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悲愤中写下霸气诗,27年后毛主席赠给日本人,郭沫若曾写仿诗

毛主席从来没有见过鲁迅,但他对鲁迅有多推崇,咱们都知道,他曾表示:“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在他们对彼此诗词作品的欣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34年1月,青年作家冯雪峰应邀来到江西瑞金,毛主席很热情地接待了他。有一天,主席工作完后,便找到冯雪峰,对他说:“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当毛主席听说鲁迅读过他在井冈山写的那几首词,并用“山大王气概”来形容其词作风格时,他开怀大笑。

鲁迅用“山大王”来形容毛主席的诗词,可谓是独具慧眼,而毛主席对鲁迅的作品也是一样。他很爱读鲁迅的小说,哪怕是去苏联访问时,他也会随身带上鲁迅的书。每次读到写得好的部分,他都会在书上圈出来并写下重要批注,有时候为了读书他连饭都会忘记吃。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里,毛主席最爱的是《阿Q正传》。他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到阿Q。至于诗词作品,毛主席除了喜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外,还对一首《无题》诗印象颇深。当年毛主席读完此诗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还曾亲自手书赠送给了日本代表团,我们来读一读此诗: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首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在悲愤中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之苦,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时候的百姓是流离失所,一片哀嚎。对于这一切,鲁迅十分伤怀。

写诗如果仅仅只是写苦和惨,显然不是鲁迅的风格。就在这无限伤怀中,鲁迅内心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他写道:“于无声处听惊雷”。他的意思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别看老百姓表面沉寂,但革命的春雷终将响起。这惊雷声,与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其相似!

一般人是看见光亮才会前行,但鲁迅显然不是,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能在黑暗中找到心中的光明。因此这首诗虽然前几句悲凉,但最后一句却自有一种霸气。

毛主席读到这首诗后,很是喜欢,多年不曾忘记。1961年10月,也就是鲁迅写完这首诗27年后,一个日本代表团来到中国,为首的是日本友好人士黑田寿男先生。毛主席在和他谈话时表示,日本普通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于是,他亲自手书了一份这首《无题》的草书,送给黑田寿男。

因为这是一首古体七绝,毛主席怕日本人中文水平不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又派郭沫若先生给对方翻译一下。咱们都知道,郭老在日本留过学,他不但精通日语,也很懂古典诗词,这首诗交给他来翻译正合适。

郭老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翻译出来后,又一时来了诗兴,便仿写了一首作品,一并送给了日中友好代表团。我们来看看郭老写得怎么样:

《题赠日中友好代表团》

迢迢一水望蓬莱,聋者无闻剧可哀。

修竹满园春笋动,扫除迷雾唤风雷。

这并非郭老第一次模仿鲁迅的诗作。虽然他与鲁迅生前有过学术上的意见不同,但郭老对鲁迅的诗作是很推崇的。他曾评价鲁迅的诗是“偶有所作,每臻绝唱”,十分有见地。

此次他是依鲁迅诗的原韵来模仿,也是对鲁迅的尊重。虽然全诗从遣词和意境上来看,都没有达到鲁迅的水平,但整体上来说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为文豪,郭沫若与鲁迅的水平究竟相差多少?两首七律,高下立判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的意思
郭沫若作一首《满江红》,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毛主席读完连连称赞
郭沫若赠钱学森的诗,郭老写得霸气,钱老识货,都令人肃然起敬
郭沫若最“狂傲”的一首诗,其中5个字霸气十足,被争议几十年
1978年郭沫若去世七天后,邓小平亲自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