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不收:与锦衣卫齐名的暗探机构,到底是群什么人?
userphoto

2023.07.31 北京

关注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杜城子村附近的长城遗址上,有一方不起眼的摩崖题刻论字数,它不多,只有53字论书法水平,可谓不值一提,只是粗通文墨者的信笔之作。

▲ 夜不收摩崖石刻位置图。

在数量可车载斗量的明代长城石刻中,它本该毫不起眼,然而,自从发现以来,这处摩崖在长城爱好者中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它是明朝一个神秘人群“夜不收”留下的,极其罕见。

郭延中的故事

先让我们看看这处摩崖究竟写了什么。在高80厘米、宽60厘米的石壁上,实际上仅刻着一句话:
炕儿峪堡该班夜不收郭延中等六名,哨至境外地名烂泥凹,离堡三十里。
嘉靖二十四年五月一日
管夜不收官千户赵世清
石匠谢淮
对明朝军事不了解的人看了这一句话,一定会不明就里,关键就在于——“夜不收”三个字。

夜不收,其实就是明朝边军中的侦察兵,由于守卫地点不同而分为出边、近哨、守墩等类别。而他们的核心职责,即是越过长城,深入敌境,侦察敌人的动向,为明军边防做出有效预警。有种说法认为,夜不收因经常昼伏夜出而得名

由于并未建立标准化的兵种分类,明代北部边境的各个边镇(即大军区)的兵种类型,各有不同。明代的侦察兵,还有塘马、通丁、尖哨等种类,然而无论在哪个边镇,夜不收都是最主要的侦察兵种

微电影作品中的“夜不收”。

打个比方,他们就是明长城边防体系的眼睛,如果没有夜不收,长城就犹如失明的巨人,虽然躯体强健,却只能被动挨打。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很好理解摩崖的内容了——就是一队侦察兵,到边境外巡逻。不过,这处摩崖的内容虽短,却集合了与夜不收相关的诸多要素,值得我们去逐一探寻。

先来看“炕儿峪堡该班夜不收郭延中等六名”这句话,其意是隶属于炕儿峪堡的一队夜不收,包括郭延中等6名侦察兵。

摩崖石壁上的题字。

明朝在北方边境上设置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其中蓟镇驻防京师以北,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所关极重。一镇就是一个大军区,长官为总兵;每个镇下辖几个分守的路,也就是军分区,长官为参将;每一路下面,又下辖许多军堡,长官为守备和操守,合称“守操”,管辖几百人到两三千人不等,他们是明代边军中级军官的中坚力量。而军堡还会附带管理许多较小的城堡(大部分为民堡)。明代的长城背后,就这样按照镇城—路城—堡城的结构,呈现出堡垒成群的景象。

此,在边防一线的大多数士兵,都属于各个城堡,夜不收也不例外除去直属总兵的标营中的部分夜不收外,大部分夜不收都统属于各堡,根据城堡的地理位置,有着自己相对应的侦察范围。

炕儿峪堡正是属于晚明九边最重的蓟镇之石门路,在《四镇三关志》等文献上也称作“坑儿峪堡”。炕儿峪堡的位置语焉不详,今日有许多长城爱好者因这处摩崖,特地到周围长城实地考察、寻找炕儿峪堡的位置。大致可以确认,它就是杜城子城堡。这里已是河北省的最东端,往东即为辽宁省绥中县。在明代,这里也是蓟镇与辽东两大军镇的分界线。

杜城子城堡

蓟镇夜不收们出边侦察的烂泥凹,虽然距炕儿峪堡三十里,但蓟辽二镇交界处长城往海边走廊内缩,所以烂泥凹反而距蓟镇边更近。靠近辽东一侧的边外地域,很有可能就经常活跃着来自邻居蓟镇的夜不收。

再来看“该班”,这就涉及到夜不收的组织。所谓“班”就是“队”,一般来说,较小的城堡,夜不收会分为两队,也就是两“班”。每班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各班按日期轮换工作。

《明实录》说:“夜不收远探贼情,十死一生。”郭延中这一班夜不收能够全身而返,已算幸运。接下来,他们就要进入休整状态,然后由另一班接替出边侦察。
▲ 镇边城,属于蓟镇的防御线。

但是,这方摩崖题刻只是一份郭延中等人简略记录的“工作日志”,却并未描绘他们侦察的具体过程。那么,明代夜不收究竟是如何执行任务的呢?

十死一生的侦察任务
一班夜不收,通常分成两种:直哨与横哨

直哨不断移动侦察,横哨负责埋伏在交通要道与制高点监视蒙古人动向。一般来说,在一班夜不收出边后,横哨即会在布置好的预定位置潜伏好,直哨则继续往纵深处活动。摩崖中记载的郭延中等人,应该就属于直哨

就所用兵器而言,夜不收大多使用弓箭。这是因为夜不收的任务是侦察,在发现敌军动向后迅速后撤,报告军情才是他们的职责,而不是攻击敌人。因此,夜不收应尽力避免与敌人交战,弓箭就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兵器。明朝在考核夜不收时,弓术始终是核心项目。

▲ 明代常用的开元弓和小梢弓。

出于机动性和侦察距离的考虑,夜不收大多骑马,步行的虽有,但主要配备在山林过密、无法骑行的区域,在整个明代九边中地位并不太重要。而马上驮载的,还有夜不收携带的铁锅、帐篷等生活用品。因为夜不收深入敌境多日,餐宿等全部需要在野外自理,所以夜不收个个都堪称明代的野外生存专家

在做好后勤准备后,夜不收就要开出边外执行任务了。夜不收并非随心所欲,想去哪里侦察就去哪里侦察。每一城堡的夜不收都有固定的侦察范围,而每次出边的路线,也都是事先计划好的。夜不收只能沿着既定路线前进,直到任务规定的最终点,然后折返回边内。

▲ 图为无名口处的敌台,夜不收石刻即位于附近的摩崖石壁上。摄影/荣开远

要知道,夜不收的上司们并不会亲自出边视察,那么明军如何保证夜不收确实抵达了既定目的地,而不是玩忽懈怠呢?明军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考察方法,每班夜不收在出边时都要随身携带一块木牌,上面写有暗号文字,到达目的地后,要将木牌插在当地,然后将上一班夜不收所插的木牌收好,带回城堡核验,各班夜不收依次执行。如果没有在侦察终点发现木牌或者字号无法核对,那就说明上一班没有完成任务。

明代军事家、蓟辽总督戚继光所撰《纪效新书》说:“凡派探夜不收,派探不的,听人言语、不亲到贼所、欺诈因而误失事机者,军法从事。若传报违期,集兵迁延,以致误事,罪同。”

▲ 这队夜不收的执勤范围,位于蓟镇和辽东镇的交界之地,如图示,他们要在此翻越长城,向北巡查。摄影/荣开远

夜不收会收获哪些侦察成果

就明末档案留下的大量实况记录来看,夜不收能直接碰到蒙古大部队移动的情况是少数的。他们在侦察过程中所寻找的,主要还是“痕迹”,也就是蒙古人活动遗留下的车辙、足迹、废弃物。再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分析蒙古人的动向。如果能沿着这种痕迹找到蒙古人的大营最好,退而求其次,若能对活动痕迹进行有效分析,也可为边防提供相当可靠的预警。

夜不收的另一项任务,是与蒙古人中的线人取得联系、交换情报。夜不收常年在边外活动,在蒙古部落中一般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关系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很多夜不收本身就是投靠明朝的蒙古人,明代边军中蒙古人的数量相当多,他们利用曾经在草原上的关系,为明军换取着源源不断的情报即使是汉人夜不收,一般也需要通晓蒙语。所以,夜不收甚至有成为双面间谍的可能。

▲ 今天我国北方的草原范围。

在漫长的明代历史中,一定涌现出过许多经历传奇的王牌夜不收。遗憾的是,文献记载并没有给他们一席之地,他们的经历也只能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幸而有这么一方摩崖题刻,使我们有了畅想他们的可能

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0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蓟北雄关
三屯营
天津蓟县:黄崖关夕照
司马台:号称中国长城之最的明代长城(2)
(3085)黄崖夕照
五月重霾天,蓟州黄崖关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