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湿变五泄


 《内经》湿变五泄
    六气属天,无形,风、暑、湿、火、燥、寒。
    五形湿属戊己,湿入肺经为实。
    六味属地,有质,酸、苦、甘、辛、咸、淡。
    五脏湿属脾胃,湿入大肠为虚。
    

[一] 胃泄风湿
    夫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化剂之类。
    

[二] 脾泄暑湿
    夫脾泄者,腹胀满注,实则生呕逆。三证宜和剂、淡剂、甘剂、清剂之类。
    

[三] 大肠泄燥湿
    夫大肠泄者,肠鸣切痛。先宜寒剂夺之,次宜甘剂、分其阴阳也。
    

[四] 小肠泄热湿
    夫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宜寒剂夺之,淡剂、甘剂分之。
    

[五] 大瘕泄寒湿
    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同。
    

《金匮》十全之法
    飧泄∶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风而飧泄者,先宜发剂,次宜淡剂、甘剂分剂之类。
    洞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泄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湿气在下,又宜以苦剂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属甲乙风木,可灸气海、水分、三里,慎勿服峻热之药。小便涩则生;足肿、腹胀满者,死于庚辛之日;如尸臭者不治。
    霍乱∶吐泻水谷不化,阴阳错乱。可服淡剂,调以冰水,令顿服之则愈。
    注下∶火气太过,宜凉剂,又宜淡剂,调冰水,令顿服之则愈。此为暴下不止也。
    肿蛊∶三焦闭涩,水道不行,水满皮肤,身体痞肿。宜越剂、发剂、夺剂。
    胀∶浊气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槟榔丸、青属大肠为浊气逆,肺金为清气逆,气化则愈矣。
    肠鸣∶燥湿相抟为肠鸣;中有湿,亦为肠鸣;火湿相攻,亦为肠鸣。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满溏∶上满而后泄,下泄而后复上满。治法同上。久则反寒,治法同寒中。如溏而肠寒者,亦斯义。风湿亦有支满者。
    肠∶大、小便脓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驻车丸及车前子等药,次宜淡剂、甘剂、分剂之类。
    脏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剂、夺剂,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温身热者死火之成数,七日而死。如尸臭者不治。
    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
    广肠痛∶治法同上。又大黄牵牛丸、散,夺之法,燥涩亦同。痔漏、广肠痛、肠风下血,皆同脏毒治法。
    乳痔肠风∶必肛门左右有核。《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属大肠经,可服枳壳之属。大癖生肠风,乳痔相连。
    

《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
    天之气一也。一之用为风、火、燥、湿、寒、暑。故湿之气,一之一也,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故风而湿其泄也,胃暑而湿其泄也,脾燥而湿其泄也,大肠热而湿其泄也,小肠寒而湿其泄也。
    大瘕,若胃不已,变而为飧泄;飧泄不已,变而为洞泄;洞泄不已,变而为脾泄寒中。此风乘湿之变也。若脾泄不已,变而为霍乱;霍乱不已,变而为注下;注下不已,变而为肿蛊。此暑乘湿之变也。若大肠泄不已,变而为胀;胀不已,变而为肠鸣;肠鸣不已,变而为支满溏。此燥乘湿之变也。若小肠泄不已,变而为肠;肠不已,变而为脏毒;脏毒不已,变而为前后便血。此热乘湿之变也。若大瘕泄不已,变而为脱肛;脱肛不已,变而为广肠痛;广肠痛不已,变而为乳痔肠风。此寒乘湿之变也。凡此二十五变,若无湿则终不成疾。况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饮,脾亦恶湿,此泄之所由生也。
    凡下痢之脉,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肿则反是,浮大者生,沉细者死。夫病在里脉沉,在表脉浮。里当下之,表当汗之。下痢而脉浮滑,水肿者脉沉细,表里俱受病,故不治也。凡脏血便血,两手脉俱弦者死绝,俱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王太仆则曰∶若下血而身热血温,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属火故也。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数也。
    夫飧泄得之于风,亦汗可愈。或伏惊怖,则胆木受邪,暴下绿水。盖谓戊己见伐于甲木也。婴儿泄绿水,《素问》有婴儿风,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于洞泄,洞泄久则寒中,温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则可也,汗之则不可。盖在腑则易治,入脏则难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脏,宜和解而勿争。
    水肿之作者,未遽而然也。由湿遍于大肠,小溲自涩,水湿既潴,肿满日倍,面黄腹大,肢体如泥,湿气周身,难专一法。越其高而夺其下,发其表而渗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渗而苦坚,用攻剂以救其甚,缓剂以平其余。如是则孤精得气,独魄反阳,亦可保形,陈去而净府洁矣。
    彼豆蔻、乌梅、罂粟壳勿骤用也。设病形一变,必致大误。
    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岂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剂之能塞,而不知通剂之能塞者,拘于方也!凡治湿,皆以利小溲为主。诸泄不已,宜灸水分穴,谓水谷之所别也。脐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壮。腹鸣如雷,水道行之候也。凡湿勿针。《内经》虽云缪刺其处,莫若以张长沙治伤寒法治之。盖泄者,亦四时伤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里,则宜和解之,表里俱见,随证渗泄。此虽以治伤寒,其于治湿也同。仍察脉以视深浅,问年壮以视虚实,所投必如其意矣。
    顷商水县白堤酒监单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此邑刘继先命予药之。为桂枝麻黄汤数两,一剂而愈。因作五泄图,摭《难》《素》本意。书录于上,刊而行之,诚有望于后之君子,戴人张子和述以上之图,校改为篇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门事亲》卷十
《黄帝八十一难经》之五十七:人有五泄,各有什么不同?
子部难经本义[周]秦越人撰五十七难 论五泄
中药分经用药模式
窦氏八穴
下法的使用 - 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