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草妙方】生白术胜大黄!【转载】
2019-03-29
展开全文
生白术胜大黄!治疗脾虚型便秘第一强
前言:白术用量大可以通便,但到底大到什么用量才有效?如何配伍使用呢?往后读,您就会得到一个满意答案。
生白术,硬币大一块泡水喝,治疗脾虚型便秘,两天以上不大便,但大便不干燥,舌苔淡薄,即属脾虚症状。
大黄通便能力虽立竿见影,但其靠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不治根本。除非憋得难受,可先用大黄解燃眉。
白术通便秘
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而下也。此症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挣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载,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它药可也。 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
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 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 处方以生白术60克为主,加肉桂3克,佐以厚朴6克,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白术确可润下通便 作者/周祯祥 白术始载于《本经》,被列为上品。汉·张仲景《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可以说,这是运用白术治疗大便坚硬(便秘)的最早记载。
从经文所见,“大便硬(坚)是使用白术的重要临床指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云:“白术生肠胃之津液。”以上说明大便坚硬是由津亏肠燥所致,白术之用在于生津液而润肠燥,具有润下通便之功。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强调云:“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然而,关于白术的这一功用在现行《中药学》教材中则鲜有记载。
白术为苦温燥湿的代表性药物。虽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大便(坚)硬”加用白术,但后世仍因其性燥而用治便秘者甚少。
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老中医魏龙骧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医话四则”一文,明确提出“白术通便秘”,并以亲诊案例予以示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后,关于白术通便作用的本草挖掘、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从本草文献看,白术有“燥”与“润”的两面性 如《本草崇原》云:“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
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本草经读》云:“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本草正义》云白术“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
“以其丰于脂膏,故宜于煎剂”,“万无伤阴之虑”。可见,白术虽为苦燥之品,但富含脂膏,能滋液润燥而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从实验研究看,白术对胃肠蠕动有“抑制”与“增强”的双向性 白术是一种胃肠动力障碍调节剂。
白术生品挥发油含量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白术炮制品白术内酯含量高,可以抑制胃肠蠕动。
当肠管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便秘)时,白术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排便;反之,当肠管活动处在兴奋状态(泄泻)时,白术能抑制胃肠蠕动,有助止泻。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合理解释白术既能止泻,又能通便之效用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
从临床应用看,白术可用于多种便秘,以老年人、虚证便秘为主 白术是一种健脾润下剂,其通而不温燥,润而不滋腻,又可顾护中州,可用于各型便秘,尤其适于老年人。
有人对近30年来临床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要点:
①白术必须用生品;
②剂量宜大,常用量为30?60克;
③以水煎服为主,也可泡水代茶饮;
④对长期使用果导、开塞露、大黄、番泻叶等泻药无效,或停药复秘者均有较肯定的疗效;
⑤无腹痛、腹泻及其他明显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总之,白术虽“燥”犹“润”,在生用、大剂量(30~60克)、煎服的情况下,确有润下通便之功,可用于多种便秘的病症,且疗效卓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简介】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
【功用】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或脾虚失运,水湿停聚之痰饮、水肿以及气虚多汗,胎动不安等症。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
【用量用法】每日常用量 5~15克,水煎服。     生用或炒用,也可熬膏服食及泡酒常饮。生用长于利水,止汗;炒用偏于补脾燥湿,安胎,可根据病清需要,选择应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苍术醇、苍术酮等挥发油,维生素A等。本品的补益强壮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增强肌力,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还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进补应用】
1.久泻、欠利 白术300克,水煎浓缩成膏,放一夜,倾出上面清水。每服l~2匙,蜜汤调服。
2.慢性迁延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 重用白术30克,再辨证加味,如气虚体倦乏力者,加党参15克;浮肿者,加茯苓20克;两胁胀痛者加)川芎9克。水煎服。
3.手术后便秘 生白术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水煎服。本法对妇科、外科手术后便秘者有效。
4.梅尼埃病 白术12克,泽泻9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5.小儿流涎 白术9克,捣碎,放细小碗中,加水适量蒸,再加食糖少许,分次灌服。     6.白细胞减少症 白术30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苦温而性燥,用之不当能耗阴伤津,所以热病津伤,口干舌燥,或阴虚内热的患者均不宜用。
用药传奇-----“增水行舟”借白术
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我要谈的正是这一点,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君不见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聪明点的加注用土炒白术,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它30-50g立即起作用,白术则不一定。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这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其根据的。先看《金匮要略》上的一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可以说张仲景是第一个用白术生津通便的提出者。但是现代巳故中医大家程门雪、任应秋等人对此条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而且还质疑仲景条文是错的,完全没有从临床实践角度去考虑,而是囿于苦温燥湿,故而犯下了遗憾千秋的错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北京巳故四小名医魏龙骧在国内,首先,通过临床实践,提出白术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得到全国很多有识之士欣赏并验证,开了白术新用之先河。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改变了对白术的狭窄认识,从此走上了大量用生白术的临床实践,少则30g,多则150g,并取得了屡用屡效的佳绩。
这里先引一段魏龙骧先生的医案供大家欣赏:“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魏老先生还谈到: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名老中医医话---魏龙骧医话》
再谈一下我自巳运用白术的验案:2010年4月间,我的一个老病号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亲家母大便巳一周没解了,小肚子胀的要命,刚出院请我给治一治。我说行,明天叫她来。第二天,老妇如约找到我,刻诊:近70岁,中等个,人胖白,告之,有糖尿病、冠心病,刚从医院出来,已一周未大便了。住院期间主要靠开塞露和虇肠,一停就不行,这不都一星期了,还不解。望舌胖大色淡,苔白腻,脉濡细,饭量不多,乏困无力。一派脾虚不运之证。随即按汤方辨证原则,直接开了附子理中丸,并不管西医的糖尿病和冠心病诊断。处方:制附子10g 太子参30g 干姜15g 生白术100g 枳壳15g 厚朴15g 五付先吃吃看。老太太问我现在小肚子胀得狠,吃这药来得急么?能不能明天就解大便。我说没问题,放心吧,明天绝对能解大便。老妇听后欣然而去。我为什么敢拍胸脯打保票,实缘于治这类病太多了,只要生白术量给够,没有不起应手起效。
一周后,老妇,再诊,说服药后,正如你所说大便通了,这几天,天天都解一次,真痛快极了。我说现在还不要高兴太早了,你这病不是一天二天得的,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还得再吃一个月四十天的。原因是脾阳不运造成的,解决这个病机问题需要一段时间,非通一次便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一点大家要记住。该老妇前后共吃药五十余付,基本上是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不离生白术100g,不但解决了便秘,而且糖尿病不用吃达美康控糖药血糖也能稳定了。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健脾生津法也能治糖尿病,只要是病机吻合。
用大量生白术治便秘,说起来巳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每得心应手,故敢放胆告之大家,勇敢的去用吧。不会出什么问题。综观临床上治便秘的大夫,好象除大黄番泻叶开塞露之类的药,再不会开别的药,真令人遗憾!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白术一定要用大量,而且必须是生的,最好打碎,以利有效成分煎出。
附:群贤见智录
1.姜春华教授常用大剂益气健脾药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认为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化瘀益气,肝脾同治,如此则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妥当。尤其是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脾虚湿壅,黄芪、白术需用大剂量,能增加活血破瘀功能并可防止肝昏迷。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以《金匮》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白术常用至60g,临床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2.茅汉平主任医师常用白术治疗脾虚泄泻、浮肿尿少、气虚自汗,尤其是水肿鼓胀(肝硬化腹水)血浆蛋白低者,重用白术,利水消肿作用甚佳,用量为6-60g。茅主任认为白术具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之功,对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痰饮、泄泻、痞满等病证效佳。生白术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功为胜,临证用治脾虚水肿鼓胀,则用蜜炙白术,每剂用30-60g,酌配枳壳、陈皮、大腹皮等,不仅能增强润燥健脾之功,而且利水消肿之力亦大增。(《方药心悟》)
3.孟景春教授是南京名医,常以白术治疗慢性泄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凡见脾气虚证,均宜用之,用量为10~120g。(《方药心悟》)
4.徐文华教授惯以白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者,慢性肝病及脾气大伤者,慢性腹泻系脾虚失健者,糖尿病渴饮善饥属脾虚津不上润、谷精下流所致者,用量为12-100g。(《方药心悟》)
5.卢普清主任医师常以豨签草、生白术、薏苡仁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方中生白术用量为90g。[广东医学,1965,(l):20]
6.顾丕荣教授以为脾虚为肝病之本,重用白术,用量分大(60-100g)、中剂(30-60g)、小剂(15 -30g),炮制分生、炒用和制用。舌红苔少为阴虚,白术宜生用;舌淡苔薄边有痕者为脾虚,白术宜炒用;舌苔黏腻者为湿盛,白术宜制用。顾教授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之功,重用于肝病,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补中有滋,滋中有消。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并有抗肝癌等功用。长期临床观察,白术对改善肝功能和消退腹水等有显著之功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 25]
7.李克绍教授常用《近效方》术附汤加减治疗肩周炎,药用生白术、制附子、生姜、大枣,随证加减。李教授认为白术和附子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止疼痛之良效。临床体会,白术须生用,并重用,至少每剂30g,并可渐加至90g。经多年运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取效,重者需服至30-40剂,尤其对于常服羌、独、辛、防、乌头等药疗效不著,或随愈随发、反复发作的患者,服用本方更为理想。(《中医临床家李克绍》)
8.颜德馨教授认为白术益气健脾,固敛止血,颇有殊功。治大咯血气脱,以白术10Og,米汤急火煎服一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未再复发。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则血渗溢于外。血家以脾胃之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证也。(《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9.梁贻俊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证属肝郁脾虚毒凝者,常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厚朴、川棟子、郁金、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茵陈、薄荷、何首乌、鳖甲、生姜,随证加减,方中炒白术用量为20-200g。(《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
10.桑景武教授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方中白术用量为50~10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11.娄多峰教授认为对腰部痹证,应首辨虚实,实证以寒湿
夹瘀多见,虚证常为肾阳虚。自拟腰痹汤,随证加减,每获良效。方药为当归、鸡血藤、透骨草、老鹳草、独活、川断、桑寄生、香附,寒湿者加用白术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按:白术治寒湿腰痛效佳,盖以其苦甘微辛而温之性,健中利气、除寒祛湿、畅经通络故也,然此际用量宜大,方可见功。
12.生白术通便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白术,苦甘性温,专入脾胃二经。健脾燥湿是其所长,故凡腹泻,不论脾胃虚寒之理中丸证,还是脾虚湿盛之参苓白术散证,抑或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证,均伍白术为用。然白术亦能通便,有治疗便秘的作用,古代除《伤寒杂病论》有一条记述外,鲜有应用,历代本草乃至现代《中药学》等也无记载。最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白术的通便作用的确存在,从而说明白术具有通便与止泻的双向调节功能。关于止泻,历代论述详备,毫无疑义,在此仅就白术通便的作用略述如下。
(1).临床应用概况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刊登了北魏龙骧先生医话四则,其中《白术通便秘》一文,介绍了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立即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浓厚兴趣,人们纷纷效仿使用。区区数百语,竟发千古之大秘,从此揭开了现代临床以生白术通便秘的序幕。时隔仅一年余,浙江医科大学妇女保健院在上刊发表了运用魏老方法治疗50例妇科手术后便秘的临床观察。所用药物由白术60g,生地黄30g,升麻3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1~4剂。50例中有36例于服药后1~2d开始出现肠鸣转气,随后排便,7例无效,有效率为86%。据观察,服用本方后多数患者先有肠鸣矢气,随后排便。除少数患者第1天排便时可有2~3次稀便外,全部病例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发生腹部绞痛及暴泻等不良反应,说明本方药性和缓持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通便方。为便于使用,将上方改制膏剂,效果亦佳。1981年,《福建中医药》首期刊登了重用生白术治疗34例便秘的临床报道,其方法是:(1)用上述复方治疗成人便秘患者13例,每例只服1剂。结果11例有效,2例无效,服药后效果与上述基本一致。(2)用单味白术治疗21例便秘患者,不进行中医辨证,每例给白术60g,1剂,水煎服。结果16例于服药后第2天排便,大便质软通畅,但无腹泻,5例无效。总有效率76.2%。对比观察说明,单味白术通便效果是肯定的。但与复方相比,药后无肠鸣、矢气、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加,说明单用力缓。故魏老强调:便干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其后又有个案报道陆续发表,方法都是沿用魏老验方,只是生地黄、升麻用量略有增减。单用白术除了煎服、熬膏外,也可研粉生用。有人以生白术3000g,粉碎成极细末,每次10g,每日3次,温水送服。治疗虚证便秘20余例,均获良效。
(2).作用机制浅探
欲阐明白术通便的作用机制,不妨先回顾一下最早使用此法的《伤寒杂病论》。论中第174条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条解释不一,矛盾重重。而分歧点恰恰在于为什么大便硬、小便自利还要去桂加白术上。为化解“大便硬”与“加白术”这一不符常理的矛盾,人们纷纷从“病理”角度论述分析,以便与白术健脾祛湿的“药理”相合。最具权威者当属伤寒名家李克绍教授和沈济苍教授所提出的相同观点:大便硬是大便不溏,是大便正常,小便自利是小便不涩不少,是小便正常。不少版本的教材也如是解释。其实,这样解释是基于大便硬不可以用白术这一“药理”常规。而现代临床和药理实验业已证实,白术具有通便的作用。反观历代之所以争论不休,除了上述原因,还在于都没有跳出《伤寒杂病论》的圈子,如果换个角度,从本草方面或许能够找到解释,那么其机制何在呢?笔者认为清代周岩在其《本草思辨录》中已作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他指出:“或谓如大便硬何。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小便自利,即小便数也。皮中之水不当留而留,水府之水当留而不留,脾不举其职,而肠胃与膀胱之传化乖矣。去桂加术,则小便节而本有之津液不随之而亡,亦脾职复而后至之津液可由是而裕;水湿外除,津液内蒸,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其意思是说,脾为湿困,脾阳不运,致使肠胃与膀胱传化乖戾,去通阳利尿之桂枝,加健脾益气之白术,使之复行运化之职,外合附子除湿止痛,内则为胃行其津液,故可濡润肠道而大便自通。自古至今,之所以许多人对白术通便之效避而不用,在于认为白术性燥,以之通便岂不愈燥愈秘!此乃不明白术通便之妙理所在。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曰在脾胃。魏老认为: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其行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对于仲景大便硬反用白术之妙也就明了无争了。
白术通便,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现代实验研究更为科学地证实了这一点。不少学者进行了白术(或炒白术)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研究,实验结果不相一致。有的认为白术小剂量时对肠管收缩幅度影响不大,而使紧张性稍升高,大剂量时则出现舒张反应;有的则认为白术对肠管抑制作用不大,只能使其紧张性稍降,不能使收缩性变弱,有时反而使收缩幅度增大。马允慰等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白术煎剂对家兔离体小肠有轻度兴奋作用,有时影响不显著,加大剂量也不能引起强直收缩;当肠管受乙酰胆碱作用而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呈抑制作用;而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呈兴奋作用,并皆能使肠管活动恢复至接近给药前的状态。以上说明白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不仅与肠管所处功能状态有关.而且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为白术通便与止泻的双向调节提供了实验依据。
为确保生白术通便的疗效,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①重用生白术。前述临床报道都是以生白术入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用炒白术通便秘的记载或报道。考仲景所用,凡《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含白术诸方,均以生品入药。而白术炮制品的使用,基本上是从唐宋开始的,故原方白术未注明用法,当属生用。至于剂量,魏老的经验是少则一、二两,重则四、五两。常用量一般为60g左右,重用可至120~200g。为何用生品,大剂量,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②辨“证”还是“症”。临床上以白术通便秘往往只强调“症”而不重视“证”,也有认为白术宜于脾气虚的便秘者。白术通便,显然与传统之攻下、润下等有所不同,姑且称之为运脾通便或曰“运下”。既如此,笔者以为还是辨证为好,即在脾虚不运或脾不为胃行其津液的情况下使用。当然,对于部分辨证用药而“久攻不下”的便秘患者,试用生白术通便,或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谁说小柴胡汤不能执行加减法小柴胡汤和她的18个中药方剂
来源:药智数据
经典方剂小柴胡汤,从《伤寒论》(汉·张仲景)中可以了解到到,主要公用是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小柴胡汤文献
方论 程应施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背阴阳两歧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全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迫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土人参、半夏,加栝萎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篓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枝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名医方论》)
小柴胡汤附注
小柴胡汤原就有若干加减法,后世据以加减化裁者更多,今选柴胡枳桔汤为例,意在说明参、草、大枣等益气匡正之品,并非和解少阳必用之药。原书谓本证系“邪郁腠理,逆于上焦,少阳经病偏于半表证也,法当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汤主之”证既偏于半表,治当促邪外透为合,故加枳、橘、陈皮,畅胸隔之气,开发上焦。去枣留姜,亦是用其辛散之功,助柴胡透邪。雨前茶(绿茶)清热降火,利水去痰,助黄芩清泄邪热。如此配合,使少阳经证偏于半表者,得外透而解,升降复而三焦通畅,自然诸证悉除。
小柴胡汤方剂
方剂1:柴胡半两,黄芩半两,五味子半两,制半夏半两,白芍药2钱半,人参2钱半,桑白皮2钱半。主治肺伤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脉象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出处《云歧子脉诀》
方剂2: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主治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女科切要》卷七
方剂3: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5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小柴胡汤18个中药方剂
1.柴胡白虎汤
出处:《明医指掌》卷四
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
主治:暴疟自汗烦渴,但热不寒。
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本方用人参、知母、炙甘草、片黄芩、法半夏各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北柴胡一钱二分。加晚粳米一撮,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2.柴胡加山栀子汤
出处:《伤寒广要》卷八
处方: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茵陈蒿。
主治:发黄,脉弦数,口苦胸满,心烦发热,或往来寒热,日晡小有潮热,或耳聋胁痛。
3.柴胡截疟饮
出处:《金鉴》卷四十二
处方: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
主治:不足之人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并滓露1宿,次日发前1-2时,小温服;恶心,以糖拌乌梅肉压之。
4.柴苓汤
出处:《痘科类编》卷三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用法用量 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5.柴苓汤
出处:《得效》卷二
处方: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主治:伤风伤暑疟。
用法用量 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6.柴陷汤/柴胡陷胸汤
出处:《医学入门》卷四
处方: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主治:疏表和中。主治结胸痞气初起有表,及水结、痰结、热结。
用法用量:柴胡陷胸汤(《寒温条辨》卷四)。
7.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出处:《医统》卷十八
处方:谷芽1钱,枳实1钱,厚朴1钱,山栀6分,大黄6分,柴胡6分,黄芩6分,陈皮5分,半夏5分,人参5分,炙甘草5分。
主治:谷疸,食已即肌,头痛,心中郁怫不安,饥饱所致蒸变而黄。
用法用量:上加水2盏,生姜3片,大枣1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8.加减柴胡二陈汤
出处:《保命歌括》卷二十三
处方:小柴胡汤、二陈汤二方相合。
主治:疟疾通用。
用法用量:春,加川芎、白术、葛根;夏,加黄连、香薷、厚朴;秋,加知母、桂枝;冬,加炒干姜;不能食者,加白术、厚朴、青皮、草果、神曲(炒);胸中痞满,加枳壳、桔梗;腹中胀,加厚朴、大腹皮、槟榔。
9.加减清脾汤
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七
处方:小柴胡汤合养胃汤加生姜、桃柳枝、地骨皮。
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加红枣,水煎服。若寒多热少多用养胃汤,热多寒少多用柴胡汤,寒热均者剔平。
10.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
出处:《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处方:小柴胡汤四物汤2方相合,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主治:瘀血所致胁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11.调肝饮
出处:《玉案》卷三
处方:小柴胡汤加甘草2钱,当归2钱,青皮2钱,龙胆草2钱,枳壳2钱。
主治:口酸。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12.小柴胡加栀子汤
出处:《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处方:小柴胡汤加栀子。
主治:和解。解利风热。主治发黄,往来寒热,一身尽黄。
用法用量:《法律》本方用法: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13.桂枝麻黄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汤
出处:《金鉴》卷四十二
处方: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去杏仁加桃仁。
主治:三阴疟疾,疟在夜发。
14.柴胡五味子汤
出处:《保婴撮要》卷十八
处方:小柴胡汤加五味子。
主治:小儿癍疹喘嗽。
15.柴胡羌活汤
出处:《医方集解》
处方: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
主治:瘟疫少阳证。
16.柴胡桔梗汤
出处:《成方切用》卷五
处方:小柴胡汤加桔梗。
主治:春嗽。
17.柴胡加豉汤
出处:《医级》卷七
处方:小柴胡汤加淡豆豉。
主治:愈后,劳感复病。
18.黄龙汤
出处:《保命集》卷下
处方:小柴胡汤减半夏。
主治:产前寒热。
本篇主要分享的是小柴胡汤及其18个中药方剂,方剂主要来源是中药方剂数据库,小编整理了含有小柴胡汤的18个方剂共大家学习参考。其中部分方剂根据不同的出处,多种方剂根据不同中药材拥有拥有不同的处方,相关方剂可进行延伸收集学习参考。欢迎大家收藏转发和探讨。PS:本篇方剂只用于参考学习,如果需要使用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千古名方逍遥丸
身体最容易出现“肝气不舒”的问题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是不断地升降沉浮的,如果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身体则会上热下寒,百病丛生。那么,人体气机运行最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呢?答案是:肝!中医理论中,肝,不只是一个器官,更是整个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藏血,主疏泄——调畅情绪,负责身体内的气血运行畅通。
但是,如果情绪郁闷,其郁积的程度已超过了肝的疏泄能力了,就会导致肝系统的运行障碍一肝气不舒。
肝气不舒会导致身体出现哪些问题呢?
(1)手脚冰凉。肝主四末——四肢的末端,如果肝气郁积,气血则无法 到达四肢末端,手脚就会冰冷,中医称之为“四逆”,很多女性朋友都是这样的;
(2)  易怒、心烦、失眠多梦、抑郁;
(3)  头晕目眩,身困乏力;
(4)  瘀血;
(5) 女性月经不调(有些女性在月经前特别容易发火,这很可能就是肝气不舒引起的,还有的是月经前乳房胀痛,也与此相关。传统中医认为,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肝经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因此肝气不舒与月经不调也有很大关系),痛经,经闭或崩漏;
(6)  食欲差,胸胁胀痛;
(7)  器质性病变;
其实,“肝气不舒”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压力大,情绪疏解能力差,相关疏导机构少,所以“肝气不舒”的人情绪问题很多,由此引起的各种疾病也非常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总结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我所见过的身体出问题的人里面,百分之七十的人的疾病都是情绪不良引起的。
在“逍遥丸”这个方子里面,柴胡是梳理肝气的,白芍敛阴柔肝,和当归一起来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方子里面的薄荷也是升散的,可以透达肝经郁热,生姜则是辛发的,也可以发散郁结。
“肝气不舒”最伤脾胄
中医认为,肝属木,木克土,脾胃属土,所以肝气不舒~情绪有问题会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也就是说,消化系统受植物神经控制,而情绪郁闷,会导致植物神经的紊乱,因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所以肝气不舒的人,常有胃口不好、胃痛、暧气、呕吐等症状。
很多人患顽固便秘,其实与肝气不舒有很大关系。这在年轻女醒面特别多见,不少人常年吃泻药,但只能治标不治本。
脾胃虚弱,人体会出现哪些问题
我们吃进的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其中好的东西一一精微物质会被吸收,一部分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化为气;另一部分,上输心,在心的作用下化为血,然后气推动这些血液供养全身四肢百骸。
如果我们的脾胄出了问题,气血,尤其是血的来源就出问题了。那么,肝气不舒会影响脾胃功能,脾胄功能失常,会导致血虚。然后血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肝气不舒(因为肝藏血,血不足了,肝经失养,又会更加暴戾)。肝郁——脾虚——血虚——肝郁,这实际是恶性循环。
这样的恶性循环,被“逍遥丸”这个方子全部给拆解了,“逍遥丸”针对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解决的药物,可见古人出方,是多么周全。
很多女性身体出现问题,从表面上看,症状复杂。但是仔细分析:女性天生情绪敏感波动较大,因此肝气不舒的情况很多,接着就导致脾虚、血虚。而血虚会导致肝火更旺,然后脾胃再次受伤,于是更加血虚。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个整体的过程,单纯只去解决一个环节的问题,效果往往不好。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女性的身体调理效果总是不佳的原因。为什么“逍遥丸”这么神奇?因为在这个方子里面,有茯茶和白术来补脾,这样就防止了肝火的侵袭(这就是是张仲景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然后,又配了当归来养血,结果就阻止了血虚的情况。
如果血虚后肝火更旺呢?
那就在原方清火的栀子和牡丹皮,其中栀子泻三焦之火,丹皮清肝胆之火,加上这两个药物版,新方子就叫“加味逍遥丸”,又叫“栀逍遥丸”。
“逍遥丸”的正确服用方法
话说宋朝建国之初,兵荒马乱,老百姓所患疾病非常多,宋朝皇帝希望社会稳定,百姓休养生息,所以非常重视医药。当时就鼓励老百姓献方,并视方子的作用给予献方的人钱或者官位。在此政策的鼓励下,宋代搜集了大量的医方。方子搜集以后,整理出了几部大型的方书。《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就是其中一部,里面就有'逍遥散'。
我一般推荐别人将前六味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研成粉末,用生姜和薄荷一起煮水,然后去掉药渣,喝药汁。
今天,有的药厂生产的“逍遥丸”就忽略生姜了,这是没有懂得里面的道理,所以大家如果看药品说明书,上面的成分里面如果没有生姜的,您服用的时候,需要自己切一片生姜,开水泡一下,用这个水冲服,效果会更好。
逍遥丸男女都能用
很多人认为这个“逍遥丸'是女性的专利,专门用来调经的。这其实很片面,只要是有肝郁、脾虚、血虚这三个问题的人,其实都可以用,无论男女。
在古代医书上,有不少关于男性使用“逍遥散”(中医方剂名,“逍遥丸”是中成药)的医案。明代李士材就治疗过这样的患者:一名男子浑身发热,咳嗽十分严重,有的医生用“金匮肾气丸”补肾,有的用化痰的办法治肺,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请来了当时的名医李士材,他分析这个患者的发热、咳喘,实际是因为肝气不舒引起的(这在中医里叫“肝木反侮肺金”,肝气不舒,很多时候还会引起肺经的问题)。
那么李士材用“逍遥散',然后加了点牡丹皮,患者服了两副药,咳喘马上就止住了。另外,“逍遥丸”这个药,大家不要把它当作保健品,从古到今,整个中医发展历史上,它都是作为一个方剂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治病的药出现的,有它明确的适应症——肝气不舒、脾虚、血虚。所以呢,我们不要自己主观的去判断,应该找附近的中医师去进行分析。看您的身体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是的话,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那么这个方子会很快见效的。
另外,研究表明,对于乳腺增生这样的疾病,“加味逍遥丸”也有治疗和调理的作用,大家可以咨询一下医生后使用。而且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来服用。
现在,我们能用到“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的地方太多了,因为我们的情绪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是,药物只能在我们身体无法渡过难关的时候拉我们一把,我们不能靠药物活着,真正想要健康,还是要靠我们身体自己的调节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心情困苦,是因为我们自己进入了一个自己设立的圈子里面,不会摆脱负面情绪,结果陷在里面,无力自拔,最终导致了身体受伤。
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想明白,其实活在这个世界上,好事儿坏事儿都有,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儿,有很多时候,即使你做的是好事,全心为他人服务,还是会有人骂你。所以,我们遇事还是要看到光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很关键,即使满天阳光白云,在悲观的人眼里可能也是毫无乐趣;如果用积极的目艮光看待世界,可能即使阴天下雨,也会觉得格外有情调。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并不是人的长相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这个“相”,指的是我们眼前看到的世界,这句话的一层含义就是:你是什么样的心境,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我虽然在这里讲的是一叫“逍遥丸”的方剂,但实际上是希望大家拥有一种叫作'逍遥'的生活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气剂补中益气汤、生脉散
疏肝又健脾:理气逍遥汤,老中医力荐!
(1)补气剂补中益气汤、生脉散
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经常腹泻、腹痛、腹胀、排便异常,9种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中成药
方108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