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强说《伤寒》之三十一——谈脾胃与发黄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18dz2306200)

之 “长征中医微讲堂

01

黄疸是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病机与热有关,古代亦称黄瘅。现代医学认识到其与胆红素代谢障碍直接相关,祖国医学也认为本病系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临床治疗上强调治分阴阳,总以疏利肝胆、利湿退黄为要务。

02

然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187)”、“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认为黄疸的发生与太阴阳明(即脾胃)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明确指出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基本病机,认为本病系脾胃受病,其病性属热,其病状为脾色外露之象。

03

中焦为脾胃所居,如人身之中轴,以运四脏,心肾水火之既济,肝肺气血之升降,莫不有赖于此。二者脏腑相连、互为表里,阳明属阳主燥(热)主降,太阴属阴主湿主升。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润一燥、一升一降,欲如运枢。在外感热病过程中,若阳明之热为太阴之湿所遏,则湿热搏结,如油入面,胶结难分,既难以燥化,亦难以排出。湿热交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易发为黄疸。黄疸初起,必以湿热为主要病机,故其病位多在阳明,仲景根据湿热郁蒸表里深浅的不同,偏在表之发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利湿退黄;偏在里之发黄,用茵陈蒿汤通下利湿退黄;湿热郁于三焦在表里之间,又用栀子柏皮汤或小柴胡汤治之。“诸病黄家,由湿得之”,而湿性粘腻,缠绵难愈,若治不得法,尤其是过用寒凉,常戕伤脾胃阳气,则病机由热转寒,由阳明而入太阴,转为太阴发黄,可用后世茵陈术附汤治之。

04

在内伤杂病中,黄疸更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不仅提出了黄疸在脾(病位)属湿(热)(病性)的基本病机,更根据其病因提出了谷疸、酒疸、女劳疸等分类,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治黄方剂,如汗法的桂枝加黄芪汤,下法的大黄芒硝汤,吐法的瓜蒂汤,和法的小柴胡汤,清法的栀子大黄汤,消法的硝石矾石散,补法的小建中汤等。温法虽未出方,但提出“于寒湿中求之(见《伤寒论》第259条)”的诊疗大法。

总之,在学习《伤寒论》以后,应了解黄疸皆由湿得之,与中焦脾胃密不可分,其病机上有阴阳寒热之别、在脏在腑之分。诚如《临证指南医案·疸》所言:“黄疸病,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明此,则其治不谬矣。如能结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晓其病源,明察病机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治用汗、下、吐、和、温、清、消、补诸法,是为上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论述丨“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浅释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53
仲景治疗黄疸病特色探析
“寒降热湿”方
论《金匮要略方论》对黄疸病的证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