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连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

序言:读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是什么,读历史有什么用?

这是很多人常常困惑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用若干本大块头书都不一定回答清楚的问题。

但凡是复杂的问题,必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人类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喜欢用统一性解释多样性。

古今中外的贤哲们关于“历史是什么”、“读历史有什么用”给出了众多回答。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黑格尔:“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李大钊:“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

毛泽东:“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所有这些贤哲们的回答,可以用逻辑推理来总结为:

第一层:人要过的幸福,需要有智慧,要善于分析形势、顺势而为。

第二层:历史中蕴含智慧,读史可以帮你了解掌握事物规律。

第三层:这些智慧、规律用于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用于生活可以少走弯路,用于家庭可以甜蜜安康,用于工作可以升职加薪。

结论:读历史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幸福、更美好。

听完这句回答,一名小哥哥又要问了:“你凭什么这样讲,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和事,而未来还没有到来,我读个历史,未来就能过好了,那大家都去读历史,还用现在这样起早贪黑、辛苦打拼吗?”

这个小哥哥问的太对了,小哥哥的观点是越过成长过程,直抵最终结果。历史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历史再读的多,但是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起早贪黑、辛苦打拼,一个都不会少,读历史只能让你弯路少走一些,夜晚的黑暗缩短一些。

那我们再追问一下:小哥哥为什么起早贪黑?为什么辛苦打拼?

小哥哥也陷入了沉思:“是呀,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想要一起探讨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以什么标准确定你的生活追求?这个生活追求具备现实性和幸福感吗?你如何去实现你的追求?在追求中遇到困难矛盾如何处置 … …

人作为个体,脱离不了人作为类别的存在,也生长于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既是在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超越自己,也是在探究学习人类发展规律,达到以学促用、学用相长的过程。

我为什么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有志青年,你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人生认知的高度,继而影响了你每天开心的程度。

我们可以把这个开放性问题,具体的设定个现实条件、边界范围,大家就好理解了。

第一问:你为什么大学没有进“985/211”?

第二问:你毕业工作时为什么没找到那家“钱多事少老板傻”的公司?

第三问:你为什么经常心烦意乱、忧虑满怀?

第四问:你在内幕消息、高人指点、自行研究等多种因素交织后慎重决策,选择了两支股票,静等“涨停板”喜讯传来,可结果却是高点接盘,至今被套牢。

第五问: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投资的那家企业,产品牛逼,市场领先,前景无限,后天就可以去纽约纳斯达克上市,可为什么总是现金流短缺、骨干人才被挖、市场反应平平,公司似乎撑不过明天晚上?

……

这样的问题不能再问下去了,每一个问题,你都会有很多“说来话长”的理由和困难。

这些问题本身就构成了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状态。

而这些问题合在一起的答案,就是你为什么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认知,改变行为,但是怎么改?怎么变?未来才会向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讲两个小故事吧。

刘邦建立了汉朝,他结合自己造反成功的经验,认为秦朝就亡在全部采用郡县制,没有采取分封制。而国家要长治久安,只有用自己的亲人,才靠得住。

他于是把儿子们和部分有功之臣分封到十几个诸侯国,这些分封诸侯国统治了当时一大半的国土和人口。刘邦认为通过分封让诸侯们共同治理国家,可以相互援助,抵御敌人,拱卫京师,共保平安。

刘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了汉朝第四代皇帝景帝上位时,皇帝与藩王们之间出现了三个突出矛盾。

一是皇帝在诸侯国里说话不算数。各个诸侯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这些藩王可以自行定法、执法,有人违犯了汉朝刑法,但只要逃到某个诸侯国就可以得到庇护,皇帝的皇权在诸侯国不能体现;藩王们还有自己的军队,自行管理国家,自行任命官员;在诸侯国内,甚至国人们只知道藩王、只效忠于藩王,而不是皇帝。

二是皇帝没有诸侯们有钱。诸侯国可以自行收取税赋,开采矿产资源,不需要向朝廷进贡缴税,各诸侯国经济财政状况普遍好于朝廷。以吴国刘濞为代表,开采铜矿铸钱,在东边煮海水制盐。吴国不仅富有繁华,而且治理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爱戴刘濞远胜于爱戴皇帝。

三是皇子们长大了,他们的封地问题怎么解决。景帝没当皇帝之前,就已经有五个儿子,当了皇帝,又生了好多儿子。自己的儿子肯定比别人的儿子亲,但全国土地有限,能分封的地方都已经分封完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竟然到了无地可封的地步。

刘邦最引以为傲的“诸侯分封”统治方式,仅仅过了五十多年,到了孙子景帝这里,就成了最大的心病。

景帝日思夜想:怎样才能解决诸侯们日益强大,可怜的亲生骨肉无地可封的问题?还有如何才能夺回诸侯们霸占的资源矿山,由自己来收取各国臣民的盐铁税收。

这种夺诸侯权力、改变治理结构的事情是大事,当然得找最忠诚、最亲密、最能干的人来商量。

景帝于是召来了自己最信任的御史大夫晁错商议对策。晁错是景帝太子时的老师,时称“太子智囊”,景帝上位后,晁错经过若干岗位历练,位至三公。晁错不仅从政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出谋划策。

晁错进行了深入的局势分析,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削藩!

晁错认为,诸侯国太强大了,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国土的一半。要消解遏制诸侯王的实力,可以逐步推进削藩,先对有过错的诸侯王下手,只给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封国内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具体操作上,可以把所有诸侯王根据实力大小、亲疏程度,排个先后次序,挨个进行。

景帝被晁错这种心里装满皇帝的忠诚深深感动,他高度赞赏晁错的方案,并安排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削藩国策。最终朝议决定实施稳扎稳打的削藩计划,第一批先选了赵、楚、吴三国开削。

朝廷决定开始启动削藩,诸侯国王们在吴王牵头组织下,迅速串通到一起,商议对策,诸侯国王们一致决定:

一是精诚团结,抱团对抗削藩。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

二是我们要用武力抵抗,反对削藩。但出兵也要代表正义,首先向天下发出《讨伐宣言书》,《宣言书》重点是表扬皇帝,皇帝是好的,他深深的爱着我们诸侯王,他只是受到了晁错的蒙骗。是那个晁错嫉妒我们刘氏家族的团结友爱,想离间我们骨肉之情。其次《宣言书》明确出兵目的只是“清君侧”。我们拥护皇帝,起兵造反是杀皇帝身边的坏人,帮助皇帝位子坐的更稳。

三是注重策略,梯次起兵。实力最强的吴王带头起兵,其他六国随后起兵,各军依次汇合向西进攻。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晁错的削藩之策本应精心筹划、稳步推进,而且是国家高度机密。结果从皇帝到大臣都未做任何筹备,就操之过急,并且天下人人皆知。这时各诸侯国纷纷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叛,晁错此时处境已经陷入危局。

晁错接着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晁错向景帝提出建议,请皇帝御驾亲征,由自己留守京城长安。景帝心中很是反感,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

晁错马不停蹄的又犯了第三个错误。

晁错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向景帝汇报,吴王的反叛与朝中官员袁盎有勾结。在任何朝代,谋反都是重罪,这个罪名即使莫须有,皇帝说不准也会动杀心。很快就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把晁错的话告诉袁盎。袁盎找到晁错在朝中的对头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晁错,实现自保。

景帝询问身边大臣们如何破解七国之乱。

袁盎建议,叛军的《宣言书》都说的很明白:是晁错鸡蛋里挑骨头,挑拨皇帝与诸侯王的宗室亲情,抓住诸侯的个别小过错,削夺封地,因此他们才起兵反叛,只要朝廷杀了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所以当今之计,只要斩了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反叛之罪,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罢兵求和。

袁盎提前串联好的大臣,亦在旁边附和称是。

景帝沉默许久,接受建议,并暗派袁盎代表朝廷去与叛军谈判。

十余天后,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七国当然没有退兵,但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景帝在此役中,毁了晁错,灭了七国。

晁错被杀过去了二十多年,到了汉武帝时期,时代背景基本相同,皇帝梦想着真正一统天下,但剩下的诸侯国依然实力强悍。

如何削藩,如何平稳的削藩,如何代价最小的削藩,困扰着汉武帝刘彻,也考验着皇帝身边的亲近群臣。

问题来了。

如果你是武帝信赖的谋臣,武帝把这个棘手问题抛给了你,你会采取什么决策?给皇帝提什么建议?

武帝身边一名高人出现了,这个人叫主父偃,他的削藩谋略水平之高,可以称为千古一人。

他提出的办法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是朝廷不明着收回诸侯王的任何封地权力,第二是为了更加关爱诸侯王族们。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困扰西汉近百年的诸侯分封大患,而且为汉武帝赢得了仁政的称赞,收获了体恤刘氏子孙的美名。

最最关键的是,整个削藩过程和平有序,汉武帝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刀戈。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给这些子弟制定新的封号。

这个办法出台后,各诸侯国中除了嫡长子心里强烈反对,其他王子王孙都是拥护称赞:皇帝英明神武仁政,皇恩普及刘氏子孙。

“推恩令”这个办法抓住了核心矛盾,并且暗合人性本质。

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子弟,表面是皇帝厚待刘氏子孙,本质是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打破了诸侯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再也没有实力与中央朝廷抗衡,彻底解决了诸侯国王与皇帝之间的权力纷争问题。推进过程中,各诸侯国就是想反叛,嫡长子可能还没出兵,其他子孙都会一拥而上,砍了嫡长子,去邀功请赏。

今天我们无意去褒贬,晁错与主父偃孰高孰低,也不想再多评价谁是谁非。因为对于历史当事人来说,从来没有假设和重来,没有剧本,没有彩排,只有现场直播。

能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能够洞察人性本质,这两点本领需要每个人在长期学习修炼中,才能逐步提高。

这或许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多读历史的原因之一,而且要谨记:不死读书,不读死书。在认清事物发展的残酷性,人性的阴暗面后,依然要坚定向善之路,顺发展大势而为,以人性光辉照亮人生大道,共同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学历史就是追究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种种内在联系,通达知晓古今的变化与发展。历史事件都是唯一的,但是历史现象经常重复发生,历史规律是可以思考借鉴的。

我们人生经历有限,大千世界中有无数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阴晴圆缺的人生百态;但更多也是悄无声息的岁月变迁,充满烟火的爱恨情仇,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

我们读历史,读他人的故事,就是为了让我们在成长中,少走些弯路,少些试错,少些烦恼,少些痛苦,通过了解人性、掌握规律、辩证思考、预判未来,让自己、家人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

打赏小礼,给TA点赞

冲榜
2人点赞
埋红包 脱水模式 只看楼主

第一篇 神鸟的子孙

哲学有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很多人经常用这句话调侃楼下保安是“世间哲人”,其实大部分调侃者都没有理解“三问”本意。

世间所有哲学关注的,都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世界、人与精神意识、人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生成长发展之“道”。这个“道”一般就是指我们所探寻的人生智慧、世间真理、发展规律。

孔子说:道不远人。真正的“道”蕴含在人的所有活动中,在每时每刻,在每日工作学习生活之间,在你和身边人之间,凡是故作高深,远离众人,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哲学三问具体到每个人,本意指的是:认识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如何规划你的人生。这三个问题是你我真正的人生大问题。

我们了解秦汉历史,那就先从秦人祖先是谁,他们一路怎么走来,最后又走向何方,来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以下主要情节皆为正史记载,无杜撰,无演绎,大家尽可熟读背诵用于历史考试。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是最早最简明最权威的秦国史。秦是同商、周等族同样古老的原始氏族,这三个朝代的祖先竟然有着类似的诞生传说。

契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契为“商祖”,契的母亲叫简狄,传说有一天简狄和两个女伴在野外水边洗澡,有燕子飞过掉下了一颗蛋,简狄吞下了鸟蛋,受孕生契。

周朝先祖是后稷,后稷的母亲叫姜原,姜原去野外,看见一个巨人的足迹,心里油然兴奋,用脚去踩踏巨人足迹,身子震动受孕,十个月后生下了后稷。后稷长于农耕,教人种庄稼和蔬菜水果,受到尧、舜两帝的赏识称赞,被封为农耕之神。

秦人先祖叫大业,大业的母亲叫女脩(音如修),大业的出生,也与商周两朝先祖的诞生异曲同工。女脩在家纺纱织布,天上有玄鸟飞过,在女脩面前下了一个蛋,女脩吞了鸟蛋,受孕生了大业。

这三个故事是远古传说,都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原文记载,古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祖先设定出处呢?

吃鸟蛋、踩脚印的故事似乎充满荒唐,细细考究却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发展,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水平提升的表现。

“知母而不知父”是上面三个传说的共同点,在有记忆的远古人类群居组织中,开始都是女性当权的母系氏族社会。

这三个记载告诉我们:母系氏族社会的终结时间。商族终结于简狄,周族终结于姜原,秦族终结于女脩。

她们三人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物,处于传说中的夏朝尧舜时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

简狄与姜原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音如库)”的次妃与正妃,女脩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颛顼(音如专许)”的孙女,帝喾之后的“三皇五帝”中的第五位帝王舜把姚姓姑娘赐嫁给了女脩的孙子大费。从年龄推断,简狄、姜原同是帝喾的妃子,年龄相差不会太远,女脩应该略小一些,但她们三人年龄相差不超过几十岁。

这个吞鸟蛋、踩脚印传说,记录了商、周、秦三族结束了母系氏族社会,步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而这三个儿子就成为商、周、秦三个部落尊奉的始祖。

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要传说吞鸟蛋,而不是吃鱼、吃鸡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图腾概念。

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特定物体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即为图腾,并用做他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

原始部落为了互相区分,都会用选择一个图腾作为部落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标志,有使用蛇的,有使用兔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龙的特征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音如渗)、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个图腾是数百个部落文化组合的结果。当两个部落合并或者兼并时,占主导地位的部落为了团结、感化那些被吞并部落的人,会将其图腾中的一部分与自己的图腾组合,形成新部落的新图腾。

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是以中原文化为中心,以黄河长江文化为主体,联合周边区域文化共同形成的一种历史格局。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百花齐放的“多元”,互相交融的“一体”,强调的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龙的形象也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部落统一中不单纯依赖于军事征服,因为当军事力量减弱时,如果文化力量没有填补军事的霸权地位,被征服群体又会重新回归原始状态。现在欧洲各国的分裂,本质就是缺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产物。

吞鸟蛋传说的深层背景是商、秦两个部落对鸟图腾的崇拜。鸟蛋传说反映了秦族祖先与崇拜鸟图腾的东夷族、商族祖先有着很难割舍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女脩的孙子大费善于驯养鸟兽,被舜帝赐为嬴姓。按照《汉书·地理志》记载,泰山郡有嬴县,应与大费被赐为嬴姓有关系,估计秦人最初活动的中心在山东半岛。

到了西周时期,大费的子孙造父善于驾车,载着周穆王去西方巡守。《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这段神奇传说,周穆王率领百官与精锐禁军,乘造父驾驭的八骏御车,由东向西行万里至西王母邦国,宴饮唱和、登山刻石,并再向西北同行,至大旷原围猎,随后日行千里,返回宗周。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此行应已到达中亚吉尔吉斯斯坦草原地区,甚至有学者认为,应该到达中欧草原。

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的家族从此为嬴姓、赵氏。

姓氏是家族血缘之符号,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相对较大部落集团的标志,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秦人先祖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记录过程有荒诞不经的传说,有历史发展的推测,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一是古代政治胜利者都需要证明自己出身高贵,血统不凡。当胜利者记录历史时,总要给自己的出身加上种种神秘光环,用来构建“君权天授”,本氏族不可超越、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

二是所有人类文明都是为了抵抗困难,斗争发展的结果。考古学家也考证,人类生活方式由采集转变为狩猎和农耕,正是父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也正是仰韶文化过渡为龙山文化时期。这个也与商、周、秦三族始祖诞生的传说时段基本吻合。

我们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世界与物理自然世界的发展,在本质上都是同步的。

我们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当然明白秦人先祖传说都是不可信的荒唐事情,但这样的神话演绎在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停止过。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家乡丰邑地势低洼,多沼泽湖泊。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刘媪(音如袄)在水塘边,困顿睡着了,梦见与神不期而遇,当时电闪交加、天色昏暗,刘媪的丈夫刘太公赶去接妻子回家,只见一条蛟龙盘旋在刘媪身上,然后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自《史记》以后,各个朝代记录开国皇帝诞生的故事都没有太多想象力了,只是模仿。

《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是人龙合体,杨坚出生时,房间里一只像真龙一样的野兽在空中盘旋,紫气萦绕。他娘抱着他时,突然发现杨坚头上长出角来,“遍体鳞起”,接着又发现杨坚“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手掌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纹路,纹路竟是一个“王”字。

《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出生正常,但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出生地“武功别馆”大门之外,三日而去。

《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梦见太阳钻到自己的肚子里面去,然后就怀孕了。赵匡胤出生时,通体金黄,绝非凡人,室外电闪雷鸣,异香扑鼻,整晚不散。

《元史》记载,元太祖铁木真出生时,头角峥嵘,双目炯炯有光,而且“手握凝血如赤石”,生时外表就寓意着,他将执掌天下万民的生杀大权。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母亲陈氏在梦里,一位神仙送给她一枚药丸,要她吞下去。等到醒来后,还觉得口中有香气,便有了身孕。等到朱元璋出生时,满屋子都是红光。一个晚上几次红光冲天,引得街坊邻居以为着火了,都跑过来营救。

《清史》是最模仿《史记》记载的,天帝的三个女儿来长白山天池洗澡,一只神鸟口衔朱果放在了三女儿佛库伦的衣裙上。佛库伦洗完澡准备穿衣的时候,突然看见了发光的朱果,忍不住想品尝一下味道,不料刚放到嘴边就咽了下去,佛库伦的肚子迅速就大了,随后生下一儿子。此孩子体貌奇异,刚出生就能说话,这个孩子就是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

把各朝代的始祖故事梳理下来,我们发现每朝皇帝的都要给自己构建神圣形象,建立神圣地位。每个历史事件虽然具有唯一性,但历史现象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图片来自网络)

  • lion717 2020-11-16 16:21

    大作开篇,顶礼学习。。

  • zuempire 2020-11-17 12:54

    1

  • 美猴张闹 2020-11-17 14:51

    mark

  • 李志兴2014 2020-11-18 08:14

    不通不通。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尧和舜时还没有夏朝所以尧和舜不是夏朝人!

  • 潞州别驾 2020-11-20 10:35

    先顶一个

剩余3条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文章很通俗易懂,帖主加油

剩余1条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第二篇 西北“弼马温”

周武王灭商后,嬴姓大都归附周朝,群族分化迁徙到神州各地,有一部分族人迁居到陕、甘一带,与戎人杂处。

周孝王时期,嬴族人首领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他善于牧马,不仅马养的膘肥体壮,而且马群的繁衍改良水平领先于其他养马人,马匹在当时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和运输工具。

周朝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但天子又不希望各个诸侯拥有强大的战斗运输能力而产生政权威胁,于是周朝开始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贵族的衣食住行,制定相应规格,其中包括可以拥有马匹质量和数量。这套制度既体现阶级等级差别,并限制各层权势。

非子善养马的本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不是普通的本领,而是代表着较强军事能力与先进生产力,非子族人如果效忠或归属于某一个诸侯国,甚至可能影响到周朝的国家稳定。

周孝王于是把非子召来,亲自接见并当庭说到:“你的祖先伯益给舜帝养鸟兽得封土,赐嬴姓。你善于养马,我就把秦地封为你的采邑,并明确由你来延续嬴氏的祭祀,号为秦嬴。”

采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的封地,也称食邑。这次分封秦地,一是给非子族人有了一块可以繁衍立足的领地,不用再四处迁徙游走;二是周天子明确了非子是秦嬴的合法继承人。从此非子一系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自己是三皇五帝的正牌子孙。

这是秦人发展中的重要一节:获封采邑,成为卿大夫。虽然此时还没有政权,只有领地,但代表着秦嬴一族终于进入周朝统治体系中的上层阶级。

此后秦人均以非子作为封国之始,自此以后至二世胡亥,共传三十代,在位三十七个国君(有的国君之间是兄弟关系)。

秦非子率领族人来到了秦地(一说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说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亭,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非子封邑”的李崖遗址在清水县)。

秦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马。由于此地和西戎众多部落领地相互交错,彼此之间既有冲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秦人们把中原的文明礼仪和生活方式带给了西边部落,也吸收了戎族、狄族的刚劲气质和善牧善战本领。多种文化的融化发展,给予了秦人强大的生命活力,秦人这种博采众长的文化传统,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彪悍善战的民族性格,也成为后续统一六国的精神之源和物质基础。

嬴族的部落分散到各个地方,最后历史记载的却只有非子一支,并且被尊奉为赢族正统。非子能够获封采邑,进入政治舞台,依靠的是什么呢?

依靠的就是养马本领。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的是我们要志存高远,遵守道德,心存仁爱,有艺立身。我们大部分人常常记住了前三点,而最关键的“游于艺”却是短板弱项。如果非子养马水平不高,养马技艺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生产力,非子也就不会得到周孝王的关注,他和他的后代也就没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从秦开始,国人也逐渐形成了“崇德尚武、注重生产、实干惠民、和谐与共”的社会文化,一致持续到唐朝,在宋朝以后逐渐变迁,社会主流文化又走向自封内敛,朝中官员、社会贤达多善于坐而论道,虽有气节,但百无一用。“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批判。

人类所有成就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非子获封地、号秦嬴。

第二代秦侯、第三代公伯没有特别事迹。

第四代秦仲被周宣王安排讨伐西戎,战死疆场。秦仲长子立志报仇,周宣王遂任命长子为首领,领兵七千人与西戎展开决战,秦人胜。周宣王封长子为西垂大夫,是名秦庄公,把关中犬丘以西的土地都封给秦。

周宣王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是王室衰落,周天子地位逐步下降,一些诸侯国已经不听从天子派遣,诸侯国中需要增加新鲜血液。二是秦人的封地包围着西周国都,秦人可以成为戎人侵扰西周时的重要屏障。

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戎人杀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戎王绝不回家。

世父带兵攻打西戎,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自己专职在外征战,其中有胜利,有失败。

襄公二年,世父被西戎俘虏,西戎族人敬重世父行为,不仅不杀世父,一年后竟然护送其回秦地。

由此可见“尊崇英雄,倡扬忠孝”的价值观念,当时已经在中华民族间普遍形成。

襄公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西周王朝彻底衰落,被迫东迁河南洛阳。天下诸侯相继称霸,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

而秦人因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优异表现,被周朝册立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成为“烽火戏诸侯”中的最大受益者。

周幽王是一位昏庸之主,褒姒是他的宠妃,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博美人一笑,都未能成功。

有一次幽王与褒姒在骊山游玩,骊山边的烽火台上失火,烽烟一起,各路诸侯以为国都有难,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各路勤王的诸侯部队奔到国都城外,四处不见敌兵,都是各诸侯自己部队,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褒姒看到这个尴尬场景,竟然放声大笑。各路诸侯满腔怒火,敢怒不敢言,幽王见到这番情景,竟然很开心,烽火的失误、诸侯的劳顿、国家大事的儿戏,能够使褒姒一笑,幽王认为很值得。

当幽王发现点烽火可以博褒姒一笑,便“数举烽火”,迷途不知返了。身边大臣劝诫幽王,烽火传令关系国家安危,不可用来玩笑,但在“痴情人”幽王的眼中,国家与诸侯的分量是比不过褒姒的。

周幽王计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音如就),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儿子为太子。宜臼被废以后,担心被杀,与母亲逃回了申国。申后和太子诉说了委屈,申后父亲申侯大怒,他积蓄力量、选择时机,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占了国都镐京,杀了周幽王,让犬戎掳走褒姒,原太子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

周平王上位后,面对残壁断桓的国都,考虑到犬戎之兵到此地夕发朝至,便决定迁都洛阳。秦襄公在申侯攻打周幽王的时候,率兵来救幽王,与申侯对战勇敢。周平王继位后,不仅不记恨秦襄公,反而认为秦襄公才是真正忠于周朝天下的股肱(音如工)之臣,他在东迁洛阳中,专程安排由秦襄公带兵护送。

周平王到达洛阳后,封襄公为诸侯,赏赐爵位和封地,并明确秦人只要能驱逐犬戎,所获土地即为秦国国土。

从此时起秦国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秦国终于成为诸侯国,与齐、鲁、晋等国建立通使关系,行用聘享礼节。

秦人立国之路充满艰辛,从非子到襄公,历经六代人的努力,其中艰难困苦、征战讨伐不断,最重要的是“忠诚担当”的精神风格成就了秦人。

秦人填补了周王室东迁后在关中留下的巨大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关中也成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基地。岐山、汧河以西成为秦军的牧马场和兵源地,关中平原、渭北高原成为粮仓和练兵场。特别是在逐步统一西部、北部戎狄各部落以后,秦军有了更广阔丰饶的后方根据地。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关中地处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四周均有大河高山环绕,时称“天府之国”,汉以后才转封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称号。周王朝在关中建都四百年左右,关中已经成为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文化繁荣的经济区,虽经战火破坏,但基础牢固。随着秦人统治后,相对和平的环境,合理的政策,关中地区经济人口迅速得到恢复发展。

秦襄公立国,都城设在西垂(西垂地址有多种说法,学者多倾向于甘肃省天水市礼县),目的显然是要巩固秦国对戎人部落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襄公在与戎族的战斗中,卒于岐地,葬于西垂。襄公一生没有留下名字,生年亦不可考,但在秦国历史上,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英雄。特别是当申侯进攻周幽王时,其他诸侯国都作壁上观,只有他毅然率兵勤王,这个抉择,彰显了忠孝德厚的民族精神,不仅赢得了对手的赞赏,而且获得了立国的权力,同时拥有了关中这块无与伦比的立国基地,使秦国在一个较高起点上迈出了西扩东进的步伐。

图片来自网络

  • 落叶缤纷拿 2020-11-21 09:36

    这是一个健康的广告哈,闺密程彤彤我们尝试拍的写针,私防照,各类制幅。159黑.丝79校服,70小姐姐】这38个是围薪54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第二篇 西北“弼马温”

周武王灭商后,嬴姓大都归附周朝,群族分化迁徙到神州各地,有一部分族人迁居到陕、甘一带,与戎人杂处。

周孝王时期,嬴族人首领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他善于牧马,不仅马养的膘肥体壮,而且马群的繁衍改良水平领先于其他养马人,马匹在当时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和运输工具。

周朝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但天子又不希望各个诸侯拥有强大的战斗运输能力而产生政权威胁,于是周朝开始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贵族的衣食住行,制定相应规格,其中包括可以拥有马匹质量和数量。这套制度既体现阶级等级差别,并限制各层权势。

非子善养马的本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不是普通的本领,而是代表着较强军事能力与先进生产力,非子族人如果效忠或归属于某一个诸侯国,甚至可能影响到周朝的国家稳定。

周孝王于是把非子召来,亲自接见并当庭说到:“你的祖先伯益给舜帝养鸟兽得封土,赐嬴姓。你善于养马,我就把秦地封为你的采邑,并明确由你来延续嬴氏的祭祀,号为秦嬴。”

采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的封地,也称食邑。这次分封秦地,一是给非子族人有了一块可以繁衍立足的领地,不用再四处迁徙游走;二是周天子明确了非子是秦嬴的合法继承人。从此非子一系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自己是三皇五帝的正牌子孙。

这是秦人发展中的重要一节:获封采邑,成为卿大夫。虽然此时还没有政权,只有领地,但代表着秦嬴一族终于进入周朝统治体系中的上层阶级。

此后秦人均以非子作为封国之始,自此以后至二世胡亥,共传三十代,在位三十七个国君(有的国君之间是兄弟关系)。

秦非子率领族人来到了秦地(一说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说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亭,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非子封邑”的李崖遗址在清水县)。

秦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马。由于此地和西戎众多部落领地相互交错,彼此之间既有冲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秦人们把中原的文明礼仪和生活方式带给了西边部落,也吸收了戎族、狄族的刚劲气质和善牧善战本领。多种文化的融化发展,给予了秦人强大的生命活力,秦人这种博采众长的文化传统,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彪悍善战的民族性格,也成为后续统一六国的精神之源和物质基础。

嬴族的部落分散到各个地方,最后历史记载的却只有非子一支,并且被尊奉为赢族正统。非子能够获封采邑,进入政治舞台,依靠的是什么呢?

依靠的就是养马本领。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的是我们要志存高远,遵守道德,心存仁爱,有艺立身。我们大部分人常常记住了前三点,而最关键的“游于艺”却是短板弱项。如果非子养马水平不高,养马技艺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生产力,非子也就不会得到周孝王的关注,他和他的后代也就没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从秦开始,国人也逐渐形成了“崇德尚武、注重生产、实干惠民、和谐与共”的社会文化,一致持续到唐朝,在宋朝以后逐渐变迁,社会主流文化又走向自封内敛,朝中官员、社会贤达多善于坐而论道,虽有气节,但百无一用。“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批判。

人类所有成就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非子获封地、号秦嬴。

第二代秦侯、第三代公伯没有特别事迹。

第四代秦仲被周宣王安排讨伐西戎,战死疆场。秦仲长子立志报仇,周宣王遂任命长子为首领,领兵七千人与西戎展开决战,秦人胜。周宣王封长子为西垂大夫,是名秦庄公,把关中犬丘以西的土地都封给秦。

周宣王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是王室衰落,周天子地位逐步下降,一些诸侯国已经不听从天子派遣,诸侯国中需要增加新鲜血液。二是秦人的封地包围着西周国都,秦人可以成为戎人侵扰西周时的重要屏障。

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戎人杀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戎王绝不回家。

世父带兵攻打西戎,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自己专职在外征战,其中有胜利,有失败。

襄公二年,世父被西戎俘虏,西戎族人敬重世父行为,不仅不杀世父,一年后竟然护送其回秦地。

由此可见“尊崇英雄,倡扬忠孝”的价值观念,当时已经在中华民族间普遍形成。

襄公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西周王朝彻底衰落,被迫东迁河南洛阳。天下诸侯相继称霸,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

而秦人因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优异表现,被周朝册立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成为“烽火戏诸侯”中的最大受益者。

周幽王是一位昏庸之主,褒姒是他的宠妃,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博美人一笑,都未能成功。

有一次幽王与褒姒在骊山游玩,骊山边的烽火台上失火,烽烟一起,各路诸侯以为国都有难,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各路勤王的诸侯部队奔到国都城外,四处不见敌兵,都是各诸侯自己部队,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褒姒看到这个尴尬场景,竟然放声大笑。各路诸侯满腔怒火,敢怒不敢言,幽王见到这番情景,竟然很开心,烽火的失误、诸侯的劳顿、国家大事的儿戏,能够使褒姒一笑,幽王认为很值得。

当幽王发现点烽火可以博褒姒一笑,便“数举烽火”,迷途不知返了。身边大臣劝诫幽王,烽火传令关系国家安危,不可用来玩笑,但在“痴情人”幽王的眼中,国家与诸侯的分量是比不过褒姒的。

周幽王计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音如就),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儿子为太子。宜臼被废以后,担心被杀,与母亲逃回了申国。申后和太子诉说了委屈,申后父亲申侯大怒,他积蓄力量、选择时机,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占了国都镐京,杀了周幽王,让犬戎掳走褒姒,原太子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

周平王上位后,面对残壁断桓的国都,考虑到犬戎之兵到此地夕发朝至,便决定迁都洛阳。秦襄公在申侯攻打周幽王的时候,率兵来救幽王,与申侯对战勇敢。周平王继位后,不仅不记恨秦襄公,反而认为秦襄公才是真正忠于周朝天下的股肱(音如工)之臣,他在东迁洛阳中,专程安排由秦襄公带兵护送。

周平王到达洛阳后,封襄公为诸侯,赏赐爵位和封地,并明确秦人只要能驱逐犬戎,所获土地即为秦国国土。

从此时起秦国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秦国终于成为诸侯国,与齐、鲁、晋等国建立通使关系,行用聘享礼节。

秦人立国之路充满艰辛,从非子到襄公,历经六代人的努力,其中艰难困苦、征战讨伐不断,最重要的是“忠诚担当”的精神风格成就了秦人。

秦人填补了周王室东迁后在关中留下的巨大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关中也成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基地。岐山、汧河以西成为秦军的牧马场和兵源地,关中平原、渭北高原成为粮仓和练兵场。特别是在逐步统一西部、北部戎狄各部落以后,秦军有了更广阔丰饶的后方根据地。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关中地处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四周均有大河高山环绕,时称“天府之国”,汉以后才转封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称号。周王朝在关中建都四百年左右,关中已经成为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文化繁荣的经济区,虽经战火破坏,但基础牢固。随着秦人统治后,相对和平的环境,合理的政策,关中地区经济人口迅速得到恢复发展。

秦襄公立国,都城设在西垂(西垂地址有多种说法,学者多倾向于甘肃省天水市礼县),目的显然是要巩固秦国对戎人部落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襄公在与戎族的战斗中,卒于岐地,葬于西垂。襄公一生没有留下名字,生年亦不可考,但在秦国历史上,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英雄。特别是当申侯进攻周幽王时,其他诸侯国都作壁上观,只有他毅然率兵勤王,这个抉择,彰显了忠孝德厚的民族精神,不仅赢得了对手的赞赏,而且获得了立国的权力,同时拥有了关中这块无与伦比的立国基地,使秦国在一个较高起点上迈出了西扩东进的步伐。

每周一、周四更新 图片来自网络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期待更新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听过好久,但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一出。坚守人类共同信仰的价值观,连你的对手也会尊重你。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感谢关注!继续努力!

  • ty_初见596 2020-11-20 16:36

    听说了吗?广州南边有个很奇葩的楼盘,一起来扒一下吧! 奇葩在又大位置又好!但价格真不贵!听说佛山碧桂园凤凰湾是2000亩的超大神盘,从2016年火到现在,年年都卖全国前几。离地铁近离学校近,配套也很多。他们现在有88-140㎡滨江精装洋房,小区户型都很好,周末要不要一起组团去看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高质量历史贴,点赞;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看到这个帖子,才深切体会到历史并不是死的,而是极富生命力的。好文!期待更新!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感谢长沙大猫,感谢问路人GGJ。

你们的鼓励关注是我持续奉献精品原创文章的动力。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秦,作为一个诸侯国,立国约600年;作为中国的一个朝代,仅仅15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划时代的大事。这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漫长的2000年,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不是秦国,也必然会是另外一个诸侯国来统一华夏。但是,历史选择了秦国。

遗憾的是,秦始皇死后1年天下就四处民变,群雄并起,强大的秦朝3年就土崩瓦解,崩解速度之快,在中国4000年历史长河里可谓无人出其右。秦朝败亡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治理时间过短,且没有能力出众的政治接班人。

  • 大保健三次郎 2020-11-18 09:53

    败亡的原因有三:一、过度使用民力。人民不满情绪积累。二、政治改革过激,从分封到郡县的大跨越,人民还没有思想准备。三、不立后,不立储。自己挂的太突然。但始皇帝纵然有千般缺点,仍无愧于千古第一人。

  • 霸气侧漏帅大叔 2020-11-20 13:34

    评论 大保健三次郎:过度使用民力有待考证 正如焚书坑儒一样 是存在争议的 可能被抹黑了

  • 大保健三次郎 2020-11-20 18:43

    评论 霸气侧漏帅大叔:不用考证,贯通长城、修高速公路、郑国渠、阿房宫。频频出巡。这都需要大量的劳役和徭役。你想想刚统一,民心思定,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你看人家文景是怎么弄的,李二是怎么弄的。

剩余1条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十分感谢小燕同学的关注。

我比较赞同你的观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他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

秦朝短暂的变革,并没有彻底解决老旧利益阶层与新生地主之间的矛盾,旧统治阶级始终在伺机反扑,如果有励精图治、精明强干的君主,或许秦的历史会延续。

在后续文章我会专门讲商鞅的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以及秦统一六国、沙丘之变、大泽乡起义等重要历史转折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去探寻人性的正面和背面。

汉承秦制,也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郡县制才称为政体主流。

社会的变革可能只需数年,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接纳新体制则需要更漫长的时间,甚至是好几代人,现代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及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但我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价值规范的改变,还需要更长时间。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穆公称霸

公元前659年,一代英主秦穆公继位。此时距襄公去世已经105年,秦国期间历经七任国君,都城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元年)已搬迁至雍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秦穆公在位39年,招贤纳士、体恤民众,西伐西戎、开地千里,东平晋乱、逐鹿中原。先秦史名家马非百先生高度评价秦穆公:“然秦人异日统一之基,实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

穆公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并赢得“春秋五霸”的称号,这个称号代表着秦国此时已经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而已经有实力参与大国间的政治事务。虽然秦国军事经济发展迅速,但历史的前行总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一直到穆公去世410年后,秦国才完成了六国统一。

穆公能够成就霸业,有四个突出的优点,这四个优点也是历朝历代做出重大政治贡献国君的必备品质。

第一个优点是求才若渴,善于重用贤能。

秦穆公上位之后,即大批选用贤能之才,并注重启用东方国家人士。

虞国大臣百里奚,有谋国雄才。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被俘虏到晋国。

晋国国君将女儿嫁给秦穆公时,便将百里奚作为陪嫁一起送了过来。百里奚已经年过七十,他认为被陪嫁是奇耻大辱,便从秦国逃走,跑到边境时被楚国人员扣留。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位贤能人士后,便决心把百里奚赎回来,但又担心出高价赎身会引起楚人疑虑,反而得不到人。他欲擒故纵,安排专人去边境交涉:“我夫人陪嫁的奴仆百里奚跑到你们哪里去了,这种陪嫁小官我想用五张羊皮换回来。”楚国人想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还能换五张羊皮,便同意交换。

百里奚被赎回来之后,秦穆公亲自为百里奚松绑,并安排起居。百里奚并不领情,以自己是亡国之臣的托辞,拒绝秦穆公的示好。秦穆公求贤若渴,态度诚恳,他反问百里奚:“虞国国主昏庸,他不用你,虞国才亡,这难道是你的错?”

百里奚终被感动,于是敞开胸怀与穆公围绕国政大事整整谈了三天三夜,两人只觉得相见恨晚。

秦穆公随后直接委托百里奚全权处理国政,授号“五羖(音如谷)大夫”。羖指黑色公羊,这个称号就是五张黑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还向秦穆公推荐了另外一个人才,蹇(音如简)叔。秦穆公立即派人带上重礼邀请,聘任蹇叔为上大夫。

比秦穆公执政稍早20余年的齐桓公,由管仲辅佐主导进行齐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主要做法是:重新划定行政区域,给卿大夫领地委派官员;把贵族武装统一为国家军队;推行统一法令,统筹发展农工商业。齐桓公通过变法革新,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并打出“尊王攘夷”旗帜架空周天子,奠定了齐国霸主地位。齐桓公的锐意改革、称霸东方的壮举,成为秦穆公在日常施政中的学习对象。

秦穆公比其他国君有着更强烈的兴国抱负,他深刻理解治国中贤才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重用百里奚和蹇叔,开创了秦国不拘一格、重用各方贤能的先河。秦国历任国君均传承选用东方贤才的优良传统,并善于借鉴学习东方成功的治国理政经验,确保了秦国能在一个更先进、更文明的起点上,制定并推行相对正确的治国方略。

第二个优点是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

郑国将军杞子捎信给秦穆公,称自己掌管城门,如果秦国突袭郑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由他作为内应,可占领郑国都城。秦穆公有些心动,他征求百里奚、蹇叔的意见。

他们两人明确反对,主要理由为:

一是郑国与秦国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和周王室,千里行军很难保密,郑国知道后,就不是奇袭,而是攻坚了。

二是劳师千里远袭,脱离后方作战,如果受挫,可能会全军覆没。

三是要路过晋国,晋国有可能袭击或者伏击我们,这是必须考虑的危险。

四是假如侥幸获胜,一块孤悬在千里外的土地,对秦国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最终也会由于防守困难而放弃。

他们两人认为,这是一次即使胜利,也会得不偿失的战争。

但秦穆公已经被自己逐鹿中原、夺取胜利后的憧憬冲昏了头脑,他依然执意出战。他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作为统帅,率兵袭郑。秦军行进过程中,发现郑国人已经有所觉察,便放弃了偷袭郑国,顺路灭掉了晋国的附属小国滑国。晋国得知秦军孤军深入的消息,便伏兵于崤山狙击,秦军惨败,三名统帅都成了晋军俘虏。

三名将军被晋最终释放回到秦国,穆公身穿白衣,在城郊迎接归来的将士。他当着所有大臣面,痛哭自责:“失败是由于我的罪过,失误是因为我违背了蹇叔他们的意见,才铸成今日大错,你们三人官复原职,再给封赏,只需要考虑下来如何复仇,不要懈怠。”

第二年,孟明视率军攻晋,出师不利,于是退回河西。

第四年,孟明视率军攻晋,渡过黄河后,秦军烧掉船只,立誓不胜则亡,这是最早“破釜沉舟”的历史记载。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大败晋军,占领了数座城池,终于报了崤山失败之仇。

秦穆公亲自渡过黄河,来到崤山战场,掩埋当年秦军的尸骨,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他再次向全体将领士兵检讨自己的过失,对战死疆场的秦军士卒举行悼念。

国君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这在古代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历史上秦穆公是有记载的第一人。随后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朝个别皇帝也以罪己诏、向大臣认错等方式承认错误,他们大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有为君主。

第三个优点是讲究信义,体恤百姓。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大旱,国内出现饥荒,晋国向西邻的秦国求援。

秦国是否帮助晋国渡过难关,大臣们形成两派意见:一是利用晋国灾荒混乱的时机,出兵灭晋,消灭秦国东扩最大的阻碍。二是哪个国家都可能遇到天灾,我们要救灾扶困,帮助晋国渡过难关,彰显秦国道义。

穆公最终选择了救灾扶困。

秦国大量满载粮食的船只,由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运送至潼关,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秦穆公帮危济困、崇尚道义的形象传遍天下。

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又发生灾荒,于是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最终认为秦晋两家已是仇敌,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种傻事绝不能做。两年前晋国大难时,秦国不借机攻晋,却援助晋国是秦国愚蠢,现在上天既然给了晋国机会,晋国应该借机灭秦。

第二年,晋国出兵攻秦,两军在韩原开战。战争刚开始,秦穆公负伤并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在这个紧急关头,突然冲出三百多名秦军,驱马直冲晋军包围圈,浴血奋战、英勇无比。晋军抵挡不住三百秦军冲锋,纷纷后退,秦穆公不仅脱险,这三百多名秦军还活捉了晋惠公。

这三百多名秦军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几年前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这匹马被岐山附近的乡下人抓住给吃了,前后有三百多人参与了这件事情,官府破案后,要严惩这三百多人。穆公听到此事后,认为不能因为一头牲畜而伤害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赦免。当时据说人吃了马肉不喝酒,会得病,穆公还派人赐给他们美酒。

这三百人心怀感激,他们得知要与晋国打仗后,纷纷报名参军。得知秦穆公被围困,他们奋勇拼命,就是为了报达穆公的恩德。最终这三百人不仅救了秦穆公,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秦穆公对晋惠公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做法充满怨恨,筹划着杀掉晋惠公来祭祀上天。

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派人来哀求饶命。身边的大臣也劝说:“一个匹夫,杀之何用。”穆公考虑良久,以德报怨,送晋惠公归国复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太子子圉(音如语)。

秦国韩原之战的胜利,本质是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盛的结果,但更是穆公体恤百姓的收获。

穆公从谏如流,注重以德服人、讲究信义,而且爱民如子、以人为本,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从更大利益角度出发处理事务,穆公的这些观念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个优点是奇正结合,多谋善断。

戎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派来心腹谋臣由余出使秦国观察情况。秦穆公带着由余参观秦国的宫殿建筑、展示收藏的奇珍异宝,由余说到:“这些财富如果是靠人力获得,那人民太辛苦了;如果依靠鬼神获得,也是难为鬼神了。”

穆公很认可由余的见识,继而询问西戎各国内部治理的办法。由余从容回答:“黄帝创立了礼乐法度,以身作则,才达到小治程度;后世君主,自身骄奢淫逸,不尊礼乐,把法度作为督促臣下、盘剥民众的手段,臣民如果疲惫到极点,就会由怨生恨,进而夺权残杀,这就是你们各国的现状。而我们戎人不是这样,君主以淳朴待臣民,臣民以忠信侍奉君主,内部和谐团结,正是圣人所说的治国之道。”

由余的一番言论,穆公很是敬佩,转念一想,戎王有此贤德之人,既是戎国之幸,也是秦国之悲。他有意留由余为秦所用,便与近臣商量如何离间由余与戎王关系。

秦国首先派人给戎王送去了16人的乐队,戎王接受后沉迷其中。接着又设法挽留由余,数次拖延归期,使戎王心生疑虑,君臣之间有了裂痕。由余回国后看到戎王沉迷声色,数次劝谏戎王均无果,戎王在日常也显露出对由余的不满。

穆公暗中派人邀请由余到秦国任职,由余最终选择投奔秦国。

在由余的谋划下,经过两年的筹备,秦军讨伐戎王,兼并了戎族12个国家,开拓了千里疆土,彻底征服了戎族部落,称霸西方,就连周天子也专程派召公送来金鼓,表示祝贺。

灭戎胜利也是穆公一生最大的功绩,两年后,他寿终正寝,葬于雍城。

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功勋卓著的明君,他39年不懈的努力,为秦国奠定了坚强稳定的西部后方基础,并加速了秦、戎等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中原国家的普遍优势是相对发达的文化、领先的耕作技术、高明的军事谋略、训练有素的军队,西方戎族是自小在马背上训练的战士,拥有严苛环境下历练的强健体魄、不惧艰难的民族意志。秦族与戎族的融合,既是多种文明的融合共促,也使优质的秦国战马产区持续扩大。

秦人的兴盛似乎总是与马密切相关。“伯乐相马”就是发生在秦穆公时代的故事,秦国同时期还有九方皋等众多相马专家,马作为冷兵器时代强大的武器装备,兵强马壮就是这个时代的硬核实力。

图片来自网络

  • 吾实悟空 2020-11-17 11:00

    写得太好了,分析有理有据,事例鲜活生动,历史这样读很有趣味。

  • whmdqn 2020-11-18 11:44

    虽然写的是古人,但秦穆公的所为,让现代人都为之感动.看来时代虽不同,人性是相通的.谢谢,写得非常精彩,会继续关注.

  • ty_132016723 2020-11-19 17:29

    孟明视,这个叫法也不对啊!应该是姓百里,名视,字孟明,这才符合当时的习惯啊

剩余1条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感谢关注。每周一、周四更新。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马是当年最牛逼的生产力,如同现在芯片一样。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顶,必须的,这年头最难的就是静下心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写的不错,坐等更新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元前384年,献公继位。237年间秦国历经14代君主,均无所建树,内部政治混乱,外部领土被蚕食,经济发展又从兴盛走向停滞。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齐、楚、燕三国按照难易程度依次灭掉周边小国,扩大疆域,东方六国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世袭制逐步瓦解,随着牛耕、铁器等生产工具的逐步普及,各国自耕农、专业手工业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各国统治阶级由奴隶主贵族向新兴地主阶级发生转变,军事上区域割据,经济上发展农耕,政治上文武分职,国家内部专业官僚治理制度正在形成。

六国中对秦国影响较大的是魏国,魏文侯当政期间(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音如亏)为相,率先推行变法,魏国成为战国首强。魏军东征西讨,秦占领的河东地区全部被魏夺回,魏国还西越黄河,疆域扩展到咸阳北100公里处,并修建魏长城,阻隔秦军。

秦献公立志图强、奋发有为,在位22年间做的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沉迷200多年的秦国,带出黑暗,走向光明。

第一件大事是:继位第一年,废除了秦国饱受天下人咒骂的“人殉”制度。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残忍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标准。秦穆公去世殉葬者达到177人,其中还包括一名贤臣的三个儿子。当国君、卿大夫等领主去世后,亲近的门人、喜爱的妻妾都可能被殉葬。秦国“人殉”制度限制了东方人才向秦国的流动,秦献公废除这种暴行,既是秦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对吸纳东方六国人才,引入先进文化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第二件大事是:继位第二年,迁国都从雍城至栎阳。

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位于关中地区正中心位置,临近泾河渭河交汇地,在西周丰镐都城西北80公里处,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骊山仅50公里,属于经济繁华、交通汇聚、人口密集之地,此处距离黄河不到100公里,也便于秦国快速处理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第三件大事是:两场大胜仗,奠定了数十年稳定的外围环境。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去世前两年),在经过长期筹备后,与晋军决战于石门(一说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一说今咸阳市三原县西北),斩敌6万人,第二年又在少梁(今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大胜魏军,并俘获名将。

进入战国时代后,各国的战争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彰显国威、匡扶正义,而是为了占领土地、掠夺人口。因为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兵,有兵就有权,土地是巩固君权的根本。这两场大胜仗,使秦国不仅夺回黄河以西数百里国土,而且扬起了秦人计划征战东方的雄心。

正当秦献公计划一步步恢复秦国“霸主”地位时,壮志未酬,公元前362年,病死栎阳。

秦献公儿子孝公继位,也正是这位精明强干的国君把秦国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

后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秦统一六国是六代国君臣民接续奋斗的结果,而孝公就是“六世”国君中的第一世。

21岁的秦孝公继位了,他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呢。

一是外围强敌环伺。此时周天子徒有其名,已无号令天下的能力。东方国家之间厮杀兼并,韩、赵、魏、齐、楚、燕六个强国已经形成新的政治平衡格局。东方六国把秦国当做荒蛮之族对待,中原诸侯的会盟从不邀请秦国参加,部分邻国伺机抢占秦国土地。

二是内部政治混乱。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被庶长晁和其他大臣围攻,怀公被迫自杀。怀公的太子早死,便让太子的儿子,献公的父亲灵公继位。灵公去世后,献公没有继位,被灵公的叔父简公篡位,简公去世后,其子惠公继位,惠公去世后,其子出子继位。献公此时联合一名叫改的庶长杀了出子及其母亲,并沉于深渊,献公夺得王权。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孝公继位前的40年里,宫廷斗争的背后是秦国内部国君威信不足、大权旁落,贵族专政擅权、信仰缺失。

三是国内文化落后。秦国与戎族混杂,处于农耕游牧文化交汇地带,文明礼仪的价值约束不同于东方六国。例如:秦人家庭主张集体生活不分家,有按照游牧时代住帐篷的传统,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兄弟妯娌有时居住在同一间屋里,这在东方六国看来极其荒唐落后,称之为:“秦与戎翟同俗,不识礼义德行。”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摆在刚刚继位的秦孝公面前,该怎么办?

秦孝公拿出了自己的施政方案:

外围强敌环伺,需要富国强军。

内部政治混乱,需要君主集权。

国内文化落后,需要法令督导。

秦孝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布求贤令。

孝公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意思是说,谁能够帮助秦国强盛起来,我就给他高官,赏给他封邑。

秦孝公的选拔人才范围是“宾客”和“群臣”,也就是六国来的“宾客”排在前面,本国的“群臣”也欢迎献计献策,这种面向天下、不拘一格招募英才的气魄,隐含着秦人奋发图强、实用理性的文化底蕴。

“吾且尊官”有吸引力,但不是关键,核心是“与之分土”。秦孝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许下分土诺言的国君,这个承诺对于天下所有怀才不遇的谋臣武将都有极强的吸引力。此时正是诸子百家兴起之时,法家、儒家、墨家都在各国奔波,寻求舞台。秦孝公的招贤令引来了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成功改革家商鞅(原名公孙鞅,因秦国封地商邑,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变法不仅实现了强秦,而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结构,后人对于中国历史总结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秦政制”即指商鞅当时推行的诸多变法措施。

商鞅善于审时度势,长于分析他人心理,有自己的谋略主见。他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认为只有法家才能够强国富民,便来到魏国拜在丞相门下做宾客,一方面学习法家思想,一方面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

丞相很欣赏商鞅的才干,便向魏王推荐重用商鞅,但魏王不以为是。丞相又向魏王建议,如果不任用商鞅,那就杀掉此人,以免为患。魏王依然不置可否。丞相病重,他珍惜商鞅之才,便把自己给魏王“杀掉商鞅”的建议告诉了商鞅,叮嘱其尽快出逃。商鞅却认为:“魏王不会追杀我,他如果听你的建议,就会任用我,他不任用我,怎么还会追杀我呢。”

最后的结果证明,商鞅分析精辟、判断准确。

商鞅在魏国听到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带着一部《法经》前往秦国,为了能尽快见到秦孝公,他便找到秦孝公最宠幸的太监安排见面。商鞅寻求太监帮助之事多被后人批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君子大都不屑与太监之流为伍,所以有后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重行不重德,也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惨下场。

商鞅见到秦孝公,先后经历了四次“面试”才获得孝公肯定。

商鞅第一次讲上古时期黄帝、尧舜的“帝道”,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讲夏禹、商汤、周文武王的“王道”,依然不受认可。第三次讲春秋五霸的“霸道”,孝公才有了兴趣。第四次讲“强国之术”,两人席地而坐、相谈数日。

秦孝公对商鞅的思想才华和治国方略终于认可,便力排众议,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主持变法。

公元前359年至350年,秦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孝公变法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围绕富国强军,推行奖励耕战、军功爵位制等;

围绕君主集权,推行废除领地、建立郡县、废井田平税赋、废除贵族特权等;

围绕法令督导,推行十五连坐、大家庭强制分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统一度量衡等举措。

变法过程本质是国家精神文化重新塑造、社会阶层地位重构、物质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变法必定会触及某些团体利益,当这些既得利益团体反对改革者的变法时,谁最终斗争胜利,谁就会决定变法的走向。

秦国变法首先以“立木为信”实现令行必从,树立变法权威;其次太子犯法惩戒师傅的事件,遏制打击了贵族阶级对于变法的抵制。在孝公全面主导、商鞅强力推行下,这种先推行经济变革、再实施政治变革,同步把变法措施法制化、制度化,树立法制权威的方式方法,共同确保了变法成功,秦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孝公十年,商鞅已升任大良造,在率兵与魏国交战中,魏国大败,割地求和。魏王得知秦军统帅为商鞅时,懊悔的说:“寡人恨未听丞相之言。”

商鞅变法过程中故事很多,我们讲一个太子犯禁的事情。

推行变法第二年,太子触犯了变法的一些规定,这个太子就是秦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文君。

这个“太子犯法”的难题摆在商鞅面前,如果按律处理,太子是“储君”,如何施刑?如果放任迁就,变法权威与改革力度如何保障?

商鞅最终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处理这个难题:让太子的两名师父代太子受刑。其中一名师父在四年后又二次犯法,商鞅严格执法,按照刑律“劓(音如义)之”,把这名师父的鼻子割掉。身为太子之师,连个鼻子都保不住,这名师父愧于见人,连续八年都没有出过家门,贵族公室均对商鞅心存怨恨。·

秦孝公刚死,受刑的太子之师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下令抓捕。商鞅仓皇逃离秦国,落入魏国边关守将手中,这名守将曾经被商鞅带兵打败过,他不准商鞅入境,并将商鞅押解回秦。

最终,商鞅惨遭车裂酷刑,但秦国的变法举措没有废止,依然坚定推行。

后人多用“耕战”两点形容孝公变法的关键核心。

围绕“耕”的变法举措,目的是改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围绕“战”推行的变法举措,则塑造了秦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培养功利主义的精神,使秦军演变为“虎狼之师”。但凡事有利有弊,过于推崇功利主义文化,忽略了道德仁义,最终也加速了秦国的毁灭。

军功爵位制使人人可以封侯,秦国制定了20等爵位,每个爵位对应有“军功”标准,完成“军功”,农民也能封侯;没有“军功”,贵族也没面子。于是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大家都为国家战斗,只杀战争中的敌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这种用人头封官进爵的体制,使军队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东方六国之败从此时就埋下了种子。

纵观中国历史,涉及到政治经济变法的事件连绵不断。知名的有孝公变法、西汉末年王莽的托古改制、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推行汉化改制、唐德宗年间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公元1067-1085年在位)变法、清末光绪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变法,还有1978年的改革开放。

“变法”、“改革”两次含义基本相同,可以互换,“变法”常见于古代,“改革”多用于现代。在这些变法改革中,只有孝公变法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彻底成功,其余的改革或变法大都以失败告终。

孝公变法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的标志,代表着社会统治由封建贵族制向集权官僚制转变,这个社会转型始于东周末年,经过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还没有完成转变,西汉初年依然有封国存在,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彻底消灭封国,全面推行郡县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秦朝开启的是延绵两千年的皇权官僚专制时代,为这个时代揭幕的就是孝公变法。

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转型。第二次转型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历史中变法众多,为什么只有孝公变法成功了,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秦国变法造就了新的社会受益阶层,即专业官僚队伍和自耕农阶层,这个受益阶层的壮大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只有新阶层力量强大到能够抗衡和压制守旧派,克服贵族利益集团的阻挠,最终才确保了变法的成功。

二是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秦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主要资源是土地和人力,要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总财富,关键是增加农民数量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强制大家庭分家、遏制贵族侵占土地、建立专业官僚队伍、吸引东方六国民众移民秦国等等,都是有效合理的变法举措。

三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进行利益更新分配。只有做大蛋糕,把新增利益作为主要分配目标,保持既得利益者利益不受损,才能显著降低变法的阻力。否则,如果统治阶层成为利益受损者,他们会反对变法,有意激化社会矛盾,改革的受益阶层多属于新生力量,普遍没有实力与之平等对抗。当两者开始交锋时,最高决策者国君处理矛盾的首要原则,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改革是否持续,会自动降格为第二目标。

四是变法要经济政治配套推进。经济改革主要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化。政治改革主推“废封建,立郡县”,确保君主专制。经济改革增加了社会财富,政治改革确保了统治阶层有治理能力获得新增财富,并确保新结构社会的运行。郡县制不是秦国首创,在各国已经存在了二百余年,是国君治理新占领地区的通行办法。早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就开始废除井田,取消公田、私田的划分,实行自耕农按土地面积交税的土地私有制制度。秦国在别国成功实践基础上总结优化,并将这些变法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推广实施。

五是多措并举,形成社会变法共识。更改祖宗之法,必然触及传统意识形态,动摇原有社会文化精神基础。秦孝公组织了商鞅与守旧派的当庭辩论,守旧派发起攻击:“你想更改祖制,你能高明过祖宗吗?我们能守住祖宗的制度就不错了,不要再想改变什么。”商鞅针锋相对:“时代不一样,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一样,‘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当庭论战的结果是守旧派理亏词穷。随着变法成效显现,守旧派由反对转变为中立,再转变为拥护。变法推进中的“立木为信”、“军功进爵”、“贵族庶民同罪”等举措都使变法获得底层人民的信任和欢迎。

变法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变法必须是有新增利益后的重新分配。否则只是各个阶层与统治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必定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甚至出现人人受损、无人受益的局面,这时变法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政治斗争,最终失去各方的支持。到那个时候,变法当然只会有一种结果:

失败。

每周一、周四更新 图片来自网络

  • 霸气侧漏帅大叔 2020-11-20 14:55

    我们离改革成功还相差甚远 假如我们国家太子级别的人犯事 会被处罚?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感谢各位关注。继续努力。

0埋红包0评论只看楼主

变法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变法必须是有新增利益后的重新分配。否则只是各个阶层与统治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必定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甚至出现人人受损、无人受益的局面,这时变法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政治斗争,最终失去各方的支持。

这段说的很精辟。

0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国为一统天下都做了什么(1)
中国历史 — 秦国
大秦帝国简史
地图上的大秦帝国
秦国历史上真正伟大的5位君主,至少有两人的重要性超过秦始皇
刺透史书看秦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