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桷树大酒楼”
巴蜀诗语
5月24日 · 业务主管
图、文/余江
有朋自远方来,安排在“黄桷树大酒楼”接风,对方不胜惊讶。当大家鱼贯而入,彼此落座,环顾一周;面对一通小门店,几张小木桌。不襟相视而笑,爽朗的哈哈声,在小小的冷酒馆里,慢慢地荡漾开去......
点菜之前,先把“黄桷树大酒楼”的由来介绍一遍。南街是岳池最长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本店位于上南街,是岳池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店的北边几百米处就是县政府,当时,还有很多人叫它为“县衙门”,店的南侧,紧挨着文庙,文庙是岳池县的重要文物景点,文庙与小店之间,有一棵百年老黄桷树,“黄桷树大酒楼”因而得名。店小,都没有店名。但人们都称它是“黄桷树大酒楼”。是“喝耍酒”的好地方,本地人把不谈业务不谈正事的朋友聚会,称为“喝耍酒”,有轻松休闲的意思。在岳池没有,而大城市已经有酒店的时候,岳池人就把这样一个小冷酒馆称为“黄桷树大酒楼”,带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也带着川东小城人民的乐观和自嘲。七十年代以前的人,是那里的常客。
客人进店,点菜都很随便,像在家里厨房一样。以凉菜为主:凉粉、凉面、拌黄瓜,卤制品有:猪头、猪脚、猪尾巴。蒜苗炒腊肉,腊肉是用柏树枝熏过的,半肥半瘦的土猪肉,那时没有饲料猪,瘦的白中泛红,肥的焦黄酥脆,当蒜苗一下锅,走到对面街上的人,都能闻到它的独特香味。粑胡豆也一定要点。是把干胡豆泡涨,用高压锅压粑,把胡豆压开口那种,小火炒翻沙,加入盐,一点老酸菜,出锅后撒上花椒少许,最地道的下酒小菜,也有不加酸菜的,客人自己说一声就搞定。
洗碗端菜抹桌子,就一个服务员,四五十岁那种,老板娘算账收钱招呼客人。要白酒,老板用一两一提的提子在酒坛子里打,喝啤酒可以自已拿。可以喝一瓶喊一瓶,服务员跑得飞快,脸都笑烂了的样子。那时不兴“买单”,吃完就喊“算账”。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的收入都很低,这里的消费就是物美价廉的那种。
也经常有一个人来喝闷酒的,一碟粑胡豆,二两老白干(白酒),喝一晚上,不加酒,也不吃米饭,直到打瞌睡,老板也不会来催他。
有刚好点上菜,发现有熟人已经在里面的,就吆喝服务员一声:两桌拼成一桌。中途又来朋友的,不需点菜,直接加入,有时候,从开始的两个人,喝到最后,一大桌,十几个人。从晚上六点,喝到晚上十二点过,一点不奇怪,到后头基本不加菜,只是喝酒,只是日白(吹牛),借着酒劲,摆知心龙门阵(说说心里话),而且要反复地摆,不计次数。因为空间小,怕吵闹到别人,一般都没人划拳,确实想划拳的,都是等到其它桌没有人的时候开始,比划两下。
与冷酒馆一同成长起来的,是一些小面馆,小粉馆,小炒菜馆。像样的,能够拿得出手的,单独的炒菜馆,那时候都还没有。"黄桷树酒楼"最兴旺的时候,正是在日子刚刚好起来的最早期。所以生意都很好,客多,容纳不下的时候,老板就把后面正对着的一个大仓库租来,也不装修,摆上几张大圆桌,菜品也增了烧菜,炖菜。
在“黄桷树大酒楼”相邻的一个门市,大小格式也差不多,也在不知不觉中开起了一模一样的冷酒馆,也不打店名,也称是“黄桷树大酒楼”,后来,将店后对应的仓库也摆上餐桌,还弄上雅间。两家和平共处,都有各自的朋友和客人圈子,生意都很红火。只有两家的服务员之间,有时会指桑骂槐地开开玩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开始改制。特别是,小东街相继开起了“张肉丝”,“圆梦酒楼”以后,“黄桷树大酒楼”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收入日渐减少,加之,正街门面房价上涨很快。什么时候被服装行业所取代了,好多人都不知道。
“黄桷树大酒楼”的老客户从外地回来,还经常问起。吃遍山珍海味,还会想起当年的粑胡豆的味道,翻开历史的记忆,都会找到一点底蕴的东西,那个年代,屈指可数的快乐,是从那里的酒香开始的,纯朴的,本真的,甜淡的......现在想来,都带上了淡淡的沧桑感。
走入历史的“黄桷树大酒楼”,也永远的,走进了岳池人民的心中。不是在青年人面前唠叨,更不是要提醒谁记住;只是,存封的太久,偶尔拿出来,弹一弹上面的灰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餐饮管理:四步法处理客人投诉
在酒楼上
现代诗歌三首
讽刺故事:定时使用
历史留下的习惯:为啥你去酒吧过夜生活 而在酒肆请人吃饭?
【广东】 邹朋成《我变成了一辆车》指导老师:刘淑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