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文章


七,刘汉清的童年经历

精神分析学派很重视一个人的童年,中国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格言。我们从网易《知道》工作室周奕婷对刘汉清的采访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

刘汉清两岁时,家里太穷,将他寄养在外婆家,但这并未让他经济生活更好。

那时,外婆有条腿被炸断,拄着拐杖生活;外公从中年就患眼疾;舅舅天生智障终生未娶。

刘汉清这辈子最钦佩爱戴的人是外婆:“外婆总是把好吃的给我们,自己吃馊的,她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小时候,外婆让我往西,我不会往东。”

刘汉清觉得自己性格像外婆,“一辈子倔强要强,活到96岁,她很伟大”。他后来改名,与外婆同姓。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刘汉清的童年是在极度贫瘠和缺爱中度过的。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单是为了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顾不上多陪伴一个孩子。所以刘汉清两岁被送到外婆家,然而外婆家的生活,同样处于极端的困境里。

两岁的刘汉清到外婆家生活。只有一条腿的外婆,顽强地养活着三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舅舅天生智障,是无法干活养家的;外公有多年的眼疾,估计也干不了多少活儿,刘汉清才两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啊?

物质的贫乏,就不提了,精神上的关爱,也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说外婆不想给,是实在没有精力给啊。

照顾眼疾的老公和智障的儿子,加上干活养家,已经几乎耗尽她所有的能量了。能管这个菜两岁的外孙安全地活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谁也没有权利去苛责外婆为何不能给孩子更多爱与陪伴。

我女儿现在是两岁零三个月了。两岁的孩子,一方面好奇心重,喜欢乱跑;一方面又缺乏安全意识,很容易出危险;还处于第一叛逆期,喜欢说“不”,带起来是很费劲的。

我们可以猜测,外婆在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保护刘汉清的安全,势必会对他有不少呵斥,而很少会有时间耐心对他,很少会有闲心陪他玩,也就是说,外婆很少会和他有比较好的沟通。

智障的舅舅也无法与他正常交流,还会让他心生恐惧。

有眼疾的外公性格不知,但我猜想一个从中年就有眼疾的人,儿子又是智障,老婆又被炸断一条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很难会乐观。怕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居多。

一直到上高中,转到戴南镇读书时,刘汉清才回到父母身边。但高中课业紧张,加上此前缺少交流,他和父母恐怕也是无法很好地交流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会很亲密自然(我众多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特点,不少人都很长时间里无法自然开口叫“爸妈”)。

刘汉清从2岁到12岁,都在这样缺少正常交流的成长环境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呢?

对刘汉清一直很欣赏的,且从初中交到高中的刘德珍老师回忆说:“他当时个子很矮,坐第一排,非常老实听话。”

许爱民与刘汉清在高中同桌一年多,对他最大印象是:“很闷,从来不主动和我说话,整天只埋头看书。”(毕业后,许爱民住在一公里外的邻村,也经常在双沐村走动,直到前几天看到班群信息,才知道刘汉清三十余年一直在村里。)

班上多名同学回忆,高中时刘汉清沉默寡言,学习刻苦。

也就是说,这种沉默寡言的性格是童年期形成的,后来也没有机会得到改善。

八,刘汉清的性格分析

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霍妮认为:

儿童与父母的交互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

否则,他们会陷入早期形成的某种固定而僵化的人际模式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对现有问题的理解不切实际,他们在做人和做事方式上,不加选择地以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去应付,当这种模式不适应与外界时,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心理相对健康的人,他们的满足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他们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外在的环境变化,调整现实做法。而童年得到父母关怀和肯定太少的人,会不顾其他的重要的生活需求,而围绕在一种满足上“拼命挣扎”,越是得不到满足,他们越是“执著于它”,于是他们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只服从于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于是,他们越来越自我疏远,越来越与现在疏远……

这说的不就是刘汉清吗?

刘汉清童年时,没有人陪伴他,并与他很好地交流,于是,他长大后,依然陷入“早期形成的某种固定而僵化的人际模式中不能自拔”——与同桌都从不主动说话。

我虽然也性格内向,不喜欢交际,但是正如同学评价那样,我是热情而不活泼的人——对于同桌我是很热情,对于主动找我的人,我热情。但对于没在我身边的人,我不会主动和他们交往,我只和身边的人交往(比如同桌、室友)。

作为研究学术的人,他依然沿袭童年的性格,不愿创造条件,主动与数论方面的大师和高手交流,而习惯如童年和高中时期那样,沉默寡言、闭门造车!

另外,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人生满足;而刘汉清这样经历的人,就“会不顾其他的重要的生活需求,而围绕在一种满足上“拼命挣扎”,越是得不到满足,他们越是“执著于它”,于是他们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这个“满足”就是在数论上获得成果,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其他如爱情、亲情、友谊、美好的生活品质追求、身体的欲望等,他都毫不顾忌了。

所以,他才能在父亲出车祸,迄今一块脑壳还没安上、脑袋常常连着筋骨疼;母亲74岁高龄天天为他做饭;全家饮用的是村里被工业污染的河水(这是个非常富裕的镇),吃的是最便宜的两毛钱一斤的大米,住的是破烂的房子的情况下,无动于衷!

童年时的苦难早已深入骨髓,所以他不觉得现在的生活苦。相比童年,甚至条件还要好一些。

由此,我不禁感叹:刘汉清的父母在刘汉清小时候,把他丢给了外公外婆,在这关键的十年里,没有去抚养他。结果后来在刘汉清成年后,反而不得不抚养他了三十多年。早知今日,肯定悔不当初吧?

武志红在《走出心灵僻径》一文里,谈这种完全忽略现实因素,只是一味活在自己心愿中的人时说:

如果生命初期,我们得到的照料比较好,我们就会深切体验到,普通需求和人际需求被满足,是非常棒的事情。于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自己的这两种需求。

但是,如果在生命初期,这两种需求总是得不到足够的满足,那我们就会常常处于失望中,失望太多,就会变成绝望。绝望的滋味非常不好受,于是,我们干脆灭掉自己的渴望,这样我们就会好受一些。

灭掉了自己普通实际需求与人际需求的孩子,心里会有这样的逻辑:这些需求是不好的,也是低俗的,所以我要追求高大上的心灵需求。由此,就形成了心灵僻径。

……

如果将心灵需求与普通需求和人际需求割裂开来,视后两者为低俗,而只去追求心灵需求,这就很容易导致,你将在活在孤独的想象世界中……


这同样说的是刘汉清之所以忽略现实需求,走上“心灵僻径”,正是童年时缺少心灵的照顾和满足造成的。

由此,我想:很多一味压抑孩子的各种需求,只想孩子一心学习的父母看到这里,会不会开始重视孩子的其他需要呢?你真的希望孩子像刘汉清这样,一心学习与研究,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吗?

九,我的反思

我之所以花半个多月的时间,一直思考刘汉清的人生,并分四篇写了这两万多字的文章,主要是因为我和刘汉清有太多相似之处了。所以,他的经历,击中了我。

第一,我们都是不在乎名利,一心追求梦想的人。

我刚毕业那几年,因为做业务,而且是公司里业绩最好的业务员,所以虽然老板抠门,我的收入也比很多同学高。但后来专门从事文学写作后,收入就开始一直处在温饱线上了。整整持续了八年。最后成了我认识的所有同学(包括初中都没上完的小学同学)中,最穷的一个人。

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沮丧或觉得焦虑、难受,我不在乎名利,我只在乎我的梦想(文学梦),我没有想过要去改善我的经济状况。我也不觉得我比同学混得差。因为不能比,他们是世俗中人,我是贫穷的精神富翁!

从2006年到2013年,长达八年的时间,我也几乎在“心灵僻径”中。我对现实需求,毫不在意,只要能够赚点生活费,饿不死就行。我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的精力都用在追寻梦想上。

读书、写作,我觉得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再没有什么比这两件事更能让我觉得人生有意义。特别是2008年到2011年间,我几乎没有人际交往。我只是和老婆在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隐居(她上大学,我陪读)。那个城市,有我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大学时,关系很好,但我居然都没有去联系过他。

那个城市下面的县有老子故里和“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但我也没有去看过。我觉得相比读书写作,这些都没有意义,我不舍得花费时间去看。只是偶尔会被老婆强迫拉着去逛街……

八年时间,我的收入都维持在最低生存线上(老婆也没多少收入),但是我一点都不焦虑。我觉得,我虽然穷,但是生活并不窘迫。因为我的需求也很低啊,所以钱够用。

比如你说房价贵,那我租房,不买房不行吗?租房不也是房吗?

我那时为自己的“低收入、低消费”的理念深感自豪,觉得低消费是低碳环保,低收入是不需要与那么多人打交道,不需要说违心话,不需要见不想见的人……

老婆有时抱怨我,说我天天木头桩子似的,坐在电脑前,要发霉了!

但是我觉得我是在为梦想而奋斗。

第二,节衣缩食、吃苦耐劳,并且以能吃苦和省钱为荣,变相自虐。

比如2003年-2006年间,我做业务,经常在各市县出差,收入不低,但我每天住的都是5块钱一天的旅馆(多人间,3块钱的也住过很多),吃的都是最便宜的面食,从不打的,还为了省一块钱,常常扛着一大堆行李,步行十几里地……结果就是肠胃很差,还连做了十年噩梦,每次都梦见住很破烂肮脏的旅馆,不想住,又不舍得花钱住好的……

后来我在分析自己的一个梦时,产生了一个感悟:

你喝过的每一杯茶,吃过的每一顿饭,读过的每一本书,住过的每一个店,交往过的每个人,走过的每一条路,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

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好点!不然即便你老年时很富有,心灵也依然会贫瘠苍凉,在梦里,你依然是个穷人,且噩梦缠身……

宁可年轻时过得富足,年老时贫困潦倒;也好过年轻时节衣缩食,压抑欲望,年老时富足。

当然,年轻时尽量满足自己的人,年老时,也不会多惨。

而婴幼年,比年轻时更重要,婴幼儿时的所有经历和关系,形成了你内心最深层的人格。所以,大家要尽量富养孩子,充分满足孩子,而不是限制孩子!

所以,看到刘汉清住的破烂的房子,我就想起,我也曾经住过很多次那样的旅店,只为了省钱。

第三,太过被动,不会借力。

我所有的朋友,无论男女,无论名气大小,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全都是被动结交的。都是大家先主动和我联系,先加我QQ、微信,先和我交流,表示希望成为朋友或表达合作意愿……我也没有借用过任何平台或资源。

我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朋友,真应该感谢伟大的互联网!否则我可能会和刘汉清的朋友一样少。

第四,闭门造车、与世隔绝

我多次强调“刘汉清很大的一个问题是:闭门造车、与世隔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郊区隐居,专心写作的时候,我就是“闭门造车、与世隔绝”的状态。

我靠写作投稿为生,可是我很少跟文友交流,更不愿意付费和一些教写作的老师学习(后来我发现不少文友都参加过收费的写作班,十年前,这样的学习班都是大咖办的,不少人既是大刊编辑,又是多年的写手,跟他们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我希望靠自己摸索相关的写作技巧;我甚至不舍得花钱买样刊,不舍得花钱买投稿软件。我也没有买过如何写作的书。全是自己摸索的。

所以,我写作再用心,却还是发稿不多,因为首先我不知道很多报刊的信箱,其次我不知道这些报刊用稿的风格,我也不认识这些报刊的编辑(不少编辑不看报刊信箱的投稿,而是只在他们自己组建的QQ群里征稿收稿)……

我用了比别人多数倍的精力和几年时间,才在发表量上勉强赶上其他原本水平相当或者还不如我的文友。原因就是我闭门造车、与世隔绝。

还有提起来很懊悔和惭愧的是,到了2014年底,我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所以,此前很多人加我微信,我根本没有。后来申请了微信,也很少用。一定程度上,我和刘汉清差不多。都是与时代脱节之人。

十,我的转变

我没有成为刘汉清,是因为我从2014年开始,浪子回头,做出了很大的转变。

这一切,要感想我女儿!

2014年,我和老婆打算要孩子了。要孩子之前,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梦想、整合自己拥有的资源,我发现我最感兴趣的是家庭教育。

在2007年,我就写过两本家庭教育类的畅销书,一本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点名表扬,另一本成为2007-2008年度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第一名。我觉得自己拥有从事这一行业的天分,也是发自真心地热爱这一行业。而且即将要有孩子了,这激发了我的父爱。

于是,我决定以后就做这一行业了。

接下来,我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孩子,又不是教育行业毕业,如果没有一个证件,似乎底气不足。另外我也想系统地学习下心理学,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到家庭教育。

多年前,我已经看过上百本家庭教育类的书,2014年,我又精读了几十本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家庭教育专家的书。我认为在这方面,我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之后,我加了很多家庭教育类的QQ群,每天花八九个小时泡在这些QQ群里,义务回答各类家长的问题,与各路教育专家探讨交流乃至争论。最后在很多个QQ群里,我成了大家眼中的“专家”,又了不少粉丝。

这样做,一方面,我是想助人;另一方面,我是觉得真理越辩越明,我希望在女儿出生前,我就拥有更精准的教育观念。

2015年开始,我开始做家庭教育顾问,帮助有需要的家长。

2015年3月,女儿出生前,我对金钱依然还不重视,以至于老婆临盆前,我手里还不到一万块钱。

当时和几个比较熟悉的文友闲聊,一个文友说:你老婆要生了,你不多准备点钱吗?

我说:生孩子不用多少钱啊。

她说:剖腹产都上万,如果情况不顺利,可能会有小十万。你的钱够吗?

我说:我有几千块钱,但是我相信,我老婆会顺产的。顺产一两千就足够了吧?

另一个文友说:将来每个月奶粉钱就得一两千。

我说:我们母乳喂养。

她说:顺产还是剖腹产,不是你说了算;是否有母乳,也是未知的啊。

我有一种蜜汁自信,我说:我相信吉人自有天相!

她们很为我们担忧,还说如果需要,可以借给我钱。

我说:谢谢好意,但是我们肯定用不上。

但是当我在产房前等待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忽然很担心,担心老婆生产不顺利,担心关键时刻,我钱不够。

还好,顺产,母女平安,而且母乳丰富。

等女儿出生后,我感觉我整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再满足过去那种低收入低消费了。我想要为女儿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我要让她快乐成长!我不要做那种孩子需要陪伴,我却没有时间的人;更不想做那种孩子想要个玩具,我却没钱买的人。我要成为让女儿感到骄傲的爸爸!

同时,我也在反思,过去我的确没有考虑现实因素,所以我们收入这么低,虽然我不在意,但是我老婆在意,她在娘家人面前抬不起头。父母常对她说:你看人家那谁谁谁,嫁的老公多能赚钱……

所以,我决定要开始赚钱了!为老婆、女儿努力赚钱!

                                     (女儿一岁生日照)

接下来,我的收入开始成倍增长。到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我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过去一年的收入了。我最近一年的收入,比那八年的收入总和还要多。

之所以收入增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开始走出“心灵僻径”,走入现实,与更多的人打交道了。

过去读书就不提了,写稿也只是投给报刊,很少与编辑联系,编辑用不用,我都不管。反正用了给寄稿费,不用我就换家报刊再投……只与极少数文友网上交流。

走出“心灵僻径”后,我从单纯写作投稿,变成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写作指导师等身份,与人交流,在网上开设了多个收费的交流群……

客户遍及全球,不仅有北上广深等国内各大城市的朋友,还有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国外生活的华人。

女儿今年两岁零三个月了。我写的育儿日记合计也32万字了。

女儿的出生,让我远离“心灵僻径”;远离以吃苦、自虐为荣的沼泽;化被动为主动;从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变成开放交流、主动与人链接;从生活单调枯燥的人变成一个生活丰富多彩的人。

感谢女儿!也感谢老婆多年的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出心灵僻径
9.4分,人生必看佳作!6个人生精华,句句戳心。
你还走亲戚吗
《多少女人的真心话,是以复制转发的形式说了出来》
孩子心灵成长的十大需求(06)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
孩子心灵成长的10大需求 【视频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