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止念

止念

  • 360docimg_0_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张曾亮

气功术语。道教徒修炼养生方法“定观”的初阶,即停止一切思念。认为修道之士,首先要外事都绝,无以忤心,然后静坐内观,万念俱灭,不动妄想,须臾不替,灭除妄念,不灭慧心。

  • 中文名
    止念
  •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 概念
    习炼气功时排除妄念,使精神内守
快速
导航
  • 中医应用

解读

道教修炼术语。亦称“断念”、“炼心”。谓常人心缘万境,杂念纷起,故修道之始必须收心止念,停止一切与修炼无关的思维活动,以便入静。《唱道真言》:“烧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去闲思妄想为清静法门。”《至游子》卷上:“学道必先止念,念起则知之。”《保生秘要》:“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性命圭旨》亨集: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同书贞集:“妄念起处,即是生灭;妄念止处,即是真元。故玄门以止念为本,释教以无念为宗。”
止念之法门很多,有自然止念法、定慧止念法、数息止念法、观想止念法、咒语止念法等等。

中医应用

止念与养生
止念是摒弃杂念,以便入静,是修练气功的第一步。性功主张止念、息念、无念,“内外两忘,专事一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无其形者,身空也;心无其心者,心空也。”重在补脑安神,和调神形。
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581~682)的养生之道也将养性放在第一位。认为要健康长寿必须首先养性,有了一定的性功修炼,就可以百病不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拥有良好的心性修养,保持心境平和,安然理得,泰然自若,自会趋吉避害,不生百病,这也是养性的主要途径。孙思邈认为,养心或养性是第一位的,养身是第二位的。养性的具体方法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因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炼心之学,入圣之学也。炼性之学,登真之学也。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机。认为养性炼心乃入圣登真之学,精气神的修炼离不开养性炼心这一关键环节。吕祖云:'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则所结之胎,仍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旧上不得天,参不得圣。无可奈何,值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做明心见性。”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养性炼性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养性的重要性,也没有实际的炼性功夫,而只知道一味的修命,则永远入不了修道的真正境界。所以说炼性之学,实为入道之不二法门。道家炼性,目的在于彻见真性本体,以此入道。
众多史料证明,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丰富的养性(心性的性功修炼)理论。自古以来就有人一直重视性功的修炼,认为养生必须先养性。“修命须从修性起。舍性功而言命功,总是事倍而功半,若先性功而后命功,则常能事半功倍。先修性,乃上达而下举,了性而自了命也。”
[1] [2] [3] [4] [5] [6]

参考资料

  • [1]  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2]  刘国梁.《人体科学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05月
  • [3]  袁钟等.《中医辞海中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 [4]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 [5]  徐平.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 [6]  姜铁吉.止念入静法五则.中国气功科学,1998年4月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功与修心
真心、妄心与无明
最快得气的气功功法
应认识到散乱(动)为心性的显现。譬如海波...
[转载]修道者十戒
八段锦学练方法之修养心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