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武人”陈力:江湖儿女日见少 武林遗脉哪去了

[摘要]练武术、读原典,在“武人”与“书生”之间,陈力的社会身份是一位电影、话剧导演。大抵“读书”、“习武”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他曾经用十年的时间寻师访友,到中国偏远地区寻访“武术之乡”。

1931年,时逢乱世。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人”之称的孙禄堂登报招徒。条件有三:本人酷爱武术,三年之内不准备从事其他事业;大学文化程度;面试合格。仅一周,报名者已达两千余人。

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人心惶惶,已不具备潜心修武的环境。武圣人抱憾中断传授。

八十多年,弹指一挥。武圣人的名字挂上了网络“贴吧”。网友们展开热烈讨论:孙氏内家拳为何会失传?

刘树林先生是仍在世的,极少数见过孙氏内家拳的人。有人转引了他的话:孙氏内家拳只适合极少数有天赋的人。这样的人他只见过两位,其中一人几米长的大杆子一口气能抖四五百下,60斤的沙袋双手轮换抛接几十次,40斤的石球放肚子上一运气就能弹出去。这个人叫陈力,此刻就坐在我面前。

“六年前我跟刘树林学过,后来发现他教不了我。”陈力说。

认识陈力,是因为他写的《习武记》、《拜师记》等随笔。这些随笔记录了他身边一个个习练武术的普通个体。这些人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各个角落,却鲜为人知。鲜活的武林人物与中国功夫的传承就这样或隐或显的在他的文字中跳跃。

何为“武夫”?何为“文人”?陈力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眼前这人,身材修长,眼神温和中透着点点金光。明明是练家子,处处又透着恭谨谦让。练武术、读原典,在“武人”与“书生”之间,陈力的社会身份是一位电影、话剧导演。大抵“读书”、“习武”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他曾经用十年的时间寻师访友,到中国偏远地区寻访“武术之乡”。在他的心里有一张中国武林活地图,而我要做的,则是在这位武林“人肉GPS”的带领下,抵达那些传奇的武林故事。

前史:大块头遭遇小流氓

直到身高1.82米,体重90公斤的大块头陈力与两个瘦小的对手打了个平手,他才意识到之前的自信有多么盲目。彼时,他正是西方健身运动“块状”之美的代表。

十六岁那年夏天,成都的空气仿佛在燃烧。陈力第一次走进了健身房。半露天的健身房,杠铃和哑铃被烤得发烫,到处都弥漫着男性荷尔蒙的味道。

以深蹲、硬拉和卧推为基础的力量训练,使陈力在大半年以后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体魄。他那时的偶像是小个子史泰龙和还不是州长的施瓦辛格。施瓦辛格的上臂、胸围和小腿肌群的维度与比例至今无人能敌。

第二次长期健身训练,陈力已经到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2000年,北京开了第一家高端健身房,陈力开始去那里健身。当时在健身房训练的有国家健美队、新丝路的模特以及一些影视明星。葛优、张丰毅都在那儿健身,当然,陈力只见葛优去过一次,而张丰毅则整天泡在健身房。

陈力的运动搭档是一个歌手,他们在里边练得最生猛。进步越来越大,陈力一天能吃下30个鸡蛋,米饭则以盆论。通过补充蛋白粉和肌酸等营养补剂,一年后,陈力的体重超过90公斤,浑身都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瘦肌肉。当时整个健身房只有一个深蹲架,陈力只要一去,就“铛铛铛”的加杠铃片。在一旁锻炼的张丰毅,每次都上下打量一番,然后转身离开。

镜中的猛男形象增加了陈力对力量的盲目自信。这种自信是可以通过卧推和推举的绝对重量来量化的。陈力当时卧推170公斤,深蹲200公斤的力量已经超过国家健美队的队员,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虚荣心。

直到一天,陈力在一辆小公共汽车上,遭遇了两个小流氓。在两个瘦小对手快拳快腿的夹击下,他没有讨到半点便宜。“刚拉开架子就挨了人家三拳,我仗着自己肉多扛揍,扑上去按住了一个,却没提防另一个斜刺里一腿踹在胯上,最后鼻子还被人一个冲天炮打破,狼狈不堪。”陈力的自恋被这次冲突打得稀巴烂。

“不对啊,我觉得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陈力发觉在实战中竟毫无用武之地。

事后陈力进行了深刻反省:以推举的方式获得的绝对力量是以牺牲速度、爆发力和协调力为代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史泰龙扮演的拳击手在专业人士眼中总是缺少技术性击打,李小龙后期专注于西式力量训练反而战斗力下降。

从此,陈力走近了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练的是活力而非蛮力。少林寺秋月禅师诗云:“练至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意行。掌心力自足心起,一指霹雳万人惊。”陈力引经据典。

拜师:口传心授,不落文字

中国体育界公认四大名拳: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力重点习练八卦掌。他的八卦掌师父是樊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韩杰先生。太极拳、形意拳、通背拳陈力也练过。他的第一位师傅吴兴玙先生教的就是南派形意拳——心意六合拳。

吴老先生已经去世,陈力还会经常梦到他。陈力会想起华西医科大学荷花池里的一塘残荷,一个老头在一个小体育馆前教人练功夫。

那是一年冬天,在读研究生的陈力回老家成都。在家附近溜达,陈力遇到了教功夫的吴老先生。因为陈力之前对武术有一定了解,便问:“老师傅,您练的是形意拳吧。”

老先生说自己教的是南派形意,心意六合拳。当时的吴老先生是状态最差的时候。因为被误诊肺癌,他被切了三根肋骨和三分之一的肺。白内障导致近乎瞎了,佝偻着身子。大块头陈力却彬彬有礼地和这位看似羸弱的老人聊天。

“这拳是什么特点?”陈力问。吴先生说,“你体会体会发劲吧。”于是将手贴在了陈力胸前。看不出老先生有身体上的位移,却打得陈力“哎哟”一声,像电击的感觉,吸了口凉气。手放的地方像凹陷进去一样。

这一击,让陈力非常想跟他学功夫。“多么奇幻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琳琅满目,特别感谢他把我带进这个大门。”陈力说。

吴先生出生于成都殷实之家,家里早年在春熙路开着绸缎庄。13岁上,吴先生拜师郑怀贤。而郑怀贤的师傅正是“武圣人”孙禄堂。

吴先生讲,郑怀贤的家里有三幅大照片。一是与师傅“武圣人”孙禄堂的合影;一是与拜把兄弟杜月笙的合影;第三张是与纳粹二把手希姆莱的合影。

1936年,柏林奥运会。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代表团。运动员都被淘汰了,但是由6个人组成的武术代表团却引起了轰动,为中国赢得了一点尊严。这其中,就有郑怀贤。郑怀贤表演飞叉,叉上有很多铃铛,不用手,飞叉就在身上上下翻飞。快的时候,在7场的6万观众看不清人影。叉上的铃铛可以让其响,也可以让其不响。希特勒接见他的时候,特地摸了摸他的后背,觉得他背上还有一只手。

陈力第一个磕头的老师,是左家庄北里一个街心花园里教八卦掌的程师傅。十二三年前,陈力特别喜欢八卦掌,于是寻到这里。刚开始的时候,程师傅不教,陈力就看他教一个美国人。美国人中文名字叫何伟杰,特别胖,一米六的身高,体重有二百多斤,身形如同一个土地坛子。何伟杰之前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是一个摔跤好手,就想在中国拜师回去开武馆。他之前拜过几个师傅,但都是花拳绣腿。

何伟杰来拜师,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师傅,想跟你学。”程师傅坐在那儿抽烟,很土的样子。“摸摸吧。”程师傅抽完烟说。噼里啪啦,打得何伟杰满地找牙。何伟杰跟陈力回忆:“老头手上有电”。

后来,程师傅对陈力深入了解,决定收他。陈力正式拜师学了一阵子。陈力磕头的师傅有几个。关于拜师,是否需要递帖子、三节两寿去看望,因人而异,看个人心胸。陈力的第一位老师吴兴玙先生便不收徒弟,大家都是他的学生。他说:“郑怀贤老师讲过我们这个东西,不断、不乱,不传不行。”

陈力因为结交广泛,也见过拳法精劲的武师拿新来的徒弟当人肉靶子,钱礼不到位就暗中给人使坏,甚至让人血脉逆行练成高血压。师傅嫉妒徒弟的事情也有耳闻。

陈力在随笔《拜师记》中写下:“过去的人开山门收徒有一定的年龄要求。重点不仅在人书俱老功夫随岁月增长而日趋精湛,亦关乎随年龄增长,识尽冷暖,看惯秋月,能以过来人的眼光对弟子们的安身立命之道予以指点。欲求艺惊人,先要行得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认真练功、踏实做人,哪怕成不了高手,也别沦为恶棍。”

游历:寻访武术之乡

从二十八九岁到四十岁之间,陈力在五一、十一等假期时,就到河北、山东、河南、广东一些偏僻的地方拜访高手。之后,有的师徒相称,有的成了很好的朋友,有的几面之缘,有的只有一面之缘,加起来,总有百十来位。

广东的《武林》和北京武术院的《武魂》是陈力从小就看的杂志。这些杂志早已停刊,但其中介绍的老武术家和民间武术家成了陈力寻访的依据。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的高手、通过介绍的高人,都是陈力寻访的对象。

习文练武都是这样,遇到知音就爱多说点儿。搭搭手、听听劲儿,知道你身上有,会愿意说得更多。

在天津静海县王官镇北万营村,有一位练通背拳的老师傅陈树桢。早年陈力曾经电话联系过,前两年去了当地寻访。

陈力讲,那儿的空气比北京还坏,镇上到处都是卖炒货的。举目望去,黑气阵阵,就像郭德纲说的相声:“孙长老,收了神通吧。”这位1943年生人的老先生是个中专生,文化程度已属不低,却连社保都没有,因为他除了武术什么都不顾了。年轻时,一天之内骑行80公里跟人学拳。天津静海在近代出了两个大武术家,一位是霍元甲,一位就是当地人认为比霍元甲厉害得多的先辈刘玉春。刘玉春外号“大力通天教主”,给曹锟做过武术总教官,没有输过一次。陈老先生练的就是合一通背拳。“这个拳好得不得了,把人练得有点刀枪不入。”陈力赞叹。又提起通背拳还出过一个任鹤山,在上海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之后的第四把交椅。凭着双棍抢码头,一个人与几百人打架,噼里啪啦打得人骨断筋折。

陈力寻访的这位陈老先生,儿子在当地做物流。老婆很胖,全身瘫痪,因为抱不动,请人照料也没有用。因此,老婆翻身、上厕所全靠他,但是他依然精气神很好。

在陈先生的家里,有一个大本,来访的人都留一个姓名、电话和家庭住址。这些人都和他动过手。有练传统武术的,有练拳击摔跤的,有武校出来的生瓜蛋子,过去抡拳就打。陈力看本子上记的联系方式,没有两千,也有一千七八。陈老先生家里忙,却从不拒人千里之外。“能做到胜人而不伤人,是很高的境界了。”陈力赞赏地说。

陈老先生曾到北京看过眼睛,住在徒弟家。陈力和他见面,问眼睛是什么问题。他说是被师傅打的。曾经拜过一个师傅,经常偷袭他。“中国武术界也有很坏的传统”,陈力说。

最近陈力又想去看陈老先生,拨打电话却是空号。他最大的担心是人没了,“人没了,东西就没了”。

陈力曾两次到广州,拜访一位叫荣华丰的东北人。这个人曾经在马来西亚教拳很多年,他的师傅刘秉锡是宫宝田的关门弟子,而宫宝田是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父亲的原型。荣先生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但是在武术习练中却很有智慧。

荣先生以长白山的采参人来参详对太极拳“虚灵顶劲”的理解。那些采参的人,见到人参是既恭敬、又谨慎,小心翼翼、毛发都竖立着。十几个采参人在山林里散落开,那种打起百分之一千的精神,就是“虚灵顶劲”的精髓。这让陈力受益匪浅。

陈力讲民间武术家,介绍身份先是讲安身立命的社会身份,之后是练什么功夫,武学造诣如何。这与武侠小说不同。武侠小说里只要说是一个帮派的掌门就算交代了身份,而金庸的小说更是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与对至高武功的追求合二为一。陈力不认可金庸小说中获得武功的过程:“各种机缘下,就将一生功力传给你。”他认为获得高级功力,唯有精进和清心寡欲。

练武和读书:唯有功夫不负人

“唯有功夫不负人”,陈力的生活中有两样耗时间的爱好:练武和读书。

陈力习练中国武术也讲负重训练。比如抖大枪,是将4米长的白蜡杆子端平了,再做“拦”、“拿”、“扎”各种枪法技术动作。白蜡杆子是一种植物,在古代用来做枪杆,质密、有弹性和韧性,最粗的地方一只手握不过来;又比如石锁,就要将这种浊重的东西用轻灵的办法对待。还有空心和加入铁砂的锤,也都是陈力日常练习的兵器。

因为习武,他对武侠小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若论文字对武术的再现之真切,对武者的描摹之生动,《水浒》的作者是个中翘楚,不二之选”。

陈力曾经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水浒》作者对武术的精妙描写。第一个出场的英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投宿史家庄见史进演武,点评道:“这棒使得不错,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这句对白说透了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的差别。高级的武术在于简洁、高效和直接,就是王教头所谓的没有破绽。

“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中国武术讲究后发制人,伺机而动。另一方面,出手就是错,站着不动又只能等着挨打,又讲究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于是,任凭史大少“就空地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也被王进一棒打趴下。

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这样的顶尖高手对阵,作者写道:“一个尽气力里心窝对戳,一个弄精神向胁肋忙穿。”全是行家总结的要害,拿起兵器亦如是。

陈力看来,《水浒》的作者既写高手中的高手,也写庸手、俗手和傻手。“从拳棒天下无敌的玉麒麟卢俊义,到擅长大规模砍杀围观群众的黑厮李逵,都在他老人家笔下穷形尽相,活灵活现,每场打斗绝不雷同,每个文字不可增减。”雪夜闭门读书,陈力对《水浒》中武术的描写如琢如磨,也是妙事一桩。

身为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陈力当然关注电影中的功夫。“动作片是华语电影的传统类型,一直拥有比其他类型更庞大的世界观众,肩负了文化输出的重任。”李小龙的四部半电影打出中国人的正面形象,让咏春拳成为国际性拳种,也让他曾经的师傅叶问在撒手人寰多年后进入了公众视野。

然而内行看门道,陈力无比坦率地说,《叶问1》中那场叶问在监狱里单挑数十个日本鬼子的戏,比起《精武门》里李小龙扮演的陈真大闹虹口道场让人联想起那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格斗中的以一敌多不是不可能,但关键在于灵活的身法和高速的移动。陈力说,如八卦掌的三十六歌四十八法所谓:千人只有三五近,稍伸手脚不难遮。四面敌人我在中,穿花打柳任西东。如果像电影中叶问那般站着打等着打,是不可能的。

《卧虎藏龙》中周润发的剑术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很像西洋击剑。“愚以为这是动作电影对中国剑术迄今最完美的表达。”陈力进而提到了民国时由黄元秀编写的《武当剑法大要》,“既儒雅、肃穆,又灵动。”

对有真功夫真本事的人,陈力恭敬、佩服、心向往之;对流俗低劣不良之辈,陈力不留情面、嘴不饶人。有朋友评价陈力,“心里藏着古人的狷狂与轴劲儿”。

练了趟拳,扎了趟枪,陈力有时间就把身边的真人真事记录下来。如不记录,恐怕就会永远淹没。那些看似普通的农民、身形佝偻的老者、教习武术的拳师,哪怕身边走得很近的人,也不觉得他们身上的珍贵所在。

“中国功夫的传承或隐或显,不断不乱。有心者得之,有缘者得之,斯言不谬”。陈力在自己的随笔《习武记》中写道。

(文/杨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父辈的呓语·台州日报
中华武林著名人物传——黄万祥 |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发生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武林故事》作者:刘敬儒
中国传统武术的困境与出路/著名武术家答记者问/张全亮
八卦掌庞师傅推手,功夫高深莫测,武术推手,太极推手,武林奇人
上海滩武林往事:陆家嘴曾经有个“小梁山”|镜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