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朝老臣张廷玉被抄家,士兵搜出了一个箱子
userphoto

2022.05.03 湖南

关注

在清朝,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最终还落得个“配享太庙”的人绝对也是屈指可数,而张廷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朝老臣张廷玉

张廷玉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张英在康熙三十八年登上高位。

一年之后,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张廷玉也考中了进士,并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廷玉开始担任篡修官,并且入值南书房。

康熙皇帝对于张家人也很熟悉,知道张廷玉入朝为官后,还询问过他关于张英退休后的生活。

剧照

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张廷玉便被授予了刑部左侍郎的职务,还兼任了翰林院士,在投身于政治不久之后的时间里,张廷玉过人的天赋就已经展现了出来。

可康熙在1722年驾崩,之后的雍正皇帝即位,张廷玉的威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来。

雍正当上皇帝的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那段时间里,他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扶植起大量的势力,张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他觉得张廷玉学问优长,一看就是有才干、有气度的人,再加上他是恩师张英的儿子,这对于雍正来说,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雍正刚刚成为皇帝的时候,所有的口谕几乎都是从张廷玉这里出来的。

雍正六年,张廷玉升保和殿大学士,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之后,张廷玉又掌典军机,成为军机首席大臣。

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张廷玉“升官如同坐火箭”,一路走上了清朝官场的顶点。

可张廷玉的命运依旧不那么顺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人臣。

雍正十三年8月,皇帝驾崩于圆明园,在《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中,明确说明了雍正皇帝在驾崩前依旧为张廷玉想着后事,其中,对于张廷玉最高的评价,莫过于“配享太庙”。

要知道,在满人的朝廷中,一位汉臣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本就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这也就奠定了,在清朝的汉臣中,张廷玉无人能够超越。

在乾隆皇帝即位了以后,面对已经成年的皇帝,张廷玉等人辞去了“辅政大臣”的职务,改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的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廷玉和另一位重臣鄂尔泰都同时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这两位雍正王朝时期的名臣,对乾隆皇帝也有拥戴之功,然而,对于急于集权的乾隆而言,这两个人的地位太高,也对皇权形成了一种潜性威胁。

在乾隆的严重,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朋党祸首,于是乾隆皇帝的手段是:欲取之,必先予之。

对于鄂尔泰,乾隆皇帝先是钦点他为会试大总裁,除了大学士职务意外,他又兼任了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等;而对于张廷玉,乾隆皇帝则是加拜他为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

张廷玉和鄂尔泰本就在斗争,这一切也都被乾隆皇帝看在眼里,他要的结果,是双方两败俱伤。

结果,乾隆皇帝没有等到“坐收渔翁之利”的那一天,因为鄂尔泰在乾隆十年病逝了。

这样一来,朝中就变成了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自然看不下去,就开始对张廷玉进行了打压。

为了制约张廷玉身上的巨大权力,乾隆专门培养了一位满族大臣钮祜禄·讷亲进入权力中心,迅速称谓了保和殿大学士,这也就意味着,钮祜禄·讷亲取代了鄂尔泰之前的位置。

作为三代老臣,张廷玉已经年近70,乾隆皇帝为了表面上看得过去,毕竟他曾辅佐过前朝两位皇帝,特意恩准张廷玉能够在紫禁城中骑马,在大热天或者大冷天,他还允许张廷玉能够不去上朝。

看似关照,实际上,乾隆是想将他一点点排除到权力中枢以外。

至于“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在临终前定下的,乾隆直接给他取消了资格。

这一切,要从张廷玉犯下的三个错误说起。

第一个错误,在于张廷玉的“膨胀”。

在乾隆十四年,此时的张廷玉已经78岁了,他向皇帝提出了辞职,乾隆也同意了,想到终于能够“安全着陆”,张廷玉也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他自然想着雍正承诺“配享太庙”的事情。

按道理来说,张廷玉能这么想也确实没有错,毕竟他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乾隆也没有理由不去兑现。

朝中一位名叫史贻的大学士却一直在乾隆的耳边扇风,认为张廷玉确实没有什么太大贡献,不配享受太庙,再加上史贻本就是鄂尔泰死后“鄂党”首席人物。

思来想去,张廷玉还是担心乾隆听信了谗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他拖着老去的身躯,进宫面圣。

在《清高宗实录》当中,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当时的张廷玉哭哭啼啼,跪在乾隆的面前,要皇帝能够做出一个保证。

乾隆就不高兴了,作为皇帝,他肯定会想:难道我乾隆是一个如此不守信用的人?

在张廷玉走之后,就犯下了第二错。

此时,乾隆的内心当中也堵得慌,越想越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就写下了一首诗,给张廷玉送了过去。

诗中的内容如下:追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侧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而这首诗当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

比如,“青天”所指的是刘伯温,当初朱元璋也下令他“配享太庙”,而“郑国”指的是魏征,在他死后,李世民甚至砸掉了他的墓碑。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很生气,说自己不是尧舜这样的君主,自然也不知道谁是皋契这样的贤臣,就是不给你张廷玉“配享太庙”了,后世的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

可若是按照张廷玉年轻时的办事风格,他自然是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可当时的张廷玉已经老去了,心思也没有以往那么缜密了。

他第二天竟然不去朝堂之上,仅仅是让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这下,乾隆彻底怒火中烧。

波澜起伏的生前生后事

乾隆花了不少时间写了一首诗给张廷玉,可是张廷玉这里似乎不领情,甚至本人都不出现,在乾隆的眼中,也完全可以怀疑他的心里没有皇帝。

此时,张廷玉的形象在乾隆这里彻底崩塌,他认为张廷玉在晚年彻底暴露了心中所想:只顾利益,只要东西到手了,什么都不管不顾,心中没有天下大局。

因此,乾隆干脆直接命令军机处下去下旨,去质问张廷玉为何不本人亲自来谢恩。

客观来说,张廷玉在犯下了那两条错误之后,其实还是有挽回的余地,毕竟他和他的父亲共同辅佐了多位皇帝,对于大清朝廷而言还是很有功劳的,就算不配享太庙,那么下场也不会太难看。

可是,张廷玉又错了,他接下来犯下的事情,彻底让他回不了头。

军机处负责起草圣旨的,正好是张廷玉此前的门生汪由敦,他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眼看着皇帝发了这么大脾气,赶紧找人去通知张廷玉,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张廷玉接到了消息之后,也吓坏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了乾隆皇帝那里“负荆请罪”。

这下,乾隆皇帝彻底爆发了。

回到最开始,乾隆皇帝想要整治的不是一个张廷玉,而是以张廷玉为代表的朋党行为,来集中皇权,天下臣子如此之多,少了一个张廷玉,还能够培养出无数个“张廷玉”出来。

可是,结党行为在乾隆皇帝心中始终都是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乾隆皇帝一瞬间就意识到,按照正常的流程,圣旨最快也要到这天的上午才能送到张廷玉的家中,可是天不亮张廷玉就已经跑到朝堂上了,这就代表着背后一定有人通风报讯。

此前,乾隆皇帝就多次敲打过张廷玉,让他不要搞这些抱团取暖的事情,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张廷玉本人能够在这个点出现,就是白给的证据。

这下,乾隆丝毫不遮掩了,当众就直接问:“你有什么功劳,配享太庙?”

随后,乾隆就派人整理了一份历朝历代“配享太庙”的名单送给张廷玉,让张廷玉自己去好好看看,照着榜单去找差距。

张廷玉看着名单上的前朝大臣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张廷玉自然也就不愿意挣扎了,他只能上书,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脑子也不好使了,居然自不量力,想要“配享太庙”,建议皇帝取消他的资格。

乾隆皇帝一看,就顺水推舟了:看,你自己说建议皇帝取消资格,那就请取消了吧。

从此,张廷玉落得个无比凄凉的下场,最终回到了桐城老家。

对于张廷玉而言,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当时的四川学政朱荃是张廷玉提拔的,结果后来因为贪污被治罪。

朱荃犯了错,最起码不能怪罪皇帝用人不当,正好,张廷玉出了事情,有“锅”可以都扣在张廷玉的脑袋上。

于是,乾隆决定:痛打落水狗。

在这之后,他命令内务府大臣德保南下,直接赶到了张廷玉的老家,收回了自雍正皇帝以来赏赐给张廷玉的所有宝物。

跟一般的生气不同,这一次,乾隆皇帝是起了杀心的。

他的命令是:这次不仅要带回所有财物,还要抄了张廷玉的家。

这次,德保奉命而来,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将张家翻了一个底朝天,带走了所有张廷玉收藏的书籍,按照乾隆的想法,这一趟下来,张廷玉肯定对乾隆心怀不满,只要找到了辱骂皇帝的话,那么张廷玉只能是死路一条。

毕竟,张廷玉作为文人,此前又深受重用,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张廷玉的的一个箱子中,装着他的文件和手稿等等,德保也很快将这些东西全部带回了紫禁城。

接下来,长达半个月的审讯开始了,可在审查了半个月之后,乾隆皇帝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张廷玉的牢骚话,更是没有一个和政治有关的字。

无奈之下,德保只好将这些情况如实向乾隆皇帝作了汇报。

乾隆的内心十分感叹,他觉得此前张廷玉所做的事情已经够不谨慎了,可没想到到了最后,却没有找到张廷玉的破绽。

可张廷玉这里,他明明逃过了一劫,可心理上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他和父亲都为清朝奉献了一辈子,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成为了家乡人民的笑话。

1755年,也正是乾隆二十年,这位辅佐过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大臣最终在安徽桐城老家中凄凉的死去。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回想着过去的事情,乾隆亲自下诏,赦免了张廷玉的全部过错,收回了此前的成命,还给他“配享太庙”。

而“太庙”,也意味着这是皇帝家的祠堂,从此之后,张廷玉也可以被供奉,成为家族的荣耀。

这对于当时的大臣来说是最高的荣耀,在整个清朝当中,“配享太庙”的汉臣中,也仅仅只有张廷玉这么一位,遗憾的是,操心了一辈子的张廷玉,本人最终还是没办法知道这个好消息。

不过,从张廷玉的故事当中,“伴君如伴虎”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代名臣再怎么精明,最终还是因为一点点小事被“踩进土里”,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是康熙雍正两朝元老,乾隆登基却翻脸不认人,差点抄了他家!
《延禧攻略》中的张廷玉作为朝廷重臣为什么不受乾隆稀罕
张廷玉:三朝政坛不倒翁
张廷玉生平唯一做错的事得罪乾隆
人物春秋 不倒翁---张廷玉倒了 大清朝第二大汉臣——张廷玉
张廷玉退休前的3个小错,撩到了乾隆帝的逆鳞,还记得3尺巷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