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芩——您知道双黄连口服液的组成不是黄连而是黄芩吗?

说到双黄连口服液,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流行病如H1N1流感和非典肺炎甚至新冠肺炎发生时,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或颗粒一度热卖,用来抗病毒抗流感。很多老百姓以为“双黄连”是一个中药的名字或者以为是双花和黄连。小编告诉您,“双”是指双花、金银花,“黄”是指黄芩,“连”是指连翘,组成中并没有黄连哦。下面我们来看看清肺解毒的黄芩长什么样子吧?

#01

黄芩的形态特征

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多年生草本,约半人高,生长在向阳的草坡或荒地。全国各地均产。黄芩药材以山西产量多,以河北质量好。

茎不是单纯的圆柱形,而是有四棱,覆盖着微细的柔毛,自茎的基部分出细枝伸出细长叶子;叶成对互生,狭长,尖端稍钝,叶尾偏圆,叶长约成人1拇指那么长。

叶两面有稀疏的微柔毛,甚或不可见,叶片的下面密密的腺点;叶柄长约2毫米。

7-8月开花。花朵成簇开放在枝叶的顶端或腋部。蓝绿相称,仿佛清新脱俗的仙子。

花萼像两片嘴唇,下部苞片叶状,上部卵圆状,紫绿色。靠近花萼的部分弯曲而出花朵,蓝紫色或紫红色的花朵像鸟嘴张开,吐出细长的花蕊。

8-9月结果,摘下果实,剥开毛茸茸的果皮,露出椭圆形的小坚果即黄芩子,呈黑褐色,有小拇指尖那么大。黄芩果实成熟晒干,名黄芩子,也可入药。

黄芩子卵圆形,表面并不光滑,而是布满瘤点(有密集恐惧的人可能会看得头皮发麻)。黄芩子记载于《名医别录》,主肠澼脓血。但平时应用中黄芩子并不常见,《中药大辞典》也仅用很小篇幅介绍黄芩子。

用药部位是根茎,新鲜的根茎呈肉质,肉质淡黄色,直径有2厘米粗,分出细枝。

黄芩药材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通称子芩,以清火养阴为主;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称枯芩,以清火败毒为主。

黄芩的药用价值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气微,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黄芩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

1. 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如湿温、黄疽、泻痢、热淋、痈肿疮毒等。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须配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渗利化湿药,如黄芩滑石汤;治湿热发黄,可为栀子、茵陈等药的辅佐,以增强清肝利胆功效;若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则多配伍黄连、白芍,如黄芩汤;用于痈肿疮毒,常配以天花粉、白芷、连翘之类。

2. 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苔黄脉数等证。本品能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功效。常与栀子、黄连、石膏等配伍,如三黄石膏汤。本品的淸解热邪作用,用于寒热往来证,可解少阳之邪,配伍柴胡,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龙胆泻肝汤等。

3. 用于肺热咳嗽,本品长于淸肺热。单用即为黄芩散;配伍桑白皮、桔梗、贝母,如加味泻白散,可治肺火咳嗽。

4. 用于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证。黄芩具淸热与止血双重作用。可单用黄芩炭,或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药。

现代药理认为黄芩主要有两种黄芩碱素的衍生物,即汉黄芩素及黄芩甙,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据国外近年来研究,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外用有抗菌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

应用方法

黄芩泡酒,可用于复发性口疮,解毒止痛。

黄芩叶子泡茶,能清热利湿,利尿解毒,降压。

黄芩制成牙膏,用来防牙龈出血,口臭。

下面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疽蚀,火疡。

《本草经集注》味苦,平、大寒,无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芩,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

《本草经解》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酒炒)。黄芩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者火脏也,十二官之君,诸热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诸热。黄疸者,湿热乘脾之症也,脾为太阴湿土,土湿热,则本色现而发黄疸;黄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阴,太阴湿热退,而脾疸亦平也。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则肠澼泄痢;黄芩清肺,肺清则通调水道,而湿热下逐,肠肺复其燥金之气,而泄痢愈矣。肺司水道,热则肺失清肃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黄芩清肺,则化气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血闭者,实热在血分而经闭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则能下泄,所以主之。恶疮疽蚀者,疮疽败坏溃腐而不收口也;火疡者,火伤疮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坏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诸痛痒疮疡也。

《长沙药解》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

图文编辑:杜佳蓉

排版:杨懿

校正:腾颖 白燕来 朱昱林 范琳琳

指导教师:张会永 吴威 魏延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 芩(《本经》)
每日学中药:双黄连口服液中的三味中药
#寻找真知派#外感风热引起的口腔溃疡,可...
中药——黄芩
黄芩,和不同药配伍疗效
中药小故事——黄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