以材遷,功由乾立。朝廷照鑒,委任兵權。尋拜特進、都知兵馬大將。二河旣宅,五詔已平。南國止戈,北朝分政。而越析詔余孼於贈,恃鐸矟,騙瀘江,結彼凶渠,擾我邊鄙。飛書遣將,皆輒拒違。詔弱冠之年,已負英斷,恨茲殘醜,敢逆大邦。固請自徵,志在夷掃。梟於贈之頭,傾伏藏之穴。鐸矟盡獲,寶物並歸。解君父之憂,靜邊隅之祲。制使奏聞,酬上柱國。

天寶七載,先王卽世,皇上念功旌孝,悼往撫存。遣中使黎敬義持節冊襲雲南王。長男鳳迦異時年十歲,以天寶入朝,授鴻臚少卿,因冊襲次,又加授上卿,兼陽瓜州刺史、都知兵馬大將。旣御厚眷,思竭忠誠。子弟朝不絕書,進獻府無余月。將謂君臣一德,內外無欺。豈期奸佞亂常,撫虐生變。

初,節度章仇兼瓊不量成敗,妄奏是非。遣越巂都督竹靈倩置府東爨,通路安南。賦重役繁,政苛人弊。被南寧州都督爨歸王、昆州刺史爨日進、棃州刺史爨祺、求州爨守懿、螺山大鬼主爨彥昌、南寧州大鬼主爨崇道等陷煞竹靈倩,兼破安寧。天恩降中使孫希莊、御史韓洽、都督李宓等,委先詔招討,諸爨畏威懷德,再置安寧。其李宓忘國家大計,躡章仇詭蹤,務求進官榮。宓阻扇東爨,遂激崇道,令煞歸王。議者紛紜,人各有志。王務遏亂萌,思紹先績。乃命大軍將段忠國等與中使黎敬義、都督李宓,又赴安寧,再和諸爨。而李宓矯偽居心,尚行反間。更令崇道謀煞日進,東爨諸酋,並皆驚恐。曰:「歸王,崇道叔也;日進,弟也,信彼讒構,煞戮至親。骨肉旣自相屠,天地之所不佑。」乃各興師,召我同討。李宓外形中正,佯假我郡兵,內蘊奸欺,妄陳我違背。賴節度郭虛己仁鑒,方表我無辜。李宓尋被貶流,崇道因而亡潰。

又越巂都督張虔陀,嘗任雲南別駕,以其舊識風宜,表奏請為都督。而反誑惑中禁,職起亂階。吐蕃是漢積讎,遂與陰謀,擬共滅我。一也。誠節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貶在長沙。而彼奏歸,擬令間我。二也。崇道蔑盟構逆,罪合誅夷,而卻收錄與宿,欲令讎我。三也。應與我惡者,並授官榮,與我好者,咸遭抑屈,務在下我。四也。築城收質,繕甲練兵,密欲襲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徵求無度,務欲蔽我。六也。於時馳表上陳,屢申寃枉,皇上照察,降中使賈奇俊詳覆。屬竪臣無政,事以賄成。一信虔陀,共掩天聽,惡奏我將叛。王乃仰天嘆曰:「嗟我無事,上蒼可鑒。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里忠臣,豈受奸邪之害。」卽差軍將楊羅顚等連表控告。豈謂天高聽遠,蠅點成瑕,雖布腹心,不蒙衿察。管內酋渠等皆曰:「主辱臣死,我實當之。自可齊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難不防,坐招傾敗。」於此差大軍將王毗雙、羅時、牟苴等揚兵送檄,問罪府城。自秋畢冬,故延時序,尚佇王命,冀雪事由。豈意節度使鮮于仲通已統大軍,取南溪路下;大將軍李暉從會同路進;安南都督王知進自步頭路入。旣數道合勢,不可守株。乃宣號令,誡師徒,四面攻圍,三軍齊奮。先靈冥佑,神炬助威。天人協心,軍羣全拔。虔陀飲酖,寮庶出走。王以為惡止虔陀,罪豈加眾,舉城移置,猶為後圖。卽便就安寧再申衷懇。城使王克昭執惑昧權,繼違拒請。遣大軍將李克鐸等帥師伐之。我直彼曲,城破將亡。而仲通大軍已至曲、靖。又差首領楊子芬與雲南錄事參軍姜如之賫狀披雪:「往因張卿讒構,遂令蕃、漢生猜。贊普今見觀釁浪穹。或以眾相威,或以利相導。儻若蚌鷸交守,恐為漁父所擒。伏乞居存見亡,在得思失。二城復置,幸容自新。」仲通殊不招承,勁至江口。我又切陳丹欵,至於再三。仲通拂諫,棄親阻兵,安忍吐發,唯言屠戮。行使皆被詆呵。仍前差將軍王天運帥領驍雄,自點蒼山西,欲腹背交襲。於是具牲牢,設壇墠,叩首流血曰:「我自古及今,為漢不侵不叛之臣。今節度背好貪功,欲致無上無君之討。敢昭告於皇天后土。」史祝盡詞,東北稽首。舉國痛切,山川黯然。至誠感神,風雨震霈。遂宣言曰:「彼若納我,猶吾君也。今不我納,卽吾讎也。斷,軍之機;疑,事之賊。」乃召卒伍,撊然登陴。謂左右曰:「夫至忠不可以無主,至孝不可以無家。」卽差首領楊利等於浪穹參吐蕃御史論若贊。御史通變察情,分師入救。時中丞大軍出陳江口。王審孤虛,觀向背,縱兵親擊,大敗彼師。因命長男鳳迦異、大軍將段全葛等,於丘遷和拒山後贊軍。王天運懸首轅門,中丞逃師夜遁。軍吏欲追之。詔曰:「止。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殞多矣。」旣而合謀曰:「小能勝大禍之胎,親仁善鄰國之寶。」遂遣男鐸傳舊、大酋望趙佺鄧、楊傳磨侔及子弟六十人,賫重帛珍寶等物,西朝獻凱。屬贊普仁明,重酬我勳効。遂命宰相倚祥葉樂持金冠、錦袍、金寶帶、金帳(狀)[床]、安扛傘、鞍銀獸及器皿、珂貝、珠球、衣服、駞馬、牛縷等,賜為兄弟之國。天寶十一載正月一日,於鄧川冊詔為贊普鐘南國大詔,授長男鳳迦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凡在官僚,寵幸咸被。山河約誓,永固維城。改年為贊普鐘元〔年〕。

二年,漢帝又命漢中郡太守司空襲禮、內使賈奇俊帥師再置姚府,以將軍賈瓘為都督。僉曰:「漢不務德而以力爭,若不速除,恐為後患。」遂差軍將王(兵)〔丘〕各絕其糧道,又差大軍將洪光乘等,神(州)〔川〕都知兵馬使論綺里徐同圍府城,信宿未逾,破如拉朽。賈瓘面縛,士卒全驅。

三年,漢又命前雲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廣府節度何履光、中使薩道懸遜,惣秦、隴英豪,兼安南子弟,頓營隴坪,廣布軍威。乃舟楫備修,擬水陸俱進。遂令軍將王樂寬等潛軍襲造船之師,伏屍遍毘捨之野。李宓猶不量力,進逼邆川。時神川都知兵馬使論綺里徐來救,已至巴蹻山。我命大軍將段附克等內外相應,競角競衝。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流血成川,積屍壅水。三軍潰衂,元帥沈江。詔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遂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恩舊。

五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竊據河、洛,開元帝出居江、劍。贊普差御史贊郞羅於恙結賫勅書曰:「樹德務滋長,去惡務除本。越巂、會同謀多在我,圖之此為美也。」詔恭承上命,卽遣大軍將洪光乘、杜羅盛、段附克、趙附於望、羅遷、王遷、羅奉、清平官趙佺鄧等,統細於藩從昆明路,及宰相倚祥葉樂、節度尚檢贊同伐越巂。詔親帥太子藩圍逼會同。越巂固拒被僇,會同請降無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谷。

六年,漢復置越巂,以楊庭琎為都督,兼固台登。贊普使來曰:「漢今更置越巂,作援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旣舉奉明旨,乃遣長男鳳迦異駐軍瀘水,權事制宜。令大軍將楊傳磨侔等與軍將欺急歷如數道齊入。越巂再掃,台登滌除。都督見擒,兵士盡擄。於是揚兵邛部,而漢將大奔,回斾昆明,傾城稽顙。可謂紹家繼業,世不乏賢。昔十萬橫行,七擒縱略,未足多也。

爰有尋傳,疇壤沃饒,人物殷湊。南通渤海,西近大秦。開闢以來,聲敎所不及;羲皇之後,兵甲所不加。詔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義禮。十一年冬,親與寮佐兼總師徒,刋木通道,造舟為梁。耀以威武,喩以文辭。欵降者撫慰安居,抵捍者(頸系)〔系頸〕盈貫。矜愚解縛,擇勝置城。裸形不討自來,祁鮮望風而至。

且安寧雄鎭,諸爨要衝。山對碧雞,波環碣石。鹽池鞅掌,利及牂、歡,城邑綿延,勢連戎、僰。乃置城監,用輯攜離。遠近因依,閭閻櫛比。十二年冬,詔候隙省方,觀俗恤隱。次昆川,審形勢,言山河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十四年春,命長男鳳迦異於昆川置柘東城,居二詔佐鎭撫。於是威懾步頭,恩收曲、靖。頒誥所及,翕然俯從。

我王氣受中和,德含覆育。才出人右,辯稱世雄。高視則卓爾萬尋,運籌則決勝千里。觀釁而動,因利興功。事葉神衷,有如天啓。故能拔城挫敵,取勝如神。以危易安,轉禍為福。紹開祖業,宏覃王獻。坐南面以稱孤,統東偏而作主。然後修文習武,官設百司,列尊敘卑,位分九等。闡三敎,賓四門。陰陽序而日月不僭,賞罰明而奸邪屏跡。通三才而制禮,用六府以經邦。信及豚魚,恩沾草木。戹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蕩穢之恩,屢沾蠢動。珍帛之惠,遍及耆年。設險防非,憑隘起堅城之固;靈津蠲疾,重岩湧湯沐之泉。越賧天馬生郊,大利流波濯錦。西開尋傳,祿郫出麗水之金;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南荒渀湊,覆詔願為外臣;東爨悉歸,步頭已成內境。建都鎭塞,銀生於墨觜之鄉;候隙省方,駕憩於洞庭之野。蓋由人傑地靈,物華氣秀者也。於是犀象珍奇,貢獻畢至,東西南北,煙塵不飛。遐邇無剽掠之虞,黔首有鼓擊之泰。乃能驤首邛南,平眸海表。豈惟我鐘王之自致,實賴我聖天帝贊普德被無垠,威加有截。春雲布而萬物普潤,霜風下而四海颯秋。故能取亂攻昧,定京邑以息民,兼〔弱〕侮亡,冊漢帝而繼好。

時清平官段忠國、段尋銓等咸曰:「有國而致理,君主之美也。有美而無揚,臣子之過也。夫德以立功,功以建業,業成不紀,後嗣何觀。可以刋石勒碑,志功頌德,用傳不朽,俾達將來。」(□成)〔蠻盛〕家世漢臣,八王稱乎晉業,鐘銘代襲,百世定於當朝。生遇不天,再罹衰敗。賴先君之遺德,沐求舊之鴻恩。改委清平,用兼耳目。心懷吉甫,愧無贊於周詩,志効奚斯,願齊聲於魯頌。紀功述績,寔曰鴻徽。自顧不才,敢題風烈。其詞曰:

降祉自天,福流後孕。瑞應匪虛,禎祥必信。聖主分憂,遐夷聲振。襲久傳封,受符兼印。其一。


兼瓊秉節,貪榮構亂。開路安南,政殘東爨。竹倩見屠,官師潰散。賴我先王,懷柔伏叛。其二。

祚不乏賢,先(庸)〔猷〕是繼。群守詭隨,貶身遐裔。禍連虔陀,亂深竪嬖。殃咎匪他,途豕自殪。

其三。

仲通制節,不詢長久。徵兵海隅,頓營江口。矢心不納,白刃相守。謀用不臧,逃師夜走。其四。

漢不務德,而以力爭。興師命將,置不層城。三軍往討,一舉而平。面縛羣吏,馳獻天庭。其五。

李宓總戎,猶尋覆轍。水戰陸攻,援孤糧絕。勢屈謀窮,軍殘身滅。祭而葬之,情由故設。其六。

贊普仁明,審知機變。漢德方衰,邊城絕援。揮我兵戎,攻彼郡縣。越巂有徵,會同無戰。其七。

雄雄嫡嗣,高名英烈。惟孝惟忠,乃明乃哲。性惟溫良,才稱人傑。邛瀘一掃,軍郡雙滅。其八。

觀兵尋傳,舉國來賓。巡幸東爨,懷德歸仁。碧海效祉,金穴薦珍。人無常主,惟賢是親。其九。

土於克開,煙塵載寢。轂擊(犁)〔犂〕坑,輯熙羣品。出入連城,光揚衣錦。業留萬代之基,倉貯九年之廩。其十。

明明贊普,揚(於)〔乾〕之光。赫赫我王,實賴之昌。化及有土,業著無壃。河帶山礪,地久天長。其十一。

辯稱世雄,才出人右。信及豚魚,潤深瓊玖。德以建功,是謂不朽。石以刋銘,〔可長〕可久。其十二。


碑亭的三面門楣上懸掛著不同字體題寫「南詔碑」三個大字的匾額。



天寶事多乖當國者何藩籬反作藩籬禍

唐碑今細讀前車之鑒民族方續民族篇



滄桑猶存萬人塚

風雨不淹南詔碑



洱蒼遺石斯碑為首

南詔立都此地當先



細讀《德化碑》,不得不令人嘆服其為千秋妙文。它敘事委婉曲折,如千溪百轉;它陳理則一瀉千里,如長江大河;它抒情則瑰麗動人,如春風舞柳,滇碑中無出其右。


碑文抒寫了南詔的凜凜正義,同時歌頌了南詔軍隊的銳不可當。字行之間,頗有顧盼自雄,天下莫之與敵的豪氣。其敘與李宓之戰,先是「令軍將王樂寬潛軍襲造船之師,伏屍遍毗捨之野」,後又與李宓大軍接戰,「我命大軍將段附克等內外相應,競角競衝,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流血成川,積屍蠻水,三軍潰衄,元帥沈江」,描繪出一副摧枯拉朽的氣勢。


碑文善以曲筆寫千秋故事,其敘南詔大勝之後,詔令道「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於是「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恩舊」,表達出南詔國主進退有度,知時守禮的大智大謀和大仁大義。


碑文歌賦兼為,駢散交替,五色生輝,藻飾富麗。如其頌南詔王的才幹曠世,恩德廣布:「(我王氣度中)和,德含覆育,才出人右,辯稱世雄,高視則卓爾萬(尋),運籌則決勝千里。觀釁而動,因利興功,事協神衷,有如天啓。故能拔城挫敵,取勝如神,以危易安,轉禍為福……」


1200多年前,遠在邊地的南詔競有此大手筆,實在令人欽服。對此名碑,歷代文人皆有詠嘆,清人宋湘的詩頗能道出南詔立碑的深意:


此碑誰所為,苦心多慨慷。
道是西瀘令,鄭回能文章。
陽敘一戰烈,陰設千秋防。
叛唐非得已,字字含風霜。



1200多年前,唐朝派大將軍李宓率20萬大軍進攻當時的南詔國(即大理),結果全軍覆沒,片甲不歸,南詔國去唐而向吐蕃。這場戰事史稱「天寶戰爭」,震撼了大唐,李白杜甫都有詩作為之詠嘆。李白的詩里曾描述到「秦地無草木,南雲喧鼓鼙」,「雲南五月中,頻喪渡瀘師」……


後來南詔國首領將這場戰事始末、控訴楊國忠弄權興武禍國秧民的悲憤、說明投土蕃是「不得已而叛」以及表達「冊漢帝而繼好」的心願刻在這塊大石頭上,「揭碑國門」,40年後終於重歸大唐懷抱。


為了回歸,白族人把戰死異鄉的20萬大唐軍人安葬在蒼山洱海之間,並為唐軍大將李宓建廟祭拜。名之「唐李公之廟」。又在蒼山腳下的一個山洞里,塑造李宓塑像。把因戰敗而投洱海自盡的唐軍大將李宓,引為本民族的「本主」,建祠以祀,名之「將軍洞」。


在漢文化中,文臣武將戰敗自盡是高尚行為,如荀子所說「節者,死生此者也」。因此白族人民認定,李將軍是一個大忠臣,肩負王命而來,三個兒子戰死沙場,兵敗而不降,投海而全節操。這樣精忠報國的將軍,應該敬如神靈。


大美無言,蒼山有約。從此每年三月十五,萬民聚會,永志不忘,形成了著名的「三月街」。沿續至今,三月街成為雲南省最古老、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規模最大的民間「集市」。



大理白族洞經古樂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一片生長藝術的沃土。在流傳至今的各種民間藝術中洞經古樂稱得上是一塊音樂的活化石。確鑿的史料證明:大理洞經古樂始於南詔大理國時期時宮廷音樂和祭祀音樂,興盛於明清兩代,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儒、釋、道三教的祭祀音樂,而完善於道家的道場,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經》為主調,故成為洞經音樂。



茶馬古道路線真跡



弘聖寺塔


大理國(938~1253年)北宋

地址:大理州府大理古城西南方

拍攝日期:2016.11.20

緯度:39°29'59.0'N

經度:115°58'22.7'E

海拔:12米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國(宋代)早期;形制特點:方形十六級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3·87米; 位於大理州府大理古城西南方,坐落在大理鎮弘聖寺舊址,距古城一里許。


塔建於大理國(938~1253年)早期,即北宋時期,為磚砌密檐式中空方塔,十六級,塔高四十三點八七米。塔下部三米石徹,三米以上磚砌。底層塔身六米見方,正西面有青石砌成塔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菩薩,其它三方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二尺。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台,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二孔,佛龕二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亭閣式塔一座。塔頂竪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三米多,壯觀無比。塔最早在弘聖寺的前方,與弘聖寺渾然一體,由於年代久遠,弘聖寺已經損毀,只留下巍然屹立的弘聖寺塔。弘聖寺塔塔形建築風格同千尋塔相似,塔身中間略大,上、下略小;結構嚴謹,美觀大方。此塔是蒼山洱海中保留較好的古塔之一,它充分證明瞭白族先民高超的建築技巧,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理壩子諸多名勝古蹟中,弘聖寺塔由於距離大理古城最近,因而成為人們得暇就最愛造訪的所在。


弘圣寺塔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塔公园(一塔巷西)


弘聖寺塔


大理國時期佛塔(公元938~1253年)。通高43.87米,塔基兩層,為十六級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塔身第一層西面設門,其上部自十一層起逐層收分,總體呈拋物線形,塔心中空呈筒狀,是大理地區保存較早的磚石結構佛教建築。1981年維修時在塔頂清理出土大理國時期文物一批,為大理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8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以大門南北延伸線為界,南以現存圍牆為界,西以距塔150米的南北橫切線為界,北以進修學校北圍牆為界。


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古城保護規劃的規定。


雲南省人民政府立

二〇一五年九月


古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方圓十二里。在古城西北1公里處,就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理三塔,與古城西南角的弘聖寺一塔遙遙相對,為古城增添了一層燦爛的色彩。


 瞻崇聖寺三塔



雲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的「世祖皇帝平雲南碑」,就聳立在三月街街場上。相傳,隋末唐初,惡魔羅剎盤踞大理,性情殘暴,日食人眼三十六雙,民眾苦不堪言。唐貞觀年間,從西天來的觀音大士制服了羅剎。觀音大士怕羅剎捲土重來,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來大理講經說法,善男信女接踵而來。後來觀音擔心民眾每年來聽經受化,日久會耽誤了農事生產,便勸導信徒們來趕會時帶上農副產品進行交換,這樣便逐步形成了定期舉行的貿易集市——街子。因於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故又有「三月節」之稱。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大理古城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距今600多年的历史,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是古城四门之首,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城门上“大理”两字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1961年来大理时亲笔题写的。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

大理古城-南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复兴路与文献路交叉口北50米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南端,居於蒼山之下,洱海之濱,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5°41′26″ ,東經100°9′45″,古城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明滅元,攻克大理後,築大理城,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東門通海樓,意思是出去就通往洱海,南門承恩樓,是明朝征服大理之後,天使從龍尾關來,從南門進入;南門也是朝向中原大路的一道門,所以,叫承恩樓。西門蒼山樓,是一出門就是大理的點蒼山;北門安遠樓,是因為大理之北,許多地方都沒完全平定,沒有完全歸順大明帝國,因而要「安遠」。清朝翻修四門,改東門為承清樓,改西門為永鎮樓。明大理古城,四角還有角樓,東北角樓為潁川樓,東南角樓為西平樓,西南角樓為孔明樓,西北角樓為長聊樓。



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裡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大理城(包括城牆、城樓)


大理,漢代稱葉榆。公元764年、唐代南詔在此建羊笪咩城,又稱紫城。公元779年、南詔遷都至此。宋代大理國仍以此為都城。歷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這裡一直是雲南及滇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將原城改建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門樓,四角建角樓,城內建「五華樓」。現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殘存部份城牆,南北城門樓為公元1984年重建。公元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大理古城四周城牆遺址兩側外各5米為界;南城樓,南至雙鶴橋南5米為界;北至獅子橋北5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大理城保護規劃的規定。


大理市人民政府立

一九九二年八月

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

大理、吳哥、順化、曼谷等城市是東南亞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大古都,尤其是大理作為8~12世紀南詔、大理國等中國地方政權王朝的都城,其規模宏大、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是當時亞洲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中心之一。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研究論證,並與同時代東南亞其他建都城市相比較,特此立碑命名。

東南亞古都文化發展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八月

中華六朝名都

千年國際陸港

大理是唐、五代、兩宋時期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大中六個地方政權王朝的都城,以500多年的建都史與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等成為中華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古都城市,是同時連接茶馬古道及西南,西北,海上三條絲綢之路的文化、宗教,經濟貿易交流中心。

中國古都學會

二〇一二年八月


大理城(含城牆、城樓)


大理府城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平定雲南後,在大理國故都陽苴咩城內修建。原大理府城南城牆在五華樓一線,後向南擴建。原城牆四方各長1500米,城的四方和四角有門樓和角樓。西門樓名「蒼山樓」、東門樓名「通海樓」、南門樓名「承恩樓」、北門樓名「安遠樓」,南、北城樓相對,東、西城樓相錯。城牆大部已毀,現僅存約300余米。南、北城門樓於1984年重建,西城門樓於2001年重建,東城門樓於2003年重建。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大理城城牆遺址四週兩側各5米為界;南城樓:南以雙鶴橋南5米為界,北城樓:北以獅子橋北5米為界;


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古城保護規劃的規定。


大理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九月



大理古城簡介


大理古城在大理州下關鎮北15公里,背靠蒼山,面臨洱海,周長6千米,面積3平方公里,始建於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為唐南詔、宋大理國古都。四周有城牆、城門樓,街道為典型的棋盤式格局,居民以白族為主,民房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築。城內街道有九街十八巷,青石板鋪面,南北、東西走向,為典型的棋盤式佈局,頗有帝王氣派,是唐宋時雲南省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歷時500多年。古城歷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文物古蹟眾多,如五華樓、文獻樓、杜文秀元帥府、誠心井、紅龍井、中溪書院等。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現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牆外層是磚砌的;城內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佈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南北對峙的兩座城樓被修復一新。城內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牆壁,顯示著古城的古樸、別緻、優雅。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使古城透出一種誘人氣韻。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復興路是大理古城主幹道和最繁華的街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總長1500米,路面為麻塊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幹道。復興路兩邊商鋪保持了民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業街道。



大理城隍廟大殿簡介


大理城隍廟是供奉大理古城守護神——城隍廟宇。始建於明代,坐西向東,原建築有大門、過廳和南、北廂房及殿。現存大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築,面闊七開間,28米,進深20.8米。大殿建築出檐深遠、體量宏大,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以東大門為界,南以大殿南山牆滴水為界,西以大殿後檐滴水為界,北以北廂房後檐滴水為界。


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古城保護規劃的規定。



五華樓


五華樓始建於南詔勸豐佑時期(公元856年),是南詔時期國賓館。據史書記載,五華樓「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下可建五丈旗」,是南詔王宴請西南夷十六國君長及其他國賓的地方,元世祖怒必烈征服大理時曾駐足樓前。明初,五華耬毀於戰亂。現存的五華樓是1999年恢復重建,建築風格吸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古樸莊嚴,成為大理古城內的制高點,是觀賞古城全貌首選之地。



人民路是大理古城內一條東西主幹道,全長1200米。1943年稱為「中正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正式改成「人民路」。



洋人街


大理好風光

世界共分享


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2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其中最繁華的是中段,全長185.6米,是中國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為了適應開放旅遊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遊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遊客在大理的集散地。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日漸增多,外賓雲集,有休閒遊覽的,有品嘗名食的,有打工、找女朋友的,各施所好,熱鬧祥和。中西風味店、茗茶坐、珠寶店、古董店、扎染店、畫廊,各行各業隨之興起,鋪面林立兩側,滿目琳琅,目不暇接,成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裡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裡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緻的風景。



福壽 如意


博南樓



降龍爪爪



考乳扇



大理古城在唐宋時期就有戶戶種花、街街流水的美景。由於種種原因,流水景觀後來遭到破壞。大理市政府從2000年起開始恢復流水景觀。古城流水景觀由水渠、疊水、瀑布和小景組成。景觀之水為蒼山流下的清泉,水渠繞街穿城,總長3600米,日流水量6000多立方米。



紅龍井,位於大理古城西南部,西起古城西城牆,東連古城復興路,全長僅數百米。近年來,紅龍井特受遊客青睞,已成為大理古城熱點景區。紅龍井之所以受到遊客青睞,一是由於有條清溪長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特別在夏秋季節天氣炎熱時,更顯得這條清泉的可愛;二是紅龍井還建了「玉白菜」、「十二生肖」、「疊水台」、「石拱橋」等景觀,增加了景區的內涵;三是紅龍井清渠邊栽種柳樹、桂花、柏樹、榕樹等樹木,既可以為遊客遮蔭避暑,又增加了景區的觀賞價值,特別到了秋季桂花開放,秋風中送來陣陣桂花香氣,使紅龍井顯得更加優雅脫俗。



紅龍井


關於紅龍井,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有個孝子非常孝敬母親,母親得了重病臥床不起,孝子四處求醫問藥,病情始終未見好轉。一晚,孝子夢見一老者告訴他,在古城的某個地方埋葬著一顆玉白菜,可治百病;夢醒後半信半疑的孝子按照老人的指示果然找到了玉白菜,並將母親的病情訴之紅龍。孝子得到了紅龍的同情,摘得玉白菜,治好了母親的疾病。消息傳開後,財主想霸佔這顆神奇的玉白菜,便冒充孝子來到紅龍井,貪心的財主想把整顆白菜挖走,一時間地動山搖,紅龍踩死了貪心的財主。紅龍井因此而得名,並將街道名稱取名為紅龍井。







紅龍井和玉白菜



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神」是作為一種超自然力的崇拜對象而存在的。但在白族民間故事中,人與神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作為水之神的「龍」也不例外,它與人同樣有著七情六慾,還可以和人結婚生子,延續著具有同樣神力的後代。「紅龍井的傳說」算得是個典型。


大理古城西部有兩條相距不遠的老街,一條叫紅龍井,一條叫大水溝(古稱大水箐)。大水箐歷來是水磨水碓集中,專為古城居民加工米、面的地方。大理國時代,大水箐有一家姓趙的父女,養著水磨、水碓各一盤賴以維持生計。趙女年方二八,長得如花似玉。有一天,水磨的水輪掉了葉片,趙女下水修理,忽見水中游來一條一尺多長的紅鯉魚,便捉來養在桶里,觀賞幾天只覺得十分可愛,不忍心吃又放回水中。這天晚上,趙女坐在磨房的燈下繡花,猛抬頭卻見面前站著個紅衣少年,長得十分英俊,開口便說道:「我就是葉榆城的紅龍,住在離此不遠的紅龍井。見你心地善良,便知我倆有緣,願和你結成夫妻。」趙女又驚又喜,從此便與之往來不斷,私自喜結良緣。


幾個月後,趙女懷了身孕被父親發現,追問之下只得以實情相告。當晚紅衣少年拜見了岳父大人,老父方知此乃天命難違。趙女懷胎整整三年才生下一子,卻長得一條三寸長的小尾巴。老父怕遭人非議,便將小尾割了。紅龍得知此事,嘆息道:「龍沒有尾巴便難於騰飛了,今後只能長留人間,成為地龍。」於是拿出兩件寶物交給妻子。一件是顆龍珠,對妻子交待說:「這寶珠留給孩兒。但在他未成人前不能給他,否則必帶來災禍。」另一件是塊鐵牌,又交待說:「兒子取名趙儉位。十八年後將有大旱,你們只需把這塊鐵牌沈到紅龍井里,我便會給你們幫助,讓兒子也得個一官半職,只要你們衣食無憂,我也就安心了。」此後,紅龍也就不再到大水箐來了。


趙儉位長到十八歲時,身上長出些象魚鱗樣的花紋,但摸著仍然光滑無異。這一年果然出現大旱,田地一片枯焦,大理國王段和譽張榜昭示天下奇人,能夠祈得雨水者將給以重賞。當時趙家生活已十分窘迫。儉位母親突然想起紅龍留下的鐵牌,便教兒子揭榜進宮表明自己能夠行雨解除旱情。國王讓他當面告驗,趙儉位午時把鐵牌沈入紅龍井,兩個時辰後濃雲滾滾,又過了兩個時辰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連下兩天兩夜,方圓三百里田地都可滿栽滿插。


國王段和譽重賞了趙儉位。這趙儉位天生精通水性,能潛入水中幾天都不累,比魚蝦還矯健。待雨水下足,他便潛入紅龍井取出鐵牌;而一遇天旱又將鐵牌沈入水中。從此大理海西一帶水旱無憂。但是紅龍井沈鐵牌的靈驗範圍卻到不了海東,次年海東又發生大旱,觀音大士化作一個老太婆對趙儉位說唯有紅龍珠才能在海東行雨。儉位知道母親藏有龍珠,便翻箱倒櫃找了出來,其母發現前來爭搶,儉位情急之下,把龍珠含入口中,一不小心竟咽到肚裡去了。其母當即嚇得大哭著說:「兒啊!龍珠下肚,媽就再也見不到你了!」趙儉位只覺得遍身奇癢,抓到哪裡哪裡就變成鱗甲。他終於在地面呆不住,便縱身入水直奔海東,到了四十里箐化作地龍。從此四十里箐湧出一股桶粗的泉水,海東人民免遭旱魔之苦。段和譽封趙儉位為地龍,一直為人們膜拜。


這類龍神水怪的故事在白族民間流傳很廣,它產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缺乏科學認識的時代。情節雖然荒誕不經,但其中的人物關係、思想感情卻無處不與人間的生活息息相通,表現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尤其是那種驚人的想象力和追求人「神」和諧的浪漫精神更值得當代人們玩味。



紅龍井特色街區工程全長408米,總投資760萬元,整個工程引水景工程水庫的水,穿西城牆紅龍井門洞直流而下,形成第一個疊水區,流水順著紅龍井淙淙而下,一路上不時形成水流小疊坎,流水聲悅耳動聽。到達博愛路後形成第二個疊水區,在此,水流經紅龍井酒店,設計施工人員以白族民間傳說「玉白菜」為素材,集中營造了水景核心區。水從紅龍井核心區流出後,流經四個麻石磨盤型水槽,到復興路並最終環五華樓而過,沿復興路與原來的水景工程完成了連接。



水流中的石頭或大或小、或竪或臥,千姿百態,展示了大理石頭的特色,而小拱橋、石雕生肖更是別具一格,處處流露出古城「街街流水」的獨特韻味。景區體現著人於自然的自然和諧,使人們真正地「親水、近水、臨水、嬉水」成為可能。以構建新的「古城大客廳」的理念為來往遊客和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觀光、娛樂的好去處。



大理基督教堂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由傳教士韓純中於1904年建蓋。當時稱「中華基督教禮拜堂」,1956年,更名為「大理基督教合一會」。1980年,又更名而「大理七城基督教會」。2004年再次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會」。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門進入東西南道二門、禮拜堂、禱告室和屋頂的鐘樓。教堂主體結構土木結構、四撒水瓦屋頂,四面牆壁均由石頭壘砌而成,體現了大理「石頭砌牆牆不倒」的建築特色。教堂保持著西歐教堂的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築特色,是一座中西結合式教堂。2008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基督教堂

大理基督教堂建於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為抬梁式石木結構,座北向南,由門廳、祈禱室、禮拜堂和鐘樓組成。整個建築以大理白族傳統建築為主要風格,吸收部分西方建築元素,形成其獨具特色的宗教建築。


基督教堂對於研究基督教在大理地區的傳播以及宗教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價值。2008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以圍牆為界,南以大門為界,西以後檐滴水為界,北以山牆滴水為界。


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古城保護規劃的規定。


市人民政府立

二〇〇九年十月



大理電影院


中國大理農村電影歷史博物館位於大理古城復興路以西,玉洱路以北,是雲南省首家專題電影博物館,中國國內首家專題農村電影歷史博物館。



靈泉巷



大理莊園酒店


大理莊園酒店位於大理古城復興路,背靠蒼山,面臨洱海,緊依北城門樓,可以將大理「風、花、雪、月」美景盡收眼底。整個莊園為白族民居古建築代表,坐西朝東,全實木結構。大理莊園酒店整體分為三個部分,傳統古式風格的門樓和大堂;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又名走馬轉角樓)。莊園基本保持清末年代原有建築風貌,現在屬於古民居保護院落。


白族民居院落由大門、庭院、房屋、閣樓、照壁組成。房屋根據位置和功用,有正房、下房、廂房之分,都是三開間二層樓的結構,白族稱之為「坊」,照壁常設於正房或大門之前,按形式分為「三滴水」、「獨腳」、「帶窗洞」等。


酒店擁有豪華套間4間、標間22間、單間16間,古老的三坊一照壁為茶藝休閒會所(含茶吧、棋牌室、自助早餐廳、精品店),是四海賓朋下榻和體驗大理白族文化的理想場所。



北城門


大理古城北門原名「安遠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萬曆壬寅年重修改名為「三塔門」,距今600多年的歷史。城樓毀於解放初期,重建於1984年,2016年進行大修。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是明代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四座城冂的標誌之一。「大理」兩字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先生1961年來大理時親筆題寫。



經過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洗禮,城門的城磚變得古蹟斑斑,從城門下通過,讓人有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彷彿回到古代,來到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


出城門之外3公里,就是著名的「崇聖寺三塔」。


蒼山不墨千秋畫

洱海無弦萬古琴


一八四二年八月,林則徐因為堅持禁煙抗英,遭革職充軍,在流放伊犁途中寫下了此詩: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苦心未必天終負;辣手須妨人不堪。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顯然,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就是從首聯點化而來的。



風花雪月打相識

復古顯舊利縱橫


飛來碧落千年雪

點破蒼山六月寒


把一泓清水倒映十餘點蒼雪,生出萬千景象

將三月柳絲拂開幾片望夫雲,流傳幾許情殤


千秋歲月,蒼山下,演出幾多蕩氣回腸歷史劇

一代風流,洱海邊,譜就無數驚天動地英雄詩



北城樓修繕前,北面門洞上方部分糊著砂灰水泥,用顏料畫出城磚的樣子,寫著「大理」兩個字。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將水泥剝開後,石碑真面目展現在眾人面前。石碑長2.23米,寬1.1米,厚5.3釐米,為大理石材質。白底紅字,正中間寫著「三塔門」三字,碑面右側寫著「楚人龔銘題」(楚人龔銘題),左側寫著「萬曆壬寅冬重修」。


史料記載,三塔門,即古時北城樓的名稱。萬曆壬寅年是公元1602年,屬明代。楚人龔銘是萬曆年間進士,籍貫在今天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時任大理府同知。由此可知,大理古城北城樓修建於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雨後,於萬曆壬寅年(公元1602年)前後進行過一次重修,龔銘作為當時大理地方官為北城樓進行題字。該石碑的重現,不僅展示了大理古城的歷史風貌,也對研究當時的城市格局、地名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現在,這塊有414年歷史的石碑仍鑲嵌在大理古城北城樓原位置,碑面已被清理乾淨,字跡清晰可辨。



大理市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址位於清雲南提督衙門、原杜文秀帥府舊址內,1993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大理市博物館藏品涵蓋了大理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珍貴文物遺存近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7件(套),二級文物257件(套),三級文物190件(套)。2009年5月18日面向全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南中志之雲南郡/河陽郡
游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廿九)大理
【人在旅途】那一场风花雪月——开在阳光下的心情
大理纪行:苍山洱海阅尽风月的悠悠古城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五十)——游记、行纪文献(八)
【自驾进藏】第29篇大理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