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十四)✅

[前言]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1.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概述;2.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历史;3.中国历代新兴王朝,从西向东、由北向南进行战争统一的原因分析;4.中国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由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力有未逮,错误和不足定在所难免,恭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谢!

2.喜峰口

喜峰口在河北迁西县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雄关险镇。喜峰口为明清时期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在是唐山通往承德宽城等县的交通要冲。

喜峰口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城关楼高4丈,楼门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喜峰口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雄踞在滦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多次发生大战,尤其到了明代,战争逐年升级,厮杀更为惨烈、频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

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帅冯胜奉命北讨亡元蒙古残余势力,兵出松亭关。建文元年(1399),燕王棣举兵造反,朝廷命大宁帅刘贞引兵入松亭关,驻沙河遵化。明宣德三年(1428),长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反叛,明军出喜峰口,大败兀良哈部于宽河。

嘉靖十年,原属于大宁都指挥司管辖的兀良哈三卫(朵颜、泰宁、福余),欺明软弱,兵犯喜峰口。万历时朵颜卫再犯喜峰口。这时明的防御力量有所加强,蓟镇总兵戚继光率军出青山口从侧面袭击朵颜兵,朵颜卫大败。

1933年侵华日军妄图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部迎敌,爱国士兵用大刀杀敌千余人,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挺进华北解放平津,部分部队也由此关进入。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

唐顺之

贡道走东胡,关门控北都。

每逢金镜节,来献玉骢驹。

酋长花当后,山川松漠纡。

天衣沾蚪蟒,国马出迍夬。

乞赏孙随祖,专兵妇代夫。

珥珰珠错落,襁褓锦氍毹。

槃舞呈鞮革,侏言驿象胥。

白狼回右衽,黑水作通衢。

□□□□□,□□□□□。

明堂端拱日,王会正堪图。

宿喜峰口墩楼

王寅

万里秋风暮,华夷到此分。

几年望紫塞,今日宿黄云。

片月临关见,孤军击柝闻。

燕歌争劝酒,强饮不成醺。

入喜峰口

玄烨

一道鸣銮度,三驱振旅还。

莓苔天半石,松栝雨中山

险设关门壮,时清堠火閒。

孝陵佳气近,缥缈翠微间。

大刀进行曲

麦新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而作。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3.古北口

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境内,距北京120公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就是内陆通向松辽平原内蒙古的咽喉要地,有“京师锁钥”之称,是长城中的咽喉要塞之一。

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潮河南峡谷洞开,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享誉中外的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为长城之最。

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

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代均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也称古北口关。清朝,在古北口河西村增设柳林营,建提督府,开辟御道,修行宫,置重兵驻守关口。

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明1569年,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目前比齐长城上至今仍然保留着著名的大花楼烽火台,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

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

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明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侵略者无功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大败而归。

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在古北口东山建立起来,碑身正面镌刻着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名为实现和平而献身的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和部队编号。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苏辙

独卧绳床已七年,往来殊复少萦缠。

心游幽阙鸟飞处,身在中原山尽边。

梁市朝回尘满马,蜀江春近水浮天。

枉将眼界疑心界,不见中宵气浩然。

古北口

玄烨

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古北口阅提标兵士

弘历

鸣驺出天府,停辔驻雄关。

雁避弯弓士,熊罗执戟班。

堂堂阵方劲,﨣﨣技皆娴。

讵弛忘危念,犹思守德艰。

古北口

顾炎武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古北口

纳兰性德

乱山入戟拥孤城,一线人争鸟道行。

地险东西分障塞,云开南北望神京。

新图已入三关志,往事休论十路兵。

都护近来长不调,年年烽火报生平。

古北口中秋

曹寅

山苍水白卧牛城,三尺黄旗万马鸣。

半夜澶州看秋月,河山表里更分明。

4.居庸关

(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间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3D地形图)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两山夹峙,下有巨涧,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在扼控此口。《吕氏春秋》、《淮南子》皆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地记》:太行八陉,其第八陉为军都。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东汉初年,更始帝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建武十五年,以匈奴犯塞,迁代郡、上谷郡民于居庸关以东。

永和六年(350),慕容隽使慕容霸将兵2万,自东道出徒河,慕舆干自西道出居庸关。

太元十年(385年),慕容垂初复燕,遣慕容农出居庸关,历凡城,趣龙城,讨叛将余严于令支。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拓跋焘大举伐后燕,分遣其将封真等,从东道出居庸关,袭幽州。

北魏孝昌初年,杜洛周反于上谷,围燕州。幽州刺史常景与都督元谭讨之,自卢龙塞至居庸关,皆置兵守险。谭出屯居庸关。常景使别将崔仲哲屯居庸关以邀之,战没,居庸亦溃。

会昌初年(841年),幽州军乱,雄武军使张仲武起兵击之,遣军吏吴仲舒诣京师言状。李德裕虞其不克,仲舒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万一未能入,则据居庸关绝其粮道,幽州自困矣。景福二年(893年),幽州将刘仁恭戍蔚州,引兵还袭幽州,至居庸,败奔河东。乾宁元年(894年),李克用击幽州,拔武州、新州,进攻妫州。李匡筹发兵驰救,出居庸关,为克用所败,幽州遂入于河东。

五代梁乾化三年(913年),刘守光据幽州,晋王李存勖攻之,克古北口,燕居庸关使胡令圭等遂奔晋。

宋宣和四年(1123年),金人谋取燕京,辽人以劲兵守居庸。金兵至关,崖石自崩,戍卒多压死,遂溃。金人度关而南,入燕京。嘉定二年(1209年),蒙古攻金,至古北口。金兵保居庸,不得入。蒙古主乃留可忒薄察等顿兵拒守,而自以众趋紫荆关,拔涿、易二州。转自南口攻居庸,破之。出北口,与可忒薄察军合。嘉定四年(1211年),蒙古克缙山,游兵至居庸关,守将弃关遁,蒙古兵克之。游奕至都城下,袭金群牧监,驱其马而还。

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主殁于上都。大都留守平章政事燕帖木儿起兵,迎立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遣其弟撒敦守居庸关,唐其势守古北口。既而上都诸王袭破居庸关,游兵至大口。天历初,诏居庸关垒石为固,调丁壮守之。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遣兵犯阙,亦入自居庸关。

居庸关

唐·王英

千峰高处起层城,空里岧峣积翠明。

云静芙蓉开霁色,天清鼓角散秋声。

北连紫塞烽烟断,南接金台驿路平。

此地由来称设险,万年形势壮神京。

出居庸关

宋·汪元量

平生爱读书,反被读书误。

今辰出长城,未知死何处。

下马古战场,荆榛莽回互。

群狐正從横,野枭号古树。

黑云满天飞,白日翳复吐。

移时风扬沙,人马俱失路。

踌躇默吞声,聊歌远游赋。

过居庸关

元·萨都剌

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哭山鬼。

道傍老翁八十馀,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半棱折。

色消唯带土花腥,犹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挂六印,死者谁复招孤魂?

居庸关,何峥嵘。上天胡不呼六丁,

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

千古万古无战争。

居庸关二首其一

明·谢榛

遥遥度关塞,策马正西风。

驿路泉声里,人家岚气中。

霜馀涧草歇,日上石林空。

多少长征客,高秋感塞鸿。

扈从度居庸关登八达岭

明·杨士奇

盘回跻峻崄,岚翠湿纷纷。

巘路平银汉,关楼俯白云

朝廷须讲武,扈从总能文。

独立舒长啸,风清上界闻。

榆河晓发

明·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出居庸关

清·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居庸关其一

清·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戍兵烦下口,本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冈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居庸关其二

清·顾炎武

极目危峦望八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狩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2020.7.5-11.11)

附录:

参考书目

1.李楠编著.中国古代关隘.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何力编著.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8

4.裴松之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2

5.亚瑟·亨·史密斯著﹒李明良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

7.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8.班固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0

9.17.伯兰特·罗素著﹒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

10.沈德潜著.古诗源.中华书局.1978

11.计六奇著.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光明涉县人。

清漳两岸编辑团队

主编:佛刘

编辑:曾澍致 巴蜀布衣 赵老师

【窦光明专栏】把根留住

Hash:d2cd895b9855d7577739a0d6913e9fbf08860192

声明:此文由 清漳两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绵延千年:长城文化符号的营造与积淀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
看燕京地区地形图,北京地理位置太好,怪不得许多王朝都建都于此
古北口长城
拱卫京都的四大孔道,你知道几个?
军事要塞居庸关被古人留痕迹的仙枕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