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老民俗之——评书:远去的童年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从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见证了人类从点油灯开始,一直进入到互联网比特时代,史无前例的断崖式发展轨迹。无数的新鲜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局。有的东西从无到有,有的则由盛而衰直至于消失,仿佛在历史的天空上炸响的一个焰火,绚丽灿烂,然后消于无形,仿佛从来没有来过一般。
今天我画的这个听评书的场景,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最近几十年内消失的许多东西一样,评书这门艺术形式,流传了数百甚至上千年。汉、唐时期,四川便有用口语唱故事的艺人存在,出土于成都的击鼓说唱俑,表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就已广泛存在于民间市井之中。及至清朝和民国,市井文化随着人流与经济的繁盛,更是热闹非凡。那时候,主城区六百多家茶馆,其中三分之一可以唱戏,一半左右的可以讲评书。公园无人的小坝子和城墙边的的无人荒地,也常有评书艺人在那里撂地抠饼。
评书,俗称说书,是专业讲故事的艺术。不受化妆、布景、场地限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便能够上讲天文下讲地理,几千年历史,多少英雄全可付笑谈之中。在成都评书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术业有专攻的老评书艺人。如专讲《西游记》的“林和尚”、专讲《聊斋故事》的“石烂龙”、专讲五代故事的“包五代”、专讲《封神榜》的“徐老道”、专讲春秋战国的"盛春秋”……
从小我就对会讲故事的人充满敬意。那时候没有电视,也很少看电影,夜里不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跑到茶馆里去蹭评书听,甚至无数次萌生了想去为评书先生拎茶壶掺茶的念头。直至多年之后,电影普及了,我的理想改成了去电影院扫地,万变不离其宗,主旨还是为了免费享受一下精神宴席。
门槛上那个拿着拨浪鼓的小孩权且就当是口水嘀嗒无限神往的我吧。
我永远记得,在灯火昏黄的茶馆里,我和小伙伴们挤在评书艺人的桌围子下面,啃着红薯或糖葫芦,听他们讲孙悟空、岳飞、展昭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英雄,随着他生动的讲述和醒木明快的节奏,想入非非,无限神往。可以说,我人生最初的价值观底色,就是在评书艺人们夹叙夹议的娓娓道来中,一点点构建起来的。现在写文章时,写得入神之处,幼年时光里见过的那些评书艺人们的,便会跃入眼前,将我带入一片心流之中。只是遗憾的是,直到评书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我都还没有长成给能够给评书艺人打赏的大人。只记得每一次评书讲到最抓人之处,台上的老先生喊一句“娃娃你往哪里跑?”借书中人的嘴,暗贬那些一到收钱就去撒尿的白听者时,虽然不是说我这个小毛头,但我心中却暗暗充满了羞愧。有时,会将舍不得吃的水果糖,小心放到先生的铜盘中,领受先生那半是酸涩半是欣慰的笑意。当然,那时的我,肯定是不明白这些的。
多年后,我渐渐长大,结识了许多久已不讲评书的艺人,也与李伯清等老师在电视剧组偶然合作过,与他们喝茶饮酒时,会回忆起许多类似的往事,他说,偶尔在盘盘里收到几颗花生或者核桃,遗憾和温暖会同时交集而起,宛如面对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与旧交替时既兴奋又略有遗憾的小小感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茶馆--董梦知
话说评书
【江湖丛谈】团门揭秘
郭德纲单口是一绝,他如在以前天桥说书,有听完就跑的,郭生生嘴要得有多损人才不跑?
老行当 ▏说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宜昌边边(1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