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5000字长文解读王安石变法前后始末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说起王安石肯定会想到他的这些名号: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春机盎然的诗句就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总觉得“到”字无法表达出春回大地的意境,又改为“过”字、“入”字,还嫌不好。

经过十多次的反复推敲修改,最后确定为“绿”字,一下子就把春回江南的意境表达出来了,这种千锤百炼的写作的风格在他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

王安石绘像

王安石的诗好,散文也很独特。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散文的艺术成就,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往往一笔切中要害,让人无反驳的余地。

即使在他的游记中也有浓重的议论成分,脍炙人口的《游褒禅山记》就属于此类。

王安石的文章大多是政论文,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文章处处透露出“务为有补于世”的主张。

王安石诗作《梅》意境图

有志少年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他的父亲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小时候跟随父亲去过很多地方。王安石少年时期就爱读书学习,记忆力特别好,写作更是精彩,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才华。

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跟随父亲历经南北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民劳财匮”的民生和社会现状,也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样的经历对他后来大力推行改革埋下了种子。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到淮南出任判官。

王安石书影绘像

基层任职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升迁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发展身产,他在基层做了很多务实为民的工作。鄞县任职之后,王安石又辗转到舒州、常州任职,他在基层任职长达十七年之久。

期间王安石体察民情,对宋朝开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在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职,给宋仁宗上了一份《言事书》。这篇文章是一篇政论文,文章有九千多字,也称“万言书”,内容是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关于朝政的深思熟虑的意见看法,还有王安石的施政纲领。

王安石《王临川全集》·书影

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但这篇《言事书》在朝廷大臣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为十年之后的变法做一定程度的舆论准备。《宋史·王安石传》记载: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是嘉祐三年也。按时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当国,其所措注,大抵皆祖其书。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同年王安石的母亲病逝,王安石回家服孝,并继续在地方任职。宋英宗在位的四年里,王安石在舒州任职,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王安石拒绝了这些升迁的机会。

王安石认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赴京任职不会有大作为,在基层任职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都城汴梁

初遇宋神宗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赵顼在儿时就久慕王安石之名,而且对百姓疾苦非常同情。宋神宗继位之初,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想通过一番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宋史·卷六·神宗赵顼本纪》:

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历精图治,将大有为。

君臣想法不谋而合,神宗即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马上又诏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君臣促膝长谈,商讨国家大事,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王安石传世书法作品·《过从帖》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又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宋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竭尽全力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中详细阐释了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无疑给宋神宗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宋神宗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江西抚州·王安石雕塑像

王安石初次拜相,变法拉开帷幕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设立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理司”,专门用来颁布新法。制置三司条理司的设立宣示着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条例法规立即颁布,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以“理财”和“整军”为中心。

“理财”方面的有青苗法、市易发、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整军”也就是强兵,这方面的法规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

王安石绘像

王安石任命了许多支持他的人参与到变法的行动中去。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变法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很大,尤其是遇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抵触。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与反对反对变法的人展开激烈的辩论。

不管是面对面的激烈辩论,亦或是书信方式的辩论,王安石都将变法的思想、宗旨和目的表达地非常清楚。

王安石在与反对变法的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反对的声音。

变法伊始,神宗是王安石最大的支持者。以言论侮辱王安石或者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也被神宗罢免或贬谪,这是对变法顺利推行的大力支持。《宋史·卷六·神宗赵顼本纪》:

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吕诲以论王安石,罢知邓州。

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如火如荼的全面展开。这一年二月,河北安抚使韩琦请罢青苗法。三月,大臣孙觉、吕公著、张戬、程颐、李常等强烈反对新法。王安石与反对变法的人交锋也越来越激烈。

王安石与反对变法的守旧派激烈辩论

司马光是强烈反对变法的人,也是反对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变法问题上的辩论也日趋白热化。

司马光认为没有必要实行新法,遵循旧法、开源节流就行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与司马光截然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事,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为此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了变法的弊端,强烈要求王安石遵循旧制,废弃新法,并对变法加以污蔑和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以回信的方式向司马光详细阐述了变法的宗旨和决心,这份书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以下为节选: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在信中,王安石言辞犀利、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对变法的污蔑和人身攻击,尤其对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

宋神宗

王安石措辞强硬地批评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同时也表明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和司马光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司马光收到回信后,立即给宋神宗上书《弹奏王安石表》,一来弹劾王安石,二来反对变法

在《弹奏王安石表》中司马光说到:“晨之与安石,犹冰炭不可共器,若寒暑不可同时。”由此可见这次变法的反对声音是由多么强烈,阻力是多么大。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以表明变法的目的,这篇文章就是《答曾公立书》,也是一份书信。

信中王安石从正面详细阐明了青苗法对政府财政来源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是对青苗法的有力宣传。《答曾公立书》节选:

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

青苗法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农民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富人借钱借粮,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秋季庄稼丰收之后,就还回去。

青苗法是要把农民向富人借钱借粮改为农民向官府借钱借粮,而且收取的利息低很多,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利息可以推到下一年。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都城汴梁场景

关于“理财”,也就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王安石是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的。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他在文章《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中就提出了“理财”和“用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是变法极其重要的一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废除了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代之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适用”,“务为有补于世”,也就是文章要为社会服务,要有实用性。

王安石的这些思想其实在宋仁宗嘉祐四年就已经形成,文章《兴贤》说的就是选取人才的重要性,而在文章《取才》中这种观点就更加明显。

宋代科举考试

文中提出文章要“适用”和科举制度改革的主张,而且认为录取人才不应有年龄的限制:

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王安石的一些列变法始终是围绕着“富国”、“强兵”、“取才”的最终目的而展开的,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虽然反对变法的声浪依旧很高,阻力依旧很大,但是变法持续进行着。

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借机陷害王安石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变法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这一年春天天气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这时监安上门郑侠绘制了一幅《流民图》上呈给宋神宗。

图中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郑侠借机论述新法的诸多错误和过失。宋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动摇,反对变法的人也力谏罢免王安石。

四月,两宫太后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这使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神宗皇帝也产生了怀疑,不得已之下,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

王安石回到了江宁府,但是变法并没有停止,王安石的继任者韩绛和吕惠卿继续执行变法。

吕惠卿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可他却是一个忘恩无义之人。

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独揽朝政,为防止王安石再度回朝,借机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企图彻底倾覆王安石。

韩绛得知吕惠卿的险恶用心之后,将此事秘密汇报给宋神宗,宋神宗则立即召回王安石,继续让王安石主持朝政。

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韩绛为相不能制,请复用安石。

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变法失败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度拜相,继续推行变法,但是这一次的变法更是举步维艰。

一是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少,连宋神宗也产生了摇摆不定的态度;二是变法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新的法规没有得到有力地执行和贯彻,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果;三是守旧派强烈的阻挠和反对。

熙宁九年(1076年)变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加之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便辞去了宰相职务,退居金陵,不在过问朝政。

公元1085年,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宋哲宗全面废除,也宣告着持续了十五年的变法失败了。

在此后的十年里,王安石一心著书立说、潜心学问,直到公元1086年四月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结语:

《宋史》中有一段记载王安石的话语: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王安石的性格铸就了他的行事风格,变法中他固执己见。对于反对变法的人,他是不能包容的,也是毫不容情的。

或许是王安石的思想太超前,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变法的真正内涵。这种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一直延续到清朝,连同样是“戊戌变法”支持者的光绪在《宋神宗》诗中也是否定的:

神宗本是英明主,安石原非侧媚臣。可惜有才偏执拗,终教新法病斯民。

随着对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和宋代史料、文献、典籍的解读,以辨证发展的眼光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对王安石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这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是文化研究取得的非常显著的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改良的先行者,一代文学巨匠――王安石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王安石
以史为鉴:重温王安石变法
壮丽的荒芜事业——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图)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十)-熙丰变法(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