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前中期繁华的扬州城


一、二十四桥明月夜
说起扬州,令人不免要想起那些扬州的绝唱。唐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杜牧《遣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又其《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扬州的繁华,因了这些绝唱,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印象里;繁华的扬州,也似乎成了一个文学意象,叫今人遥想体味。
二、曾经的繁荣
历史上的扬州,原为古代九州中的一州,首先是一个区域的总称,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从此以后,扬州才开始享有它的专名。
扬州是与运河同龄的一座城市。春秋初期,“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也成为大运河上最早的河段。
汉代的扬州称为广陵。西汉初年,刘濞被封吴王,“采铜铸钱”、“煮海为盐”,为了方便盐运,开挖“茱萸沟”,是为古运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
在汉朝诸侯方国时期,扬州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时代。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名篇《芜城赋》,具体描绘了这种繁盛:“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对邗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扩修整容。由此以后,数十百万石的漕粮物资,每年经由邗沟,运往关中。邗沟也成为朝廷的一条重要的经济与军事生命线。
关于隋炀帝开挖运河的目的与功过,自有史学家去做探讨;但开挖运河的成果,在客观事实上,却为后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如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地处南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自然成为东南地区的第一交通枢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日渐凸显,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扬州在唐朝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一个鼎盛时期。“时号扬、益,俱为重藩”(唐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并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唐卢求《成都记序》);“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九)。这些文字,无一例外地给予了扬州极高的地位。《成都记序》里的评价稍有区别,也无非是第一第二的较真,毫厘之间,无关宏旨。而赞扬者则极尽夸扬之辞,甚至认为,普天之下,就连月亮,扬州都要占取2/3,月亮也以扬州的最圆、最亮。

唐时扬州的商业十分繁荣。所谓“俗好商贾,不事农桑”(《旧唐书·李袭誉传》),这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事情;“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旧唐书·苏瑰传》),这是武则天长安年间的事情;“富商巨贾,动逾百数”,这是晚唐罗隐《广陵妖乱志》里的描写。在扬州的商业领域,最活跃的要数盐商,次者是茶商,其三是珠宝商。大批的外国商人居住、活动在扬州,如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商人,在当时的扬州,开店经营着珍宝、贵重药材、象牙、犀角等。唐朝政府对外资的贸易经营,也给予了种种保护与照顾。其时,扬州已经具备了国际化都市的规模与气度。

扬州在清朝的前中期,再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全国极其著名的商业城市。个中原因,无非还是它的水运枢纽地位,南北漕运的咽喉,以及中部省区食盐供应的重要基地。明清时期,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明人宋应星估计,明朝万历时,扬州的盐业资本,约为3000万两。清朝,据汪喜孙的估计,则为七八千万两。而根据有关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户部库存银为7800余万两,扬州盐商手中的资本,几与之相埒。漕运的发展,盐业的兴盛,对于扬州的商业、手工业,也起到了促进带动的作用。四处可见的绸缎铺、茶馆、酒楼,工艺漆器、玉器、镂金器、镶嵌器、刺绣、檀类器物、香粉,以及铜器、木器、竹器等日用品生产业的发达,足可以见出当时扬州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

乾隆后期,尤其是到了嘉庆、道光以后,一方面,因为朝廷政治的日趋腐败,疏于治理;另一方面,海运、铁路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大运河迅速走向凋敝。随着运河漕运的废歇,运河都市扬州,也日渐式微,雄风难再。
三、文化遗韵
便利的运河交通,作为沿运河枢纽城市,沟通着南北东西,扬州自然成了五方杂处、群英荟萃之地,也自然形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扬州的文化,便显得十分繁荣。李廷先的《唐代扬州籍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唐代诗人和扬州》,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列。
扬州文化在清代,更是如日中天。文人沙龙、戏曲曲艺、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俨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镇。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经谈道:广陵为天下文士之大逆旅。(《与李畹佩》)此言真实不虚。而这文士逆旅的主人,其一要归于扬州的盐商。他们中一些人,喜欢延接文士,主持文化沙龙,如雍正、乾隆时期马曰琯、曰璐兄弟,其小玲珑山馆,就可以说是当时扬州的一个文学大本营,集结了一批极富有实力的文人雅士,如全祖望、姚世钰、厉鹗、陈章、张增,都聚集在此。马家的丛书楼藏书颇富,号称江北第一,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他家的进书,就有760种;而厉鹗纂《宋诗纪事》,也是利用了这里的藏书条件。堪称18世纪画坛翘楚、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初来扬州时,落寞无奈、贫困潦倒,是马氏兄弟奉其为上宾,为他特意安排了七峰草堂落脚。汪氏晚年编定的诗集《巢林集》,也得到马氏兄弟的资助得以出版。其二才是达官显贵,如曾任扬州盐运使的卢见曾,曾筑苏亭于使署,日与诗人相酬咏,一时文宴盛于江南,还曾主持修禊虹桥,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公两经转运,座中皆天下士,而贫而工诗者,无不折节下交,所谓复以风雅之称,归诸卢抱孙转运矣(《扬州画舫录》卷十)。
清代扬州的戏曲曲艺事业,也极其兴盛,这更与盐商们的推动直接有关。以戏曲来说,盐商蓄养家庭戏班,如徐尚志的老徐班,洪充实的大洪班,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等;招至名流演员做台柱,如江春延聘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等;举办全国性戏曲班社汇演活动,如因为乾隆南巡,他们征集诸腔名班来到扬州。应该说,没有盐商的热情推动、出资出力,就不会有清代扬州戏剧的这种特殊繁兴。清代扬州的曲艺艺术,评话、弹词、清曲等,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如说书业不仅各街巷皆有之,数量可观,重要的是,大家名家辈出,如柳敬亭、邹必显、浦琳、叶霜林、徐广如、吴天绪、龚午亭等,都誉满天下。薪火相传,至近世而其风不坠,李国辉、蓝玉春、王少堂、康又华、马凤章等,将扬州的说书艺术,发扬光大。
清代扬州文化是值得骄傲的,这与盐商对于文化的扶持直接相关。修建和资助书院是扬州盐商的另一大贡献。如乾隆初汪应庚捐资5万金,重修扬州府学;马氏出重金,修建著名的梅花书院等。书院的发达,学术空气的浓厚,为产生学术史上彪炳千秋、被后世学人赞叹不止的扬州学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扬州本地的汪中、焦循、阮元。横空出世的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一批高标个性的画家诞生在扬州地区,构成当时画坛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线。
漫步在扬州古运河沿岸,邗沟故道、吴王庙、隋炀帝陵寝、迷楼故址、由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重要港口茱萸湾古镇、唐代繁华一时的东关街以及东关古渡、鉴真东渡的出发地古运河码头、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南宋阿拉伯式建筑普哈丁墓、伊斯兰教名寺仙鹤寺、浙派建筑吴道台宅第、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佛教长生寺,以及个园、何园与康山街、南河下曾经的盐商豪宅与会馆群,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历史见证古湾头闸、水斗门、龙首关遗址,明代古塔文峰塔及附近的宝轮寺,清代的龙衣庵,瓜洲古渡、瓜洲城,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观之如行山**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目前,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热烈的酝酿与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扬州作为大运河上曾经最辉煌的城市,也再次受到了世人的强烈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赛淮安”到“小扬州” —— 大运河的天津故事
春日中国行(7):烟花三月下扬州
《鹿鼎记》中,那个繁华了一千年的扬州城,为何最终沉默无闻了
一条河的人文故事
漕运之都:明清近代扬州的兴衰
“快”起来的扬州 | 城市商业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