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全网发布:2012-07-24 09:27 发表者:王桂兰 (访问人次:6371)

近一个月以来,有许多孩子家长通过电话或就诊咨询“手足口病”的相关问题,并反映了较多的孩子家长尚不了解“手足口病”,希望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手足口病做一介绍。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口腔部位的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少数也可在肛门周围、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是由20多种(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二、流行特点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近几年我国一直有较高的发病病例报告,流行病学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之中。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三、国内外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1、国际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

2、我国疫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过去不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自200852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据相关资料记载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死亡6例;2007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83344例,死亡17例;200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88955例,其中死亡126例,居丙类传染病首位,病死率为0.26‰,全国31个省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浙江、河北、山东和湖南。

2009年3月全国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是54713例,死亡31例。从今年年初到4月7号,网络直报显示,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今年疫情的发病比往年有所提前,今年我国内陆的手足口病的发病还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今后一段时间报告病例数还会增加,在5-7月份有可能达到一个高峰。在死亡病例中,山东菏泽13人、河南商邱11人、河南开封5人。报告病例比较多的是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这十个省报告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0%,报告的病例以婴幼儿为主,5岁以下占到了94.8%,3岁以下占到了77.6%。

四、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五、临床特征

    1、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六、主要治疗措施:

1、早期治疗: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2、抗感染: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如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某些中药对病情控制有一定疗效,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对于本病没有特效药物。

3、对症、支持及合并症的治疗:退热,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期以流食、半流食为佳,如不能进食则应通过输液的方式补充所需的电解质及营养素;如口腔因出疹疼痛明显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应用局部应用粘膜保护剂及局麻药;对于存在合并症的病人视病情应用相关药物。

七、手足口病的预后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发热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诊断治疗不及时、合并其他病原感染等因素有关,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的孩子出现并发症要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儿童。
 八、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保护易感儿童: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督促孩子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认真洗手;如易感儿童密切接触了手足口病的病人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预防,但其为血制品,应用时有一定风险。

2、控制传染源:幼儿园如发现第一例病孩应马上隔离,并消毒所有玩具和房间。

3、传播途径。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利用阳光或紫外线消毒;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注意环境及饮食卫生,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防止接触性传染。

九、手足口病儿童生活护理

小儿若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如下护理工作。

1、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一般患儿应留在家中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2、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4、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金因肽、利多卡因等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5、保持身体的清洁,适宜洗澡,患儿因疾病皮肤粘膜屏障功能降低,如不清洁可引起其他病原的感染,频度视孩子的情况而定,用清水即可,避免用任何洗涤用品给患儿的皮肤及疱疹带来刺激及感染,洗澡时间尽量缩短,不宜按摩、搓挤皮肤及疱疹,达到清洁的目的即可。

6、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家长要随时为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7、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8、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家长若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到指定医院就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手足口病“怪病”不怪!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5期)手足口病
湿热天来得早手足口病提前到?
2018最新:手足口病高发警告!妈妈如何保护宝宝不被侵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