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你们理解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经常会听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样的话。

乃至于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用到这句话。

偶尔在人们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时,都会在自己“以牙还牙”后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天地不仁都“以万物为刍狗”,我为何要忍让?

相信很多没有真正理解过《道德经》的人,可能都会把这句话误解为这个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灵——老子是个无神论者——可能会很伤心吧。

那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

01 “功成弗居”

本意上,老夫子是在说:“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这句话表明了老子的两个态度:

一是强调自己是个无神论者。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否定当时思想界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是没有感情的,当然就不会有“仁爱之心”了。

二是老子再次强调了关于“无为”的观点。

他觉得作为统治者,就要像天地一样遵循自然规律,让老百姓自己繁衍生存,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的措施。

要理解老子的“无为之治”,我们需要把《道德经》的前部分内容加以理解。

而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

知阳认为,老子所说的这句话可能会对我们带来很好的启发: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便是:使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却不自恃自己的能耐,立下了功勋但居功夸耀。只有真正做到不居功,那么功绩才能永存。

这是老子提出来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也就是“无为”、“不言”、“不辞”、“不有”、“弗居”等。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总会遇到能让我们开心的事情,也必然会有让我们难过的事情。

成功的乐趣我们享受过,失败的沮丧也体验过,所以我们很清楚什么是对错,什么是荣辱。

但不论如何,最终我们都会遵循自然的规律抛开所有身外之物回归天地自然,那么我们又何必要给自己平添那么多烦恼呢?

因而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本意无非就是要告诫众人:

在面对荣辱、生死、成败、得失、欢喜、悲伤等之时,要泰然处之。

矛盾从何而来?不就是我们脑海中因为有了“比较”,所以才会有烦恼么?

“功成弗居”的思想,表面看似是一种消极心态,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积极人生态度。

当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后,就会无所谓“得到”和“失去”,才能减少人生的忧愁和烦恼。

这不就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境界么?

02.“善恶之分”

在自然界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生物链”,是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连锁关系。

一旦我们人为地将这个链条破坏,就会造成自然界生态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更多连锁反应。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说天地自然规律的发展定律,我们不能人为干涉和破坏。

抛开为人处事不说,光是这种尊重大自然规律的境界,也都是我们常人所难以达到的。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就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产生了。

简而言之,当我们心里有“善恶之分”时,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善”的含义。

此前有见过很多“善人”到处去放生,以为这样就算是在做善事行善举,但却不知道这种行为反而可能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也就是说,他们的“善行”可能会带来“恶果”,这样的行为到底能否称得上是“善”呢?

比如把蛇放生到公园,把陆龟放生到河里的行为,可能就是典型的“伪善”吧!

俗话说:“大善似无情,小善乃大恶。”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呢?

有人说“大善似无情,小善乃大恶”,大致意思我们能够理解,但知阳认为,这都还算不得是真正的善。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仁爱之心,但同时也是在说天地没有残忍之意。

老子认为天地只是自然存在的一种规律而已,既没有感情也没有理性,它“治理”万物的方式就是自然生息。

就是说,如果想要真正有“善”,那就需要我们抛开“恶”。

现在很多人去行善事,其本质上是在寻求自己内心的宽慰。

捐赠了钱,要到处炫耀;帮助了人,想获得回报。

甚至去放个生都要拍个视频发朋友圈以期获得他人的点赞。

这样的行为,哪里称得上是真正的“善”呢?

不以善为善,不以恶为恶,乃真善。

结语感悟

人们在追求人生境界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和现实对抗。

之所以人们误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并不是缺少正确的传播者,而是“私心”在怂恿。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做这件事更理直气壮;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获得内心的原谅。

对于那些内心极其认同的事情,我们将其称之为“知行合一”,做完这件事我们不会有任何愉悦感,也不会有罪恶感。

但有些事情,我们则需要合理的理由——哪怕是牵强的理由——来给自己找个精神上的安慰。

比如遇到惹我们生气的人,我们内心就会产生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则会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

一是好的结果。比如我们“以德报怨”予以谅解。

二是坏的结果。比如我们“以牙还牙”予以还击。

我们都知道好的结果才是正确的,但却没有从容淡定的境界来驱动。

于是我们曲解老子的话,大呼一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END—

送大家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我是知阳,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论老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智慧
[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的生态意义
《老子》评析——道经之第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