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长沙人才见过,岳麓山主游道原来曾经长这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岳麓山第一代大门,位置在现拦车亭处。

近来收集到一些老照片,有几张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岳麓山的主游道,这也是民国后一直到现在游览岳麓山的主游道。民国之前的游人游岳麓山走的并不是这条路,而是从自卑亭起,过岳麓书院,走道中庸亭,达极高明亭、禹王碑那条古游道。老照片中的这条游道也是自卑亭起,只不过不走岳麓书院,而是从今天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左侧,走登高路上山,从现在岳麓公园南大门处进入,通往麓山寺、白鹤泉。我们现在从南大门登岳麓山的主游道,不少人以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修成的大马路。其实,这大马路,是在1917年4月为安葬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和蔡锷而修成的。


1917年4月为安葬黄兴、蔡锷而修成的大马路,之后,成为游客游山的主游道。图片出自《社会画报》1935年2月27日第74 期。

黄兴的大儿子黄一欧在回忆录中说过:当年安葬黄兴时,从长沙河西起坡处,绕出青枫峡外至岳麓山(黄兴)墓地,专门新修了一条简易马路,一是方便墓的修建及营葬的需要,二是为游人提供上山游览的方便。1972 年,长沙有位已届92 岁的老人刘苾,偕老伴杖游岳麓山,在山中他吟诗一首:

麓山马路恣纵横,我亦当年创建人。回忆黄公营葬日,灵舆执绋路初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岳麓山南大门,系用钢管架和硬纸板搭建而成,九十年代末拆除重建,为花岗岩构筑。门内的导览图现已拆除。

刘苾曾在湖南文史资料中撰文说:' 岳麓山上山古道,原经爱晚亭攀青枫峡,峡谷峻险难上,行人视为畏途。1917 年春,黄克强先生灵柩自沪运湘,国葬麓山,始筑马路绕出峡外,是役我亦曾从事。解放后迭经加修,更为平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岳麓山往北拓展的主游道。

1917 年 4 月黄兴、蔡锷国葬在岳麓山上,还改变了岳麓山的一些地貌。比如,当年修岳麓山大马路时,把响鼓岭挖平了一些;麓山寺后原为一片溪流纵横的洼地,修蔡锷墓时,移山填谷,将这片谷地抬高,筑起壮观的蔡锷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信片中的岳麓山主游道。

这条主游道初时简易,先后铺设水泥、沥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往北拓展的岳麓山主游道,从响鼓岭由南往北沿山脊拉通到东大门处。有张老照片反映的是电视塔到东大门路段新修建成之初的场景。几位小朋友走在新修的游道上,他们从岳麓山的东北方向登山,没有走人们常走的登高路上山,对新修的游道新鲜而好奇。背后山峦起伏、有不少池塘与低矮的房屋,现在看来自然而亲切。只可惜往日的田野被今日的高楼和马路所替代,虽然建了个西湖文化园,但已没有了往日的原生态,俨然是繁华的都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岳麓山南大门处,当时还未建大门。

东大门位于岳麓山的细塘坡,东临新民路。1998 年建成后,成为岳麓山东北麓的主要出入口,仿唐式的门楼成为河西的地标。2006 — 2009 年之间,岳麓山的基础设施再次实施提质改造。拆除了东大门区域的职工宿舍,建成三层面积为 10000 多平方米、车位达 244 个的停车场。进景区实行了人车分流,并在东大门内再建新大门,拓宽和改善了景区界面,营造了 ' 开门见山 '、' 抬头见秀 ' 的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沙岳麓山
岳麓山景区导游词
每日名胜|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99年前,长沙人全城出动 为蔡锷黄兴两位将军送行
享受国葬待遇的湖南人
长沙岳麓山黄兴墓,2020年拍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